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穿越死亡之海——羅布泊探險(2)

  • 探險記系列3
  • 劉丹
  • 5407字
  • 2017-09-26 21:00:10

羅布是一大城,在名曰羅布沙漠之邊境,處東方及東北方間……此漠甚長,騎行垂一年,尚不能自此端達彼端。狹窄之處,須時一月,方能渡過。沿途盡是沙山沙谷,無食可覓,然若騎行一曰一夜,則見有甘水,足供五十人,或百人暨其牲畜之飲。甘水為數雖不多,然全漠中可見此類之水。質言之,渡沙漠之時至少有二十處得此甘水,然其量甚寡。另有四處,其水苦惡,沙漠中無食可覓,故禽獸絕跡。

馬可?波羅的上述記載詳于前人.但對了解這個地區來說,仍然是十分不夠的。從中我們大致可知下述情況:“羅布城”的位置、羅布沙漠的大小、羅布荒原水源和水質的狀況等等。

從馬可?波羅的記述,至少可以了解,羅布荒原一直是沙漠環境,人類的居住和生活一直受到水源的制約。

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規模巨大的探險浪潮,最近的一次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主要對象為包括中國西部地區在內的中亞、西亞地區。在中國,主要在XJ塔里木盆地。這一次探險浪潮與前兩次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考古學的大發現超過了地理學的大發現。這些發現如此豐富,直到今天,在許多國家仍然在連篇累牘地發表大量專著和論文,接連不斷地繼續著考證和引據。在這次浪潮中最著名的探險家斯文?赫定的故鄉——瑞典,甚至專門建立了“斯文?赫定基金會”,資助著這項世界性的研究。

斯文?赫定曾先后六次到中亞和XJ考察,三次進入羅布泊地區。

第一次是在1895年,斯文?赫定從喀什出發,到達巴楚,首次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擬糾正普爾熱瓦爾斯基所繪地圖的失誤,并尋覓古代遺址。這是一次死亡之旅。途中由于缺水,他們掙扎于道途中,同行者死亡一人,8峰駱駝死去7峰,幸在麻扎塔格附近的和田河河床為牧羊人所救。因這次經歷,斯文?赫定描繪塔克拉瑪干沙漠時冠以“死亡之海”之名,一直流傳至今,使人們“談沙色變”。

斯文?赫定第二次羅布泊之行是在1899?1901年。斯文?赫定的第一次探險,為他樹立了探險家的地位,在地理學界聲名大震,瑞典國王親自撥款資助他的第二次中亞探險。1卯9年他再次來到塔里木盆地,開始沿葉爾羌河至主流塔里木河的旅行,至塔里木河下游向南拐彎處,他建立了一個大本營,幵始對塔里木河下游地區和羅布洼地的探險考察。1900年3月,意外地發現了樓蘭遺址,由于行程匆匆未展幵發掘工作。第二年他再次返回進行發掘,獲得大量木簡和紙文書,并依據文書記載,判定此遺址即中國史書記載的著名的樓蘭。在塔里木河下游考察中,他繼發現羅布泊地北部的湖泊后,又發現一條寬100米、深4?5米的干河床,他確信,塔里木河就是經此流入羅布泊,后來河流改道南流。斯文?赫定在糾正普

爾熱瓦爾斯基關于羅布泊地理位置的錯誤后,又制造了一個新的謬誤,即關于羅布泊游移的理論。

為了證實羅布泊游移,并以1500年為一周期的理論,斯文?赫定于1934年第三次來到這里。此前,即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東流重注羅布泊,他親自乘舟順孔雀河進入重新擴大的羅布泊,為了他的“理論”的被證實,表現得欣喜萬分。

斯文?赫定由于中亞探險經歷,獲得了極高的榮譽。瑞典國王親自授予他“瑞典民族精祌的先驅者”稱號,歐美各國元首也以結識斯文?赫定為榮。他一生著述甚豐,僅在中國XJ、XZ的考察,就出版了著作47卷,約1000萬字。而他的游記,如《中亞細亞沙漠》、《亞洲腹地旅行記》、《從陸地到印度》、《外喜馬拉雅山》、《探險生涯》等,更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被譯成10多種文字,吸引了許多青少年走上了探險之途。

