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生生長流東蘭州

◎ 廖慶堂

東蘭的經緯總是格外令人心儀神往,讓人神清氣爽。她地處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南緣。舉世聞名的紅水河像一條游動的巨龍自西北向東南穿越全境,神采飛揚,得意揚揚!

于是,東蘭山環水繞,水秀山清,別有一番天地。30萬壯、漢、瑤民,散居城鄉山寨,峻秀的群山是縣城的靠椅,聳立的山巔是村子的支架,山攬住村子,水滋養山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雞犬相聞,悠然自得。

追溯遠古,此一方寶地,夏、商、周、春秋時代沒有明文載敘。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東蘭當屬百越的一部分。秦朝之初,今屬地一分為二,東部屬桂林郡地域,西部歸象郡(今象州)管轄。延至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隋朝時期,今縣地稱文蘭峒(土名木蘭峒),為郁林郡(今桂平)屬地。唐代又分屬嶺南道和黔中道地域。三年河東,三年河西,不是“東奔”,就是“西跑”,地無定名,治無定所。

山不轉水轉。東蘭設州治,始置于土司,得名于土司。

以封建領主制“土皇帝”式的土司制度在東蘭繁衍生息了六百余個春秋,占據了東蘭近半的歷史,風風雨雨,沉沉浮浮,為東蘭悠悠的歷史長河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而,有人說,東蘭的歷史其實就是土司的歷史。

土司開啟了東蘭新的紀元。

北宋沒落皇帝宋徽宗,名趙佶,擅長楷書和草書,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卻怠于治理朝政,任由奸臣專權,生活窮奢極侈,荒淫無度,四處搜刮民脂民膏,困竭民力,又發兵襲遼,稔禍速亂。方臘、宋江等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西南邊陲少數民族也蜂擁而起,自立山頭。山高皇帝遠,朝廷感到鞭長莫及,無力進行直接統治,便推行“以夷治夷”的治理方略,由地方民族酋領治理轄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訴訟刑罰等,儼然一個“國中之國”,史稱“土司”。東蘭土司應運而生。

據史載,北宋時東蘭始置土司,初設蘭州和文州,在慶遠府(今宜州)西南四百二十里。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韋景岱隨大將軍狄青南征廣源州農智高于昆侖關,著有功績,委以創州立衙,初授木蘭(亦稱文蘭)冠帶哨長,設衙署于都彝(今東蘭縣長樂鎮更樂村老圩)。后屢立戰功,派任蘭州(今東蘭)安撫司,頒降印信,隨封給平林、都銘、三旺、六里及內外十二哨徭地,世襲管理。

宋朝初年,僮族首領韋景岱之子韋君朝任文蘭峒(今東蘭)峒長,后傳位給其長子韋宴鬧。崇寧五年(1106年)韋宴鬧率眾內附朝廷,改文蘭峒為蘭州(今東蘭),韋宴鬧成為東蘭土司第一任土知州。

元朝在統一全國后,在總結漢、唐、宋各朝羈縻統治的基礎上,開始在嶺南民族地區普遍建立土司統治。據《元史?地理志》對四川、云南、湖廣等省的記載,共設有大小土司行政機構296處。

土司成為王朝倚重的疆吏,其治下屬地形同藩國。各民族首領被封為土司官后即成為中央王朝官員系統中的一部分,“夷漢相安”。土官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統治者又是當地的大領主。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冊封世襲,劃疆分治。設置府、州、哨、石、村、甲等土司機構,并立總管府,職官為土人土吏。

元朝時,蘭州改稱東蘭土州,屬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設州治于蘭陽(今東蘭縣長江鄉蘭陽街)。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并安習州、忠州、文州入東蘭州。東蘭州自此而得,屬慶遠府管轄,州治仍在今蘭陽街。東蘭韋氏土司顯赫于明代,勢力不斷強大。韋景岱第14代孫韋富撓,承襲東蘭州第14任土司。

