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命型組織(《哈佛商業評論》2018年第7期)
- 哈佛商業評論
- 2741字
- 2019-05-08 10:07:20
博客 @HBR
另類瑞典CEO:經營公司像開健身中心
托基爾德·塔內姆(Torkild Thanem) | 文
時青靖 | 編輯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可如今置身知識經濟的很多人已經很難對此產生共鳴。他們想竭力了解:個人的努力怎樣直接提升企業業績,或者怎樣幫助個人取得職場生涯的進步。為了提高辦公的工作效率,職場中人往往面對更多的壓力,難免會產生拼搏有何意義的困惑。無論是市場營銷還是銷售,從業者往往感覺,這類工作都取決于外部環境、高管一時念起、公司的戰略重心以及股東的需求。從員工的角度看,他們希望知道,如果長期不斷地高質量完成工作,會得到什么收獲。
也許,還有一個領域仍然可以明確看到奮斗之后的回報,那就是:健身房。在深蹲架面前,所有健身者都是平等的。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報。投入的鍛煉時間越多,訓練成績就越好,可以通過一條上升曲線清楚地看到進步。這也是眾多企業和高管夢寐以求的業績表現。正是得益于簡單明了的衡量進步規則,健身公司CrossFit和SoulCycle吸引了眾多客戶,讓很多客戶感到滿意。
一些企業管理者已經留意到這種現象。它無異于新教徒式職業道德觀的最后一道防線,新一代企業CEO正在效法它采取行動。不同于被批評為假大空的“變革型”和“可信型”領導風格,我們稱這些CEO為“健身型領導”,它提供了一種更務實的方式。健身型領導將按照在辦公室和健身房逗留的時長評估員工,并給予獎勵,不會讓員工陷入前路不明的迷惑,感到不公和被孤立,而是讓他們對未來篤定,彼此友愛,感到自己得到公正的對待。
亨里克·邦格(Henrik Bunge)就是這樣一位領導。他是瑞典運動服與時裝公司比約恩·博格的CEO,自封為“首席教練”。他的公司得名于曾排名世界第一的瑞典男子網球運動員比約恩·博格(Bj?rn Borg)。
去年秋季,我們參與了邦格及其員工的“運動時間”,這是一門比約恩·博格公司全員必須參加的健身課,每周五上午11點進行。我們在臺階上相互踢打,拳擊教練在講臺上高呼:“加把勁,再用力點!”
課后,邦格和我們在一家優雅的泰式餐廳共進午餐。他解釋了自己將健身融入工作的理念,稱:“比如說你是一名足球運動員,你一直都會了解自己的表現,可如果你問市場部員工怎么評價個人表現,他們往往毫無頭緒。”
“我們從運動文化中吸取了很多經驗。”邦格這樣說。他的肱二頭肌在T恤下清晰可見,因為剛剛結束鍛煉,汗水已經打濕了一頭短發。邦格出生于1973年,但據他最近的體檢結果推算,他的身體狀態和21歲的年輕人不相上下。(比約恩·博格公司總部共有60名員工,他們每年都必須體檢兩次。)
從很多方面看,同邦格共事就像在與一位私人健身教練合作。2014年8月他出任公司CEO時,比約恩·博格的業績不佳,品牌缺乏認知度,此前一年凈銷售額下滑,利潤縮水。邦格推出了新的戰略,旨在重塑比約恩·博格在運動服領域的知名高端品牌形象。他還提出了遠大的目標,要在五年內將銷售額翻倍,員工敬業度達到90%。為了實現這一宏愿,他首先要求員工自身必須更健壯。邦格稱:“我們必須更努力訓練,更好地評估我們的目標,成為更好的團隊。要做到這點,人人都必須參與進來。每個人都要做運動,沒得商量。”
換言之,邦格將成功視為鍛煉和攜手奮斗的結果。他告訴筆者,就個人而言,他設定的工作截止期限越多,取得的成果就越多。對整個公司而言,他認為大家共同拼搏不只是要保持健康,也不僅僅是為了保證強度密集的工作而要有個好的身體,還能帶來樂趣,增進團隊成員的親密關系,以便幫助他們達成個人目標。
因為受到與邦格午餐會面的觸動,托基爾德開始對邦格的公司展開人種學研究,迄今已有一年多時間。自2016年9月起,托基爾德每周都騰出幾天時間在比約恩·博格的總部度過,參加工作坊,出席會議,接收健身測試,和員工一起吃午飯聊天,至今已經上了25次運動時間鍛煉課。作為這項研究的一部分,我們了解到,團隊領導者會和團員們比賽靠墻半蹲時長,公司會通過引體向上比拼評估員工的身體狀況,在單調的工作間隙,公司還會舉行乒乓球比賽。有一個周五上午,一名男員工赤裸上身走到廚房區域,展示他實現的健身成果:六塊腹肌。