近代中國的羅布泊探險

近代我國學者對羅布泊地區的科學探險和考察,始于本世紀的30年代

從丨9世紀中期幵始,各國探險家在我國XJ地區的探險,雖然在地理、考古方面有許多重大發現,然而他們肆無忌憚破壞、掠取中國珍貴文物的行為,激起中國學術界的極大憤慨。因此,當1927年斯文?赫定再組織第六次中亞考察時,中國文物保護委員會向政府提出了異議。迫于輿論,斯文?赫定與中國政府達成妥協,將單方考察改為雙邊合作考察,組成中(國)瑞(典)聯合考察團,即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地理學家陳宗器等10人參加了考察團。

黃文弼于1928年由魯克沁穿庫魯克塔格山,到達孔雀河下游。在羅布泊北岸一個三而環水的湖洲上發現一個烽燧遺址,取名為“土垠”,并認為樓蘭國都應在此附近。1934年,他又一次前往羅布泊地區,期望去樓蘭遺址,但因交通所限,仍只在羅布泊北岸進行了發掘。根據兩次考察結果,黃文弼寫成《羅布淖爾考古記》,雖然考察范圍有局限,但此書作為我國近代學者關于羅布泊地區的第一本科學專著,意義仍是十分重大的。

陳宗器則是在1931年與斯文?赫定一道,由敦煌玉門關出發,大致沿《魏略》所載絲綢之路中道路線到達羅布泊北岸。1934年,他又隨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乘舟進入羅布泊,成為中國學者遨游羅布泊的第一人。他在羅布荒原進行了廣泛考察,測繪了地圖,他標明的羅布泊東西長600里,南北寬250里,面積9500平方公里,略呈葫蘆形,南庫達到北緯39。48‘。他報據考察結果,撰寫了《羅布淖爾與羅布荒原》、《中國西北之交替湖》等論文。在斯文?赫定關于羅布泊是游移湖的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交替湖”的新學說。他認為,干旱區河道的改變和湖泊的遷移是受沉積與風力侵蝕交替作用的結果,羅布泊的變遷也是這種交替的產物。然而,他忽視了羅布泊湖盆中廣布堅硬鹽殼的事實,對水系的變遷缺乏實地了解,其闡述的理論也缺乏充分的說明力。但作為在當時條件下,敢于沖擊外國人學者的理論,提出自己的學說,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而且他關于干旱地區河流變遷受沉積與風蝕交替作用的基本觀點是正確的,只是結論過于匆忙罷了。

羅布泊考察史的新篇章

對羅布泊地區進行全面的科學考察,揭開羅布泊的神秘帷幔,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

第一次較大規模的考察是在1959年,是由中國科學院XJ綜合考察隊進行的,參加考察的有地貌、水文地質、土壤、植物等學科專業人員。他們所走的路線與黃文弼先生當年考察路線一致,不同的是,他們乘橡皮船深入到北部湖區,成為最后一批見到羅布泊水體的科學工作者,當年所攝的浩渺湖面的照片成為絕照。此外,他們還對孔雀河三角洲和塔里木河下游臺特馬湖一帶進行了全面的綜合考察。通過實地考察,他們分析了本世紀以來羅布泊水面的變化,認為臺特馬湖、喀拉和順湖和羅布泊是相通的,羅布泊湖水受外圍自然湖堤的包裹,并受內部地塹活動的控制,其水體不可能在平原上任意游蕩或和喀拉和順湖相互交替。羅布泊湖盆積水的多寡、湖面的大小,受補給水源的控制這一看法,初步否定了羅布泊“游移”或“交替”的結論。

從60年代開始,中國出于自衛開始核武器研制,羅布泊地區被列為軍市禁區,對羅布泊地區的科學考察暫時中斷。但是,由于核試驗的進行,羅布泊地區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性,更有增無減。