據《明史?廣西土司列傳》記載:“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土官韋富撓遣家人韋錢保詣闕,上元所授印,貢方物。錢保匿富撓名,以己名上,因以錢保知東蘭州。既而錢保征斂暴急,民不堪命,擁富撓作亂。廣西都司討平之,執錢保正其罪,仍以其地歸韋氏。”韋富撓派族人韋錢保赴朝廷幫報襲職事宜,錢保卻以自己名字頂替騙取承襲,敗露后吃官司,富撓也因攻官府載罪承襲并加派流官。韋錢保瞞天過海,冒名頂替,騙取襲官,雖咎由自取,但從中可窺見土司管理的天大漏洞,亦可洞察宗族里的鉤心斗角和利令智昏。

元朝時,蘭州改稱東蘭土州,屬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設州治于蘭陽(今東蘭縣長江鄉蘭陽街)。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并安習州、忠州、文州入東蘭州。東蘭州自此而得,屬慶遠府管轄,州治仍在今蘭陽街。圖為大榕樹下的蘭陽古泉

成化十一年(1475年),東蘭州治遷至今武篆鎮舊州屯。

事實上,土司不但要守土有責,還要經略有方;不但要對土民負責,還要對朝廷盡忠。歷史記載證明,東蘭的幾任土司是勤于政事、勵精圖治的,普遍得到朝野的認可。

傳數代至第21任土司韋祖鋐,于土司中頗有威望,王朝有令言,土司之事可由思恩府土官岑瑛和東蘭土官韋祖鋐調解。

“弘治二年(1489年),廣西土官作亂,敕祖鋐諭之。”從這一記載看,韋祖鋐作為東蘭土知州,在廣西土官中的威信和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據《明史·廣西土司》載敘,弘治九年(1496年),總督鄧廷瓚言:“廣西瑤、僮數多,土民數少,兼各衛軍士十亡八九,凡有征調,全倚土兵。乞令東蘭土知州韋祖鋐子一人,領土兵數千于古田、蘭麻等處撥田耕守,候平古田,改設長官司以授之。”總督稟報朝廷舉薦韋祖鋐用“乞令”一詞,可見他非是等閑之輩了。

弘治十二年(1499年),韋祖鋐奉令率兵五千助思恩府岑浚攻田州,殺掠男女八百余人,驅之溺水死者無算。得到廣西副總兵歐磐的嘉許,成為土司名副其實的梟雄。

龍生龍鳳生鳳,老子英雄兒好漢。韋正寶為韋祖鋐的長子,弘治七年(1494年),貴州都勻苗亂,韋正寶16歲,奉命代其父率東蘭狼兵奉旨北征隨總督鄧廷瓚平亂,擒獲張世祿亂首有功,敕封平北伯,賜賞還鄉。后承襲東蘭第22任土知州。明正德四年(1509年)冬,日本海盜襲廣東惠州、潮州沿海一帶。韋正寶奉命率東蘭、那地狼兵出征。于正德五年(1510年)春,進抵惠州抗倭前線。韋正寶身先士卒,冒著箭矢沖鋒在前,不幸中箭負傷,后獲其子韋虎臣救回行轅,次日不治身亡,享年32歲。

承襲父職的韋虎臣,不久又奉命率兵轉戰閩粵沿海抗擊倭寇,戰無不勝,沿海居民得以安居樂業,對其感激不盡,有口皆碑。后來他又馬不停蹄轉戰江浙,征剿大帽山、橫水等地的海盜,大小數十戰,攻無不克,喜報頻傳。因其在福建武夷山殲擊倭寇中英勇善戰,功績蓋世,忠孝兩全,明皇朝賜予“哀孝忠勇”匾額,名震朝野,令人刮目相看。然而卻在凱旋班師中,不幸被奸臣以“犒師”為名,賜“御酒”毒害致死,年方22歲。后被朝廷謚封為“武夷侯”。

