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兩千年來知識分子的楷模

——孔子和他的《論語》

孔子其人其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后因避亂遷居魯國。孔子幼年喪父,家道中落,自言“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而立之年開始授徒講學,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不為景公所用,不久即歸。晉定公時期,曾為司寇。后去魯,周游衛、陳、宋、蔡、楚等國,宣揚自己的主張,終不見用。晚年歸魯,從事著述和講學,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并根據魯史刪修《春秋》。相傳孔子有弟子3000人,著名的有70余人。

在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中,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可謂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有關。他品格中的優點,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1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眾弟子周游列國近十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未就此灰心喪氣,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2 安貧樂道,視富貴如浮云

孔子說過這樣的話:“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沖突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當然,我們不能單純地把孔子的安貧樂道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義,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因為孔子也曾說過:“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3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謙虛好學聞名,對于各種知識都曾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卻不這樣看,孔子說:“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 率性而為,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30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說:“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5 與人為善,以仁待人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的思想主要匯集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學根據孔子的言行記錄整理而成,約成書于戰國初期。關于此書最初的編者,學術界向來有爭議,難以定論,但基本集中在冉雍、卜商、言偃、曾參等數人之內。作為儒家思想的脈源,作為兩千年來士人必讀的文化典籍和初學教育的啟蒙讀物,《論語》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領域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對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乃至域外文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論語》中的“仁”和“禮”

《論語》一書以語錄體寫成,文字簡約,內容廣泛,蘊含了孔子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仁”和“禮”兩個方面。

1 仁

“仁”是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范疇之一,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論語》中的“仁”字,因立論角度而各有不同,其內涵也頗為豐富。關于“仁”的基本含義和具體內容,孔子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了多個層面的闡述,擇其要者如下:

其一,他在答復顏淵問仁時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認為約束自身,使自己符合禮的原則,就是仁。顏淵問克己復禮的內容,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認為要達到仁的境界,就要在視、聽、言、動各方面都符合禮的要求。

其二,“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提出“仁者愛人”的基本精神,認為“仁者莫大于愛人”。

其三,孔子對子貢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又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認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指出仁者的標準和行仁的方法。所以他的學生曾子概括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

其四,“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和做人的根本。

其五,孔子把“仁”視為人生價值中的最高原則,把求“仁”看作是一個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問題,他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認為求仁不在外求,全靠個人自覺,只要凈化我心,循禮而行,就可崇德、修慝、辨惑,達于仁的境界。

孔子根據“仁”提出了為政以德的仁政學說。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指出以教化和道德感化來治國的重要性。又說:“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論語·衛靈公》)形象地說明了民眾對仁政的迫切需要。孔子主張實行惠民政策,“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為政者要重視的是“民、食、喪、祭”(《論語·堯曰》);同時還要寬刑罰而重教化,對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反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論語·為政》。孔子還提出“舉賢才”的主張,“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認為任用賢能才能得民心。而為政者則要首先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2 禮

“禮”是孔子思想中的另一個重要范疇。“禮”原為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內容涉及禮節儀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規范等。孔子認為周禮因革于夏商,最為完備,是古代禮的最完美階段。他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并贊嘆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

孔子于禮崩樂壞、動蕩不安的社會中,把文明社會的制度理想和倫理道德的規范理想寄寓“禮”中,因此他所提出的“禮”并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以此來闡發自己的思想。他認為國家必須施行禮治,社會和個體都必須以禮為綱常,強調“立于禮”(《論語·泰伯》)、“禮以行之”(《論語·衛靈公》)、“約之以禮”(《論語·雍也》)、“齊之以禮”(《論語·為政》)、“為國以禮”(《論語·先進》),主張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的社會倫理秩序,推崇“圣人”“仁人”的理想人格,認為要在社會制度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體現出“禮”的規范。在“禮”的內涵與外延的關系問題上,孔子主張寧從質不從文,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并對子夏“禮后乎”(《論語·八佾》)的理解予以贊賞,認為禮的仁義之質在先,其內涵比表象更重要。孔子在“禮”的變革上認為要堅持原則和大節,對有違原則的諸般行為給予了嚴厲的批評,極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同時又認為在無關宏旨的小事上可以順時從俗,所以他說:“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論語·子罕》)程頤對此解釋說:“君子處世,事之無害于義者,從俗可也,害于義,則不可從也。”