1979年冬,應中央電視臺之邀,王炳華率領一支考古隊由烏什塔拉穿庫魯克塔格山.進入羅布泊北部,調查絲路古跡。臨行前一周,彭加木、夏訓誠、黃盛璋等加入。這次考察歷時一月,是中國學者在50年代以后第一次進入羅布荒原,既覓求絲路遺珍,也探索了實施進一步全面科學考察的可能性。在孔雀河下游古墓溝發掘的青銅時代墓地及3800年前的女性干尸,當年轟動了世界。

從1980年5月幵始,由中國科學院XJ分院組織的羅布泊綜合科學考察正式展幵,考察隊出中國科學院XJ生物土壤沙漠研宄所、XJ地理研宄所、XJ化學研究所的地質、地理、土壤、植物、動物、化學、歷史地理等專業人員組成,考察隊隊長山中國科學院XJ分院副院長、著名的生化學家彭加木硏究員擔任。他率隊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縱穿羅布泊干涸的湖盆,豎下了歷史的豐碑。然而不幸的是,1980年6月17日為尋找水源,彭加木在庫木庫都克不幸失蹤殉難。

彭加木的失蹤,在國內外新聞媒體的大量報道下,一度成為注視的焦點,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謠傳。其中,除了極少數人是別有用心外,更多的還是出自人們對神秘的羅布泊的好奇和不了解。因此,為了澄清人們對羅布泊地區的種種錯誤認識,惟一的途徑是通過科學考察,揭露羅布泊地區的神秘。此任務,被羅布泊科學考察隊所實現。

繼羅布泊地區綜合科學考察后,羅布泊地區神秘的門戶逐漸敞幵。中國停止地面核試驗.曾是軍事禁區的羅布泊地區再次向平民幵放,為人們滿足了解羅布泊的好奇心創造了條件,最先進入這一地區的依然是各學科的專家們,接著是電影、電視工作者。一些文學家也懷著極大的興趣踏上了這片神秘的土地,其中包括日本盛名的西域文學家,已年逾古稀的井上靖先生。中央電視臺拍攝的《望長城》大型電視記錄片和中日聯合拍攝的《絲綢之路》,向人展示了羅布荒原的現代而貌。當滿頭銀發的黃宗英女士和贏弱體質的夏淑芳女士(彭加木夫人)在彭加木殉難紀念碑前憑吊致哀的鏡頭出現在屏幕上時,我們深深懷念古往今來為人類認識羅布荒原付出了巨大代價的志士們!

中國的改革開放激發了人們對生養他們的這片熱土的感情,近年來旅游、探險、考察出現熱潮:只身徒步探險殉難于羅布荒原的余純順、首例騎乘摩托車勇闖羅布泊的崔迪、第一支完全由廣東婦女組成的羅布泊探險團,老老少少的百人之眾的羅布泊探險游……羅布泊,以它無窮的魅力,又一次次迎來熙熙攘攘的過往者,再現了昔曰絲綢之路的輝煌。

更讓人們激動的是,羅布荒原再次證明了它的價值。科學工作者們在此尋找到了富甲天下的鉀鹽礦,儲量高達2.5億噸,為中國之冠。在距當年彭加木尋水未果而倒下的地方僅幾十公里處,XJ第二水文地質大隊打出了一口深465米的淡水井,日出水量達452.5立方米,礦化度1.67克/升,為可飲用水源。此井所在地區儲水而積達140平方公里,含水層厚達232米,并且疏勒河每年以20---30萬立方米地下水源源不斷補給。這無疑是對向往前去羅布泊地區探險、旅游、考察和幵發的人們莫大的福音。沉睡的羅布泊終于要蘇醒了!

羅布沙漠

羅布沙漠因在羅布泊側面得名,又稱庫魯克沙漠。“庫魯克”在維吾爾語中為“干”之意。

羅布沙漠又是舉世聞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一部分,它與塔克拉瑪干沙漠主體之問,因塔里木河穿越形成一條叢生胡楊、檉柳的綠色走廊。而又是這片沙漠,將塔里木河和孔雀河阻隔在東、西。因孔雀河和塔里木河的滋潤,羅布沙漠卻不像塔克拉瑪干沙漠那樣干旱,東、西部分和穿入沙漠內的丘間低地上生長有較多的植物。

