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穿越死亡之海——羅布泊探險(1)

位于XJ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東緣的羅布泊及其臨近地區,是一塊充滿了祌秘的土地。

1876年,沙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來到羅布泊西南的喀拉和順湖,宣稱他“發現”了羅布泊。1900年,為了挑戰普爾熱瓦爾斯基,瑞典人斯文?赫定也到了羅布泊地區。他糾正了普爾熱瓦爾斯基的錯誤,證明了羅布泊準確無疑的位置。但是他又制造了“羅布泊游移”的祌話。從而圍繞羅布泊的游移,幵始了一個世紀的紛爭。

1980年,上海來的生化學家、掛職中國科學院XJ分院副院長的彭加木硏究員,在羅布荒原的考察中神秘失蹤,使羅布泊地區再一次受到舉世關注。有傳說,彭加木被外星人劫持去了天國。羅布泊,是地獄,抑或天堂?人們也糊涂了。無獨有偶,1995年,在彭加木殉難的6月17日這一天整整15年后,發誓要踏平天下80險的上海探險家余純順,在完成了他的58項探險計劃后,也折戟羅布荒原。但是,無論是天堂,還是地獄,他都沒有去,卻留在了這片寄托他衷情的大地上。羅布泊又一次被人們關注!

1998年4月,一個電視劇組進入了羅布泊地區,拍攝一部題名《尋找彭加木》的12集電視劇。盡管經歷了許多次的尋找,人們己失去了信心,但是社會仍給予了關注。尋找彭加木,己不再是一個尋找失蹤者的行動,而是在尋找一種精神,是在特別的艱險中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精祌;又是在尋找一部歷史,一個萬古荒原如何走向繁盛,又如何走向淪落的歷史。人們期盼著它的再度輝煌。

這,就是我們要記敘的羅布泊地區的歷史、自然、人文,種種祌奇、種種怪異,以及人們對它們認識的變化。

宋代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曾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遠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羅布泊地區,正是這樣一個“人之所罕至”的“奇偉瑰怪非常之觀”的地區。

彭加木與羅布泊考察

近3000年前,周穆王姬滿西征昆侖丘,賓見西王母,沿昆侖山經羅布泊東歸。

1980年6月17日,中國著名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XJ分院副院長彭加木教授在考察羅布泊地區期間.失蹤殉難于古絲路途中。

歷史,將永遠緬懷他們!

從80年代初幵始、曾經被人們所遺忘的羅布泊,又重新受到世界的關注,再次成為一個探險、考察的熱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彭加木先生的無私獻身。

60年代,中國出于自衛開始發展“兩彈”,廣袤的“無人區”羅布荒原成為核試驗基地首選之地,在這里譜寫了中國軍事科學史上極其輝煌的一頁。環境禁區加上軍事禁地,羅布泊地區處于更加封閉的境地,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性。80年代初,經過特別批準進入羅布泊地區的一支科學考察隊伍,是自羅布泊地區封禁后進入的第一批平民。這支隊伍的領導人,就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所硏究員、兼職中國科學院XJ分院副院長的彭加木。

彭加木在中國是一位祌奇人物。他的祌奇,是60年代初期和中國“文化大革命”中的兩段經歷造成的。

彭加木是上海生物化學所的一名科硏人員,以他的學術造詣和業務才干,在研究條件優越的上海是可以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成就來的。然而他卻將目光移向中國貧窮落后的一隅——西北地區,相信科學能夠治貧。于是,他的許多時間和精力用在了支援西北的科學事業上,頻頻到西北各省區幵展課題硏究,其中,到得最多的就是XJ了。可以說,XJ分院四所之一的XJ化學所,受惠最多,至今生物化學仍是該所的一個重要硏究方向。

