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 南懷瑾
- 11726字
- 2018-09-12 14:24:13
圣人的定境界
你們是不是真的要修行求證?如果不在真實求證,我認為你們聽這個課,是對自己的一個虐待,也是浪費時間;如果真在修證上有追求,要真正實驗的,則要特別注意這幾段,這是提起大家的注意。
“復有四種,謂四修定。復有五種,謂五圣智三摩地。復有五種,謂圣五支三摩地。復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復有金剛喻三摩地。復有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
這是圣人的境界,證得道的三昧。三摩地這個名詞,歷來習慣性解釋為定境界,實際上是一種定慧的境界,說它是定就太籠統了,要注意?,F在講的五種四種,還是歸納起來的定境,都在上次所講“等持”的范圍中。下面再逐條解釋這幾種定。
“五圣智三摩地”是悟了道的定,有五種,以后會說到,這里只是提綱要。所謂“圣”,是已經悟了道的,到了圣人的境界。悟了道并不是說不修了,悟道以后正好修道,所以禪宗的五祖告訴六祖說,“不見本性,修法無益”。怎么叫修法無益呢?譬如拜佛念經都是修行呀!這些嚴格地講,只不過是修加行位的初步。正修行是由戒到定到慧,而定在中心,所以三摩地是定慧之中心。
“圣五支三摩地”,初禪圣五支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三禪也另有五支,這五支就是定境的五個狀態。
“復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圣正是佛法的正知見,“有因”是說前生已經修過,有根性了,這一生又悟了道,具備了圣人的資格,是這種人所修的定境界。
“復有金剛喻三摩地”,這是十地以上菩薩的境界,是說到了十地菩薩以后,得金剛喻定,是永遠顛撲不破的?!坝鳌笔潜扔?,比喻像金剛一樣,破掉了最后一品無明才是成佛。依顯教道理,要經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最后一品無明是哪一品?最初的就是最后的,這個以后再說。身相是最初要破的,未入定就要先破除身相。譬如你們打起坐來,已經沒有身體感覺了,那還是最初的,那連金剛喻定的邊緣都還摸不到。
“復有有學無學”定,像你們現在這一支香坐得好,好像自己還蠻用功的樣子,那是瞎貓碰到死老鼠,是那個境界來碰你。這是聲聞地的有學地的定,還正在學。到了無學地,已經快到小乘阿羅漢境界,就不要再學了,但是還不是果位,還沒有證果。還有一種“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算不上定,可是不能說他沒有定境,是有定境的。
“等至者,謂五現見三摩缽底,八勝處三摩缽底,十遍處三摩缽底,四無色三摩缽底,無想三摩缽底,滅盡定等三摩缽底?!?
有些真成就的人,每一個定境都知道,且都經歷過,而且自己要入什么定就入什么定,要入凡夫定,就可以進入凡夫定,就是“等至”?!叭彽住笔嵌ɑ鄣瘸?。“五現見”是現量境界,“八勝處”(八解脫)乃至大阿羅漢“滅盡定”等的定慧等持。
下面這一篇的內容都是講這些,這些是屬本論“聲聞地本地分”當中的三摩呬多地第六項的一部分,本題目要記得。前面所講的都在“總標”內容內,下面是三摩地第二項“安立”。
什么叫做定境?定是怎么建立的?譬如現在一般人打坐,或守個肚臍,或眼對著光啦,或者注意呼吸,坐在那里當會計,一、二、三……數呼吸,像會計數錢一樣,然后數了半天,又掉了,又抓回來,這叫做數息觀。或者修身體的氣脈啦,或者是念些咒子啦!根本談不到定。再不然搞氣脈,什么河車通了,背部又轟一下,都是在那里搞感覺,浪費時間。不修氣脈還好,一修卻修了一身病,不是精神旺盛起來,就是什么地方出毛病,可嘆又可憐。
在臺灣以及其他地區,幾十年來,你們統計一下,從大陸來的密宗、道家,當時都是風行一時,不到三年都銷聲匿跡了。什么大師,什么神仙教主,不是高血壓、腦溢血,就是精神分裂,不少都是這樣死的。當然我什么都不是,既不是教主,也不是神仙,我只算是一個凡人,所以可以隨便亂講。但是你們要注意,都以為打坐就是修定,打坐只是練習修定的基本,屬于必要的階段而已,連心念都不能清凈,還能談定嗎?
