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世界文學經典(第三冊)
- 侯會
- 4896字
- 2018-11-08 14:39:56
七〇、莫泊桑與《羊脂球》(19世紀,法國)
《羊脂球》:到底誰是“婊子”
法國受自然主義影響的作家,還有塞阿德、埃尼克、亞歷克西、莫泊桑……其中莫泊桑成就最大。
有這么一段文壇佳話:左拉因為寫《小酒店》名聲大振。他用稿費在巴黎郊區的梅塘那地方買了一所別墅,前邊提到的這幾位自然主義派的作家,沒事就到那兒去聚會。
普法戰爭以后,有一回他們相約以戰爭為題材,各寫一篇小說,放在一塊兒結集出版,總題就叫《梅塘晚會》。這部集子一出版,立刻轟動了法國,幾個星期內連印了八版。而其中最受歡迎的一篇,就是莫泊桑的《羊脂球》。這可以算作莫泊桑的成名作了。他自己就說:我像流星一樣闖進了文壇。
《羊脂球》寫的是普魯士人入侵法國期間的一段凡人小事。有一天,一輛驛車出發了,車上坐著形形色色的人物:葡萄酒商人、棉紡廠老板、在省議會供職的伯爵,都攜妻帶子的。此外還有一位好好先生和兩位修女,這些人當然都是正派人啦。——車廂旮旯里還坐著個女子,那是個妓女,外號叫“羊脂球”。跟這么個下賤女人坐在一個車廂里,又怎能不讓那些正派女人翻白眼兒、說怪話呢。

法文版《羊脂球》
由于大雪封路,車走得很慢。眾人的肚子很快都提了抗議。只有羊脂球不慌不忙,她隨身帶著滿滿一籃子吃食呢。她大大方方地把好吃的分給旅伴們。那班貴婦們吃了她的東西,再也不“擺臉子”啦。
車到一個由普魯士人占據的小鎮,被扣住了。原來有個普魯士軍官非要羊脂球陪他過夜;羊脂球不答應,普魯士人就不放車子過去。開頭,車廂里的人沒一個不恨普魯士人,都說羊脂球做得對。可是兩天過去了,這幫自私鬼都打起自己的小算盤來。
于是這伙兒人開始甜言蜜語地哄羊脂球,要她答應普魯士人的無禮要求。修女甚至說,只要動機純潔,對某些事,天主都會原諒的。羊脂球為了眾人著想,只好忍辱負重,勉強答應下來。
可次日馬車再次上路,羊脂球卻發現,人們仿佛不認識她似的,都像躲瘟疫似的躲著她。到了吃飯的時候,大家拿出在鎮上采辦的美味大吃大嚼,卻沒一個人理睬餓著肚子的羊脂球。羊脂球明白了,她讓人出賣啦!她強忍著不哭出聲,可還是沒忍住,在黑暗中送出一聲嗚咽來。
莫泊桑真會選擇題材,社會上三百六十行,他偏偏選中一個妓女來寫,又把她跟她的“高貴”旅伴們一起,放到事關國家、民族榮譽的大是大非當中去經受淘洗。
結果怎么樣呢?人們看到,這個被迫操賤業的妓女,反而有著一顆高尚的心;那幫道貌岸然的上等人呢,卻無一不是靈魂卑鄙的“婊子”!
莫泊桑師從福樓拜

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出生在法國諾曼底省一個沒落的貴族之家。由于家庭不和,自幼他的母親就跟當銀行職員的父親分了手。不過母親這一邊倒是書香門第,莫泊桑的舅舅是個有名氣的詩人兼小說家。受著家庭氣氛的熏陶,莫泊桑從小愛上了文學。
在大學里,他讀的是法律。可是沒念幾天,普法戰爭爆發了。莫泊桑放下書本扛起槍,到國民別動隊里服役;當法軍大潰敗時,還差點兒當了俘虜。戰后他曾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供職,卻從來沒停止文學創作。發表《羊脂球》以后,他辭了職,一心一意搞他的小說創作。這會兒他剛好年屆而立。
說到寫小說,就不能不提他的老師福樓拜。莫泊桑在文學上的成功,一多半歸功于這位恩師的栽培引導。福樓拜跟莫泊桑的母親、舅舅是極好的朋友。他沒有兒子,就把莫泊桑當成兒子看待。一開始,莫泊桑拿了自己寫的東西給他看,他說:你很聰明,不過你得記住,才能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小伙子,努力干吧!
福樓拜對莫泊桑要求很嚴,他告訴莫泊桑:“不論你寫什么,只有一個詞兒是最準確的,你得學會把這個詞兒找出來。”又說:“你出去跑一圈兒,看看坐在自己鋪子里的雜貨商,看看抽煙斗的看門人,再看看馬車站。你得給我描繪出這個雜貨商和看門人,讓我不至于把他們跟別的雜貨商、看門人弄混。你還得用一句話點明你眼前的這匹馬的特征,讓我一聽,就知道它跟它前前后后的五十匹馬有什么不同……”
這要求也太苛刻了吧?可是嚴師出高徒,莫泊桑一絲不茍地照老師的話去做。為了練筆,他寫了大量習作,卻并不急著發表。直到有一天,他寫出了《羊脂球》,他的藝術才能終于大放光彩啦。可惜福樓拜讀著弟子這篇作品時,已經臥病在床,不久于人世啦。
這以后的十年里,莫泊桑的一支筆就像脫了韁的馬似的,總共寫出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說,結成十八個集子出版;還寫了六部長篇,以及一些詩歌和評論。
可惜他死得太早。大概是長期的緊張寫作,損壞了他的大腦,他得了嚴重的神經官能癥,后來竟發起瘋來,自殺未遂,被關進了瘋人院,死時才四十三歲。
“蠻子大媽”替兒報仇