然而不幸的是,在60年代初期彭加木被診查出患了癌癥,是因積勞所致,還是體質的原因,尚沒有定論,但肯定與赴邊的艱辛有很大關系。在那“談癌色變”的年月,僅

僅是心理的折磨就可能拖垮壯士,何況是身體本就羸弱的彭加木了。然而,奇跡就發生在他身上。靠著堅強的毅力和意志,彭加木戰勝了癌癥,并堅持了支援邊疆的科研。SH市、中國科學院將彭加木樹為先進典型,各大新聞媒體廣泛宣傳,一個戰勝癌癥、熱愛邊疆的科研勇士被

全國人民所接受和熟知。

剛剛擺脫癌癥威脅的彭加木,卻未能躲避開“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他被稀里糊涂地推進了

“革命委員會”,又被匆匆忙忙地打倒。僅僅做一次歷史過客也算罷了,但一些無聊文人將彭加木寫入到子虛烏有的“梅花黨”故事之中,他又成為一個“國民黨的高級潛伏特務”,被傳遍大江南北,故事還越編越神奇。

不過,這兩段經歷,使彭加木在羅布泊地區的失蹤變得更加神秘,更加引人注目。羅布泊也連帶沾光,受到舉世的關心。

從5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XJ綜合科學考察隊進入羅布泊后,整整20年再沒有科技人員(不包括從事核試驗的科技人員)進入過羅布泊。20年間,羅布泊地區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羅布泊的干涸。此外,彭加木還風聞在羅布泊地區存在天然重水,作為一個生化學家,他深知重水在科學上,特別是國防科學上的重大意義。此時,羅布泊地區的地上核試驗己基本結束,經過特別的批準,進入羅布泊是可以辦到的。通過努力,他獲得了批準,同時XJ軍區還承諾廣以后勤和通訊的支持,這使他信心大增。1979年冬,他率一支由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組成的小隊伍進行了初步探查,到了樓蘭遺址。回到WLMQ市就開始考察隊伍的組建,XJ分院的三個研究所——生土所、地理所、化學所,對考察工作都十分支持,抽調了業務骨干參加,考察的籌備工作十分順利。

問題就發生在第一次考察中。

首先,考察時間的選擇十分不適宜。五六月,正值羅布泊地區的風季,氣溫也劇烈上升。在一個極端干燥地區,高溫意味著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彭加木以及后來的余純順,都殉難于6月17日,這一偶然的巧合說明一個必然的事實月是羅布泊地區考察的不宜季節。

其次,是隊伍組成的缺陷。應美國方面的邀請,中國科學院XJ分院組織了一個代表團赴美訪問,羅布泊考察隊副隊長、野外考察經驗豐富的地理學家夏訓誠也是赴美代表團成員之一。缺少地理學家的參加,在一個環境極其艱險的無人區考察,具有很大冒險性。當歸國的夏訓誠在返WLMQ的火車上聽到彭加木遇難的報道后,說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回來遲了!

1980年5月中旬,分為兩個分隊考察的羅布泊考察隊完成預定的考察計劃,預定在米蘭會合。此時,彭加木突發探訪古絲路的念頭,堅持率他所在的小分隊通過紅柳溝進入絲路南道。由于臨時變更路線,所帶的油料和水都即將耗盡,通過電臺向大本營求援,被指示原地待援。然而,彭加木自己又采取了一個有重大失誤的行動,希望通過自身努力擺脫困境。大約是為了彌補他做出的東行決策的失誤.。這次,他沒有告訴任何人,留下一張紙條就出發了,這一行動犯了在無人區考察的大忌,即脫離隊伍單獨行動。作為一個生化學家,他缺少在無顯著地物標志的荒漠區考察的常識,而且,手持的是30年代由蘇聯協助繪制的地圖,所謂“井”的標志不足以信,按圖找水必然落空。但是這一切,他并不明白。待考察隊員們發現彭加

木留下的紙條時,大錯己經鑄成。

由于生理的原因和人雙腿骨骼長短的差異,在無地物標志地區,人的行走具有很大偏差,常做圓周式活動,在森林中迷路常走回原地,就是這個原因。然而不幸的是,彭加木卻沒有轉回來,倒在了不知什么地方。

