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思維課
- (美)亞當·格蘭特
- 2592字
- 2018-08-13 10:36:16
好人成功學——付出與獲取的經濟學
文/李翔 資深媒體人、得到App總編輯、《趨勢:商業巨變時代的300條建議》作者
現實難免讓人憤世嫉俗。
比如,你是否認為成功者都是工于心計、不惜犧牲他人利益的自私者?
如果你這么認為,那么你有可能誤解了現實傳遞給你的信號。至少,在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看來你是這樣。
亞當·格蘭特按照人們在工作和人際交往中的風格,把人分成三種:獲取者、付出者和互利者。獲取者以自我為中心,總是在評估自己能獲得什么;付出者以他人為中心,傾向于幫助別人;互利者的風格則是,想要在付出和收益之間取得平衡。
獲取者,即使幫助他人,也是精于算計的,會努力使自己的收益超過付出的成本。付出者,對成本—收益的分析是:只要別人的收益超過自己付出的成本,就愿意幫忙,而且還有可能會不計回報地幫助別人。互利者,強調的是公平,投桃報李,大部分人估計都會認為自己屬于這種風格。
看多了各種權謀論,估計很多人會認為,獲取者最容易成功,因為他們更能夠不擇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付出者更像是無用的好人。
但是亞當·格蘭特的研究結果表明:付出者從長遠來看最可能成功。而且,付出者的成功還有溢出效應,就是也能讓其他人跟著成功。
亞當·格蘭特說:“付出者、獲取者和互利者都有可能獲得成功,但是,當付出者取得成功時,他們的成功可以擴散到別人身上。一個獲取者取得成功,通常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失敗。研究表明,人們會嫉妒成功的獲取者,并會想辦法把他們‘絆倒’。相反,付出者的成功會產生一種漣漪效應,讓他們身邊的人更容易成功。”
不要以為這只是一個學者在書齋里做出的書呆子式的結論。
亞當·格蘭特教授大名鼎鼎,他是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教授,是幾本暢銷書的作者,還是包括Facebook(臉書)在內的大公司求助的對象,一些硅谷公司的高管,比如謝麗爾·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1],都對他贊賞有加。格蘭特的這本書,用了超過10年的時間,研究了從谷歌到美國空軍等各種各樣的組織現實。
那么,為什么付出者最容易成功呢?格蘭特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第一個原因是,付出者會收獲更多人際關系上的幫助。
因為大家都愿意跟付出者做朋友,會疏遠獲取者,也更愿意幫助付出者,而不是獲取者。
如果人們的交往與合作只有一次,從此之后老死不相往來,可能獲取者的確會在交往中占到便宜。但是,現實世界不是這么運轉的。無論我們跟同事還是跟合作伙伴的交往,都是多次發生的。在博弈論里,這叫“重復博弈”。
除此之外,大多數情況也不是只有一方能贏的零和游戲,而是雙贏和多贏的。
如果現實只是一錘子買賣,顯然獲取者會成功,付出者會血本無歸。但是,一方面現實是重復博弈,另一方面現實中不總是零和游戲,在這兩個前提下,以付出作為主要風格的人,就能獲得回報,取得成功。
有“硅谷人脈王”之稱的里德·霍夫曼就說過:“如果你幫助別人,你可以快速地提升自己的名望,拓展更多的可能性。而當我們看到一個獲取者時,我們會將他們排斥在自己的關系網之外,限制自己的信任和幫助,以此來保護自己。”
此外,付出者與獲取者和互利者相比,更容易激活一段已經休眠的關系。
想象一下,有一天,一個許久沒有跟你聯系的人突然聯系上你,說他搬到了你在的城市。這時候,如果你想到他以前是多么樂于助人,還幫過你,你會因重新跟這樣一個人聯系上而很高興;但是,如果是一個獲取者,估計你就會想,還是客氣一下算了。
第二個原因是,人們更愿意和付出者合作,而不是總想占便宜的獲取者。
合作對一個人的成功至關重要,在大多數領域,個人都很難通過“獨狼”策略取得成功。
有兩項研究說明了這一點。
第一項研究里,兩位教授用了兩年時間,追蹤了203名心臟外科醫生在43家醫院完成的38577臺手術。這種手術名叫“冠狀動脈旁路搭橋術”,手術較危險,病人死亡率平均在3%左右。因此,一位優秀醫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但是,研究發現,即使一位醫生在一家特定醫院表現很優秀,他也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成功帶到另一家醫院。原因是,主刀醫生的成功和配合他的護士、麻醉師等有很大關系。團隊的互相熟悉,能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也就是說,為了降低病人死亡的風險,醫生最好還是跟自己熟悉的特定的手術團隊一起工作。
第二項研究是針對證券分析師的。研究結果同樣是,明星證券分析師的“表演”,高度依賴于自己的同事。如果明星證券分析師單獨跳槽,他們的表現就會下降,而且會維持5年左右。
如果成功高度依賴于團隊合作,那么顯然自私的獲取者在這方面就占不到便宜,因為其他人不愿意跟他合作。
相比之下,付出者更能從團隊其他成員身上看到潛力,傾向于相信團隊。根據心理學上著名的“自我實現”理論,這些團隊成員也會受到鼓舞,更有可能變得優秀。團隊越優秀,對付出者的幫助就越大,付出者成功的概率也就會越高。
第三個原因是,付出者更能避免“過度投資”。
“過度投資”是一種常見行為,它指的是,對某種失敗行為的投入升級。一旦人們在最開始投入了時間、精力或資源,那么當情況變糟時,他們就更有可能持續加大投入。當一項投資得不到回報時,即使期望價值是負數,人們仍然會繼續投資。
格蘭特教授介紹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顯示:當銀行客戶拖欠貸款時,當初批準貸款的銀行經理更不愿意選擇放棄,總會試著拯救一下;當批準問題貸款的經理離開銀行之后,新來的經理更有可能會把這筆貸款當作壞賬處理。
為什么會這樣?至少有4個原因:①沉沒成本,我們很難忽視已經投入進去的東西;②預期后悔,如果不再給一次機會,未來可能會后悔;③更多投入,然后取得好結果;④擔心自己看起來像個傻瓜。
獲取者因為更加自我,所以更傾向于為自己做出的錯誤決定辯護,并繼續投入;付出者的自我更小一些,他們更關心的是其他人和自己的組織,所以更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
除了以上列出的這3個原因之外,格蘭特教授還列舉了一些其他原因。比如,付出者的心態更加開放。因為付出者沒有那么自我,也就沒有那么好強,不想處處證明自己比別人厲害,因此,更能聽進去他人的建議,也愿意看到別人發揮他們的長處。再比如,獲取者會擔心暴露自己的弱點,付出者因為更感興趣的是提供價值和幫助,所以也不會在乎其他人攻擊自己的弱點,因此更坦率誠實,也更能贏得尊重。
總之,亞當·格蘭特最終想要證明的是,并不像通常人們所想的那樣,獲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工于心計、不惜犧牲他人利益的獲取者;好人,也就是付出者,也能獲得成功,而且成功的概率更大。
格蘭特教授的這本書,或許能改變你對什么樣的人更容易成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