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真的大學時光是汲取營養(yǎng)的四年,學習、閱讀、寫作,令他過得十分充實,感受到了文學世界的無限美好。然而,再美好的時光終究要逝去,1982年的畢業(yè)季,汪國真懷著戀戀不舍與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相交織的復雜情感,結束了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帶著滿腹理想走向工作崗位。
汪國真告別了廣州,踏上了北上的列車。此時的他,內心充滿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喜悅掛在臉上。他看著窗外,也看著對面的位置,那里坐著一個暑期返鄉(xiāng)的女大學生。兩個初次相識的青年,沒有心靈的設防,人生、理想的話題陪伴他們暢談了一路。女孩子下車時,他們仿佛已經很熟悉,汪國真特意幫助瘦小的她把行李送下車。列車再次遠去,站臺上的女孩子揮著手,漸漸地在汪國真的視線里消失了。他看著窗外,很快提起了筆,用詩人特有的敏感,記錄下點滴感悟,便成為一首名為《旅伴》的詩——
這一次握別
就再也難以相見
隔開我們的不僅有歲月
還有風煙
有一縷苦澀
縈繞心間
迎著你的是霧一樣的惆悵
背過身去是云一樣的思念
命運,真是殘酷
為什么我們只能是旅伴
8月的北京,酷熱卻蘊藏著生機。汪國真又回到了這座無比熟悉的城市,將要在他的出生之地開始大學畢業(yè)后的全新生活。汪國真被分配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中國藝術研究院由國家文化部直屬主管,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藝術科研、創(chuàng)作和教育機構。能夠進入這樣的單位工作,汪國真內心充滿喜悅。
他最初的工作部門是中國藝術研究院下屬的文化藝術出版社,在社里擔任一名文字編輯,負責《中國文藝年鑒》的編輯工作。這是汪國真第二次從學校走向社會,第一次是在錯失進入高中的機會以后,15歲的他不得已走進工廠做了一名工人,開始了七年半與銑床相伴的“三班倒”時光。這一次,他從象牙塔內走出,做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文字工作者。事實上,汪國真對于文字的熱愛是發(fā)自內心的,能夠在工作中與文字打交道,這令他感到很滿足,工作上十分盡心盡力。在工作近兩年以后,他還為了能把工作做得完美而進一步學習。1984年夏天,汪國真特意報名參加了一個繪畫學習班,以此提升自己在編輯工作中對書籍版式設計、圖書插圖等方面的鑒賞力。
那是一個美妙的星期天,天藍、云白、風清。
學習班的所在地距離汪國真的家很近,在一所中學里。報名那天,汪國真早早出了門,沒想到的是,他走到報名處的時候,報名的人已經排起了長隊。汪國真向隊尾緩緩走去,然而就在不經意間,站在隊尾的那個女孩子忽然闖入了他的眼簾。她穿著一條簡單卻潔凈的白色連衣裙,黑黑的長發(fā)披在肩上,映襯著她那清秀而俊俏的臉龐。汪國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忽然變得很緊張,在恍惚之間走到了隊尾,站在了那個女孩子的身后,雖然是在排隊等待報名,可是心卻早已亂了,不時想要看清那女孩子的臉。
女孩子背對著汪國真,汪國真故意咳嗽了一下,可是女孩子并沒有回頭;汪國真又向側面挪了一步,可只能看到女孩子臉龐的側面,愈發(fā)“不識廬山真面目”。那一刻,汪國真第一次體會到了欲罷不能的感覺。他知道,自己已經萌生了愛意,雖然很朦朧,卻令他難以自拔,可他畢竟是個文化人,雖內心如火,卻沒有勇氣與近在咫尺的姑娘打個招呼。就這樣,他感覺等待的時間既長又短。長,是因為排隊等待報名的整個過程中,那個姑娘“只見背影,不見容顏”,對于怦然心動的汪國真來說,時間變得那么漫長;短,是因為一直等到報名結束,他也未能看清女孩子的臉,或者說看到了卻因為看不夠而模糊了視線。就這樣,汪國真目送著填完報名表格已經離開的女孩子漸漸遠去,唯有在心底默默祈禱,希望負責招生的老師能把她和自己分配在一個班。