因其兒子韋起云尚年幼,其弟韋虎麟即代為協理州事。起云成年就位后即受令以朝廷總兵副將之職,率東蘭、田州、歸順等州狼兵6800多人赴江浙各省抵倭,歷時數月,殲敵3000余人,由此名聲大振。后回鄉就州官舊職,視民為本,開源節流,頗有政績。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韋起云將州署由武篆遷至州境中心的東院哨(今東蘭縣城)。據傳,他是奔著九曲河而來的。

此后,州(縣)治所歷經明、清乃至民國至今,再無變更。

星移斗轉,時過境遷。到了隆慶三年(1569年),第25任土司韋應龍又奉命率狼兵遠赴南海衛平倭,一月之內,殲敵1000余人,大獲嘉獎。如果說,1564年1月戚繼光的仙游之役,標志著倭寇大勢已去的話,那么韋應龍這次南海衛之役,則意味著明朝掃清倭寇殘部的戰爭業已結束。我難以知道在那段特殊年代土司們的職責所在,但我知道韋氏一門歷任四世土司皆義無反顧地浴血抗倭,壯烈義舉讓人為之感佩、為之驕傲,可謂功昭日月!

韋應龍上忠朝廷,下孝父母。明萬歷六年(1578年),在其母金氏60壽辰之際,他募款在東蘭州治馬鞍山南麓的九曲河上興建石拱橋,取名“益壽橋”。該橋如今仍橫跨在東蘭縣城的九曲河上,堅固如初,成了東蘭古往今來孝道文化的經典之作。

九曲河發源于鳳山縣長洲鄉的鳳凰山麓,溪流交錯,生龍活虎,穿山越嶺,匯入紅水河前在東蘭縣城這里打了九個彎,故名“九曲河”,像個聚寶盆。嘉靖十四年(1535年),東蘭土知州韋起云將州署由武篆遷至州境中心的東院哨(今東蘭縣城)。圖為東蘭九曲河畔一角

隨后,東蘭土知州卻幾經變故,鬧劇不斷,難以為繼——

韋應龍在任病故,長伯韋文明系韋應龍嫡長親男,報入宗支圖,應該承襲,隆慶六年(1572年),奉調募兵征進古田有功,但尚未襲位就病故了,而且無嗣。

韋文韜系韋應龍嫡生次子,應倫序由該承襲。萬歷七年(1579年)十一月奉調領兵征進八寨、廟晚等地方有功,蒙欽賞花銀50兩;次年八月十二日,又奉右江道郭副使、奉鎮守廣西地方總兵官征蠻將軍都督府之令,領兵征進永寧州,攻打馬尾沖、銀峒等地方,不料萬歷十四年(1586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任病故,亦無嗣。

韋文煃系韋應龍所生四子,理應承襲,隨該卑州備文申報,經上司詳允,于萬歷十六年(1588)七月初七日面給冠帶時,隨因地方叛亂,蒙差官護送回州,當年九月七日到任。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五月,奉調征廣西梧州岑溪地方有功,蒙董總兵獎賞花銀80兩,不期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二十日被叛弟韋文略所害。

之后,韋起云之孫韋應虬之子韋文燦,以倫序承襲,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七月初四日到任,辦理兵糧,安撫地方,于本年九月奉調征廣西平樂、昭平、荔波、越衛、懷遠等地方。不料土司之職于萬歷二十九年被庶生子韋文第篡襲。

后族內韋文斗等不服而上告,經官府查實,由韋文燦正室王氏所生嫡男韋繼宗承襲,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六月三日到任。八月,奉調征思恩土司,斬獲陸逆等賊,忠貞可嘉,獲賞花銀50兩。后被內族謀殺身亡。

之后五任短暫襲職,相繼病故。傳至韋朝輔于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二十三日承襲。此時,土目韋咬滋擾,境內無寧日。為此,府司將東蘭州所屬之東院、長江、隘洞、都彝、泗孟、武篆內六哨地方,設立流官管理,韋朝輔降為土知州同知,只分管鳳山、芝山、長里、奔農、里剌、泗茍外六哨地方。韋朝輔成為東蘭的末任土司,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十三日病故。

