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孫思邈起死回生

孫思邈(miǎo)是我國隋唐時期的著名醫(yī)藥學家。他生于公元581年,正是隋朝建立的那一年,逝于682年,跨越了隋、唐兩個朝代。

孫思邈的老家在京兆華原。由于家中貧困,少吃缺穿,小時候的孫思邈身體不好,常常生病,受了不少折磨。他經(jīng)常見到許多窮苦百姓得了病,或是因為沒錢醫(yī)治,或是醫(yī)治不好,年紀輕輕就被病魔奪去了生命。他看到死者的親人們哭天喊地、悲痛欲絕的情景,心里也十分傷感,頭腦里萌發(fā)出一個念頭:“救活一條人命是多么重要啊!黃金雖貴能夠用錢買到,而人的生命是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的。”孫思邈幼小的心靈里,樹立了一個宏偉的志向:我要認真學醫(yī),做個好醫(yī)生,為成千上萬的人解除痛苦,也為他們的親人解除痛苦。

在這個宏偉志向的驅(qū)使下,孫思邈發(fā)憤學習,認真鉆研,為了掌握醫(yī)學知識和高超的本領,他不辭辛勞,夜以繼日地學習,達到了廢寢忘食、孜孜不倦的地步。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通讀了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書籍,獲得了淵博的知識;他仔細深入地研究了古代留傳下來的各種醫(yī)書,掌握了豐富、精深的醫(yī)學本領,為他以后的行醫(yī)生涯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正因為有了這個好基礎,孫思邈行醫(yī)不久就出了名,漸漸名聲越來越大,連朝廷里的人也知道了他高超的醫(yī)術,要召他去當醫(yī)官。那時孫思邈還很年輕,但他不愿被束縛在皇宮里,執(zhí)意推辭了。他知道他的根應當扎在千百萬人民中間,只有這片肥沃的土壤,才能使他的生命煥發(fā)光彩,使他的事業(yè)蓬勃興旺。

孫思邈不僅醫(yī)術好,醫(yī)德也很高,他把自己學到的醫(yī)學本領,完全奉獻給了那些窮苦的百姓。他不會因病人交不起診費,就把病人拒之門外,見死不救。相反,他經(jīng)常為許多病人義務治療,還把藥送給他們,對于遠道上門求醫(yī)的病人,他還騰出房子讓他們居住,親自為病人熬湯端藥,勝似對待自己的親人。只要有人請他出診,他總是有請必應,不管是風雪彌漫,還是夜深黎明,立即趕往醫(yī)治。

有一次,一個病人得了尿潴(zhū)留,撒不出尿,小肚子脹得非常難受。他請來孫思邈,懇求道:“孫醫(yī)生,快救救我!尿脬(pāo)都要脹破了!”這種病的醫(yī)治,以往都是用藥來排泄。現(xiàn)在,孫思邈看病人那么痛苦,心想:“吃藥怕是來不及了。怎么辦呢?尿流不出來,怕是排尿管的口子不靈了。能不能用根管子插進尿道,讓尿通過管子流出來呢?”孫思邈考慮一番,決定試一試。可是尿道很細,什么樣的管子才能插進去呢?他苦苦思考著,十分焦急,正在這時,他看見一個小孩拿著一根蔥管在吹著玩,突然受到了啟發(fā),心想:“蔥管又細又軟,大概可以試試。”于是,他趕忙叫人找些香蔥,從中選出細韌的,稍加削剪,然后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慢慢癟了下去,病也就好了。兩根小小的蔥管,便消除了病人莫大的痛苦。孫思邈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采用導尿術的人。

又有一次,孫思邈出診回來,在路上看到幾個人抬了一口棺材,棺材縫里滲出了滴滴鮮血,一個老婆婆跟在后面哭得死去活來。孫思邈被哭聲深深打動,又覺得棺材里流出的鮮血很不尋常,就連忙趕上前去,邊喊邊問道:“快停住,快停住!棺材里裝的什么人?死了多長時間啦?”老婆婆忍住哭泣,含淚答道:“已有幾個鐘頭了。”孫思邈請求說:“把棺材打開,讓我看看好嗎?”老婆婆開始不愿意,心想,“人死了,還有什么希望復活呢?”孫思邈并不放棄,耐心說服老婆婆:“可以試試。我看棺材里流出的鮮血,應該還是有希望的。”老婆婆聽孫思邈說得有理,就不再堅持,一邊嘮叨著,一邊讓大家打開棺材:“我可憐的孩子啊!她是難產(chǎn),折騰了兩天兩夜,受了不少罪。結果小孩子沒生下來,把自己的命也給送了。我就這么一個女兒,醫(yī)生要是能把她救活,老太太我一定給你磕頭。”說話之間,棺蓋已經(jīng)打開。孫思邈往棺材里一看,只見那婦人臉色煞白,沒有一點兒血色,忙探手去摸婦人的脈,果然還在微微顫動。孫思邈趕緊拿出銀針,選好穴位,慢慢地扎了下去,然后手指不停地捻動。不一會兒,只見那婦人呼了口氣,睜開了雙眼。又過了一會兒,一個胖娃娃哇哇地落了地,老婆婆連忙抱起嬰兒,激動的淚水不住地往下流。孫思邈拿出隨身攜帶的藥,讓產(chǎn)婦服了下去。產(chǎn)婦漸漸蘇醒了,臉也有了血色。老婆婆抱著嬰兒,撲通一聲,跪倒在孫思邈面前,一面磕頭,一面感激不盡地說:“謝謝救命之恩!謝謝救命之恩!”孫思邈連忙把老婆婆扶起來,謙虛地說:“沒什么,不用謝!”周圍的人看到孫思邈一針救了兩條人命,都驚訝、敬佩不已,同聲稱贊他真是個神醫(yī)。

