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力:專注的科學與訓練
- (法)讓-菲利普·拉夏
- 1578字
- 2019-01-05 10:15:07
01 人人都知道注意是什么嗎?
每一陣風過,
棲在柳枝上的蝴蝶翩躚飛舞。
阿萊克西9歲了,他的女老師剛剛要求他注意聽講。盡管阿萊克西完全明白老師想要他做什么,但他可能不知道,一個多世紀以來,每天都有科學家在絞盡腦汁,想弄明白老師究竟要求他做的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做到。“老師,您說的注意是什么?怎么才能注意?”如果阿萊克西勇于提出這些問題,恐怕老師會覺得難以回答。也許她會建議學生先看著她,聽她說話。但是看和看見、聽和聽到之間有什么區別呢?看起來最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可能最復雜。阿萊克西和其他同齡孩子們可能會提出的問題,目前正是一個大型跨學科科研項目研究的主題,每年有成千上萬的相關科研成果發表。每天,心理學家、醫生、神經生物學家、計算機科學專家、教育工作者、人體工程學專家,甚至是哲學家,都在花費大量時間用于揭開注意的奧秘,以了解它的強處和弱點。
對注意的研究是一門實驗科學,由觀察、假設和理論構成。和所有的實驗科學一樣,研究關鍵在于,觀察研究對象在不同條件下是如何反應的——“如果我這樣或那樣做了,將會發生什么?”有些反應貌似會重復出現,由此可以推導出模型和定律,進而預測在其他情況下研究對象可能出現哪些反應。接下來,研究人員采用新的實驗來驗證這些假設。當他們認為已經搞清楚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會停下,直到后續的新實驗提出異議。
注意似乎是有規律可循的。舉例來說,我們很難同時注意好幾件復雜的事情:這條規律適用于所有人。由此可見,注意似乎遵循一整套規則,這一事實構成了科學研究注意的出發點。
出發點也就決定了落腳點。認知神經科學認為,當注意問題被轉化到生物物理學現象時,也就找到了研究的落腳點。“硬”科學旨在解釋和預言,更適用于物理、化學和生物定律,而非精神層面的規律。如果說,注意符合一定的規律,那是因為它是大腦活動的反映,而大腦活動受制于生物物理學規律。因此,認知神經科學力求以生物學中神經元之間電化學反應過程來描述注意。
無論如何,注意首先是一種心理現象,問題的要害正在于此。如何研究一種心理現象?怎么才能在研究之初給出一個客觀的定義?所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對象都有其客觀公認的定義,比如重力、氣候等。但客觀地說,什么是注意呢?我們不得不承認,科學界目前尚未就注意的定義達成共識。當然了,每一位專家都有自己的見解和定義,但任何定義都沒能獲得一致認可。因此,專家經常引用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寫下的名言:“人人都知道什么是注意。”這倒是個能夠讓所有人都同意的辦法!
幸運的是,詹姆斯接下來這句話的意思更為明確:“所謂‘注意’,是意識以清晰而迅速的形式,在多種可能性中選取一個物體或一系列想法的過程。定焦、集中和意識是注意的關鍵因素。注意意味著對某些對象的忽視,以便更高效地處理其他對象,它與分散、混亂的精神狀態相對,后者稱作‘分心’,德語寫作Zerstreutheit。”
這個定義很長,但很漂亮。威廉·詹姆斯出身書香世家,他的弟弟亨利·詹姆斯是19世紀享譽文壇的重要人物。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這個定義是無用的,因為它不夠客觀。盡管如此,詹姆斯還是在定義里明確指出了注意的精神性和主觀性。他揭示了認知神經科學家在未來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如何對大家都已經各自形成看法的某些概念加以準確定義。
如何定義眾人皆知的概念呢?
其他科學不太會遇到這一困難。當一個數學家去定義可微變量或巴拿赫空間時,他大可不必在意街上的行人是怎么想的:事實如此,無需置疑。他也不必擔心有鄰居闖入他家,高呼他的定義違背常識,除非鄰居本人也是位數學家。然而,如果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者犯了迷糊,把“將兩個數字相加的心算能力”稱為“注意力”,這恐怕會招致一片噓聲。因此,認知神經科學家承擔著保持一致性的任務:注意的科學定義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普通人的想法。所以,研究者必須關注他的鄰居出于直覺如何理解注意,即使這樣一來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