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目標要放遠,做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自我充實,相信很多本來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也可以變成可能。
——李嘉誠
李嘉誠說:“做人要從哪里開始呢?從立志開始。”
我們要有精神,要有情趣,要有志向,要有所寄托。自始至終要明白一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需要有所寄托,生活需要有所寄托,心靈需要有所寄托,感情需要有所寄托。把志向寄托在事業和正當有益的愛好上,有意義地充實生活內容,開辟和拓寬生活領域,這樣的健康人生才是快樂的人生。
志向和寄托,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換句話說,志向就是人生的一種寄托形式。人的一生因為有所寄托而充滿希望,因為有所寄托而勇敢、執著,因為失去寄托而無聊、浮躁。志向和寄托是對人生的前途及事業目標的追求、對幸福快樂的追求、對理想的追求、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古人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一個人有志向、有信念,才會有熱情、有膽魄、有堅韌不拔的毅力。非凡的志向產生非凡的勇氣,有了堅定的志向才能有所作為。
有志向的人和沒志向的人不一樣,立志就是把這兩種人區別開來的方式。然而,一個人的志向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確立的,尤其是在對平庸、瑣細、放縱的生活的不滿中形成的。
志向,好比一棵樹的軀干。人生的價值、意義和境界全是被志向所照亮的,沒有志向也就沒有人生的方向。
在曾國藩人生的初期,家境富裕,所以他年輕時過著很安逸也很放縱的生活,于是他就一天天地頹廢下來。正如曾國藩所說的:“《禮記》中說,君子莊敬強。我天天過著很安逸也很放縱的生活,于是,人也就一天天地頹廢下來。正像那些草木,志之不立,本之拔矣。”在曾國藩發出這一番感慨的時候,正是道光二十三年,即公元1843年,曾國藩正好33歲。其實在曾國藩32歲時,即道光二十二年他在京城時就已在日記中寫下了《課程十二條》,在其中他寫道:
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裝在腔子里,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驗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務外為人。
讀史。丙申年購《廿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惜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圍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后每日圍點十頁,間斷不孝。”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諭曰:“節勞,節欲,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日知所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無亡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昧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作字。飯后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夜不出門。曠功養神,切戒切戒。
由此可知,曾國藩在這一時期就從自己安逸、放縱的生活中走了出來,他確立了自己的志向。諸葛亮講“志當存高遠”,就是說人要立志。
因此人生決不該隨俗浮沉,生對當世沒什么好處,死后也沒給后人留下什么東西。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應自立自強,努力做別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
年輕人要記住一點,你是什么樣的人,在于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要吃苦,會吃苦
男子漢,第一是要能吃苦,第二是會吃苦。
——李嘉誠
古話說得好,自古英才多磨難。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許多名人志士都很注重在逆境中培養自己堅韌不拔的意志。
孔子的高徒顏回家境貧寒,屋舍破陋,臥在席上只能蜷著身子,他處在這樣的逆境里卻自得其樂,學有所成。于是,孔子便在《論語·雍也》中留下了這樣的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贊揚顏回是一個志于道而不惡衣惡食者。
這些名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與他們在艱苦環境中的磨礪是分不開的。放眼現實,我們年輕人又怎能丟掉吃苦的精神呢?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只有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能真正樹立起面對困難的信心。不經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