孫思邈十分善于從生活中學習,廣泛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在行醫(yī)的過程中,他經(jīng)常運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得病的原因,開拓用藥的思路。比如,山區(qū)的貧窮百姓容易得“雀盲眼”(學名叫夜盲癥)。這種病人,白天的視力挺正常,可是一到晚上,光線不足,就變得像麻雀一樣,什么也見不到了。而有錢人常常得腳氣病,癥狀為身上發(fā)腫,肌肉疼痛,渾身乏力。孫思邈想:“為什么窮人多得夜盲癥,富人多得腳氣病呢?這肯定與飲食有關,不是多吃了些什么,就是少吃了些什么。”

于是他比較了窮人與富人的飲食。通過比較,他發(fā)現(xiàn):富人多吃葷腥油膩、精米細糧;而窮人卻很少有葷,吃的多為粗糧素食。經(jīng)過反復考慮,他認為,窮人得夜盲癥,很可能是很少吃葷的緣故。富人得腳氣病,不是由于吃葷就是由于吃細糧。于是他再仔細做了分析,發(fā)現(xiàn)粗糧里夾雜著不少米糠麩子,精米白面則把這些東西弄得一干二凈,看來腳氣病就是因為缺少米糠和麩子這類東西引起的。思考分析之后,孫思邈對癥下藥。他試用動物的肝臟治夜盲癥,試用米糠和麥麩治腳氣病,果然都很見效。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記錄腳氣病的醫(yī)學家,比起國外的最早記錄,要早出一千年左右。

孫思邈還十分擅長針灸,在古人已知穴位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實踐摸索,又發(fā)現(xiàn)了不少新的穴位,并總結出一個新的治療方法,就是哪里有病往哪里針灸。后來,人們把這種方法歸納為四個字,叫作“以痛取穴”,也學著孫思邈的樣,把“以痛取穴”的穴叫“阿是穴”。提起阿是穴,這里有個來歷。

一次,有個病人找孫思邈看病,說大腿里側(cè)有個地方疼得要命。孫思邈給他開了一服中藥,可服了之后,并不見效。孫思邈就給病人使用針灸療治法。但是扎了幾次,病人還是一個勁地喊痛。孫思邈想:“除了古書上所說的那些穴位外,難道就沒有其他的穴位了嗎?”他一面用大拇指在病人的大腿上輕輕地掐來掐去,一面耐心、不斷地問著病人:“是不是這兒痛?”掐了很多地方,反復問了很多遍,病人忽然叫了起來:“啊!……是,是,就是這兒!”孫思邈就在那個點上扎了一針,病人的腿痛果然好了。“古書上沒有這個穴位,”孫思邈想:“應當給它叫個什么名字呢?噢,對啦,病人說,‘啊!……是,是,就是這兒!’那就叫它‘阿是穴’吧!”阿是穴就是這樣得來的。

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孫思邈積累和搜集了大量簡便而有效的藥方。他把這些藥方匯集起來,編成了一部書,叫《千金要方》,也叫《備急千金方》。“千金”的意思就是說,書里所載的藥方都是十分寶貴的。這時孫思邈已經(jīng)七十歲了。到了整整一百歲的時候,孫思邈又把他后三十年所積累的方子編成了另一本書,叫《千金翼方》。“翼”就是輔助的意思,就是要用它來彌補前一本書的不足。在這兩本書里,孫思邈一共記載了六千五百多個藥方,不僅數(shù)量多,療效也很好。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醫(yī)藥學家,人們尊稱他為“藥王”,把他經(jīng)常采藥的五臺山稱作“藥王山”,并且在山上建了藥王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陵县| 闽侯县| 嘉定区| 东源县| 中阳县| 安塞县| 涡阳县| 西吉县| 宿松县| 白玉县| 商都县| 罗山县| 玛曲县| 宜兰市| 区。| 泰来县| 张家港市| 思南县| 育儿| 徐州市| 陆川县| 剑河县| 房产| 健康| 积石山| 霍林郭勒市| 咸丰县| 修文县| 东莞市| 青川县| 仙游县| 根河市| 五华县| 白山市| 安国市| 鲁甸县| 临朐县| 唐海县| 通城县| 湘西| 惠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