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給孩子的中華上下五千年:隋朝—北宋
- 朱良志 姜波
- 2859字
- 2019-01-03 11:13:01
善納敢諫的君臣
李世民做了皇帝,就是唐太宗。在他當(dāng)政的二十多年里(627—649),政治開明,國力強(qiáng)盛,百姓過上了安定殷實的生活。因此,人們稱這一個時期為“貞觀之治”(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
唐太宗之所以能把國家治理好,除了他的雄才大略等因素之外,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善于納諫。這一點在他的治國經(jīng)歷中非常突出,因而得到了中國歷史上“最善于納諫的皇帝”的美譽(yù)。
什么叫納諫?就是能聽取不同的意見,尤其要聽取批評意見,從中判斷優(yōu)劣是非,然后吸收那些好的意見來制訂政策、處理事務(wù)。唐太宗能納諫,是因為他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再有才能,也不可能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
唐太宗的這個道理,是從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事中得到的啟發(fā)。
勇武善戰(zhàn)的唐太宗,非常喜愛收藏一些好的弓箭。在南征北討的歲月里,收集的好弓箭已有幾十張之多。他便以為天下的好弓都收盡了,不會再有更好的。有一天,唐太宗拿出自己收藏的弓箭給造弓箭的工匠師傅們看,心里美滋滋的,似乎想炫耀一番。工匠們一看,便恭恭敬敬地稟告道:“皇上,實不敢相瞞,這些弓箭其實都算不上是好弓。”
“怎么不是好弓?這可都是我四處搜集得來的。”唐太宗問道。
“這些弓的木頭取紋都不直,所以雖然很硬,射出去的箭卻易歪難直。”說著,那工匠拿出一張他們制造好的弓,呈到唐太宗面前,“請皇上試試這個。”
唐太宗接過來,反復(fù)看了看,拉了拉,又搭上箭,射了一下。果然好弓!再看原來那些弓,都覺得不怎么樣了。唐太宗這才明白,自己以前鑒別弓箭好壞的方法,并不十分精準(zhǔn),并由此悟出一個非常明顯卻又十分深刻的道理。有一天,唐太宗與大臣們討論政事,說話之間,唐太宗就把上面這件事說給大臣們聽,最后感慨萬分地說:“我是用弓箭打下江山的,卻還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壞。何況天下的事這么多,我怎么可能都了解呢?你們一定要多提醒我。”
在唐太宗的鼓勵下,大臣們都敢于說話了。遇上討論事情的時候,也都樂意把意見當(dāng)面提出來。特別是有位名叫魏徵的大臣,總是不斷地給唐太宗提意見,而且往往據(jù)理力爭,絲毫不讓。唐太宗對他也特別看重,還常常把他召進(jìn)宮中,單獨聽取他的意見。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古代的君王,有的明智能干,有的昏庸無能。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區(qū)別呢?”魏徵回答說:“明智能干的君王,總能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昏庸無能的君王,卻只聽得進(jìn)一兩個人的話。吸取大家的意見就能集思廣益,眾志成城;只聽個別人的話,就會閉目塞聽,受其蒙騙。這就是好皇帝與壞皇帝的區(qū)別。”

唐太宗聽了,連連點頭。
有個大臣的女兒,才貌雙全,皇后建議把她選入宮廷,并且已經(jīng)登記入冊。其實這位姑娘已經(jīng)與人訂婚,有了婆家。但既是選入皇宮,誰還敢說個不字呢。有人就把這事告訴了魏徵。
魏徵急忙進(jìn)宮拜見唐太宗,勸諫道:“皇上居住的是深宮大院、亭臺軒榭,應(yīng)該想到貧民百姓是否有房住;皇上每天山珍海味、雞鴨魚肉,應(yīng)該想想貧民百姓能否填飽肚子;皇上身邊嬪妃成群、美女如云,應(yīng)該想想貧民百姓是否有個家。”
唐太宗說:“你說了這么一通道理,到底想說什么啊?”
魏徵這才把來意挑明,說:“人家的姑娘已許婆家,皇上卻要去奪為己有,豈是一個好君王所能做的事呢?”唐太宗連忙認(rèn)錯,自責(zé)不已,馬上下詔,從嬪妃名冊中劃掉那位姑娘的名字。
從此以后,唐太宗越來越信任魏徵,而魏徵提的意見不僅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尖銳,有時簡直讓唐太宗聽不下去,下不了臺階。
有一次,剛剛上朝,魏徵就為一件事與唐太宗辯論起來。君臣各說各的理,互不相讓,直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氣呼呼地真想一聲令下,將魏徵趕出宮去。可他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善于納諫的好名聲,只好努力按住火氣。退朝后回到宮中,唐太宗仍是怒氣不消,憤憤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xiāng)巴佬!”
