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溢價:透視中企海外并購
- 班妮
- 1839字
- 2018-11-08 15:02:29
前言
開創與致敬
我的職業生涯以當律師作為起點。2007年中國股市進入大牛市的時候,我加入了一家中國本土的投資銀行(簡稱投行),如今已經在投行領域工作超過10年。
2013年10月,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親歷投行:中國投行的若干傳言與真相》,它意外地成了一本暢銷書。那是一本自傳式的書,記錄了2007~2011年我在中國投行的職場經歷。之后這本書再版過兩次,補充了這些年投行這個行業以及中國資本市場的一些變化。這些年來,不斷有讀者告訴我,他們是通過這本書才了解了中國的投行。這給了我日后繼續寫作的動力。
2012年,我從上海到香港,開啟了一段新的人生歷程。雖然還在從事投行工作,但自2013年起,我從一名主要從事股權融資和股票承銷業務的投行人士轉變為一名從事并購業務的投資銀行家。
到香港后,我更加切身體會到內地的資本市場與國際成熟市場有很大的差異。當中國企業走出去接觸到海外市場的時候,就會發現之前我們完全是在自成一派的話語體系里進行資本運作。2013年,我剛參與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時候,國內很多資深的投行人士都還不知道海外并購應該如何操作,對成熟市場的估值體系一無所知。不過,他們學習得很快,因為短短幾年,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已經蔚然成風。
相比單純的IPO和股票再融資業務,并購是有趣得多的生意。在從事并購業務的過程中,我有機會與形形色色的企業家一起討論他們的企業發展戰略、資本運作計劃,參與企業家之間的商業談判工作。最近五年我在全球做海外并購的經歷,使我攢下了不少故事和心得體會,是我從事并購業務的經驗總結,也讓我有了新的寫作素材,想要與更廣泛的讀者分享。
本書的主線是關于教育資產的海外并購,講述了中國的一家國有企業與一家民營企業組成了買方團,在英國參與競標一所連鎖高中的出售。這是根據我參與海外并購的一些真實經歷改編而來的。
采取競標方式出售優秀的公司(或資產),是海外常見的一種并購流程。當賣方有足夠的信心認為擬出售的資產能夠在市場上吸引足夠多數量的買家時,就會以競標的方式通過買家的競爭來提高潛在交易的價格。因此,競標的流程也比一對一的并購談判充滿更多的變數。我在過去的數年間代表不同的中國企業經歷了多次海外競標,本書的故事是這些案例的縮影。當中有一些競標環節讓我想到了迄今為止公認的最佳并購教科書《門口的野蠻人中記載的并購競標的故事。我在這本書的最后一章中也致敬了這部經典作品。
在故事主線之外,這本書還試圖還原近些年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眾聲喧嘩。
無論你是否從事并購業務,你都有可能從媒體狂轟濫炸的報道中了解到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飛躍式發展。中國企業買下了很多了不起的世界知名公司。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由于不懂國際并購規則、中西方文化差異,缺乏清晰的并購戰略,跟不上海外并購競標的節奏,受到西方賣家歧視等,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市場上的失敗遠遠多過成功。至今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都無法在國際并購市場上專業且有效地與西方賣家對話。另外,西方賣家對中國企業有很深的偏見,這使得少數有抱負且尊重國際規則的中國企業也很難在海外并購中收獲自己想要的結果。
我寫這本書,是希望分享和分析這些并購現象背后的種種原因。
本書是史實的還原與案例改編的結合,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給想要了解并購交易的讀者:或許是從事投資、投行業務的專業人士,或許是企業家,或許是傳媒從業者,或許只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真實狀況的普通讀者。
我在本書中進行了一次全新的寫作風格的嘗試,試圖把中國企業這幾年海外并購的史實、成熟市場并購的估值理論、并購投資銀行家關于并購交易的思考及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虛構故事融為一體。
希望讀者能在這本書的故事之外,對于海外并購,對于中國資本市場的現狀,對于中國企業在并購市場上的行為,甚至對于投資銀行家的思考方式,產生一些新的理解。
2014年年底,我和業內一位大佬交流,說起我的《親歷投行:中國投行的若干傳言與真相》。他說:“你有沒有想過要成為中國的邁克爾·劉易?”這無意中給我規劃了一個寫作目標,我當真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去了。
中國不缺少描寫資本市場的小說或紀實作品,但缺少像邁克爾·劉易斯一樣的作家。
動筆之前,我反復閱讀了《門口的野蠻人》《說謊者的撲克牌》《大空頭》以及《最后的大佬:拉扎德投資銀行興衰史》,我發現這幾部書中的人物全部交織在一起,那些并購大佬的名字,在每本書中都會出現,并購的精英們主宰了那個年代的華爾街以及并購市場,更吸引了多個有才華的作者把他們的故事從各個角度寫成不同的經典書籍。
謹以本書向這些作者和他們的作品對金融現實的揭露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