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源自目光長遠
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最重要的是要有遠見,殺雞取卵的方式是短視的行為。
——李嘉誠
許多人往往只為眼前的利益所吸引,或被時下的困難所阻嚇,卻始終不讓自己登上更高的地方,不把眼光放在更遠的地方。
我們要知道,如果一個人站高一點,眼界放寬一點,那么他就可能做出更成熟、更著眼于長遠的決定,而對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也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對于年輕人來說,富有遠見并整體地看待事情尤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面臨一個不容易作決定的選擇——諸如選行業、找工作,必須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自己的未來。如果斤斤計較于當前的利益,或是囿于眼前的困難而躑躅不前,是不會作出最明智的決定的。
不過,目光長遠并不等于空談海市蜃樓,意識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缺乏經驗的年輕人必須注意,要腳踏實地塑造和追求自己的理想并為之而奮斗。用長遠的眼光看待眼前的需要和問題,用全面的眼光對待現在和未來,這才是最好的。
如果你想成為比別人看得更遠的人,你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毫無疑問,假如你站在山腳下,你會被群山包圍而障目塞聽。當你抬頭仰望,你只能看到一小片天空,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如果這只青蛙想看到外面的世界,它必須從井底跳出來開闊自己的視野。
和黃本是一家老牌英資企業,20世紀80年代初被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收購。
在素有“超人”之稱的李嘉誠領導之下,和黃本著多元化及國際化的發展原則,已發展成為迄今一家包括港口、電訊、地產、零售、制造、能源及基建等核心業務在內的綜合型跨國企業。
和黃又于1994年投資84億港元成立了Orange,推出了個人通訊網絡,起初不被業界看好,不料后來卻漸漸被消費者接受,手提電話的銷售一路攀升。
1996年4月,Orange在英國上市,隨即成為了金融時報指數一百的成分股,打破了最短日期成為成分股的紀錄,同時也為和黃帶來了41億港元的特殊贏利。該股份至今雖未有贏利,但股價卻比上市時提高了六成多,其市值也由當時的200多億港元增加到2000多億港元。
到了1997年,Orange的英國客戶突破了100萬,成為英國第三大移動電話商。
1998年2月,和黃出售4.3﹪的Orange股份,套現了53億港元,加上其余并購交易所得的220億港元現金,200億港元票據以及650億港元的德國電訊公司股票,估計和黃在這棵“橙”樹上的回報已經超過了10倍以上。
植物換了水土不易成活,但李嘉誠親手種的“橙子”在海外的土地上結果了。大家都想知道和黃集團主席李嘉誠經商的“秘訣”。在賣“橙”的記者會上,李嘉誠說:“電訊業務是未來集團發展的重點。”說明他已知道五年后和黃要做什么了。同時,李嘉誠之子、和黃集團副主席李澤鉅也談到,做生意的時間周期是5年、10年。可以說,著眼于未來、善于把握趨勢是和黃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種有長遠眼光的策略,使李嘉誠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屢次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
1999年,李嘉誠一次性將Orange全部股權出售給德國最大的電訊公司Mannesmann,獲利1130億港元,創下香港有史以來獲利最高的交易紀錄。除現金外,Orange的股權還換來市值700億港元的MMN10.2﹪股權,其在歐洲的電訊業務將通過該公司發展及經營。
李嘉誠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他作為一個商人所擁有的敏感的眼光。
有一種人,他知道自己最終想要什么,要達到目標需要經過哪些過程,要具備哪些長遠眼光,擁有哪些戰略意識;而另一種人,就是沒有任何長遠計劃與目標的人,這樣的人著眼點的也就是當前這兩三年,往往第一考慮如何保住現有的飯碗,自然不會想到太遠。
雄鷹忍受折翅之痛,于是翱翔藍天;種子忍受黑暗之苦,于是破土而出。當下安逸,以后卻痛苦;以后幸福,當下卻艱難。太多的人眼界狹隘,總是覺得與其追逐無法預知的今后,不如選擇當下的安逸,犯了目光短淺的錯誤。要將眼光放長遠,是生存之必備,是智者之選擇。
欲大成不圖小利
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可有貪心,更不能貪得無厭。
