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不能沒“文化”(《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哈佛商業評論
- 953字
- 2019-05-08 10:05:35
艾倫·穆拉利

艾倫·穆拉利于2006年執掌福特時,公司正處在破產邊緣,而且自1990年以來,已經失去了將近25%的市場份額。但穆拉利曾領導波音公司走出低谷,他知道如何在危機中作出艱難決定并果斷執行。他第一次在福特開財務會時意識到,再過幾個月,公司資金就耗盡了。但穆拉利扭轉了公司的破產軌道:在他2014年離開之前,福特連續5年實現盈利,股價也大幅上漲。
然而穆拉利面臨的挑戰不只是財務方面的。要將福特拉回正軌,他必須加強管理層成員之間的協作。福特管理層是出了名的殘酷冷血而且富有攻擊性。不同部門的高管互相隱瞞信息,而非大方分享。穆拉利說,當他接管福特時,該公司就像“一堆獨立的公司”拼湊在一起。每個部門制造的汽車都不同,針對的市場也不同,而且運營是完全獨立的——這些因素都強化了“各自為營”的防衛心態,并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穆拉利根據自己在波音的經驗,要求幾個不同級別的高管定期開會,分享各自部門的最新情況。這些高管用彩色編碼系統(color-coded system,綠色代表很好,黃色代表要注意,紅色代表出問題了)快速并全面地評估福特在多個項目中的整體表現。
在公司問題最多的時候,高管小組每天都開會。穆拉利希望會議能幫助高管在問題變得棘手前就發現苗頭,他鼓勵高管分享想法并彼此提供支持。穆拉利還希望培養個人責任感;管理者必須說明自己遇到的問題和處理問題的進展。
穆拉利還制定了“一個福特”(One Ford)戰略,旨在通過整合福特在世界各地的部門,減少浪費并精簡流程。他設立了生產、營銷和產品開發全球主管的職位,負責領導全球協作和簡化運營。
當所有高管都進行團隊協作且保持信息公開時,穆拉利可以輕易發現表現不佳的品牌。他賣掉了幾個福特豪華汽車品牌,以便集中生產有發展潛力的小型節能汽車,包括嘉年華(Fiesta)和福克斯(Focus)。福特回歸了最初的使命:為大眾生產高質量汽車。
在改革開始時,高管們害怕提出問題,擔心同事會揪出自己的弱點。最初幾次會議中,所有表格都是綠的,但穆拉利把表格推了回去,說:“我們過去一年失去了數十億美元,而你們現在告訴我公司沒問題?”最終,幾個勇敢的高管(其中一人是馬克·菲爾茲(Mark Fields),后來接替穆拉利成為福特CEO)開始公開表明自己的看法,而穆拉利贊揚了他們的坦率。最后,所有高管都發現,坦誠讓他們能夠一起共事并快速找到解決方案,他們的表格也反映出所在部門的真實情況。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15期)
- A股加速“美股化”(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25期)
- 雪球專刊284期:如何進行基金定投
- 風險管理,怎么辦(財蜜eMook)
- 從卡奴到卡神,怎么辦(財蜜eMook)
- 金融智能化時代的中國思考(《北大金融評論》2020年第2期)
- 在成功中迷失?如何找回自我(《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HBR的100年(《哈佛商業評論》2022年第12期)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38期)
- 商業證偽與證實(《商界》2020年第1期)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34期)
- 經濟學課件XVI:發展的機制
- 烏卡時代(《商界》2022年第7期)
- 比較(總第95輯)
- 如何用內容重構營銷(《商界》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