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豫州不言自沉厚
- 余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
- 曾一
- 4460字
- 2016-12-13 11:36:50
◎汴梁自古帝王都
它背靠一條黃河,腳踏一個宋代,像一位已不顯赫的貴族,眉眼間仍然器宇非凡。
——《五城記》
開封,古稱大梁,又稱東京、汴京、汴梁,是我國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位于河南省東部、黃河以南的豫東平原,與鄭州比鄰,隴海鐵路擦城而過。迄今為止,開封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同時它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相傳,早在五千多年前,在今天的開封城附近,就形成了居民點,這里是我國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當時居住在這里的人們,主要以農牧為生,過著一種原始社會的生活。到了夏商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至前11世紀),因為這個地區的生產進一步發展而從原始公社步入到奴隸社會。到了春秋時期這一帶則屬于鄭國。鄭莊公命令鄭邴在這里筑城,作為囤積糧食的地方,并命名為開封,取其開拓封疆之意。
根據確切的開封歷史,最早在這里建都的應該算是魏國。當時正處在戰國時期,那時的中國領土上,分散著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建諸侯國,其中之一就是魏國。由于魏國任用了李悝、吳起等人進行社會改革,所以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后來,地處西方的秦國,因任用商鞅,實施變法,國力也漸漸強盛起來,并開始和魏國等一些地處東方的諸侯國爭奪人口和土地。公元前4世紀中葉,魏國一方面為了控制中原土地,另一方面為了回避秦國的武力威脅,于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2年),遷移至今天開封這個地方,并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城,命名為大梁。魏惠王遷都至大梁后,又稱梁惠王,孟子見梁惠王這段著名的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里。開封作為一個城市的歷史,應該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翻開中國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曾以開封為國都的一共有七個朝代。那就是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之后的北宋和金。另外,西漢時的梁孝王,也曾把開封作為自己的封國——梁國的都城;元末大起義的時候,紅巾軍首領劉福通也曾把他們所建立的農民政權的都城定在開封;明朝初年,朱元璋也一度把開封定為他的北京。直到今天,仍然留有“開封古城,十朝都會”的說法。尤其是在北宋時期,因有漕運這樣的有利條件,開封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都市之一。
開封的景點多是圍繞著龍亭而建的。龍亭位于宋都御街上,建造在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周、北宋和金朝末年皇宮的遺址之上,氣勢恢弘。從南門進入,走過玉帶橋,就到了龍亭大殿。龍亭建筑雄偉,富麗堂皇,又被碧波蕩漾的潘、楊二湖所環抱,氣勢壯闊。
來到開封不能不看看開封府,就像來到北京不能不看看故宮一樣。“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杰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來到開封府為的是感受那朗朗正氣和剛正不阿。開封府是北宋時期的天下首府,威名遠播。游走于府內,耳畔似乎響起了包大人升堂辦案時侍衛們氣吞山河的“威武”之聲,余音裊裊,蕩氣回腸。
余秋雨先生在《古本江先生》中說過“文化無界,流蕩天下,因此一座城市的文化濃度,主要取決于它的吸引力,而不是生產力”。所以開封也并非總板著臉孔,道貌岸然地對待我們,其也有上至九五之尊下至“三教九流”的愛情故事,也有和開封的帝都氣質格格不入的浪子、才子們的故事。比如風流皇帝宋徽宗和名妓李師師在礬樓交盅吟唱;黑旋風李逵夜鬧東京……開封城的每一粒塵埃,都寫滿了歷史抖落的一切。