針對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名分混亂的社會現實,孔子又提出了“正名”的治亂原則,認為“名失則愆”(《左傳·哀公十六年》),社會的混亂因于名實之亂,要用周禮之“名”來糾正混亂之“實”。因此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并在齊景公問政時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原則,主張名實相符,循名責實。從邏輯思想的角度來看,孔子對名言關系和名實關系的認識,可以視為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啟蒙。

在仁與禮的關系上,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認為返于禮中便是仁,仁又是禮的根本,禮是仁的精神具體化和外在化,是貫徹仁的具體措施和目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一生中花費大半時間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事業。他最早設立“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收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范。

孔子十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言稱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的。又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認為如果不能好學深思,仁、智、信、直、勇、剛等品質就會流于“六蔽”,告誡子路學習的重要性。孔子一生更是好學不倦,自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

孔子強調“多聞、多見”,他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多學而知,還要注意思考,否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孔子強調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主張行事不憑主觀臆測,不墨守成規,不片面武斷,不自以為是。這些道德修養的方法也包含了認識論的意義。

孔子在教育上堅持“誨人不倦”(《論語·述而》),主張“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他興辦私學,使得教育的范圍突破了“學在官府”的限制。

孔子的教育內容主要有四方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其中道德品質教育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學習文化知識,治學要首先立人,所以他要求學生“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并教導學生修業進德要“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

孔子的教育方法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他教導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并提倡“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的精神,指出學習的規律,重視溫習的作用,主張“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在教育中注重啟發的作用,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根據不同的對象而因材施教,并在“學”和“思”的關系上主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反對只思不學和學而不思。這些思想即使現在看來,仍有著非凡的教育意義。

孔子與世界同在

孔子的學說很早就傳入了日本、朝鮮、韓國、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國家,并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如今,在韓國,對孔子的熱衷甚至已超過了中國本土。

根據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的記載,儒家思想在公元2世紀即已傳到歐洲。雖然歐洲人當時并沒有看到真正的儒家著述,但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時所表現出的不畏艱險、永不放棄、效忠國家的精神,令歐洲人震撼和敬佩,他們從張騫身上看到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教化力和穿透力。后來,歐洲人馬可波羅游歷中國,他被眼前富庶文明的國度深深吸引,開始在中國一邊經商,一邊游歷名山大川,并寫了《馬可波羅游記》,介紹這個被孔子思想浸潤的富裕國家,讓整個歐洲為之瘋狂。

孔子思想對18、19世紀的法國影響尤為巨大。法國哲學家從孔子思想中悟到:征服者可以毀壞有形的物質,但毀壞不了無形的道德。法國作家伏爾泰對中國文化推崇備至,在讀了《趙氏孤兒》后,將它改為“五幕孔子倫理觀”,并說,假如世人都能像孔子那樣仁義,就不會發生戰爭了。他還把孔子的塑像放在自己的書房里,朝夕膜拜。同樣,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人權宣言》中就曾寫道:“自由是屬于所有人的,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之事,其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限則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天,旅居法國的華僑華人依然遵循著祖宗的教誨,在待人處世中恪守這一規則。

在近代史上,山東一度是德國的殖民地,德國人衛禮賢跟隨軍隊到中國學習儒家文化。學成回國后,擔任法蘭克福大學教授。在教授學生時,他的這樣一句名言傳遍了整個德國:“所謂經濟學說、社會學說,皆不如孔教。西國只知愛國,國之下缺家,國之上缺天下,非孔教無以彌補之。西國一哲學家興,即推倒前之學說而代之,中國則以孔教通貫數千年。”在他看來,孔子思想比西方哲學思想好很多,所以能統治中國幾千年。

1772年,英國出版了世界歷史名人錄,孔子列榜首。從此,英國人在各地建起了許多孔子研究機構,對孔子思想進行深入研究。英國傳教士莊士敦還做起了清朝皇帝的洋文“太傅”,他在教授末代皇帝溥儀時悟出了儒家思想的價值。他說:“四書五經之于中國,猶如希臘拉丁文之于英國的教育,須臾不可離。”后來,在《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有關“孔子”的詞條多達400余則。