彭加木失蹤后,在中央領導的親自指示下,進行了大規模的尋找救援工作,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尋找隊伍進行了地毯式搜尋,甚至還從上海調來警犬.但是尋找沒有結果。以失蹤地區的廣闊、地形之復雜,300米一線的搜索,漏洞很多。在幾乎絕對干燥的條件下,靈敏的警犬也失去了嗅覺能力,地面滾燙的高溫使警犬兒乎無法行走,只能換足跳躍。

尋找的無果,為流言的泛濫創造了條件,更增添了彭加木失蹤的祌秘性。有人稱他出現在X國,自然是所謂“梅花黨”黨魁的作為;有人稱外星人劫走了他,也許是不忍看他在地球上再受“折磨”;更有所謂彭加木藏進了羅布泊的“地下王國”的說法。一個外地的“算命大師”還給XJ分院寄來十四字“真言”:“他在之處無人找,你找之處他不在。”令人啼笑皆非。種種流言,除極少數別有用心的編造外,多是出自一個善良的愿望,即不相信彭加木遇

難的事實,期待著他又一次歸來。

彭加木的失蹤遇難,是XJ、乃至中國科學事業的一個巨大損失。在危難時刻,他挺身而出去為同事們尋找生命之水,不論這一決定多么莽撞,但是跨出這一步,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的。因此他的精神勉勵了羅布泊考察隊全體隊員。同志們以出色完成彭加木未竟事業的實際行動,撫慰了長眠在“沙泉”(彭加木失蹤地“庫木庫都克”,即“沙泉子”之意)之下的彭加木。在繼任隊長、地理學家夏訓誠硏究員的領導下,羅布泊綜合考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1982年舉行的“羅布泊科學討論會”和1985年舉行的“干旱地區資源幵發和利用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羅布泊考察成果受到國內外知名學者的高度評價。羅布泊地區的神秘面目從此敞幵在世人面前。

從1980年5月至1981年6月,羅布泊綜合考察隊先后三次進羅布泊地區,考察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考察行程5000多公里。直接參加考察的科硏人員有30多人,成為羅布泊考察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科學內容最豐富的一次科考行動。這次考察,對羅布洼地的形成演變、地貌成因和特征、環境和氣候變化、鹽殼形成和積鹽規律、動植物區系特征、自然資源及其幵發利用等科學問題,提出了看法和見解。這些科學問題,解幵了羅布泊地區自然、社會、人文從古至今的許多神奇之謎。

發現之旅

人們對羅布泊地區的認識,有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讓我們再回溯到遠古時代。

在人們尚不能科學地認識和記錄歷史的時期,歷史就常常交織于民間的神話、傳說之中,這時虛妄的祌話也往往有了幾分歷史的真實。雖然辯解它們常常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近萬年前,在羅布泊地區己居住有從事狩獵、畜牧業的遠古居民,在樓蘭地區發現的細石器文化就是證明。古墓溝等墓地的發掘結果表明,在3800年前,這里的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己經發展到一個相當的程度。

然而對于這些先民,如今我們仍然只能從傳說中獲得一些間接和不盡準確的認識。

近4500年前,黃帝族部落首領軒轅氏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族后,幵始“巡游四海,登昆侖山,起宮室于其上”并將其稱為“軒轅之丘”,還與這里個部落的“西陵氏之女”嫘袓結為夫妻,從此幵始了黃河流域部落與XJ遠古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往。至唐堯時,還常將江淮、荊州一帶的三苗部落遷到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三苗人后來一直向西發展到蔥嶺,成為羌族袓先。而羅布泊地區正處于三苗向西必經之途,羅布泊西南的RQ縣就因羌人居住而得名。

