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抗倭奇功四父子

◎ 譚壯滿

站在東蘭縣三石鎮雄偉壯麗的巴則山上,我以敬仰的心情環視眼前這片神奇的土地。忽然,遼闊天地間,一位身穿鎧甲的青年騎著一匹威猛的戰馬來到我的面前,向我講述已經塵封了數百年的故事。這位青年就是來自明朝的傳奇人物韋虎臣。

韋虎臣給予我的最初印象是他那位于三石鎮納臘村前面的墓地。韋虎臣的墓地原來是在納臘村巴岸山的龍歲坡上。“文革”期間,韋虎臣的墓地被鏟平。當地文管所在二十多年前從田間地頭和荒野里收攏到韋虎臣陵墓的遺物,集中擺放到現在墓地的位置。韋虎臣現在的墓地里擺有韋正寶的墓志銘、韋虎臣的墓碑以及殘缺的石獅、石象、石馬、石麒麟等。墓地里立有一根已經斷掉上半部分的華表。納臘村的老人向我介紹說,在他們還小的時候,華表還沒有受到破壞,有兩米多高,頂部是一個用石頭雕刻成的籠子,籠子里面站著一只栩栩如生的石鳥。《楚辭?招魂》里說,人死后到另一個世界去,那是一個極樂世界,充滿死亡,也充滿再生。傳說中鳥是招魂的使者,人們在韋虎臣墓地的華表上雕琢有鳥,說明了人們希望韋虎臣能夠再生。華表的附近站有一尊高大的石馬。據說曾有人在石馬的身上題詩一首,“石馬連鞍在騰休,古人曾制幾百秋。風吹玉體毛不動,雨灑渾身有汗流。嫩草滿蹄難下嘴,鐵鞭百打不回頭。可惜立身雄壯志,天作倚欄夜不收”,以此來表達人們對韋虎臣這位壯族英雄的懷念。

韋虎臣究竟是什么樣的人物?他又為什么如此地受到人們的敬仰與懷念?翻閱了相關史料以及了解了有關傳說,我才知道韋虎臣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初三在廣西西北部的東蘭土州武篆出生。他滿月時,家人請道公給他取名。道公說他的八字為三虎連排,可以說是百年罕見,萬人難逢!而且民間有“二馬并列則夫,三虎平排是王”的說法,所以道公就給他取名為“虎王”。可問題是,“虎王”有“君主帝王”的寓意,他的祖父韋祖鋐、父親韋正寶擔心將來朝廷說他有“篡奪王位”的企圖,會帶來殊滅九族之罪,所以不同意叫他“虎王”。道公便說,“王之下,乃臣也”,他當不了帝王,也可以當臣子,于是取名為‘虎臣’。大家同意道公的意見,就叫他韋虎臣。

韋虎臣從小性情忠厚,聰明伶俐,天賦超人。他八歲的時候,他的祖父韋祖鋐病故。按世襲的慣例,他的父親韋正寶承襲了土司之職。他在父親的言傳身教和學堂先生的教誨下奮發讀書,四書五經、文韜武略、天文地理等樣樣精通,可謂才識超群。當時外敵頻頻入侵大明國土,燒殺劫掠,無惡不作,以致民不聊生。朝廷雖多次派兵抗擊,但都是戰不能勝。本著“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觀念,韋正寶認為學文不如習武,從武勝于從文,于是決定讓韋虎臣棄文習武,以便將來帶兵打仗,報效國家。為此,韋正寶在武篆銀海洲坡頂上開辟跑馬道,建造演武廳,并從五臺山請來僧人覺空,向韋虎臣傳授兵書韜略及拳術、棍棒、刀功劍藝等。六年后,韋虎臣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武藝十分高強。

英雄有用武之地。一件事的發生讓韋虎臣的才藝和武藝開始得到檢閱。1508年,貴州東北邊陲與四川、湖南交界三角地帶的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在其部落首領龔耐安等人的煽動和組織下發動暴亂,部落首領自立為王。朝廷多次派官軍前去清剿,可都是無功而返。1509年5月,朝廷下旨,命令東蘭知州韋正寶在一個月內率狼兵前去平定。