最早用文字記錄羅布沙漠的,大約要算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了。

對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在世界學術界中有頗多爭議。但前引他有關羅布泊記述中,我們可以相信這位外國商人是確實到過羅布泊的。他準確記錄了“羅布城”即歷史上的樓蘭的位罝,而且較如實地描繪了羅布沙漠的自然環境。自然,其中也不無夸大之詞。例如,騎行需一年,大約是指穿越整個塔克拉瑪干沙漠而言。羅布沙漠在強勁的風力和無盡沙源下,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一樣,連成連綿的高沙丘,沙丘與沙丘問,似山似谷。又因塔里木河、孔雀河沿途的泛濫,在沙漠中留下許多汪汪水泉,可供往來行人和動物飲用。這些水泉,清冽甘甜。對干渴的旅人無疑是生命之水。

羅布沙漠夾于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之間,是兩條河流入羅布泊必經之道。孔雀河下游亦稱庫魯克河。河因沙漠得名,還是沙漠因河而名,現在已無從考證。但是,兩條河流的確賦予羅布沙漠有別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自然景觀。塔克拉瑪干沙漠85?以上為流沙,是世界上僅次于阿拉伯半島的魯卜哈里沙漠的第二大流動沙漠,而羅布沙漠則在相當程度上呈固定半固定狀態。泛濫的河水經常沖決,在沙漠中留下許多干河床,也留下了許多植物。在靠近河道處有許多紅柳沙包,丘間沙地上則滋生了胡楊、鴉蔥、羅布麻、大葉白麻、黑果枸杞、駱駝刺、鹽爪爪、蘆葦等許多種植物,是羅布荒原中植物種類和數量最多、最有生氣的地方。

孔雀河的大量泥沙和孔雀河下游雅丹群的風蝕產物,給羅布沙漠提供了無盡的沙源,與塔克拉瑪干沙漠本體比較,羅布沙漠是一片年輕的、并且尚在繼續發展的沙漠。隨著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的斷流,這里的環境出現干旱惡化的趨勢,加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自然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如今羅布沙漠正在向塔克拉瑪干沙漠迅速靠攏,這是自羅布泊干涸以來,在羅布荒原上自然環境演變的又一重大事件。

古今羅布人

羅布人不是一個種族,而是生活在羅布荒原的居民。而地理環境的長期影響,會使生活在同一個地區的人具有相同的地域色彩,在相對封閉的地區更是如此。

我們已知道,在羅布荒原,人類活動的歷史己十分悠久,但出于環境的變遷,在一定的時期人類活動在這里出現了中斷,以至今天,出現了許多難解的謎。

羅布人最早從哪里來?這是一個目前還沒有滿意解答的問題。但從古墓溝、樓蘭城郊古墓的發掘,可對四千年左右至兩千年一段的羅布人種族做一些揣測。

前面,我們對葬于3800年前的羅布人己做過介紹,高隆的鼻梁、黃褐的卷發,尖頂的氈帽,從外形看,高加索人的特征相當明顯,所以有學者認為,他們是東伊蘭人的一支。此外,他們的葬俗中以胡麻細枝為殉物,以代替能產生“浩瑪”或“所瑪”的一種植物,而“所瑪”或“浩瑪”,則是古印度伊蘭人宗教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由此,更可以說明他們之間有一定的淵源關系。

在樓蘭城東北有兩個古墓群,一個距城公里,—個距城6.9公里,進行發掘的XJ考古學者為前者取名平臺墓地,后者取名孤臺墓地,平臺墓地的年代為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孤臺墓地則為東漢前期。在兩個墓地發掘墓葬共9座,從發掘的人骨架中,選擇了6個頭骨進行測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朝阳县| 和林格尔县| 炉霍县| 苍山县| 凉山| 三台县| 邳州市| 留坝县| 江西省| 北流市| 太原市| 北碚区| 翁牛特旗| 游戏| 泰来县| 子长县| 五台县| 永丰县| 特克斯县| 淮阳县| 弥渡县| 沙田区| 扎赉特旗| 芷江| 遂川县| 南宫市| 司法| 东乡族自治县| 改则县| 安康市| 贵州省| 雅江县| 福州市| 图片| 门头沟区| 惠来县| 金川县| 平南县| 黄山市| 元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