即使算不上過激,比約恩·博格公司的氛圍和邦格的領導風格也可能顯得和主流觀點格格不入。但如今,越來越多企業領袖專注于健身,邦格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近十年來,鐵人三項比賽在企業高管中很受歡迎,他們甚至舉辦了一場名為鐵人高管挑戰賽的比賽。2001年到2011年,至少跑完一場馬拉松的CEO人數翻倍。瑞典一項對將近3000名經理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受訪經理稱,體育鍛煉對他們的領導技巧有積極影響。
不過,邦格等健身型高管認為,辦公室的工作好比體育運動,或者說運動可以對辦公室的工作產生正面影響,這種想法對嗎?的確如此,多項研究認定,體育鍛煉和認知表現有正相關。在邦格出任CEO后,比約恩·博格公司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得到提升:2013年到2016年凈銷售額大增27%,營業利潤翻了3倍。2016年一年,公司員工的敬業度提高3%,達到75%。邦格還指出,包括壓力管理和睡眠相關的工作坊在內,公司對總體身體健康和工作家庭關系平衡的投資已經給員工的生活帶來了正面的影響。雖然CEO邦格為這些數字和工作環境的變化而驕傲,但要想實現2019年的目標,就要在三年內讓銷售額再高漲56%,員工敬業度提高15%。
然而,還有些不那么積極的問題:至今尚未有任何經過同行評審的跡象證明,CEO的健康狀況和企業的價值有關。尚不清楚,是否個人身體變得健康會與降低短視問題(如裁員或公司架構重組)的影響有關,或者與令員工在工作中感到更開心(甚至生活整體變得更幸福)有關。
在比約恩·博格公司,大部分和托基爾德交流過的員工看來都全情投入將工作視同健身的理念,但也有人持異議。少數員工對邦格的領導持同樣的批評態度,比如指出他愛用高呼“伙計們我們一起干!”來給大家打氣,而且他規定所有人必須健身,有時甚至有點走極端(例如在戶外團建鍛煉結束時,要蹚著齊腰深的水走過一個進水口)。
多位員工還提到了公司的人員流失率:比約恩·博格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到2016年,員工整體離職率從8%猛增到25%。管理層承認,邦格上任的前兩年流失率高,但認為這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為這樣一來,公司可以挑選新鮮血液加入。
那么,向健身中心取經的CEO能否完美地將這類管理理念轉換到企業經營中?這種理念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樓閣?
邦格本人對此并不擔心。當我們問及,運動健身能不能讓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好,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肯定能!”
不過,在為自己的觀點辯解時,這位CEO并未完全恪守己見。我們小心地向他提起前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問他這種沒能滿足今天健身標準的領導人何以名滿天下,邦格在我們午飯后抹著自己的盤子回答:“丘吉爾是他那個時代的領袖。他是一位天才。可我覺得,他如果在世,應該不會愿意加入運動時間。他可能會對我吐槽說見鬼吧。”
托基爾德·塔內姆在斯德哥爾摩大學任管理與組織學教授。
- 上海信息化(2021年第2期)
- 機構掘金“科創70”(《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30期)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32期)
- 從卡奴到卡神,怎么辦(財蜜eMook)
- 職引未來(《復旦金融評論》第16期)
- 哈佛商業評論·面向未來的商業生存新法則(2021全年合集)
- 第一次領工資就該知道的理財常識·股市篇
- 過年荷包大作戰(財蜜eMook)
- 生二胎,怎么辦(財蜜eMook)
- 雪球專刊246期:探尋基金組合超越個股投資的奧秘
- 水深魚悅,城強賈興(《復旦金融評論》第17期)
- 雪球專刊229期:回首2019:分化的牛市,老實人的春天
- 比較(總第104輯)
- 信息安全保護與治理:金融數字化下一站(《北大金融評論》2021年第4期)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