開封有著“一統天下”的豪氣與文化韻味。一如碑文,或遒勁明晰,或斑駁模糊;一如尖塔,根扎大地,上沐天光。據說開封的美好故事幾乎都掩埋在厚厚的黃河泥沙之中,只有號稱天下第一塔的鐵塔,因建于山峰之上,保存至今基座完整。登塔遠眺,可望見大地似茵,黃河如帶,游人至此,飄然如在天外,故又有“鐵塔行云”之美譽。時光荏苒,昔日的山巒和鐵塔的基座已因黃河數百年來一次又一次的泛濫而被埋于地底,“鐵塔行云”的盛景如今已是過眼云煙。看它迎著風向東微微傾斜著,是力量也是智慧。千年前的建造者真的是絕對的智慧。開封因為大水淹了無數次,開封城下已是三座城,唯獨這鐵塔,立得好正,在陽光照耀下,五彩生輝,具有一種神秘的氣息。余秋雨先生借開封古塔,來寓意城市命運。將人類發展的進程,比作登塔,“塔頂塔尖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召喚”,“塔身中天地進行著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賽”,啟示我們只有“進塔”并不斷攀登,登上古人不經意間留下的“物理上和心理上的兩個制高點”,才能真正成為我們祖先有點出息、有點能耐的子孫,那么我們才有可能重塑古城現代的輝煌。
如現代社會的其他城市,今日的古都開封已不同往日,看上去似乎有些“破舊”,但開封的破舊中卻透著一種古樸和風度。其實,這位被七個朝代遺留下來的老貴族,正以另一種面目繼續著千年前夜晚的燈火。沒有了寶馬雕車,不見了釵頭云鬢蛾兒舞,“瓏鞋淺出,飄渺身”亦無處可尋,更不會再有塘溪漁船上“紅乍笑,綠長顰”這許多矯情又可笑的做作。遠離了踩在腳底百米以下的文明,燈火仍是闌珊。
面對開封久遠的歷史年代和它舊時的燦爛輝煌,余秋雨先生說它曾“腳踏一個宋代”,將其與意大利的龐貝古城作了一番比較之后,就更加凸顯出了開封古城旺盛、活潑的生命力。歷史的長河推進到現代,“層層淤泥堆積,把宋代繁密的腳印深深潛藏”,開封“成了一個褪色的遺址”。余秋雨先生正是在感嘆古城舊時風貌與輝煌的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和對現代輝煌的呼喚。
◎妙筆圖成意自深
在富麗的大觀園里筑一個稻香村未免失之矯揉,農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鄉村里。時裝表演可以引出陣陣驚嘆,但最使人舒心暢意的,莫過于街市間無數服飾的整體鮮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燦爛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們之間。
——《筆墨祭》
開封人最愛之物要算是《清明上河圖》了。連余秋雨先生也要說“開封最驕傲的繁榮,見之于《清明上河圖》”。在宋王朝的汴京——開封,根據《清明上河圖》復原放大的清明上河園成為一個符號,詮釋著千古的成敗興衰。在《清明上河圖》里,汴河沿岸的店鋪鱗次櫛比,街道上的行人熙熙攘攘,這一派喧鬧繁華,就像是一聲巨大的開山炮響之后,水的波紋一圈圈迎面蕩來,你分明可以感受到面部的沖擊,然而它們卻又轉瞬無蹤。透過那玲瓏至極的畫意,透過那人馬喧鬧的汴京都市,恍然間仿佛回到了盛極一時的大宋帝國,但它又分明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封建王朝。
北宋末年,慶歷新政和熙寧新法早已成為歷史。神宗皇帝、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等明君良相又已駕鶴仙去。蔡京、王黼、童貫等一眾奸臣把持朝政,他們狼狽為奸、收受賄賂、驕奢淫逸、賣官鬻爵,致使朝野一片混亂。同時還排斥異己、殘害忠良,極力搜刮民脂民膏。徽宗皇帝不思治國,沉迷道教,大造道觀。他縱情享樂,揮霍無度,一年的財政收入竟不夠九個月的支出,致使“累朝所儲掃地”。
余秋雨先生在《懸崖上的廢棄》中說過“歷史是坎坷,歷史是幽暗,歷史是旋轉的恐怖,歷史是秘藏的奢侈,歷史是雨中的泥濘,歷史是懸崖上的廢棄,因此,不能太輕易地進入”。但是張擇端做到了,他的《清明上河圖》即取材于當時的汴京城。至今,開封坊間還流傳著張擇端和《清明上河圖》的故事。據說當年在北宋汴京的相國寺里,住著一些民間畫師,他們靠給寺院繪畫謀生。這些人里一個青年畫師,他說他可以將首都汴京城的繁華盛景搬到畫紙上來,這個青年就是從山東諸城來的張擇端。宋徽宗趙佶駕臨相國寺降香時聽說了這件事,就命令宰相蔡京將張擇端召進翰林圖畫院,并指定題目讓其繪畫北宋汴京的繁華盛景。
張擇端被召進了宮中的翰林圖畫院,但是他卻提出要在安靜的農舍中作畫,宋徽宗答應了張擇端的請求,命宰相蔡京為張擇端在汴京郊外,找了一處安靜的農舍,從此張擇端夜以繼日潛心作畫。當宰相蔡京將張擇端所繪的長卷呈給宋徽宗時,宋徽宗大喜過望,并將《清明上河圖》收入皇宮內府。
