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6評論

第1章 這里的世界很精彩——深海探險(1)

浩瀚的海洋,不但給人們以廣闊、美麗、寧諍的感覺,它的驚濤駭浪,更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海洋深處,還有一片神奇的世界,卻鮮為人之。那里,絲毫沒有光線,伸手不見五指,一向被認為是生物的荒漠,是地球上最后一塊未開發的領域。正是這個神奇的世界,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探險家,想深入其中,探求它的奧秘,然而終因種種條件的限制,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開始起步。1960年1月23日,美國海軍中尉唐?沃爾什和雅克?皮卡爾乘“的里雅斯特”號深海潛水器,幾次成功地下潛到位于太平洋關島附近的馬里亞納海溝中深度為10916米的査林杰海淵,從那以后,真正意義上的深海探險活動才拉開序幕。

深入海底世界

認識海洋的外貌還比較容易,了解看不見的海底世界則十分困難。

海底世界是什么樣的?地形、地貌如何?那里有些什么東西?一系列的海洋考察工作常 常得從測量海洋的深度開始。

早在宋、元年間,我國漁民和航海家們就發明了“用長繩下鉤,沉至海底取泥”和“下鉛錘測量海水深淺”等方法。

稍稍改變一下繩頭上重物的結構,把它做成各種式樣的能夠抓取海底物質的“測錘”,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海底物質的性質。

后來又用鋼絲代替麻繩,并且還用一種帶有能夠自動脫落重物的“測深錘”代替一般的鉛錘。這樣雖然可以測得更深了,但是缺點仍然存在——使用很不方便,測量不太精確。

用光和電測量行不行呢?

不行。水的透明度太差,光照到海面上,大部分被反射,少部分被吸收;海面下二百米深的地方就幾乎一片漆黑。水又是電的良導體,它能夠強烈地吸收電磁波,所以用雷達測深也無能為力。

辦法當然還是有的。人們發現,聲波能夠在水里很好地傳播,我們可以委托它來充當海洋深度的“測量員”。用回聲測深儀來測量海洋深度已經有好幾十年的歷史。測深儀在海面上向海底發出強大的超聲波,聲波以每秒1450米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海底,馬上反射回來,這就是回聲。求出發出聲波和收到回聲的時間間隔,又知道了聲波在海水里的傳播速度,就不難箅出海底離海面的深度。

回聲測深儀安裝在船上,船只一面航行,一面測量。每測一次一萬米的深海,聲波往返時間十四秒都不到。如果把測量結果自動地記錄到紙帶上,我們根據紙帶上繪出的連續曲線,就能清楚地看出航行路線上海底的深淺。

回聲測深儀還能大致地告訴我們組成海底物質的性質。當然,光靠回聲測深儀來了解海底物質的性質是不夠的。我們可以用專門的“取樣管”下到海底去取樣,也可以用鉆探的辦法鉆取海底的巖芯。海底物質取出來了,經過研究分析,我們就能了解海底物質的種類和性質,它們形成的年代和歷史,還可以弄清楚海底的地質構造以及有用礦產的分布。

在淺海地區,這件事情好辦:潛水員穿著軟潛水服就能下到一百多米的深度,穿著用鋼筒制成的硬潛水服可以到達三百多米深的海底。

但是,如果要到更深的地方去,那么光穿潛水服就不行了。這時候要乘深水潛艇或潛深球。

第一個潛深球是1929年創制的,它是一個直徑1.45米的鋼鑄圓球,球壁厚度32毫米。人們乘坐潛深球向海底進軍,潛水深度在逐年增加著:1930年——435米,1934年——923米,1949年已達到1375米的深度。

但是,潛深球必須要用船系著鋼繩在水里活動,這是很不方便的。1948年以后,人們又設計制造了一種不用纜索牽引的能夠獨立行動的深潛裝置-----深水潛艇。它依靠浮體裝置可以上浮下沉,通過電動機帶動螺旋槳,能夠在水里自由行進。

