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 誰非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
一個人如果跟著自己的心理狀態,成立了一個觀念,各有立場,各有主觀,“而師之”,認為自己這個是對的,是最高明的,然后用自己這個高明的觀念,解釋一切。譬如每個宗教,每一個哲學家,解釋生命的根本,都有各自的理論。乃至于佛法,小乘、大乘,各宗各派,都有各自解釋的方法。這些理論都是“隨其成心而師之”,是把自己的心理,構成了一個心理情態。拿現在新的哲學觀念,就是構成了自家意識思想的形態,再拿自己這個意識形態來判斷一切,觀感一切。如果認為這樣是了不起的真理,認為自己就是大師的話,“誰獨且無師乎?”哪個人心里沒有一個老師?。∷?,都看不起別人,因為都自認有高明之處!而且我的高明不傳給你呀。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一套真理,有一套理論,認為自己都很高明,悟道了。這一種心理狀況,“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他的這個道理啊,不需要另外拿一個邏輯或思辨的方法,來研究替代。總而言之,統而言之,都是你自己心理作用,“而心自取者”。這是觀點上面的自取,構成了一套理論,構成了一套哲學。下面一句話,整個的分數給你打零分?!坝拚吲c有焉”,愈笨的人,愈認為自己的理論高明,愈認為自己對。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未成乎心”,假使一個人,心里沒有一個主觀的觀念,沒有成心“而有是非”,借用西方哲學的觀念,絕對客觀地看一切的事物,看一切的現象,莊子就說了一句名言,“今日適越而昔至也”。假定當時莊子這篇文章在楚國寫的,在湖北、河南之間,要到南方越國浙江去,就是說,今天動身到越國,不能說今天到,而說從前就來到了。這個講的是什么話?換句話說,就是你今天去美國,剛剛到了美國下了飛機,人家問你幾時來的?你卻說我沒有動過呀,我從前就來到這里,就是這個話。你說莊子這個說法通不通?“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我一萬年前就在這里,沒有動過。
后來佛家有位了不起的人物,僧肇法師,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弟子,他的名著《肇論》,在中國哲學史上分量最為重要。其中有一篇很權威的論著,叫做《物不遷論》,說明宇宙萬有沒有遷動。其中的名句:“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薄靶龒埂笔谴笈_風的名稱,那個風轉起來,把山都吹垮了,所以叫旋嵐風?!百仍馈保箫L來,把阿里山啊,五岳都吹倒了;好像大地震來的時候,把地球都震垮了。僧肇法師說,這個時候,都常靜沒有動過?!敖痈傋⒍涣鳌?,他說那個流水,長江黃河的水,晝夜長流,如果你懂了,悟到了物理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的話,這個水沒有流動。這篇文章說物不遷,中間的重點也提到,“今日適越而昔至也”的理由和發揮。
后來到了明朝,禪宗憨山大師,他在山上住茅棚好幾年。他悟道了,是什么時候悟的呢?有一天打坐起來小便,一下子看到自己的小便,“江河競注而不流”,哈,開悟了!禪宗的悟很難懂啦!古人讀書都是背的,憨山大師把僧肇法師這些名文,背得很熟,因此在那個時候一啟發,開悟了。
“今日適越而昔至也”,現在拿新的物理觀念,不作哲學的觀念解釋,譬如我們今天晚上十點零一分,在臺北車站買一張票到高雄,或者快車五個鐘頭,慢車七個鐘頭,明天到了高雄。我們可以說,昨夜十點鐘上車,今晨到了高雄,可是我們沒有動過,還在臺北。因為我們在臺北上了車,火車在開動,但這個地球在轉,在動,轉了半天,還是轉到原來的地方了,所以沒有動過,一切都沒有動。我們在地平面上看火車開到了高雄,實際上,地球轉得很快,還是在臺北那個地位,你永遠沒有動過。用科學的道理,我們大概可以了解,但他現在提出來“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卻產生一個問題,人世間哪個是真理?哪個是“是”?哪個是“非”?哪個對?哪個不對?對與不對,都是人的師心自用。就是說一個人有成見,有主觀的觀念,自己認為這樣對,就是對,都叫做師心自用。有許多同學寫報告,寫日記給我,寫成“私心自用”,寫錯了,應該是這個“師”。
可是天地間有沒有是非的存在呢?這又是一個邏輯觀念。也可以說有個是非。這個是非像什么呢?就像你今天開始動,到美國去的時候,實際上,并不是今天動,過去已經到了。這就是說,一切的是非,都是因為空間時間觀念而產生的。這是形而下的是非,是空間時間加上人的情感與思想,而產生的是非觀念。至于形而上那個真正的真理,那個是非,就是萬象都在動,它始終沒有動過。有沒有是非的存在?有是非。那個是非是泯除了是非而稱做的是非,是看起來沒有是非的是非。這個是哲學最高的觀點了。因此后面就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