關于狼兵,《嶺南瑣記》里這樣寫道:“狼兵鷙悍,天下稱最,必土官親行部署,才出。”此外另有史書注釋:“狼兵者,明朝廣西東蘭、那地、南丹、歸順諸土司之兵也。”意即狼兵就是當時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由地方管制,為維護地方平安所用,必要時朝廷直接調遣。當時,韋正寶有病在身,無法親自掛帥出征。為了不耽誤軍事,14歲的韋虎臣自告奮勇替父出征,帶領500多個狼兵趕往貴州平亂。在韋虎臣的神機妙算下,狼兵如神兵天降,將匪徒們打個措手不及。匪徒們抵擋不住,只好束手就擒。暴亂頭目龔耐安認為狼兵只是僥幸獲勝,心里不服,要與韋虎臣比武,以分高下。結果,龔耐安敗在韋虎臣的手下,不得不叩首臣服,并且保證今后不再煽動和組織地方武裝暴亂了。就這樣,內亂得以平定,維護了地方的社會穩定。

內亂平定后,國家又面臨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外侵。當時,倭寇蹂躪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在福建的漳州和廣東的潮州、惠州沿海一帶大肆掠奪財物,搶劫商船,屠殺居民,燒毀房屋,使得民不聊生。在國家危難、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朝廷召集兵力抗擊倭寇。朝中軍將知道廣西壯族狼兵英勇善戰,認為“寇強民弱,非借狼兵不可”,于是下令征調廣西土司的狼兵,前往東南沿海抗擊倭寇。1509年10月,時任東蘭州第22任土司的韋正寶奉調率東蘭、那地、南丹土州狼兵,奔赴廣東潮州、惠州等地滅倭。狼兵出征時,韋虎臣才15歲。出于民族大義,韋虎臣慷慨請纓,隨父出征,父子倆發出肺腑誓言:“此行也,誓不與賊俱生!”狼兵從東蘭出發,取道賓州、桂平、蒼梧、肇慶,風餐露宿,日夜兼程,行走一個多月才到達廣東惠州,然后匯合粵省抗倭官兵,進剿倭寇。每次征戰,韋正寶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狼兵們也都個個勇猛善戰,舍生忘死,打得倭寇紛紛潰敗。節節勝利的消息迅速傳開,總督王守仁很是高興,覺得軍民聯合抗倭大有希望,于是召見了韋正寶,共同商議抗倭事宜。而節節敗退的倭寇被迫逃竄到粵北連平縣境內的九連山。

韋正寶對倭寇恨之入骨,兩個月后就請命率1000多狼兵進攻九連山的倭巢。韋虎臣則和其余狼兵在行營待命。與倭寇開戰當天,前線傳來韋正寶中箭、與戰狼兵全部戰死的消息,讓韋虎臣萬分悲痛。情急之下,韋虎臣到主帥營前哭訴,要求主帥出兵去救他的父親韋正寶。主帥畏敵,始終不肯出兵。韋虎臣求告無門,怒發沖冠,回到本營召集剩余人馬前去與倭寇決一死戰。韋虎臣雖然年輕,但是力量過人,而且精通排兵布陣之術。當他了解到倭寇以二人為伍,并肩作戰,用鋒利的倭刀砍削狼兵長矛的戰術后,立即調整作戰序列。將狼兵分為三人一組,一人持盾牌和短刀,一人持長戈,一人持裝有石灰粉的竹矛,由什長指揮,互為犄角,遇敵有進無退。調整完畢,在營狼兵1000多人全部出動,抱著必死的決心殺上九連山。經過精心調整后的狼兵隊伍顯示出強大的戰斗力。持竹矛者將竹矛伸出,倭寇揮刀來砍,竹矛內的石灰粉飛揚,使得倭寇睜不開眼。倭寇的二人并肩式戰法很快就被狼兵的三人犄角式戰法瓦解。沒過多久,倭寇就全線崩潰,倉皇退入九連山寨。韋虎臣殺進倭寇的營地,救出父親韋正寶。可惜由于箭傷惡化,韋正寶于正德五年(1510年)三月二十三日死在惠州行轅中。

韋虎臣殺敵立功,朝廷予以嘉獎,特許他護送父親的遺體回鄉安葬,并讓他接任東蘭知州,成為東蘭州第23任土司。

與倭寇開戰半年多,狼兵雖是以少勝多,但也傷亡慘重。韋虎臣念念不忘民族仇、父亡恨,便招募壯家子弟,在武篆銀海洲上的跑馬道和演武廳操練武藝,充實和擴大狼兵隊伍。

為了驗證武篆銀海洲坡頂上是否開辟有跑馬道,建造有演武廳,我和東蘭縣政協文史委主任王皓等人爬到武篆銀海洲的坡頂上。經過仔細查找,我們在茂密的樹林里發現了韋正寶當年修建的跑馬道的遺跡。跑馬道富有氣勢地沿著銀海洲的幾個土坡繞一圈,長達幾里,道面高低不同,曲直不一。演武廳建造在跑馬道的附近,面積有上百平方米。因年代久遠,我們已經無法想象演武廳當時的模樣,只是在遺址上挖掘到幾塊殘存的磚頭。我俯下身子撿起其中的一塊磚頭,然后問王皓,除此之外,還有沒有什么遺跡與狼兵有關?王皓說,在武篆鎮上圩村舊洲屯對面的山上有個名叫“拉丘”的山洞,那個山洞很特別,相傳是與狼兵有關。很快,我們離開銀海洲,在當地群眾的引領下去到拉丘洞。