潛水深度記錄在繼續增加著:1953年下沉到3150米,不久以后又增加到7200米。1960年1月23日,一艘名叫“的里雅斯特”的深水潛艇來到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的洋面上,花了兩個多小時的工夫,終于沉降到創紀錄的10916米深處。在強烈的探照燈光的照耀下,潛水員們在這里看到了一條長約三十厘米、眼睛微微突起的扁扁的魚和一條三十厘米長的紅色海蝦,這兩個深水動物自由自在地游過舷窗,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要知道,海底越深,壓力越大;深度每增加十米,壓力就增加一個大氣壓。在水深1000米的地方,海水可以把木材體積壓縮一半;在7600米的深處,空氣會被壓成像水那樣密實。來到10000萬米深的海底,壓力將等于地面大氣壓力的1000倍;個頭不大的“的里雅斯特”深水潛艇,經受的總壓力竟達15萬噸之巨。

有了這樣或那樣的潛水設備,我們就能夠直接觀察海底地形的細節,親臨其境地考察神秘的海底世界。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電視傳真、紅外線照相和激光全息攝影等,把海底景象如實地傳送到海面或地面上來。

現在我們終于大體上掌握了海底地形、地貌的基本輪廓。

過去我們總以為,海洋底里一定是十分平坦的。其實完全不是這樣。海底同陸地一樣有著相當復雜的地形,有高山平原,有盆地深溝。

靠近海岸的海底,落潮時露出水面,漲潮時被海水淹沒。這叫做“潮間帶”,是大陸和海洋的分界線。

潮間帶往外,海底坡度一般都很小,十分平緩,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內,叫做“大陸架”。大陸架是陸地向海洋延深并被海水覆蓋的部分,屬于淺海海底,它圍繞在大陸的周圍,各處寬窄不一,寬的超過1500公里,窄的連10公里都不到,平均寬度是74公里。

連著大陸架的是一個相當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陸坡”,它是大陸架向大洋底的過渡地帶,深度急轉直下,從幾百米到二三千米。

從大陸坡再往外,那就是世界海洋的主體——“大洋底”了。在整個海底面積里,大陸架和大陸坡的面積只占百分之二十二左右,大洋底的面積占了百分之七十八。

大陸架淺海區的地形是比較平坦的,起伏都不大,其上覆蓋著一層主要是由河流從陸地上帶來的泥砂和石塊;但是大洋底的地形卻比較復雜,有廣闊的平原、盆地,有宏偉的高原、山脈,有孤立的海底火山和珊瑚島礁,洋底表面還鋪著一層厚厚的軟泥。因此,把海底地形說成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水盆,這不過是一種形象的比喻而已。

人類對于海洋的認識,有一個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過程。現在人類巳經不再像古人那樣對海洋感到陌生、可怕了。人類主要通過物質的生產活動,逐漸地認識了海洋的現象、海洋的性質、海洋的規律性、人和海洋的關系。海洋的確是一個寶庫,無窮無盡的資源等待著我們去開發。同宇宙航行和原子能利用一起,開發海洋已經成為當前世界上的三大科學技術之一。

海底11000米

幽深的海底,壓力大,水溫低,沒有光照,常年處于黑暗狀態、缺氧、食物稀少,簡直是荒蠻之地和生命禁區,會有生物存在嗎?人類能夠到達嗎?一對父子對此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們就是深海探測歷史上的一對英雄父子,父親是奧古斯德?皮卡爾,兒子是雅克?皮卡爾。

奧古斯德?皮卡爾是一名瑞士氣象學家,早在1933年他就提出,要使深潛器下潛到2000米以下,必須在深潛器上加一個壓力艙加以保護。二戰結束后,皮卡爾在比利時國家科研基金會的資助下,建成了第一艘“水下氣球”式“弗恩斯”III號深潛器。