人生在世,有幾人會是一帆風順的?換一種眼光看待生活的坎坷與痛苦,也許你會發現,吃苦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種幸福。
李嘉誠之所以能夠從一個街頭推銷員成為今天舉足輕重的商業領袖,絕不僅僅是能吃苦那么簡單。關鍵是他能在吃苦的基礎上,學會了巧妙地吃苦,在困境中依然能夠堅持。
李嘉誠最初在一家五金廠做推銷員。推銷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有時候,跑斷了腿也賣不出去一件。雖然辛苦,但是李嘉誠總能想到辦法。當時,眾多的推銷員只著眼于賣日常雜貨的店鋪,而他直接向酒樓旅館進行直銷業務,每次要貨就達100只,并且他還向中下層居民區的老太太推銷,因為老太太都是義務推銷員。結果,李嘉誠的業績直線上升,受到了重視。
李嘉誠推銷產品不是靠高談闊論,而是實實在在注重市場和居民中使用這類產品的情況。李嘉誠根據香港每一個區域的居民生活狀況,總結使用塑膠制品的市場規律,并將這些資料記錄在他隨身攜帶的一個小本子上。這樣李嘉誠就找到了適合產品的銷售渠道,以至后來李嘉誠每次拿到出廠的塑膠制品,都能一售而空。
李嘉誠不僅是一個能吃苦的人,更是一個會吃苦的人。再苦再累他也從來沒有抱怨過,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一家人的生活才能越來越好。成為巨富后,李嘉誠也不忘記吃苦。他穿的是普通的黑色西服和皮鞋,坐的是普通的轎車,吃得也很清淡,一碟青菜、幾條小魚就是他的美味佳肴了。
在茫茫人海中,每個人就像一片葉子,無助地漂浮著,時常會被海浪打得浮上來,又沉下去。一個人想在生活的海洋中生存,就像葉子被一樣東西托住而不再下沉,前提就是吃苦。吃苦是一種資本,有了這樣的資本,人們就可以自由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不會吃苦的人,很難去做一番事業并從中得到收獲,因為任何事業都需要奮斗。
在這個世界上,凡是能夠成功的人,也一定是個能吃苦的人。吃苦是獲取知識的前提,吃苦也是一種資本。這種資本就像是葉子的生命力,決定它是否能夠充分地吸收養分,是否能夠平穩地浮在茫茫海洋上。
總之,吃苦是獲得財富的前提,吃苦就是奔向成功的一種重要資本。
奔向目標,要有膽識
年輕人只要敢向著自己確定的方向走,那便是一條通向成功的路。
——李嘉誠
有人長期走入成功的誤區,一提到成功就想到開工廠、做生意,總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自己成功。仔細想一想,成功與失敗也是與膽識有關的。
有人說,如果我當初做會比他們更成功。也許你的能力比他強,你的資金比他多,你的經驗或許比他足,可是就是當初一念之差,你的觀念決定了你當初不去做,你不去做的觀念決定了你10年后的今天。不同的觀念導致了不同的人生,這樣的觀念來源于你有沒有膽識。
李嘉誠經商的最大優點之一就是他過人的膽識,他總是能在該出擊的時候出擊,并準確地把握住時機。之前,人們一直好奇的是,一向以港口、電信業務等闖蕩天下的李嘉誠,為何突然對中藥如此垂青?
其實,李嘉誠一直都有很深的“中藥國際化情結”,他早就想為自己、也為全體中國人圓一個“中藥國際夢”。后來,他與上海市藥材公司合作,正式開始參與內地中藥業的大手筆。
2001年8月,李嘉誠旗下的和黃出資50%與上海市藥材公司旗下的上海中藥一廠合資成立上海和黃藥業。上海中藥一廠也是一家知名醫藥企業,其所轄“上藥”品牌不僅擁有麝香保新丸、膽寧片、生脈注射液等一批老牌中藥產品,還歸屬于國內最大醫藥上市公司上藥集團麾下,在華東醫藥界頗有實力,這無疑為和黃在華東地區拓展市場奠定了良好基礎。
至此,李嘉誠基本完成了在內地最發達地區的布局:華北由“同仁堂和記”把守,華東有“上海和黃”沖鋒,那么,華南呢?北有同仁堂,南有白云山。華南的藥業巨頭是廣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于情于理于利,李嘉誠都應該做出右手拉著白云山,右腳走上白云山的舉動。北上聯姻,南下結緣,李嘉誠唯有南北結合才能圓夢。
2004年,李嘉誠準備向廣州白云山中藥廠注資,合作開發重要產品。此時,和黃直接向白云山中藥廠注入資金,達到各占50%的股份標準。合記黃埔在歐洲擁有上千家的藥店,這次合作成功,將白云山的藥品輕松地銷售到了歐洲地區,也給李嘉誠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利潤。
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財富的概念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財富不再只以占有土地、礦產、工廠、勞動力等有形資產的多少來衡量,而是以擁有信息、知識、智慧等無形資源的多少來衡量了。索羅斯在3個月內賺12億美金,比爾·蓋茨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世界首富,張朝陽、丁磊從一無所有到億萬富翁只用了2年時間,英國的阿塔拉從窮學生到億萬富翁的歷程只有5個月,而李澤楷一夜之間幾乎賺了他父親李嘉誠一輩子的錢……這些奇跡,用傳統思維是無法想象的。“在網絡時代,世界500強與普通人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作為年輕人,你必須要相信這一點!