美國人對儒家學說的認識比歐洲各國要晚一些,大約是從19世紀開始的。美國傳教士來到中國后,先讀儒學著述,后辦教會學校。在兩種思想結合過程中,儒家思想不脛而走,傳到了美國。1844年,美國學者愛默生說:“孔子是中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學上的華盛頓。”這句話點燃了美國人對孔子的熱望,從此,美國各地相繼成立了各種形式的研究機構,開始致力于孔子思想與東方哲學的挖掘。1974年,美國成立孔子文教基金會,其成員皆為各國政要,開始推動世界尊孔運動。后來,他們還在各國成立孔子學院、孔子博物館等,對孔子思想進行世界范圍的“布道”。在美國的華人、華僑也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他們吃苦耐勞、聰明能干、勇于創造,科技人才輩出,出現了許多名人巨匠。華人、華僑的卓越表現,又反過來印證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教育價值,使孔子思想愈發魅力四射,大放異彩。

今天,在美國舊金山公園里人流最多的地方,佇立著一尊孔子雕像,他面容和善,智慧滿腹,備受尊崇。如今,西方物質文明日益發達,人們遇到了許多解不開的現代難題,大家期盼著從這位和善的老者思想中找到答案。當代新儒學代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對西方文明提出的諸多課題,孔子思想是應該有回應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已經不僅是中國的了,他是世界的。”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大約在戰國初期完成,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論語》也隨之被稱為傳,宋朝后更是被列為讀書人必讀的經。在儒家學說成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正統學說之后,《論語》就成為儒家學說的首要經典。到南宋時,理學家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明清兩朝的科舉考試中,規定八股文的題目都要從四書中選取,而且要求考生必須“代圣人立言”。因此,當時的讀書人都把《論語》奉為“圣典”,恨不能倒背如流。

《論語》自問世以來的兩千多年間,一方面備受推崇,一方面又屢遭非議。這與它當時所處的歷史時期及社會環境是有很大關系的。但這些并未影響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和思想上的價值,一直被儒家奉為最高經典,兩千多年來流傳下來,影響深遠。

關于《論語》,還有一個著名的典故:宋太祖趙匡胤沒做皇帝的時候,擔任后周的殿前都點檢,也就是禁軍的統帥。他的手下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幕僚,名叫趙普。而這位趙普就是輔佐趙匡胤日后登上皇位的關鍵人物。在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的過程中,趙普參與策劃了公元960年的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黃袍加身并協助其建立了北宋王朝。此后北宋的統一戰爭、“削藩”以及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中,都顯示了趙普卓越的才干。

北宋的統治穩定以后,國家面臨著如何建設和治理的問題,雖然趙匡胤仍然對趙普很器重,但卻也不放心讓一個讀書太少的人擔任丞相的要職,所以常常勸告趙普,甚至于很嚴厲地批評過他。據說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門,指其榜問趙普曰:“明德之門,安用‘之’字?”普曰:“語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無言。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宋人的筆記中還能找到一些。可見趙普的文化水平確實不高,連擬定一個門樓的榜額都不會,啰里啰唆地叫作什么“明德之門”。宋太祖看了很不高興,所以責問他為什么要加個“之”字。

趙普聽了皇帝的嚴厲批評,心中自然忐忑不安,惶恐至極,每天下朝之后就閉門讀書,特別是對于《論語》,趙普讀得爛熟。所以,后來在宋太宗趙光義的面前,趙普就敢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做人是一門大學問,現在社會上教人做人的書籍有很多,然而,真正的做人之道,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被孔老夫子總結得差不多了。

孔子被稱為圣人,在后世幾乎是受每個人尊敬和愛戴的,而這無疑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做人絕學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內智外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拉特旗| 青田县| 河池市| 宝应县| 台前县| 灵山县| 治多县| 明水县| 厦门市| 五河县| 兰溪市| 兴城市| 鄂托克前旗| 德安县| 万载县| 桦南县| 平陆县| 包头市| 苗栗县| 南溪县| 涡阳县| 日喀则市| 定南县| 察雅县| 古丈县| 通榆县| 和顺县| 鹤峰县| 治多县| 聂拉木县| 北流市| 宜宾县| 铜梁县| 德钦县| 永年县| 牡丹江市| 曲靖市| 布尔津县| 当涂县| 娄烦县|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