那天報名之后,汪國真回到家中,眼前始終縈繞著那個女孩子的身影,那種美妙的感覺已經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了他的抒情詩《你》之中——
典雅如古琴
不知怎樣的一顆心
才能彈
墻上的油畫
已燦爛了幾百年
精致得只如你的背影
仿佛為雨天和落葉而生
行到哪里都讓人感懷
走動著是泉水
凝神是竹
或許是命運使然,汪國真和女孩子果真被分在了同一個學習班里。這一次,汪國真清楚地看到了女孩子的面容。她很漂亮,眉清目秀中透露著淡雅氣質,正是汪國真心目中完美的異性。
開學那天,老師照例要認識一下新生,做了一次點名。這次點名是汪國真求之不得的。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眼睛不時看向坐在不遠處的那個女孩子,終于,老師念到了她的名字——筱清。
“筱清,筱清……”汪國真默默地念著這個美麗的名字,記在了心底。可以說,這是汪國真情感世界里的“亮色”,雖然只是萌生了朦朧的愛意,但這份簡單的愛意卻很純粹,讓他充滿向往。不過,28歲的汪國真知道自己很喜歡筱清,可是從小以來嚴格而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環(huán)境,卻讓他并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愛意,只是在默默中留意觀察筱清的一舉一動,渴望在無言中能和她有一份默契。
學習班最初的訓練是臨摹課,學生們坐在一起臨摹一座石膏像。汪國真坐在筱清側后面不遠的地方。在臨摹的時候,每個人都是一邊認真觀察石膏像一邊落筆繪畫,汪國真每次抬起頭觀察石膏像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將目光又移向了筱清。筱清坐在那里,很安靜,認真地看著前方講臺上放置的石膏像,低頭時已下筆如有神,很顯然,她是有繪畫功底的。汪國真不禁想起了一個詞語:秀外慧中,越發(fā)對這個清純的漂亮女孩心懷好感。
日后,汪國真曾寫下一首名為《對你的想念》的詩——
對你的印象
仿佛是一幅經典油畫
最耐人尋味的是側影
對你的感覺
仿佛遙遠的古韻
弦弦箏箏都動聽
對你的想念
仿佛飛檐下的風鈴
寧靜卻不平靜
對你的感情呵
仿佛生機盎然的花圃
雖然五顏六色的
但全部是它的內容
這樣的默默觀察持續(xù)了好久,雖然彼此也打過招呼,卻并沒有相互熟識。汪國真并不知道,他對她的感情會走向何方,會不會有結果,但對一個規(guī)矩本分的年輕人來說,默默觀察仍舊是汪國真選擇的方式。直到有一天,一個意外的消息打破了汪國真的堅持。
那一天,筱清沒有來上課。汪國真看著原本屬于她的位置空空的,始終無法靜下心來聽課,而是在心底猜測著種種可能:會不會是生病了?會不會是在路上出了意外?……課間休息時,汪國真看到幾個女同學正在聊天,便忍不住靠近過去,看是不是能聽到關于筱清的消息。果然,女同學們說的正是筱清的事。一個女同學說,筱清因為男朋友家臨時有事,所以才沒來上課。這個消息不禁讓汪國真心中一沉,難道筱清有了男朋友?女同學后面說的話,他再也不想聽下去了,快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內心的焦灼和痛苦已經掛在了臉上。汪國真不知道那天剩下的上課時間是如何度過的,他的心無比煩亂,腦海里滿是筱清那無比美麗的身影……
那天之后,汪國真沒有再去學習班上課,他覺得自己忽然對繪畫沒了興趣。不過,這個理由的真正原因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是因為那個關于筱清的意外消息,或許只有逃避才是最好的選擇。
這段經歷或許根本算不上愛情,但在汪國真的心底卻是真摯的。朦朧的“愛意”漸漸遠去,工作崗位上的汪國真已回歸平靜,把暗戀的記憶留存在心底,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編輯工作之中。