1951年,皮卡爾帶領兒子雅克?皮卡爾來到意大利港口城市里雅斯特,在瑞典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設計他的第二艘深海潛水器。這艘深潛器長15.1米,寬3.5米。皮卡爾父子將它命名為“的里雅斯特”號。

經過反復修改、設計,“的里雅斯特”號日臻成熟。時光流淌到1960年1月23日,人類深海探險歷史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件拉開了帷幕——“的里雅斯特”號深潛器從太平洋關島海域下潛到馬里亞納海溝10916米的最深處,從而為人類征服海洋揭幵了最壯麗的一幕。

那天,或許是蒼天也在考驗這艘己經被施放到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上方寬闊的洋面上的深潛器。洋面上掀起5米高的大浪,但小皮卡爾和同伴鼓著最大的勇氣,一定要深潛到馬里亞納海溝的最深淵去探個究竟!

上午7時許開始緩緩下潛,不久深潛器就被黑暗籠罩。一路下潛都很順利。但下潛到9000米時,突然出現意外,舷窗外的玻璃“咔嚓”響了一下。也就是說,壓力達到91兆帕斯卡時,玻璃出現了裂縫。但小皮卡爾對父親的設計十分信賴。他們繼續下潛。經過6個多小時的下潛,重150噸的“的里雅斯特”號深潛器終于第一次把人類帶到了世界大洋的最深點一一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深潛器離大洋洋底只有5米,深度指示為11530米,該深度指示經訂正后為10916米。

在沒有太陽的洋底世界里,海水溫度才2.41°,兩位探險家在這里進行了20分鐘的科學考察。他們親眼看到了呈黃褐色的洋底土壤,這是硅藻軟泥。人們原以為在如此巨大的高壓環境下,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然而在探照燈的照耀下,小皮卡爾卻發現了類似比目魚的魚在游動,這種魚長約30厘米,寬約15厘米,身體扁扁的,眼睛微微突出。他們還看到了一些小生命在活動,其中有一只大約長2.5厘米的紅色的蝦,正在繞過舷窗自由地遨游。

這兩位探險家證實了即使在大洋的最深處也絕不是寂靜的世界,依然存在著生命。皮卡爾父子實現了他們的最終夢想,成為深潛器設計最成功的人和傳奇式的英雄,也使深海潛水探險達到了高潮。

壯觀的海底遺跡

半個世紀前,在日本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南端,潛水員們在海底潛水時發現了人造建筑物的遺跡,包含被珊瑚覆蓋的方形結構物、巨大帶棱角的平臺,以及如街道、樓梯及拱門狀的建筑等。這是一座像是祭壇之類的古城遺跡,其范圍東西長約200公尺,南北寬約140公尺,遺跡的四周圍有市街、農地,最大的一處遺跡全長100公尺、高25公尺,由巨大的巖石所筑成。

1986年,當地的潛水員將這座海底城命名為“海底遺跡潛水觀光區’’,經過報導之后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后琉球大學成立海底考古調査隊,幵始長達八年的調査,在石桓島東南至東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陸續發現各種石砌建筑、柱穴、人頭離像、拱門、石器及幾何圖形的海龜雕塑等。另外還發現不同形狀的線刻文字,和一個直徑76公分長的牛只形狀的石頭雕刻。

據琉球大學海底考古調査隊以計算機合成方式繪制的立體圖顯示,該遺跡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祭拜的神廟。神殿北面有二個半圓形的柱穴,考古學家認為是舉行儀式前沐浴之處,而神殿東方有拱形城門,城門附近有兩塊重疊巨石,上方留有長方形人工雕孔,據推測應為經過加工而成的城堡的基石。

此外在與那國島東南海岸著名的“立神巖’’下方海底,發現高達數公尺的人頭雕像,其五官及臉孔清晰可辨。稍后在附近的“石碓巖’’巨石上,發現了一些無法解讀的類似文字的雕刻痕跡。