“靖康之難”時,金兵掠獲了《清明上河圖》。為了讓宋高宗趙構不忘國恥,堅決抗金,張擇端閉門不出,嘔心瀝血,又重新繪制了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并將它獻給趙構。可是趙構和他父親趙佶不同,他對書畫根本沒有興趣,將畫退了回來。張擇端望著被退回的畫卷,心緒難平,激憤之下,將自己的瀝血之作《清明上河圖》長卷付之一炬,幸好他的家人及時搶出了一半。在這種沉痛的打擊下,張擇端不久就抑郁而死。雖然今天已無法考證張擇端兩次獻上《清明上河圖》的故事是否真實,但根據民間的說法,張擇端確實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畫家。
張擇端以精致的工筆描畫出了北宋末葉、徽宗時期首都汴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民生及建筑,完整呈現出了清明時節汴京的繁華勝景以及自然風光。《清明上河圖》無疑是巨制,它融入了張擇端畢生的心血,展現出了平常人世的風光。初夏時節的汴京,午后的街頭,人們悠然閑適,買米賣布拉車閑聊,小家碧玉也在信步于小橋之上,橋下溪水潺潺,一切都顯得如此安逸,如此美好,真可謂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幅長卷采用了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把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且富于變化的畫面中。畫中500多人物,衣著各異,神情不同,其間還穿插著各種活動,體現出強烈的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韻律的變化及節奏感,筆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張擇端是幸運的,他將各家畫道遍悟之后,走出了一條以風俗畫反映市民生活的創作道路,繪制出中國繪畫史上的經典巨作;張擇端也是不幸的,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的衰亡期。身處這一歷史階段,張擇端的痛苦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國家不幸詩人幸,賦到滄桑句乃工”。張擇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驗證了這句話。在《清明上河圖》中,他以豐富的筆墨反映了驕奢享樂和貧困勞苦的鮮明對比。幸與不幸是辯證的,“逆境造人”卻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這幅張擇端用了七年時間完成的《清明上河圖》,曾五次進入皇宮,四次失竊,歷經劫難,演繹了許多傳奇的故事。就連它的名字,至今都還讓人們爭論不休。《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與“上河”究竟是什么含義呢?
專家對“清明”的含義有三種說法:一是指清明節;二是指清明坊;三是指清明盛世。據《辭海》解:清明,猶治平,指政治有法度、有條理。張擇端選擇在清明時節切入創作他的長篇巨制,是否是希望他的王朝可以遵法度、復條理、“會朝清明”呢?臺灣作家高大鵬曾說,清明節是中國民族的復活節。這一天,將中華兒女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股內在的信仰能量,憑著這能量,蕩寇掃兇、世代綿延;憑著這能量,一次次跨越歷史的劫難,頑強地煥發出整個民族的巨大生機。
關于“上河”的含義也有諸多解釋:有人認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人認為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人認為是“上墳之意”;還有的認為是“趕集上街之意”。然而,還有專家學者提出了不同觀點,認為“上河”不能作為動詞解釋,而應該作為專用名詞解釋,如果按名詞解釋“上河”應該是指御河。
或許,它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只是更多的歷史被歲月所掩埋了。古往今來,《清明上河圖》到底還有多少謎團沒有解開?歷朝歷代,有多少人想占有它,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懂它?走在蒙蒙煙雨之中,傾聽雨水滴落的聲音,思緒也因此而變得透明、滋潤,仿佛游開封就應該是在雨中。在雨中安靜地游,在雨中安靜地思……忽然,前面出現一間農舍,一位青年畫師正在那里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