東蘭土司傳至韋朝輔,于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二十三日承襲。府司將東蘭州所屬之東院、長江、隘洞、都彝、泗孟、武篆內六哨地方,設立流官管理。圖為東蘭州泗孟哨遺址

之后雖然有韋朝佐、韋紹庶相繼茍延殘喘續任“土州同”之職,但已是半繼承半委任性質的“流官”,故不贅述。至此,歷經宋、元、明、清四朝,風靡了677年的東蘭韋氏土司壽終正寢、一去不復返了。

曾為廣西34個土司中較為強盛者之一的東蘭土司,與其他土司一樣,是封建社會皇權弱勢、地方勢力抬升而妥協統治的產物。它是“家天下”,襲官把司域政事當成家事,苦心經營,不愿也不敢當“敗家子”,只想“當好家”。這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對保一方平安,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加強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捍衛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土司州縣,各土官在中央王朝統轄之下劃地而治,形似“獨立王國”,互不統屬,各按其意志和傳統方式進行統治,劣根性極其顯露。尤其是等級森嚴,在土官統治下,土民只能穿藍、灰、黑色衣服,不得穿長袍;嫁娶活動不能坐車騎馬,入市不準撐雨傘,吃飯不能與土官、官族同席;出行必須給土官、主人讓路,見官必須跪拜……同時,土官還享有生殺予奪權,草菅人命,刑制殘酷。因而不可避免地在底層埋下了仇視的種子,階層對立日益尖銳。

天地在旋轉,朝代在更迭。

據史載,北宋時東蘭始置土司。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韋景岱隨大將軍狄青南征廣源州農智高于昆侖關,著有功績,委以創州立衙,初授木蘭(亦稱文蘭)冠帶哨長,設衙署于都彝(今東蘭縣長樂鎮更樂村老圩)。斗轉星移,當年的衙署遺址如今已被電站大壩蓄水所淹沒,形成美麗的東蘭坡豪湖國家濕地公園

延至清朝末期的朝政腐敗,導致國力衰弱,民生凋敝,國內動亂不斷。道光、咸豐二帝表現出軟弱及無能,甚至演化成帝王“實權旁落”的悲劇。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皇權竟完全落入西太后慈禧的掌控之中。她內阻自強之眾,外媚列強之魔,使清政府墮落成了“洋人的朝廷”!而西方列強卻異軍突起、日益強盛,趁機侵略中國。滿清政府的無知與無能,使中國面臨被瓜分的亡國命運。1840年中國和英國爆發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列強看出中國的衰弱,就恣無忌憚地展開大規模侵犯。中國幾次遭到失敗,不斷割地賠款,使中國人幾乎完全喪失了民族自信心。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起共和而終帝制”,1912年1月1日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開辟了中華民國新紀元,揭開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序幕。

隨之,至民國元年(1912年),東蘭亦自不例外地進入了風雨飄搖的民國時代,改東蘭州為東蘭縣,屬慶遠府管轄。

前中華民國(1912年—1931年)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屬于多事之春,東蘭概莫能外。中華民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理應去除頑疾,振興經濟。然而,這一時期的國家卻像初春的氣候,變化無常。脆弱的民國政府,根本無法統領全國政局,各路軍閥輪流坐莊,今天你登基,明天他復辟,政權更迭頻繁,政局錯綜復雜,變幻多端,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形成了“皆因烏紗小,欲試蟒袍忙”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

民國二年(1913年)六月,慶遠府裁撤,設田南道(治所于今田東縣平馬鎮德新街),隸廣西省。東蘭屬田南道管轄。

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制,裁撤田南道。次年,東蘭直屬廣西省府,改屬田南區行政督察委員管治。