第一批下海經商的人成功了,第一批買原始股的人成功了,第一批買地皮的人也成功了。他們成功了,因為他們敢于在大多數人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就做出了實際行動。他們先行一步,便搶得了商機,占領了市場。所以,要想成功就要先有膽識,朝著自己確定的方向走,相信這就是一條通向成功的路。
為夢想,愛拼才會贏
深信事在人為,人生之路在于不斷探索,而不是祈求于迷信。
——李嘉誠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由無數個夢想組成的,但有些人將夢想帶進了墳墓,而有些人就在今天去為那些夢想打拼。珍惜每一分鐘,這便是平庸者和杰出者最大的區別。
拼搏應是每一個想成功的人所具有的精神。
面對迎面而來的每一個困難,我們要做的是什么?是退縮嗎?不,我們需要的是拼搏。拼搏,就是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壓力之下不逃脫,在坎坷路上往前走。拼搏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不是空喊口號。拼搏是長期的,需要用堅韌的毅力來維持,需要讓堅定的信心來導航。
上帝創造人類的時候,就把我們創造成不完美的人,我們一輩子追求的就是使自己變得更加完美的過程,我們的一切完美都來自于克服困難的拼搏。
姚明用他高超的體育技能,在一個強手如林的國家運動項目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在NBA比賽中他也曾被人嘲笑,可他沒有因此而倒下,他愈挫愈勇,并且在NBA球場上證明了自己。他向全世界證明著自己,也向全世界發揚著我們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俗話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拼搏是一種過程,歷經拼搏,便不會再因結果的好壞而欣喜若狂或心情沮喪;拼搏是一種資本,它幫助我們在主動中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讓我們像海燕一樣在驚濤駭浪中體會搏擊長空的快感;拼搏是一種境界,它既沒有風花雪月的淺唱低吟,也沒有初入社會的感世傷懷,它有的是沖擊終點的挑戰自我,是直面人生的引吭高歌。
李嘉誠說:“我17歲就開始做批發的推銷員,就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生活的艱辛了。人家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
李嘉誠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表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時,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后一個離開公司。
辛苦而困難的3年過去了,當年那個14歲的少年已經長成精瘦但結實、英氣十足的小伙子了。17歲的李嘉誠在一家五金制造廠以及塑膠帶制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李嘉誠經過幾年的生活磨礪,逐漸成熟了起來。干推銷工作的這段時間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畢竟只是一名高級“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膠企業、塑膠公司的財產畢竟是董事長的,這使十分渴望向社會證明自身價值的李嘉誠下定決心要自立門戶。因此無論老板怎樣賞識、再三挽留,他都決意要離開,他要用自己平日點滴的積蓄從零開始,自己來創業。
1950年夏天,說干就干的李嘉誠以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的5萬港元在筲箕灣租了一間廠房,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由此起步,李嘉誠開始了叱咤風云的創業之路。
在繁華的城市、擁擠的街道、步履匆匆的喘息中,我們不妨停下了腳步,不妨放縱自己一刻鐘,細細想想哪個方向才正確,哪兒才是一條該走的路,路的盡頭又是什么。
不管發生什么,告訴自己:愛拼者,才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