莫泊桑小說有多種譯本
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說題材豐富,有寫普法戰爭的,有描摹底層人物悲慘命運的,也有諷刺小市民的……其中有一篇《蠻子大媽》,寫一個老婦人為兒子報仇的故事,讀起來動人心魄。
蠻子大媽是個鄉下老婦人,高高的個兒,姿態古怪,仿佛從來不會笑似的。她丈夫早死了,有個兒子,戰爭一打響,參軍上了前線。不久村子讓普魯士人占領了,有四個普魯士士兵住到她家來。
四個士兵不算太壞,閑了還幫老婦人干干家務,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她的四個兒子呢。可老婦人一心只惦著自己的那一個兒子,逢人就打聽兒子的消息。
終于有一天,她得到了實信兒:自己日思夜想的親骨肉,讓普魯士人的炮彈炸死了。老太太沒哭,她把信藏好,擦擦眼睛,仍舊像平日那樣安安靜靜地干著手底下的活兒。但一個主意已經在她心里打定。
晚上,她讓士兵把許多干草抱到他們睡覺的閣樓上去,說是為了他們睡著暖和。到了半夜,她撤掉梯子,在底層點起火來。火海里傳來普魯士人的號叫聲——蠻子大媽沒逃走,她向聞訊趕來的普魯士軍官講述了一切,然后從容走到墻根,迎著德國人的槍口,沒有一點兒恐懼……
讀過這篇小說,你就再也忘不掉這個有點兒古怪的老婦人。她字也識不得幾個,沒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多么高尚的愛國激情。可是她有最樸素的親子之愛,認準一個“血債要用血償”的簡單道理。當她站在雪地里,看著自己的家園被大火吞沒時,可以想象,她的心中交織著多么強烈的愛和恨,有著怎樣堅定的復仇信念!
一條改變人生的項鏈
《項鏈》卻是另一類題材。有個市民階層的漂亮姑娘,嫁給一個教育部的小職員。她一心羨慕富貴之家的豪華生活,對眼下的寒酸日子厭煩得要命。有一回,她跟丈夫一塊兒參加一個盛大的舞會。為了風光,她特意做了一身華美的衣服,還從女友那兒借來一串貴重的鉆石項鏈。
在舞會上,她出盡了風頭,連部長也注意到了她。可是回到家里,高興勁兒還沒過去呢,她卻忽然發現,借來的項鏈不知丟到哪兒去啦!

《項鏈》插圖
沒辦法,丈夫東挪西借,好不容易湊了一筆三萬六千法郎的巨款,買了一掛相同的項鏈還給人家。一家人從此背上了山一樣的債務包袱。
為了還債,他們辭掉仆人,搬進一個小閣樓住下。一切粗笨瑣碎的家務活,全由女主人包下來。她穿得像個窮苦女人,挎了籃子親自到市場上買東西。為了一個銅子兒,跟人家討價還價,罵罵咧咧……丈夫為了多賺兩個錢,替人家抄稿抄到深夜,吃盡了苦頭。
十年過去了,債總算是還清了。艱苦歲月也把這位小康之家溫柔閑適的太太,磨煉成了強健粗硬、吃苦耐勞的下層婦女。有一回,她再次見到她的女友,帶著點兒驕傲的神氣,向女友述說吃苦還債的經歷。女友激動地抓住她的手說:可是我借給你的那一串是假的,至多只值五百法郎啊……
小說到這兒就結束了,可讀者誰也不能不往深處想一想:這是悲劇還是喜劇?這一切又是怎么造成的?小市民的虛榮心嗎,命運的捉弄嗎,還是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
難怪左拉在莫泊桑的墓前說過這樣的話:“讀莫泊桑的作品時,或是笑,或是哭,但永遠是發人深思的。”這話一點兒不錯。
人情如紙讀“于勒”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里,還有一篇《我的叔叔于勒》,揭露了人情薄如紙的炎涼世態。小說是以一個孩子的口吻講述的,用的是第一人稱。
“我”是個窮職員家的孩子。家里生活拮據,買東西常常要買減價貨。姐姐的長袍也是自己縫的,買很便宜的花邊,還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可是全家人都存著希望:因為爹爹的弟弟于勒到美洲去做生意,據說買賣做得挺大,并來信說早晚要回來,跟大家一塊兒過好日子。于勒叔叔因此成了全家人唯一的希望。連二姐找婆家,也是因為對方看了于勒叔叔的來信,才答應這門親事的呢。
二姐結婚后,全家人到哲爾賽島去玩。在船上,爹爹帶著兩個姐姐吃牡蠣,卻發現那賣牡蠣的窮水手,特別像于勒叔叔。從船長那兒,爹爹終于打聽出來:那人就是于勒,是船長從美洲帶回來的,據說過去曾闊過一陣子,現在卻淪落到這步田地。
這一來,全家人都大起恐慌。爹爹嘟囔著:“出大亂子了!”娘發怒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重新回來拖累我們……”他們帶著孩子們躲到船的另一頭,生怕被于勒認出來。
小說篇幅很短,才三千字,因而這一家人對待于勒的態度變化,就顯得格外突兀、對比鮮明:前頭是期待、渴望,如盼救星;后面是嫌棄、厭惡,避之如仇敵。——是什么造成這么大的變化?還不是見錢眼開、六親不認的社會風習熏染的結果!
莫泊桑筆下的短篇還有很多,像《兩個朋友》《菲菲小姐》《米隆老爹》《決斗》《勛章到手了》《傘》《一家人》等等,也都十分出色。而說到長篇,則有《溫泉》《皮埃爾和若望》《我們的心》等,但以《一生》和《漂亮朋友》最為著名。
性格、態度決定“一生”
《一生》寫的是個名叫約娜的女人。她生在貴族家庭,爹爹一心想把她培養成純潔完美的淑女,送她到修道院接受教育。她的家庭又是那么優雅和諧,她自然也把愛情婚姻想象得浪漫又幸福。

