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材料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竟,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莊子》這篇《逍遙游》,從物的變化說起,現在到了第二段,是談人的變化,也就是從物化到達人化。換句話說,前面提到的是物理世界萬物自體的變化,下面提到精神世界心的變化。
講到心的變化,在人的知識領域中,有境界、智慧、比量程度的不同。我們青年同學這一代,要能夠挑起承先啟后負載文化的任務,所以對文字要特別留意。今年開始,特別要求同學們注意文字的學習,大家程度太差了,差得已經沒有辦法再文學革命,因為沒得命了,不需要革了。所以現在要把文化的命根重新栽起來。
其實這一段很容易懂,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留意,我先從國文方面來說。“故夫”,拿現在白話文就是“那么”,這兩個字沒有什么關系,是個虛字。但是為什么一定用虛字呢?莊子的文章,以及其他古文是要念的,念的時候像唱歌一樣,平仄音韻,是鏗鏘朗朗然。要唱得下去,中間就要換氣,換氣的中間不加一點“嗚呼!”“故夫!”就念不下去了,那就會像吵架一樣,音調不對了。文字的境界是柔和的,像很美的音樂,所以它拖長音調。
“知效一官”,注意這個“效”字,有些人的知識有用處,用處就是成效、效果。他的學問知識范圍,他天生的才能,如果是做官,做個公務員的材料,讓他做官就很有效;叫他做別的,就不行了。譬如我們許多搞文學的,寫文章的,你叫他寫文章講道理,都會很好;水管壞了,你叫他去修一修,他會把水管搞斷的。換言之,他的知效是寫文章,沒有辦法修水管。“知效一官”就是有做一個官的知識能力。
“行比一鄉”,你要寫古文,跟寫白話文一樣,每一個字都是邏輯。思考要清楚,下的定義要確實,除了寫新聞文章,因為機器在動了,下一分鐘就要印出來,管它什么話,報道出來,能看清楚就算了,反正五分鐘壽命,看過報紙就丟了。如果要留久一點,這個文章就不能馬虎了。這是題外的話。
有些人的行為,可以“行比一鄉”,就是在這個鄉里之中比較拔尖。這個情況中國外國一樣,走到一個鄉下地方,你打聽一下,哪個人最出名,不管他是紳士也好,流氓也好,他的行為,在這個鄉村里比起他人,算是呱呱叫的,可以有點領導作用;就算選不上參議員,也可以當一個里民代表,那也是不容易的,因為他在這個鄉村里是老大,是頂尖人物。
不過在一個鄉里算頂尖的人,拿到全國一比就不行了,因為全國人才就多了。有些人知識程度的效能可以做官,而且做官可以當到宰相,但卻不能當皇帝,所以他一定要在一人之下。歷史上很多宰相了不起,如果讓他當了皇帝,那就完了。另有一些人能做官,但只能做個小官,你把他升做大官,他就完了,把他壓死了。
第一個是“知效”,第二個是“行比”,下面第三個是“德合”。“德”并不是光講道德好,“德”就是指一切思想行為,做人做事都好。“德合一君”,配合那個皇帝、老板,兩個人搭檔剛好。你看古今中外歷史上的人物,有漢高祖就有蕭何,蕭何如果遇不到漢高祖,漢朝能否成功就不知道了。但是他兩個是合不來的,雖然合不來,卻像一對夫婦,天天吵架,但吵得很藝術;沒有這樣吵來吵去,也不會過一輩子。有些夫婦之間吵來吵去,忽然去了一個,另外一個也活不長了,因為沒有吵的對象了。另外找一個來,也都沒有味道,打架打得也沒有味道,這就是合的道理。所以說,“德合一君”,有人的德性剛好同這個皇帝,或者老板配合得很好,他兩人在一起,可以做一番大事業。你叫他下臺另換一個人,怎么都用不好,這是人生歷史的經驗。做生意也一樣,這個老板有一個幫手當總經理,他自己當董事長,就配合得好,換了一個就搞不好了。
“而征一國者”,征是經驗,有人的聰明智慧才能,能夠治理國家,或者當領袖,或者當第二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叫他下來去開個小店,他絕對蝕本,一點也不會;他只會大的,不會小的。這就是人化,人的智慧的比量、才能,各有不同。所以下面莊子加一句話,“其自視也亦若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