長孫皇后不明白唐太宗為什么發(fā)那么大的火,就問:“陛下想殺誰?”
唐太宗嚷道:“殺誰?我要殺魏徵!這個鄉(xiāng)巴佬太猖狂了,總是當(dāng)著大家的面叫我難堪。我這個皇上倒受他擺布了,哼!”
長孫皇后聽了,不言不語地走進(jìn)內(nèi)室,換了一套朝見皇帝的正規(guī)禮服。然后回到唐太宗面前,恭恭敬敬地跪拜下去,把唐太宗給弄糊涂了。只聽長孫皇后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我聽說只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如今魏徵犯顏直諫,剛正不阿,正說明皇上的英明。所以向皇上表示祝賀。”
唐太宗聽了這一席話,恍然大悟,心中的怒氣一下全沒了。從那以后,唐太宗不但不怨恨魏徵,反而常常在大臣面前夸獎他:“人家都說魏徵態(tài)度暴躁,舉止粗魯,我看那恰恰是他的嫵媚可愛的地方呢!”
在一次宴會上,唐太宗回顧自己的事業(yè),說:“過去幫我奪取天下的是房玄齡,今天幫我治理天下并為國家的長遠(yuǎn)利益謀劃的是魏徵。即使是古代的著名大臣,也不會比他做得更多更好了。”然后,唐太宗向大臣問道:“魏徵與諸葛亮哪一個更有本事?”
有個大臣回答:“諸葛亮的文武全才,不是魏徵好比的。”
唐太宗不以為然,贊道:“魏徵大仁大義,全心輔助我治理天下,想要使我達(dá)到古代堯舜的那種治國境界,諸葛亮哪能與魏徵相提并論呢!”
魏徵不管唐太宗生氣也好,稱贊他也好,還是照樣給唐太宗提意見。在短短的十幾年里,魏徵給唐太宗提的批評、建議大大小小有二百多件。他之所以敢于直言勸諫,是他摸準(zhǔn)了唐太宗有一個最大的恐懼,就是怕亡國。因此,魏徵常常引用隋朝的例子來勸諫唐太宗,唐太宗也知道魏徵是幫助他避免亡國之禍的忠臣,因而能忍氣接受勸諫。
公元643年,魏徵得了重病。唐太宗每天都派人去看望他,向他表示問候,希望他還能為自己再提點兒意見。到了病危時,唐太宗親自來到魏徵病床前,看著魏徵奄奄一息的樣子,難過得流下了眼淚,就問魏徵:“愛臣還想要些什么?”魏徵緩緩應(yīng)道:“我是什么也不想了,我只擔(dān)心國家的前途啊!”唐太宗感慨萬千,緊緊握住魏徵的手,什么話也說不出來。
不久,魏徵去世了,唐太宗親自趕往吊唁(yàn)。在魏徵的靈前,唐太宗想起了魏徵忠君報國、犯顏直諫的件件往事,又傷心地痛哭起來。由于過分傷心,他整整五天沒有上朝。唐太宗還頒發(fā)詔書,命文武百官都要去吊唁魏徵,參加魏徵的葬禮。
唐太宗為魏徵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之后,一上朝議事,就對百官慨嘆道:“以銅為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戴得是否端正;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以人為鏡子,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做得對不對。如今魏徵去世,就使我少了一面明察得失的鏡子了。”
唐太宗忍住悲痛,又繼續(xù)說道:“前兩天,我派人整理魏徵的文稿,發(fā)現(xiàn)在一張未寫完的紙上有這樣幾句話,‘天下的人各種各樣,有好有壞。任用好人則國泰民安,任用壞人則國敗民窮。對于文武百官,總不免喜愛一些人,怨恨一些人。一般說來,對于自己怨恨的人,則往往看不見他的好處。因此,在用人上一定要慎重,不要被自己的感情所迷惑。如果喜愛一個人卻能知道他的缺點,怨恨一個人卻了解他的長處,這樣就能去其不足,用其所長,國家就可以治理好了。’魏徵的話說得多好啊!用這些話來對照自己,我就擔(dān)心會出現(xiàn)這種過失。從此以后,你們大家都要向魏徵學(xué)習(xí),見我有什么做得不對的地方,就記下來告訴我,使我少出差錯過失。”
大臣們都十分感動,向這位善于納諫的皇帝投出了敬佩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