民國十九年(1930年), “廣西省局混亂,始建民團制度”。民團是廣西獨創的管治模式。在南寧設立廣西民團總指揮部,首任總指揮長為白崇禧,副指揮長為梁瀚嵩。將全省劃為十二個民團區,后幾經調整縮減,保留南寧、梧州、桂林、柳州、百色、龍州等六個民團區。東蘭屬柳州民團區,尹承綱首任柳州民團區中將指揮長。

東蘭縣首任民團司令為陳儒瑾(字子懷),東蘭縣隘洞鄉香河村特色屯人。民國十三年(1924年)至十九年(1930年),陳儒瑾擔任東蘭團務總局局長兼民團司令,死心塌地反共,變本加厲欺壓群眾,為非作歹,為虎作倀,老百姓恨之入骨。

與此同時,擔任廣西田南道(即右江地區)農民運動辦事處副主任的韋拔群,正在東蘭和右江地區轟轟烈烈組織開展打土豪劣紳、廢租廢債、分田分地、建立農民政權的土地革命運動,成了民團的政治對手,勢不兩立,雙方多次交戰,東蘭成為舉世矚目的地方。

東蘭農民運動爆發之前,社會階級矛盾就已經十分尖銳復雜。當時,土司、官僚污吏、地主劣紳憑借權勢兼并土地,霸占山場,強奪民田,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隸,過著饑寒交迫的悲慘生活。剝削階級的黑暗統治,導致政治腐敗,經濟衰頹,文化落后,餓殍載道,民不聊生。

有壓迫,就有反抗。而東蘭農民運動不僅僅是反抗、對抗,更是有組織、有綱領的經濟和政治的武裝斗爭。為了加強對東蘭農民運動的領導,1926年10月,廣西省當局派青年部部長陳勉恕(中共黨員)擔任東蘭縣代縣長。在此期間,中共廣西省委先后派中共黨員嚴敏、陳洪濤到東蘭領導農運和協助開展黨建工作,于11月建立了中共東蘭第一個黨支部,共有5名黨員,即陳勉恕、嚴敏、陳洪濤、陳鼓濤、韋拔群。1929年10月17—18日,中共東蘭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武篆區那論村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有嚴敏、韋拔群等18人。會議討論決定發展工農武裝,實行軍事割據等。選舉韋拔群、嚴敏、黃舉平、韋菁、黃明強為中共東蘭縣委委員,嚴敏任書記,黃舉平任副書記。這是右江地區成立的第一個中共縣委,隸屬中共右江工委領導。

東蘭縣委成立后,認真貫徹執行黨關于開展武裝斗爭,實行土地革命的方針政策,大力發展農民運動和農軍組織,成為東蘭及其周邊各縣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堅強組織者和領導者。同年12月11日,正值百色起義之際,東蘭縣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在縣城召開,宣告東蘭縣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選舉韋命周為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到1930年初,全縣9個區、150個鄉建立了蘇維埃政府。自此,東蘭政局出現并立而且對立的兩個政權,此消彼長,此起彼伏,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1930年11月,紅七軍奉命北上,韋拔群帶著21師的旗幟回到東蘭武篆后,把東蘭、恩(隆)奉(議)、凌(云)鳳(山)、果德的赤衛軍分別組成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三個團和一個獨立團,各縣新建赤衛軍常備營,區、鄉建立赤衛隊。從1931年初到1932年底,該師(1931年8月改編為右江獨立師)經受國民黨桂系軍閥對東蘭革命根據地三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進行大小戰斗數十次,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保衛革命根據地的壯麗篇章。

1932年冬,由于叛徒的出賣,韋拔群、陳洪濤先后犧牲,右江革命根據地斗爭陷入低潮,敵人在東蘭重新建立鄉村反動政權,還在東蘭縣城建造“滅共紀念亭”。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東蘭的共產黨員和革命戰士大義凜然,沒有被反動派的屠刀所嚇倒,在中共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他們又重整旗鼓,在白色恐怖下繼續艱苦卓絕的斗爭。

