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做知“心”人:心臟科醫生的傾情告白
- 惠慧
- 2019-06-21 12:31:48
第一章 醫路起航
哮喘成就我的醫生夢
戰國時期,屈原在《九章·惜誦》中書:“九折臂而成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边@句話的意思是,經歷多次手臂折斷,就能懂得醫治手臂的方法,自己也就成了良醫,也就是后人常說的“久病成醫”。然而,對于我個人來說,踏上醫學這條路,卻是因為“久病不得醫”。
我出生在農村的一個普通家庭。同樣是“80后”,大多數人對農村孩子的童年是這樣的印象:穿著打補丁的衣服,拖著一把鼻涕泡,滿村地跑鬧嬉戲……在當時,父輩們對醫學知識了解匱乏,加上經濟條件受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常年忙于田間地頭,幾乎不會關注孩子們類似鼻涕、咳嗽這樣的小狀況。
小時候的我就是其中的一員,每逢秋冬換季都要咳嗽、氣喘一陣子,由此還落下個“小氣管炎”的綽號。我對頭孢菌素、氨茶堿、撲熱息痛(對乙酰氨基酚)、安乃近、止咳糖漿都用到自己會調整劑量了。其實,這都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一些老者甚至是“大仙”們所推介的千奇百怪的偏方:生吃雞蛋、糖拌雞蛋、白酒蒸雞蛋、香油炒雞蛋……這些匪夷所思的雞蛋偏方,折磨得我至今也不想再吃一口雞蛋了,連聞都不行!
12歲那年,我經歷了人生所遇的最恐怖的偏方。時逢小年,我的咳喘病又發作了。嗖嗖的北風刮在臉上,猶如刀割一般,臘月的大地被雪亮的積雪完全覆蓋,路上幾乎看不到一個行人。老爸帶著我,騎著當時家中唯一的交通工具——永久牌自行車,遠赴30千米外的神秘村落,求取一種流行已久的咳嗽秘方——咳喘粉。其具體成分至今不明,我后來分析它應該含有甘草,因為聞一聞就能讓人嘔吐不止。諷刺的是,該藥發揮療效的關鍵所在則是讓你沖水喝掉它,然后再把所有的胃內容物全吐出來,甚至包括膽汁。至今回想起來,當時的我倒是有那么一種“神農嘗百草”的感覺,但從側面也反映出當時百姓缺乏醫學常識和濫用藥物的殘酷現實。
我的咳喘病不僅沒有治愈,而且反復發作,逐漸加重,最后嚴重到讓我無法繼續正常學習和生活,那正是我讀高中的時候,爸爸終于放棄了對偏方的信任,長途跋涉,帶我到了離家200千米以外的當地最好的醫院。呼吸科專家簡單詢問了病史,僅做了一個檢查,就確診我的咳喘病:支氣管哮喘。醫生為我開了吸入型激素治療的處方,不到一年時間,伴隨我近10年的咳喘癥狀竟奇跡般地消失了。
已記不清是在被確診的那一刻,還是在確診后回家的路上,抑或是在第一次霧化給我帶來輕松呼吸的那一瞬間,我就在心里埋下了報考醫學院校的愿望。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愿望同時也是鄭重的決定——我要成為一名醫生。
疾病與死亡,是人生必然要經歷又無法擺脫的過程。多年的頑疾讓我發現,比臥病在床更令人絕望的是對疾病的一無所知,那種恐懼正如杜甫在《登高》中所說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那般。也正因為經歷過這樣的恐懼,我才堅定地踏上了漫漫學醫路。在從醫的歷程中,我發現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為更多的患者消除類似的恐懼,這又讓身為醫者的我多了一種成就感和使命感。
醫路艱辛!大多醫者至少需要經歷5年的大學時間苦讀,繼而攻讀碩士、博士。醫者,注定忙碌:查房,出診,科研,教學……然而,正是那種莊嚴的使命感和榮耀的成就感,為漫漫醫路上的我們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自成為醫生的第一天開始,我就在心里許下了一個愿景:讓天下百姓盡可能地了解醫學、了解自己的身體,少走求醫彎路。而今,從醫十年有余,在有限的業余時間內,將我之所學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為廣大讀者獻上這本心臟病科普讀物。惟愿以己綿薄之力,助全天下百姓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