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陸澄]
◎來信說:“著手做功夫時,感覺到心沒有一刻寧靜,妄心(私欲之心)固然在動,照心(澄明之心)也在動。既然心無時不動,那么,也就沒有片刻停息了。”
這是刻意去尋求寧靜,反而愈加不能寧靜了。妄心是動的,照心則是不動的。良知永遠光明,則萬物永遠處于既靜止又運動的狀態,天地萬物就是這樣恒久不息地運轉著。照心固然是明亮的,妄心也是明亮的。當它們不被分裂為兩件事情,它們就會生機勃勃,生長不息。只要有片刻的停止,也就死亡了,也就不是至誠永不停止的學問了。
◎來信提到“良知也有發端的地方”,等等。
也許你聽得還不夠明白。良知是心的本體,也就是前面說到的恒照(恒久的明亮、照耀)。心的本體,沒有發端不發端的。即使妄念產生了,良知依然存在。然而,人們如果不知道存養良知,那么,有時就會失去它了。即使人糊涂閉塞到極點,良知仍舊是光明的。但是,人們不知道要體察它,有時就會被蒙蔽。即使有時失去了,良知的本體并未消失,只要存養它就夠了。即使有時被蒙蔽了,良知的本體仍舊光明,此時只要體察也就夠了。如果說良知也有發端的地方,那么,就意味著良知就有時不會存在,這樣的話,就不是良知的本體了。
◎來信說:“先生您前段時間說的‘精一’,就是做圣人的功夫嗎?”
“精一”的“精”是從理上說的,“精神”的“精”是從氣上說的。理為氣的條理,氣為理的運用。沒有條理就不能運用,沒有運用就無法看到所謂的條理了。做到了精,就能精細,就能明亮,就能專一,就能神圣,就能誠心。做到了一,就能精細,就能明亮,就能神圣,就能誠心。精與一原本就不是兩件事。但是,后世儒生的學說和道家養生的學說各自偏執于一端,因此不能彼此取長補短。前段時間我所講的關于“精一”的主張,雖然是針對你喜歡存養精神而講的,然而,做圣人的功夫,其實也不過如此了。
◎來信說到:“元神、元氣、元精,各自一定有儲藏寄生之處,又有所謂的真陰之精,真陽之氣”,等等。
良知只有一個。就它的妙用而言可以稱之為神,就它的流行而言可以稱之為氣,就它的凝聚而言可以稱之為精,怎么從形象、方位、場所上求得良知呢?真陰之精,就是真陽之氣的母體。真陽之氣,就是真陰之精的父體。陰生于陽,陽生于陰,陰陽不可分割為二。如果理解了我的良知學說,那么,凡是類似的問題,都可以不言自明。否則,如同你來信所述的三關、七返、九還之類,還會有無窮無盡的可疑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