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做知“心”人:心臟科醫生的傾情告白
- 惠慧
- 2950字
- 2019-06-21 12:31:52
心臟支架手術,該不該做?
在第14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上,國內一位著名的心臟病專家說:“12%的患者被過度治療了,38%的支架屬于可放可不放……現在突出的問題是,不是心臟支架放得夠不夠,而是被放得太多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兩指彈出萬般音。他的一席話,掀起了一片輿論狂潮,“支架濫用論”“技術淘汰論”等觀點被推至風口浪尖。術后的冠心病患者憂心忡忡,支架成為他們的一塊“心病”;準備安裝支架的患者,甚至因此而取消手術計劃;朋友圈、微博等網絡媒體對心臟支架的流言蜚語漫天飛舞,攻擊支架的聲音更是不絕于耳。
國內如此,國外亦未幸免。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羅杰博士早在十余年前就公開表示過,美國每年開展的100萬例心臟介入手術治療中,40%是沒有醫學根據的。
在醫生的眼中,心臟支架是拯救冠心病患者的美麗天使,但有人卻認為,它是一枚植于體內的“定時炸彈”。真的是這樣嗎?心臟支架到底應不應該安裝?話需從冠心病的發病機制說起。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顧名思義,是由于冠狀動脈內長出粥樣硬化性斑塊,使血管腔狹窄,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從而發生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心臟病。
如何才能減輕冠脈管腔狹窄?“疏通”血管才是關鍵所在。血管內斑塊生性頑劣,一旦生成,很難逆轉回縮,即便是充分服用對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也只能減緩斑塊體積逐漸增大的進程。
那能不能用像雪鏟鏟除雪堆那樣的辦法,把斑塊從血管內“鏟除”呢?事實證明,這種設想并不能應用于臨床。因為硬化斑塊與血管緊密貼合,而且部分已侵入到血管壁內,暴力“鏟除”不但不能疏通血管,還可能造成血管壁的嚴重損傷。
幸運的是,“介入心臟病學之父”安德里亞·格隆茨格(Andreas Gruentzig,1939—1985)解決了這一醫學難題。他在瑞士蘇黎世一家大學醫院工作時設想:如果可以在血管造影導管尾端加上一個球囊,在發現冠狀動脈狹窄的具體位置后,把這個球囊充氣打開,就可以把狹窄的斑塊擠壓到血管壁上,使血流重新恢復通暢,這樣不就解決了心肌缺血的問題嗎?終于在1975年,他成功研制了功能雙腔球囊導管,并且在2年后完成了世界首例冠狀動脈球囊擴張手術。
在20世紀70年代末,醫生發現單純球囊擴張的確可以“撐開”狹窄的血管,讓冠脈血流恢復暢通,從而緩解心肌缺血的癥狀。但令人遺憾的是,近半數患者的血管在3年內會再次發生狹窄。所以,如何解決血管再狹窄的問題,才是長期保持血管暢通的關鍵。1987年,西格沃特(Ulrich Sigwart)醫生成功進行了世界首例支架植入術:將金屬材質的支架依附在球囊表面,使用同樣的方法,把支架輸送到擴張后的血管部位,充氣擴張球囊,這樣就把支架擠壓到血管壁上,并使兩者緊密貼合在一起,這個手術即心臟支架植入術。
支架從發明到廣泛應用于臨床,已改善了眾多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挽救了大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是,支架的作用并非是永恒的。在冠狀動脈內植入支架后,也有少數患者的血管會發生再次狹窄甚至閉塞。研究發現,早期的金屬支架(裸支架)有10%~30%的再狹窄概率。后來,科學家們將一層特殊的藥物(如雷帕霉素、紫杉醇)涂在支架表面,這樣能將血管再狹窄的概率降至10%以下。這種藥物涂層支架正是目前市場主流的支架材質。

目前,可生物降解的心臟支架正在研發試驗階段。這種支架在植入冠狀動脈數月后,可自行降解,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成為另外一種可供選擇的支架種類。
綜上所述,心臟支架植入術并不神秘,其實它只是一種開通嚴重狹窄甚至急性閉塞的冠狀動脈的手術方式而已。目前,國內外的心臟病專家們一致認為,心臟支架植入術是絕大多數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療手段。另外,對于一些癥狀嚴重、藥物治療無效的心絞痛患者來說,心臟支架植入術是優選的治療方式。
當然,心臟支架并非適用于所有的冠心病患者,比如小分支血管的嚴重狹窄性病變者、血管痙攣性病變者、部分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等可能不適用心臟支架。所以說,是否需要進行支架治療,需要由專業的心臟科醫生進行詳盡的評估后再做定奪。
支架常見問題集錦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說:“最好的東西不是獨來的,它伴著所有東西同來。”支架的好處毋庸置疑,諸多質疑的聲音是源于人們對支架的誤解。如下,匯總了一些支架相關問題的解答,便于您能更好地認識并了解支架。
1. 支架植入手術需要開刀嗎?