琉球大學地質地球科學系木村政昭教授在1999年9月接受訪問時,遺跡以目測即可清楚的辨識是由人工完成的組合。各種證據都顯示遺跡的確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布,以及階梯呈直角狀的平坦接面,石塊上圓形的孔穴極似以石柱插入后遺留的痕跡等。而人造物及象形文字的發現,更證實與那國島南方的海底遺跡,確實是人類文明的遺址。

不可思議的海底金字塔

除了與那國島南部之外,在與那國島最西端的西崎海域也有重大的發現。1990年潛水人員在西崎海域海底發現了一個以巖石堆砌的龐大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型結構寬183公尺、高27。43公尺,由長方形的巨石構成,總共有五層。而大金字塔附近還發現幾座小的石墩,形狀類似于大金字塔,是由石板拼成階梯狀的袖珍金字塔,寬約10公尺、高2公尺。

參與研究的地質學家判斷這個建筑是人工產品,并非自然產物,否則應該有經過腐蝕而成的碎片聚集其上,但是完全沒有找到這樣的石塊碎片。此外金字塔周圍有類似街道環繞的遺跡,也顯示這不是由大自然產生的。

美國波士頓大學修奇教授潛水考察遺跡后表示,這一系列由一公尺高的石塊組成的巨大臺階,應是一種階梯式金字塔。雖然可以假設石塊破裂后經由水的自然腐蝕可以產生這樣的結構,但他從未發現有什么過程可以產生這樣鋒利的階梯斷面。倫敦大學的考古學家摩爾認為如果這個遺址確實為人造的,建造者至少有如同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平。

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石井輝秋助理教授指出,這個海域所在的陸地露出地面的時間,至少是萬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的事。而以現代科學的認識來看,萬年前的人類還處于原始人追著野獸跑的石器時代,根本沒有能力建造這種建筑物。有人認為這很可能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人類文明留下的證據。

延伸至海底的古城墻

據臺灣古藉??澎湖縣志??中的描述,從虎井高處俯視可以看到海底有一片綿延的城墻,當時文人稱之為“虎井澄淵”。1982年,國內資深潛水人謝新曦找到了澎湖虎井古沉城正確的位罝,引起考古人士的關切。

這座古墻遺址呈十字形形狀,以指北針測量呈九十度,為不偏不倚的南北、東西走向。主體為玄武巖構成,表面長滿海草,東西向總長約160公尺、南北向總長約180公尺,城墻厚度上端約1.5公尺,底部約2.5公尺,有些部分被侵蝕而呈凹凸不平,但搭建城墻的巖石塊接縫極為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圓盤形的構造物,外墻直徑約20公尺,內墻則約15公尺。

有學者認為古城墻只是虎井特殊柱狀玄玄武巖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沉城假象。但據地質學家研究表示,自然的巖石若形如城墻,應該是全部連續的,若是人造的話會有中斷處;另外若城墻很直,長度又很長,人造的可能性極高。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堆成沉城城墻的玄武巖,每塊巖石大小相當一致、角度垂直,石頭縫隙間又有填充物;此外城墻凹口呈十字形,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筑的標準。

曾參與制作并主持了英國第四頻道紀錄片《水下世界

上架時間:2013-09-16 17:31:18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源县| 辰溪县| 阜新| 且末县| 简阳市| 大兴区| 栖霞市| 太白县| 宁波市| 横峰县| 马龙县| 台安县| 丰都县| 尼玛县| 忻城县| 杭锦旗| 嘉峪关市| 邢台市| 巴马| 台东县| 武邑县| 海淀区| 乐东| 宁城县| 志丹县| 绥德县| 出国| 万宁市| 阳泉市| 洛南县| 清远市| 云和县| 虹口区| 甘南县| 八宿县| 安徽省| 五家渠市| 梅州市| 桐庐县| 永仁县| 德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