——李嘉誠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在小事上表現得特別聰明,一點虧都不吃,但是在大事上卻糊里糊涂。我們常用“因小失大”“貪小便宜吃大虧”或者“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來形容這種人。英語里也有對應的諺語,即“penny wise,pound foolish”。
在這個短語里,“penny”是“便士,小錢”的意思,代表小事;而“pound”是“英鎊,大錢”,代表大事。在花小錢的時候精明,花大錢的時候糊涂,也就是“小事聰明、大事糊涂”的意思。有這種毛病的人可要改一改,我們追求的應該是“欲求大成,不圖小利”。
就像李嘉誠說的那樣:“有時候你看似一件很吃虧的事情,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情。”可見在李嘉誠看來,小利舍掉并不意味著失去,這也是他待人處世的原則之一。
就像他曾經說過:“小利不舍掉,大利不來。”
李嘉誠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歸入長實公司賬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
這5000港元還不及公司一名清潔工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年薪。以20世紀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長實系這樣贏利狀況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間公司就該有數百萬港元,進入20世紀90年代,便遞增到1000萬港元上下。
李嘉誠20多年維持不變,只拿5000港元。李嘉誠的經商天才在這里表露無遺。
李嘉誠其實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李嘉誠每年放棄數千萬元袍金,卻獲得公司眾股東的一致好感。眾股東愛屋及烏,自然也信任長實系股票。甚至李嘉誠購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資者莫不步其后塵,紛紛購入。
李嘉誠是大股東和大戶,得大利的當然是李嘉誠。有公眾股東扶持,長實系股票被抬高,長實系股值大增。就這樣,李嘉誠每欲想辦大事,總會很容易得到股東大會的通過。
對李嘉誠這樣的超級富豪來說,袍金算不得大數。大數是他所持股份的股息的價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李嘉誠所持長實、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就共計有12.4億港元——尚未計他的非經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價值。
正如李嘉誠說的:“小利不舍,大利不來,這是定則。”
不只做生意如此,我們做人也是這樣。
做人要肯吃虧,只有在成人之后才會深深地感悟。讓別人占一點便宜,別人會心存感激,與自己會產生一種親近和善之意。若是自己占盡別人的便宜,別人會心存不快之情,從此疏遠自己。占小便宜容易背負惡名,讓自己臭名遠揚,最后身陷困境,寸步難行。貪小便宜之人最被人瞧不起,往往會陷入孤獨無助的絕境,因為眾人既藐視他,又不信任他。
曹操平定漢中,直逼劉備剛剛占領的西川。劉備急請諸葛亮商議對策。
孔明說:“曹操分兵屯合肥,懼孫權也。我們如果把江夏、長沙、桂陽三群還吳,遺舌辯之士陳說利害,令吳起兵襲合肥,牽動其勢,曹操必退兵回救其南方,如此,西川可安。”
后來的情勢果然如軍師孔明所言,吳國興兵,曹操只得放棄攻蜀而回師授合肥,劉備得以喘息,安定了西川根據地,并由此立國建業。
《三國演義》的一大看點,就是荊襄之地的爭奪。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是荊州之拱衛。劉備一世梟雄,在曹操大軍壓境之際亂了方寸。無退兵之策,不是不智,而是舍不得將三郡割給孫吳。可見貪欲亂智,英雄劉備亦難幸免。
孔明之智無非是把事想明白。劉備集團欲三分天下,必須聯吳抗曹。荊襄之地是當時中國的腹地,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孔明借荊州之后,一直以此為誘餌,假許還吳,其實是以此為王牌,牽動東吳踏上自己的戰車,共同抗曹。
凡事須從大局著眼,為整體利益暫時放棄一些局部利益。兵家、商家、職場人士無不知曉其中的道理。在事業、人生的困難時期,若只知進、不知退,只知得、不知舍,試圖處處得利,會處處被動、整體失利,最終受其大害。
會舍才能得,“舍得”兩字在今天已被固化為一詞,其中的玄妙著實令人思索。舍子取勢,棄子得勢,這是棋局博弈常用的技法。孔明誘使孫吳圍魏救趙,自騙不過孫權集團。只是劉備集團占有荊州之初,就一直以“借”為名,答應日后要還孫吳,如今主動把荊州的拱衛三郡還孫吳,孫吳得三郡而復望荊州,能不出兵擊曹嗎?