拉丘洞寬五六米,高三四米,走勢往下,極為陰森。洞口左側有個隧道,寬一米多,高近兩米,可容兩人并肩行走。隧道上方及左右兩側均用石料干砌,造工十分精湛,令人興嘆。可惜隧道大部分已經塌陷,被石土湮沒,現存的隧道只有十幾米長。我問拉丘洞及其左側的隧道有什么用途。當地的群眾告訴說,拉丘洞和隧道均用作狼兵行軍的通道。狼兵進入洞中,可以往洞內行軍,也可以反向進入隧道,到達其他地方,隱匿于山間里林。一旦出現敵情,將領便可傳訊,秘密部署兵力,狼兵隨時投入戰斗……我感慨萬千,覺得當年韋虎臣在壯大狼兵隊伍方面用心良苦。而且值得贊賞的是,韋虎臣壯大狼兵隊伍并非為了鎮壓當地百姓,維護自己的統治,而是為了日后更好地抗倭。

回鄉三年后,也就是1513年,韋虎臣奉命赴江西贛州抗倭,將倭寇趕到福建漳州,然后再把倭寇逼到福建鎮海。剛到鎮海的第二天,韋虎臣就接到一位姓黃的大爺來報,說連日來倭寇瘋狂劫掠鎮海一帶邊民的糧食、牛馬、布匹等財物,并搶走數十名婦女押到對面的一個小島上,請求狼兵前往解救。韋虎臣根據黃大爺對小島地形環境的描述,當夜就排兵布陣,組織400多名狼兵,乘坐十幾艘小船,直奔小島。黎明時分,韋虎臣帶狼兵偷偷地爬上小島,不聲不響地干掉那股倭寇,救出被關押的婦女。黃大爺出于對韋虎臣的敬佩,把自己15歲的孫女黃翠青許配給韋虎臣為妻。于是,20歲的韋虎臣在鎮海有了奇遇的姻緣。兩情相悅地結合,心心相印地愛慕,黃翠青跟隨韋虎臣進入漳州城休整,等待狼兵凱旋。

韋虎臣以為自己很快就可以和愛妻黃翠青一起回東蘭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不料幾個月后,也就是1514年初,武夷山地區的倭寇再次猖獗起來。武宗得知后,立即命令韋虎臣率東蘭狼兵從漳州出發,直赴閩西,會同王守仁官軍共同清剿倭寇。這一次,狼兵連續攻克了許多倭寇的據點,大大地削減了倭寇的勢力范圍。可是,窮兇極惡的倭寇要么負隅頑抗,要么另辟據點,讓仗打起來總是沒完沒了。1515年春,倭寇被圍困在南平以東、閩江以北的部分地區。總督王守仁命令所有入閩抗倭官兵全線向北清剿。為了防止倭寇向東潛逃入海,王守仁命令韋虎臣率領狼軍從竹岐出發,經鼓山、連江,向閩北堵截。王守仁也攻下了建陽、麻沙、邵武等城池。到八月下旬時,兩軍合圍,集中殲滅盤踞在浦城和武夷山兩個據點的倭寇。至此,歷時兩年零八個月的閩、浙、贛抗倭清匪戰斗宣告結束。捷報傳至京都,群臣慶賀,朝野歡呼,武宗朱厚照為勉勵狼軍,賜予韋虎臣“哀孝忠勇”匾額。

戰功赫赫的韋虎臣帶著愛妻黃翠青回到東蘭,受到包括韋氏家族在內的東蘭人民的熱烈歡迎。三個月后,也就是1516年初,廣東的潮州、惠州、江門等地倭患又起,韋虎臣又奉命率領東蘭狼兵出征,到廣東沿海配合王守仁抗倭。最終在清明節前將雷州半島上的倭寇全部消滅,給東南沿海人民帶來一個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武宗朱厚照得知情況,高興地說:“虎臣乃神州虎也!朕今得虎臣及狼軍,東南沿海無憂矣!”