1933年春,失散的紅軍戰士黃喚民、楊正規、陳仕讀、牙文明等又秘密串聯,重新結盟,繼續革命。3月間,原右江獨立師參謀黃世新回到西山,恢復整頓組織,西山又恢復了革命斗爭。1934年春,中共黔桂邊委書記黃舉平回到西山,整頓黨組織,恢復組織活動,發展革命隊伍,并與右江下游黨委聯系,加強黨對右江上、下游革命斗爭的領導。

1935年4月,中共東蘭縣委在西山重建。接著,東蘭中心縣委、右江上游中心縣委、東鳳中心縣委、右江上游革命委員會、萬岡縣革委會、東蘭縣革委會先后又在西山成立,西山依然是右江上游革命斗爭的指揮中心。

抗日戰爭爆發后,東蘭縣人民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8月,廣西省工委巡視員何云到西山指導工作,先后召開干部會議和黨員訓練班,傳達中共中央關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大決策,學習中央關于實行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示,決定廣泛建立抗日救國組織,推動國民黨政府抗日。1939年全縣出動2萬多民工投入修筑河田(車河—田陽)公路,僅用10個月時間就完成東蘭境內地段110公里,使抗日物資及時運往前線。

8年抗戰中,東蘭縣先后有4532人參軍,到前線作戰。但是國民黨廣西省當局始終沒有放棄清除“赤患”的反動政策,時刻想消滅右江革命武裝。1938年春,廣西省工委派孔克和吳邊到西山檢查和指導革命工作,次年元月下旬孔克等在返回南寧途經鳳凰被國民黨頑固派逮捕并殺害,所帶的文件落入敵手,共產黨在東巴鳳的組織和活動被敵獲悉。2月上旬,廣西省當局糾集東萬鳳3縣民團1000多人又進剿西山根據地,東鳳中心縣委不得不組織干部和工作人員大部分向外轉移,分散活動,一部分堅守西山,繼續堅持斗爭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整個民國是個混亂不堪的年代。軍閥混戰,各自為政,政治紛爭不斷。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廣西8個民團區改為8個行政監督區,東蘭縣劃屬百色行政監督區。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十一月,東蘭又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廣西省政府又將行政監督區改制為行政督察區,慶遠行政監督區改為第七區行政督察區,東蘭歸屬之。

雄雞一唱天下白。1949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軍一五一師進軍東蘭。黃舉平率領東蘭游擊隊配合南下大軍,攻占東蘭縣城,東蘭宣告解放。1950年元月,成立東蘭縣人民政府,隸屬宜山專區管轄。5月改屬百色專區管轄。1965年8月,東蘭縣改屬河池專區(后改為河池地區)。2002年6月河池地區改設地級河池市,東蘭縣屬之至今。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半個多世紀又匆匆而過了,東蘭神奇的山水猶如一個大方鼎,承載著浩瀚革命歷史的巨重,托起全縣人民信心百倍的明天。這片熱乎乎的紅土地,列寧巖燃起的革命圣火熊熊燃燒,鄧小平言傳身教奠基的土地革命實踐理論永放光芒,無不洋溢著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懷!于此,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已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東蘭,定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的引領下闊步前進,追逐并實現一個個夢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作者簡介】廖慶堂,男,壯族,東蘭縣巴疇鄉巴英村人。廣西作家協會會員,河池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著有散文集《根是一條河》、長篇傳記《韋祖珍將軍傳》等著作,壯族文學獎、劉三姐文藝獎獲得者。現供職于河池市政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西华县| 万安县| 广河县| 怀仁县| 长乐市| 贞丰县| 大足县| 佛坪县| 乌什县| 察隅县| 昌黎县| 建德市| 仙桃市| 水富县| 剑川县| 丰城市| 宁陕县| 资阳市| 隆林| 盈江县| 沛县| 甘肃省| 横峰县| 景谷| 宜州市| 涿州市| 贵阳市| 南陵县| 镇康县| 星子县| 徐水县| 安陆市| 磴口县| 镇宁| 德州市| 包头市| 得荣县| 郎溪县| 广州市| 兴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