支架植入手術是微創手術,不需要開刀。植入支架一般經上肢的橈動脈或下肢的股動脈,創傷小,術后只需要使用加壓帶壓迫穿刺點即可(壓迫時間根據穿刺路徑和術式各異,一般只需數小時)。
2. 手術成功后,支架能脫落嗎?
一旦成功植入支架,支架會與血管壁緊緊貼合,不會脫落。
3. 支架會移位嗎?
在成功植入支架后,支架會與血管緊密貼合,即使是突然的體位變化、用力咳嗽等,都不會引起支架移位。
4. 支架有保質期嗎?需要定期更換嗎?
支架沒有保質期,可以終身使用,亦不需要定期更換。
5. 冠心病患者都需要支架治療嗎?
當然不是,需要由醫生評價。有的患者不需要支架植入治療;有的患者必須植入支架,比如大多數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6. 支架能治愈冠心病嗎?
冠心病是終身性疾病,支架只是解決冠脈管腔狹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積極地改善生活方式和藥物保守治療是最基本的。換言之,如果被確診為冠心病,必須終身治療。
7. 支架植入術后,能做磁共振檢查嗎?
其實,磁共振檢查會產生一高強度磁場,可能對金屬材質的植入物產生影響,如支架移位、灼傷血管等。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支架材質的改良,一般來講,1.5T磁共振對目前市面主流的支架影響不大。當然,在做磁共振檢查之前,一定要咨詢醫生,以免發生不良事件。
8.支架植入術后,能做X射線和CT檢查嗎?
可以做X射線和CT檢查,沒有影響。
9. 支架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支架是由金屬制成的,早期有不銹鋼材質的,現在有鎳合金材質等。而今,可溶解支架正在研制中(置入體內后能自行溶解,不像金屬支架那樣永遠在血管壁內),或許以后會成為心臟支架的主流之一。
10. 支架是金屬的,會把血管扎破嗎?
支架是由特制金屬材料編織而成的閉合型網狀結構,并無尖端的凸起,一般不會扎破血管。
11. 心臟支架植入術是國外已經淘汰的技術嗎?
當然不是。國外的發達國家仍然在積極開展心臟支架植入術。
12. 我國醫生的手術能力遜于發達國家的專家嗎?
當然不是。在心臟介入手術方面,我國很多專家的技術能力早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13.心臟支架植入術是最昂貴的手術之一,有人說一個支架要10萬元,是真的嗎?
當然不是。在上市早期,心臟支架的費用的確較高,不計手術費及其他手術材料費,單支架就需要三四萬元。而今,支架及輔助材料價格明顯下降。比如,一枚常用的國產支架費用約為1萬元,相應手術的全部費用約需兩三萬元。
14. 既然支架費用固定,那為什么對于植入一枚支架,有的人花了兩三萬元,有的人卻花了五六萬元?
心臟介入手術,在置入支架前后,都需要除支架以外的其他器材(以建立支架植入路徑,輔助支架和血管壁更好地貼合),如導絲、導管及球囊等。再者,每位患者的病變位置、血管狹窄程度不同,需要的材料亦不同,有的人可能只需要1個球囊,而有的人可能需要2個以上球囊和其他輔助器材。因此,花費也是不同的。
15. 心臟支架在醫保報銷范圍嗎?
心臟支架及其他手術器材基本在醫保范圍之內,全國各地的報銷比例可能不完全一致。比如,在大連市,城鎮醫保患者的支架報銷比例為50%~70%。但詳細的報銷政策和比例,建議患者咨詢當地醫保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