抗倭斗爭大獲全勝,全國上下一片歡喜。1516年7月,狼兵從海南凱旋班師,回到廣州新會。那時,王守仁因抗倭功高遭人妒忌,就抱病引退。欽差總督接見韋虎臣,以犒軍為名,假稱代敬御酒。誰知總督軍里有人居心叵測,在酒里下毒。韋虎臣飲下“御酒”后,立刻感到胃腸作痛,猶如刀絞。他意識到自己遭人施毒暗算了,立即起身辭行。欽差總督假惺惺地為韋虎臣送行,還說要賞賜韋虎臣五百兩銀子,韋虎臣斷言謝絕。還沒上轎起程,韋虎臣便全身癱軟在地,口吐鮮血。一代抗倭名將,壯族狼兵首領,就此黯然殞命,時年22歲。

其遺體運回東蘭的當天夜里,浩瀚的長空突然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忽然,一顆斗大的火球從東南方高空飄來,徐徐地掉落在三石納臘的龍歲坡上。老道公卜卦道:是上天得知壯士殉難,悲淚如雨,凝結為石,那隕石掉落的地方,就是壯士安息的寶地……七七四十九天的沉痛哀悼后,英年早逝的韋虎臣被安葬在納臘的龍歲坡上,躺在父親韋正寶的墓旁。

韋虎臣的墓地遺址位于三石鎮納臘村前面巴岸山的龍歲坡上

石馬、石獸已被收集到幼兒園的一間教室里,零亂地堆放著,像一大堆誰也說不清楚的往事

由于時代變遷,風雨零落,早在民國年間,韋虎臣陵墓就開始蕭條,新中國成立后在“文革”期間更是受損嚴重,幾乎被夷為平地。圖為墓地遺址上靜靜站立著兩根殘缺的石柱

韋虎臣墓地遺址處繁茂的古樹

嘉靖年間,王守仁復出,韋虎臣的妻子黃翠青鳴冤叫屈,向嘉靖皇帝奏明事情的始末,朝廷追謚韋虎臣為“武夷侯”,批準給韋虎臣建墓、立碑、造石坊,以彰顯韋虎臣的名聲氣節。今天人們在韋虎臣的墓地里看到的石獅、石象、石馬、石麒麟、石華表等遺物就是當時建造的。

韋虎臣死時,他的兒子韋起云年僅三歲,州事由起云的叔父韋虎麟代理。1554年,倭寇大舉侵犯江浙一帶,沿海數千里同時告急。朝廷令各路軍馬奮力抗擊,并任命田州瓦氏夫人為總兵參將,已襲位的韋起云為總兵副將,起調田州、歸順、南丹、那地、東蘭等州狼兵共6800人奔赴抗倭前線。韋起云率東蘭、那地、南丹的狼兵配合官軍鄒繼芳部,在浙江嘉興、王江涇、石塘灣等戰役中共殲敵3000余人。此次戰斗威震江南,日本海盜聞風喪膽。而駭人聽聞的是,戰后明朝奸相嚴嵩縱容義子趙文華冒功,陷害張經下獄,使軍無主帥,將士寒心。瓦氏夫人與韋起云以糧草斷送為由,撤師回鄉。

1557年,韋起云因病去世,享年43歲。韋起云去世后,年少就跟他出征抗倭的兒子韋應龍接任東蘭土知州之職。1569年,韋應龍奉朝廷之命率兵開赴廣東南海衛抗倭前線,沖鋒陷陣,英勇殺敵,斬獲倭首級一千余個,戰功卓著。此后,全國軍民繼續全力抗倭,直至東南沿海抗倭斗爭取得最后的勝利。

土司制是農奴制在封建社會里的延續,是對農奴進行殘暴統治的制度,東蘭土司統治也不例外。但就韋氏四代率領狼兵抗倭的事實而言,他們在國難當頭、民族危急之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壯族人民抗擊外敵侵略的愛國熱情和英雄氣概,值得人們去傳頌……

 

【作者簡介】譚壯滿,壯族,東蘭縣長樂鎮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廣西作家協會會員,河池市影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院第十二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目前供職于河池電視臺,任電視欄目制片人、電視紀錄片導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左旗| 平度市| 娄底市| 公安县| 麻江县| 合水县| 大荔县| 莎车县| 甘肃省| 古丈县| 嘉兴市| 漠河县| 平遥县| 鹿泉市| 镇宁| 镇坪县| 洞口县| 梧州市| 额尔古纳市| 黄冈市| 昔阳县| 邛崃市| 邵武市| 孝义市| 小金县| 大田县| 沭阳县| 咸阳市| 青铜峡市| 洛南县| 台山市| 东乡族自治县| 灵山县| 顺义区| 明星| 天峨县| 兴和县| 德兴市| 施甸县| 金华市| 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