《一生》插圖
可是她結婚以后,卻發現丈夫是個好色之徒。他不但勾搭上約娜的使女羅莎莉,并且跟她生下個兒子;還跟約娜的女友、一位伯爵夫人私下來往。最終,丈夫就死在了這上面。
這樣的丈夫,死了也罷,好在還有兒子。可兒子跟老子差不了多少。他先是跟一個女人私奔,到倫敦、巴黎四處游蕩;后來又不斷向家里要錢,直到把家產敗光!
約娜還發現,自己那和善的父親其實也有吝嗇的一面;品貌端莊的母親,年輕時也并不清白。總之,這個世界跟她理想中的截然不同。命運仿佛捉弄她似的,把一切厄運都降臨到她身上。
而那個被趕走的女仆羅莎莉,卻處處比她幸運。——羅莎莉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她的兒子是個有作為的青年,繼承并經營著一處農場。最終約娜還是靠著她的幫助,才免于饑寒。
有人說,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一生也是悲慘的,但那多半是她自找的;而約娜卻是個純粹的受害者,她總是被動地對待人生,她的悲劇,一半源于她懦弱的性格。
靠女人發跡的“漂亮朋友”
莫泊桑的另一部長篇《漂亮朋友》(又譯作《俊友》),寫的是個男人的發跡史。

根據《漂亮朋友》改編的同名電影劇照
此人叫杜洛阿,是個退役上士,在巴黎鐵路局當個小職員。他那點兒微薄的薪水哪兒夠他開銷的?有時,口袋里還剩下三個法郎,卻得熬上兩天才能拿到薪水。對那些滿口袋金幣的人,他嫉妒得要命。
好在他有本錢——人長得漂亮。他身材適度,一頭栗色卷發,配上卷起的小胡子和一雙碧眼,哪個女人見了都要多瞅上兩眼。
他有個朋友叫管森林,勸他到新聞界去碰碰運氣。于是他向朋友借錢租了一套燕尾服,去參加一個新聞界的宴會。憑著自己的賣弄以及朋友的幫忙,他居然闖進了新聞圈兒。不過他的頭一篇新聞稿,是管森林的太太口授的。他只管抄錄并拿錢就是了。
為了鉆進上流社會,他又去勾引一位貴婦人,還向報社老板的太太大獻殷勤。他的朋友管森林死了,他便娶了管太太。他早就摸清了新聞界的內幕和訣竅,知道怎樣利用報紙結交權貴、左右政局。由于老板太太上了他的“鉤”,他在報社的地位也越爬越高。
最終他發現,要想像老板那樣利用政治大發橫財,光這么偷偷摸摸地干還不行,得進一步跟老板聯姻才行。于是他甩掉管太太和老板夫人,轉而向老板的女兒進攻,并把她弄到了手。
杜洛阿終于如愿以償。在與小姐成婚的典禮上,他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主人。他相信,政界的高位正向他招手呢!——可合上書一琢磨,你會發現這位征服了巴黎新聞界的英雄,其實是個專靠女人往上爬的流氓、無賴,你便又會感嘆作者筆鋒的尖刻與犀利了。
莫泊桑的小說偏于自然主義的風格,有些地方只管描摹現實,卻模糊了是非。他本人是個悲觀主義者,他筆下的人物和故事,也難免帶上灰暗的調子。——他最終自殺不成,發瘋而死,自己也始終沒能走出悲觀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