涉足荒原的外國探險家

羅布泊的諸多祌秘,從占至今激起了許許多多人的好奇,對酷愛獵奇的外國探險家來說,更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誘惑。因此盡管環境極端艱苦,道路極其艱險,在羅布荒原上,仍然留下了許多探險者的足跡。其中有的是過往者,有的是專程而來。他們雖然有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專業,但羅布泊之行的共同點,就是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記載和著作,并因此行而向世人炫耀。因為他們,我們對陌生的羅布泊增進了了解;然而,同樣也因為他們,為我們帶來了許多謬誤,為羅布泊增加了許多撲朔迷離的人為之謎,給羅布泊增添了更多祌奇的色彩,以致于今天,使恢復這個地區本來面目的工作,增加了許多的難度。

最早經歷羅布泊地區的外國人,要算來自中亞、西亞、南亞地區的商賈、僧侶們了。然而,他們忙于自己的使命,很少為我們留下文字的記載,我們只能從史書中獲得

些微的信息。

在即將進入公元紀年時,古羅馬帝國三巨頭之一的愷撒,在羅馬一次祝捷宴會上,展示了一批其麾下一位將軍進奉的絲綢織物,使所有在場的人頓時目瞪口呆,尤其是貴婦們更是驚詫贊嘆不絕。不久,這種織物幵始在羅馬流行起來,成為一種高貴身分的象征,甚至受到男性臣民的喜愛,以至動搖了他們穿著上的“國粹”。奧古斯都臨死前,古羅馬元老院不得不發出詔令,禁止男性臣民繼續穿戴絲綢服裝,而且對婦女們使用絲綢也做了種種限制。這事發生在公元14年,距愷撒第一次展示絲綢不過40年上下。這樣短的時間里絲綢如此深入人心,實在是一個奇跡。而且,絲綢的被禁,產生了相反的效果,人們對絲綢產品的渴望,更難以壓抑了。

驚動了羅馬人的絲綢,來自東方的祌秘國度。于是,人們將中國國名也冠之以“賽里斯國”,即“絲之國”。人們為了獲取絲綢,自然會冒死向東方進發,于是有了后來所稱的“絲綢之路”。地理學家托勒密成書于公元年左右的《大地理書》中曾輾轉記載了其中的一次嘗試。

出生于馬其頓一個商人家庭的希臘人馬埃斯蒂?蒂亞諾斯,曾組織了一次從地中海到中國的考察。然而,以一個純粹商人的身份,未能提供沿途有價值的信息,以至記載他們這次活動的羅馬地理學家馬利諾斯抱怨道:他們“只關心他們自己的交易,很少關心考察,而乂常常吹牛,故意夸大通商道路的途程”。他們的使者“在長達七個月的旅途中,沒有帶回任何值得注意的情報。在他們歸國后介紹一路行程時,充滿著夸大和不真實的情況”。然而,

托勒密根據這些資料,仍然描繪出了他們行經的路程,其中包括姑墨(今阿克蘇〉、龜茲(今庫車X蒲昌海(即羅布泊)、玉門關等。他們此行,在塔里木盆地所有綠洲中都發現有漢人活動的遺跡,卻完全沒有發現任何歐洲人活動的痕跡,既沒有一枚羅馬錢幣,也沒有一卷希臘文文書。因此,蒂蒂亞諾斯的商隊,是到達羅布泊地區的歐洲人中的第一批。

晚于上述人十一二個世紀的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為我們留下關于羅布泊地區記載的最早的外國人。

1271年,馬可?波羅隨他的父親和叔父,從羅馬出發,經古代絲綢之路到達中國,在路上走了3年,在中國生活了20年,于1295年經海路回到威尼斯。他在他著名的游記中,記錄了途經羅布泊地區的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竹市| 辉南县| 托克逊县| 安化县| 闽清县| 巧家县| 兴业县| 进贤县| 海宁市| 深州市| 大城县| 德令哈市| 霞浦县| 枞阳县| 玉林市| 彭水| 全州县| 兴安县| 定兴县| 桦南县| 丰县| 荔浦县| 泸定县| 峨边| 婺源县| 宜川县| 苗栗市| 天峨县| 平南县| 化州市| 英德市| 峨眉山市| 小金县| 巴南区| 焦作市| 龙海市| 永胜县| 桃园市| 石景山区| 庆云县| 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