工作之余,汪國真從未放棄過寫作。自從《中國青年報》刊發(fā)了他的處女作組詩《學校的一天》之后,汪國真一直筆耕不輟。及至走上工作崗位,汪國真一邊完成本職工作,一邊利用業(yè)余時間寫稿、投稿。他經常翻閱各類青年報刊,在報刊發(fā)表的文章中,汪國真能夠感受到強烈的青春之風,或是反映青年呼聲,或是解答青年的困惑,使同樣是青年人的汪國真心有所感、心有所動,自然而然地將創(chuàng)作方向落在了青年主題上,以文字解答和排遣當代青年遇到的煩惱、挫折、迷惑與困難,慰藉與他一樣的年輕心靈。可是,針對詩歌創(chuàng)作而言,工作之初這段時期卻是汪國真的低谷期。之所以稱為低谷期,并不是指創(chuàng)作產量少,而是創(chuàng)作出來的詩作總是屢遭退稿的厄運。文學是條辛苦路,取得成功十分不易。當時的中國社會,正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并在1984年出現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下海經商的浪潮,大批青年奔向南方熱土,形成壯觀的“孔雀東南飛”景象。與那些下海追求發(fā)財的人相比,汪國真顯然是在走一條“沒有前途”的路,不僅中國藝術研究院不屬于收入高的單位,而且,他所熱愛的文學創(chuàng)作注定是一條清苦的路。然而,汪國真對他的選擇自得其樂——
你的路
已經走了很長很長
走了很長
可還是看不到風光
看不到風光
你的心很苦 很彷徨
沒有風帆的船
不比死了強
沒有羅盤的風帆
只能四處去流浪
如果你是魚 不要迷戀天空
如果你是鳥 不要癡情海洋
——《選擇》
只是頻繁遭受退稿的打擊,需要有一個健康的心境,勇于面對如果生活不夠慷慨的處境——
如果生活不夠慷慨
我們也不必回報吝嗇
何必要細細地盤算
付出和得到的必須一般多
如果能夠大方
何必顯得猥瑣
如果能夠瀟灑
何必選擇寂寞
獲得是一種滿足
給予是一種快樂
——《如果生活不夠慷慨》
不過,無論外界如何紛擾,汪國真一直堅守著自己心底的那片文學凈土,即使面對退稿的打擊也是如此。他在一首名為《唯有追求》的詩中,表達了他在逆境中的堅守——
生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
我是大海上的一葉小舟
大海沒有平靜的時候
我也總是
有歡樂 也有憂愁
即使憂愁
如一碗苦澀的黃連
即使歡樂
如一杯香醇的美酒
把他們傾注在大海里
都太淡了 太淡了
一如過眼煙云
不能常駐我心頭
唯有追求
永遠和我相伴
在風平浪靜的時候
也在浪尖風口
堅守總會有收獲。1984年,在文學雜志百花齊放的這一年,汪國真在文學之路上踏出了重要的一步。1981年創(chuàng)刊的《年輕人》是一本在青年讀者中具有較大影響的雜志,也是汪國真投稿的期刊之一。《年輕人》由共青團湖南省委主辦,面向全國公開發(fā)行,作為共青團的輿論宣傳陣地,影響和幫助了無數青年。汪國真有感于當時一些青年對生活的悲觀失望,想到自己也曾被這種負面情緒侵擾過,他寫了一首名為《我微笑著走向生活》的詩,認真謄寫在稿紙上,裝入信封內,寄往了長沙的《年輕人》雜志。當時的汪國真并沒有對這次投稿寄予過多期望,他很清楚,雜志社每天都會收到很多全國各地投遞過去的文學作品,能在投稿中被編輯發(fā)現、刊發(f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影響較大的《年輕人》更是如此。因此,詩歌寄出以后,汪國真一如既往地工作、生活,依舊在工作之余從事創(chuàng)作。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這首《我微笑著走向生活》竟然發(fā)表了。
我微笑著走向生活,
無論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報我以平坦嗎?
我是一條歡樂奔流的小河。
報我以崎嶇嗎?
我是一座大山莊嚴地思索!
報我以幸福嗎?
我是一只凌空飛翔的燕子。
報我以不幸嗎?
我是一根勁竹經得起千擊萬磨!
生活里不能沒有笑聲,
沒有笑聲的世界該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變不了我對生活的熱愛,
我微笑著走向火熱的生活!