鷹的眼光是銳利的,因而能迅速捕獲食物;壁虎的眼光是長遠的,因而敢于自斷其尾;人的眼光是智慧的,因而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上收獲果實。在現實生活中,生活看似無形,然而具備眼光的人會發現它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己便是生活的船長。
擦亮雙眼,明確自己所需
凡事欲速則不達,我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會過于求成,而是盡最大的努力,穩妥地去追求成功。
——李嘉誠
或許你現在從事的正是一項你不喜歡的工作,“又辛苦,又掙不了多少錢”,你每天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或許你明白現在的工作只是為將來積累經驗;不管怎樣,你都要對工作充滿興趣并認真對待它。不要計較當前的回報,你認為你做得太多,得到太少,其實,這種“失”是為了更多的“得”。
拋開急功近利的想法,不要盲目地為追求高薪或其他的眼前利益而心浮于事,抑或不斷地跳槽,要學會吃苦耐勞,更要戒驕戒躁,并適時盤算自己的未來。千萬不要看輕你現在所做的每一份工作,珍惜眼前,即使它看起來很卑微、看起來似乎跟你的理想沒有任何聯系。
在工作中不要在乎付出了什么,而應該在乎你實際得到了什么,當然,這里的“得到”并不單單是指金錢上的收益。
我們一定要拋開急功近利的心理,培養自己的核心能力。你的學歷不高,會做的事情也不多,也沒有什么工作經驗,這些或許讓你感到一絲的自卑。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事的能力。在這個社會,能爭取到別人注意的是你的能力。
在這個人才濟濟、生存壓力與日俱增的時代,要在一個領域站穩腳跟,就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強”人,一個讓別人可以依賴的人。在眾多的競爭者中,你靠什么勝出一籌?當然是你的核心能力。
那么,你就得扎扎實實地去行動,讓自己的眼光更亮,明白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拋開所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就像李嘉誠一樣。
股市風云變幻,對于涉足其中者來說既是天堂也是地獄,能全身而退者屬鳳毛麟角。究其根源,還是人們為欲望所驅使,在暴利面前失去理性的結果。
李嘉誠則不同,從其縱橫股市的經歷看,他堪稱股市絕代高手。他說,作為投資者,應該確定自己開拓發展的原則方略,堅持獨行,而不應只顧眼前利益,為暴利所動,持投機心態而偏離目標。
1972年,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終于大牛出世,一派興旺。李嘉誠于7月31日將長江地產改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隨即,委托財務顧問擬定上市申請書,準備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實績各項目等附件,同年10月,向香港會、遠東會、金銀會申請股票上市,11月1日獲準掛牌。
長實注冊股本為2億港元,實收資本為8400萬港元,分為4200萬股,面額每股2港元,溢價1港元。上市后24小時不到,股票就升值1倍多,認購竟超過發行額的65.4倍。眼看僧多粥少,包銷方寶源財務公司和獲多利財務公司不得已采取抽簽的辦法,來決定誰是長實的公眾股東。
股票升值一倍多,意味著帶動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長實上市,是李嘉誠事業的一次大飛躍。上市之后,他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他不過分追求過高的利潤,不因利潤高而偏離了原先的方向;精心策劃好每一步,追求穩健發展之路,終于使長實在股市中扎住根基,平穩前行。
1973年初,長實在倫敦股市掛牌上市。香港注冊的公司在倫敦上市并不稀奇,令人矚目的是長江實業首開香港股票在加拿大掛牌買賣之先河。
1974年6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促成下,加拿大政府正式批準長江實業的上市申請,長實股票開始在溫哥華證券交易所發售。
李嘉誠全方位地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資,為長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實的資金基礎。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李嘉誠找到了發揮其專長的最佳舞臺。后來的事實證明,李嘉誠在股市比他辦實業更具天賦。
在李嘉誠看來,股市只是他的手段,而非他的階段性目標,更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他自始至終保持著難得的清醒。剛入股市的李嘉誠在“炒風刮得港人醉”的瘋狂時期,絲毫不為炒股的暴利所動,穩健地走他認準的正途——房地產業。
所以我們要明白,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應該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意旨,或隨時因潮流而盲動,否則目的不能達成事小,白白糟蹋了一生的光陰才最可惜。
總之,凡事都不可以急功近利,把眼睛擦得更亮,看到自己需要的,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然后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