在1984年第10期的《年輕人》雜志上,《我微笑著走向生活》那么醒目。汪國真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翻看著這本刊載自己詩歌的雜志,懷著感恩的心深深記下了編輯謝樂健的名字。汪國真反復吟誦著自己筆下寫出的詩句,心里美滋滋的。的確,這首在求索與等待中寫就的詩歌,簡練卻言之有物,樸實卻飽含激情,很快在讀者中產生反響,很多讀者寫信給雜志社,談論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與感受。汪國真日后才得知,一位戰(zhàn)斗在老山前線的年輕戰(zhàn)士,在讀過他的《我微笑著走向生活》之后,特意將詩抄在了自己的筆記本上。不幸的是,這位戰(zhàn)士在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了,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才發(fā)現了他的筆記本,也看到了他在筆記本上工工整整抄錄下的詩。這份特殊的遺物最終被送進了中國革命博物館,作為展品帶領參觀者感受那段已經遠去的歷史和烈士的心路。汪國真說:“我感謝他,他用生命給了我一份人生的厚禮。愿我的詩,是他墓碑下的一束小小的山茶花,在他英靈寂寞的時候,悄悄地開放。”
《我微笑著走向生活》影響了讀者,也使時任《年輕人》雜志社副總編輯的何滿宗注意到了這首詩的作者汪國真,并開始與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進行書信討論。何滿宗也是一位詩人,主要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格律詩,注重的是形式和內容,包括標點符號要打準確、讀起來要押韻等。但汪國真則在信中表達了他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不同理解,他認為,詩歌需要革新,應該朝著時代前進的方向發(fā)展,押韻不押韻、打不打標點不要緊,關鍵是要表達作者的理念,不拘泥于形式表達出主題思想和內心情感,也就是適合年輕人心理的時代感。作為《年輕人》雜志的副總編輯,何滿宗對青年讀者的閱讀心理十分了解,在那個改革開放伊始的年代,很多年輕人對前途、對未來感到迷惘,正渴望通過文學作品尋找到積極進步的思想。而汪國真的詩歌積極向上、鼓舞人心,用文學的力量為年輕人朝著美好未來奮斗提供了指導思想。這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或許正因如此,這首《我微笑著走向生活》在《年輕人》上一經刊發(fā),立即在讀者中引起共鳴,成為汪國真文學道路上第一首引起讀者強烈反響的詩。
不僅是讀者,《我微笑著走向生活》也引起了其他文學期刊的注意。《年輕人》刊發(fā)之后,1985年第3期的《青年文摘》和第8期的《青年博覽》分別對這首詩進行了轉載。率先轉載《我微笑著走向生活》的《青年文摘》是由中國青年出版社主辦的一本文摘類月刊,淡雅、清新,具有青春活力,針對青年人,兼顧各層次讀者,集中了從青春型期刊、報紙及書籍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名篇佳作,當時的發(fā)行量已經超過百萬冊。《青年文摘》能夠轉載《我微笑著走向生活》,無疑是對詩作的巨大肯定。就是因為這次轉載,汪國真確定了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向。的確,雖然汪國真當年在《中國青年報》上發(fā)表的處女作是一首組詩,但他在接下來的創(chuàng)作中并沒有限定在詩歌的范疇,也會經常寫小說等其他文體的作品。直到《青年文摘》的轉載,汪國真忽然意識到,自己是有能力寫出為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所喜愛的詩歌的。于是,他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就是自己今后將要在文學道路上定向發(fā)展,專心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
可以說,汪國真最初的文學生涯與三份報刊密切相關:《中國青年報》《年輕人》和《青年文摘》。日后,汪國真說:“或許直到今天,刊發(fā)我處女作的《中國青年報》那位叫梁平的編輯,刊發(fā)我第一首有影響的詩作的《年輕人》雜志那位叫謝樂健的編輯,以及第一次轉載了我的作品的《青年文摘》那位叫秦秀珍的老師都沒有意識到,沒有這三次機遇,當年一個喜歡寫作、名叫汪國真的青年,至今還可能默默無聞。他們或許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們的舉手投足之間,便成全了一個年輕人未來的事業(yè)……‘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我心中,他們便是裁出一片風景的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