等引地——入定需領引
“云何安立,謂唯此等,名等引地”,為什么佛法講必須要修定?定叫三摩地,在邏輯的理論上,所謂安立,是如何建立這個定。上面所講的這些,叫做修定的“等引地”,平等引導的意思。譬如一個輪船進港的時候,要領港的技士前來開這條船,因每個港口碼頭的形勢不同,所以要領港的引進。當我們要進入定的境界時,也需要引領,非走這一條路不可,沒有第二條可走,這就是“等引地”。
“非于欲界心一境性”,但是我們大家都還在欲界中,欲界最重視飲食男女,所謂你愛我,我愛你,愛呀,情呀!我在大學里講課時,有同學站起來問:老師,什么叫做愛的哲學?我說:什么是愛?那是荷爾蒙作怪,愛是自私主義,我愛你就愛你,我不愛你就不愛你,都是因為一個“我”。我為什么會產生愛呢?是身上荷爾蒙在作怪。當一個人病得要死,荷爾蒙都衰退了,他還愛不愛?欲界不只男女之欲,一切好看、好聽、好吃、喜歡的,都是欲。
要想得定,“非于欲界”,不是在欲界能得定的,必須跳開了欲界,要“心一境性”才能得定。你們自己衡量一下,看自己有沒有跳出欲界;不要認為自己在這里學佛,或者已經出家,就是跳出欲界了。不要做夢了,欲界哪有那么容易跳出來啊!看到一個蘋果帶香蕉味的,口水直流,食欲就來了,這就是欲界。看到床,心想躺一下一定舒服的,是觸的欲界來了。環境不好,空氣不流通呀!這個也是欲,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欲。要等到好空氣才能打坐,那叫什么定?鬼定!不要自欺欺人了。故“非于欲界心一境性”,定不是這樣的,要“皈依法,離欲尊”,所以得定者,不是在欲界里頭心一境性。
“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由于這些定的關系,心中是無悔又歡喜的。你們打起坐來有沒有后悔呀?有沒有后悔出家,后悔到這里來聽課?今天做一點事后悔,明天做一點事后悔,做人做事隨時在后悔中,在錯誤中,就是“悔”。你們打坐有沒有“歡喜”?有沒有喜歡?歡喜與喜歡有差別,中文要搞清楚。喜歡打坐是好偷懶,因為別的事可以不做了;歡喜是打起坐來,心境上有無比的快樂。人到了歡喜境界,看到仇人都是歡喜慈悲的,只有慈祥、愛護,這叫歡喜心。你們打坐有“安樂”嗎?雙腿又麻又痛,身體上不舒服,隨時后悔、不歡喜、不安樂。如果心理上沒有真正達到“無悔”、“歡喜”、“安樂”的境界,就說已經引發了定境,那是在做夢,不管修哪一宗都修不成的。為什么心理上沒有這個境界呢?因為你福德智慧資糧不夠,道德行為沒有成就。偶然打坐坐得很好,儼然像個修道學佛的人,那都是裝模作樣。所以定境界是“無悔”、“歡喜”、“安樂”所引發的。
“欲界不爾”,欲界里是不令人歡喜的。你們現在的欲界是喜歡聽《瑜伽師地論》,這也是一種欲。外面的跳舞場、歌廳,你去看看,他們外表歡喜得很,實際上一點都不歡喜,不信的話你到歡場去調查一下。
像這里這位法師,他在國外長大,他有經驗,越到歡場,人的心境越痛苦,這是欲界。所以欲界里做不到“無悔”、“歡喜”、“安樂”。在欲界認為歡喜高興的事,都是自欺的心理,沒有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幸福,只有出離三界,究竟涅槃。所以涅槃是常、樂、我、凈,是極樂世界;欲界里不是極樂世界,所以“欲界不爾”,欲界中沒有這些境界。
“非欲界中,于法全無審正觀察?!痹诜怯缰?,對于道的了解仍不究竟徹底。這樣說的話,跳出欲界就成佛了嗎?不對。到無色界也不能成佛,因為沒有欲的刺激,產生不了正面的智慧,就連在無色界也是不能成佛的。中國人有句話,“生個孩子沒有三災八難”,這句話是從佛學來的,唐朝以后才有的。小三災是刀兵、瘟疫、水火;大三災是風災、水災、火災,這是講物理世界的災難。至于八難,長壽就是一難,人活得長壽是苦難,尤其老人家活到九十多、一百多歲,兒女子孫也許都不在了,如果沒有修道,沒有道的話,那比孤兒還苦,所以長壽是一難。生在天道中也是一難,因為太享福了,沒有苦的一面來刺激,不會想要修道。所以無色界中也不能成道。
剛才一位同學說他看佛經看不懂,我說我也一樣看佛經呀!因為你們沒用腦筋,“全無審正觀察”,所以看不懂。
初靜慮——先消除五種心理
“復次,初靜慮中,說離生喜,由證住此,斷除五法,謂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舍?!?
你們研究心理學哲學的,研究心理行為、政治行為、教育、經濟、軍事,一旦融會貫通,樣樣就都會懂了。下面再詳細解釋這幾句話。
“初靜慮中,說離生喜”,第一步,初禪靜慮定的果得到了,初禪是心一境性,發起了出離心,離開這個欲界,升華了,內心無比的歡喜來了。喜是心理作用,你們打坐心里喜不喜呀?一點都不喜,尤其這里規定打坐時間,初初來的第一個月,你們一定后悔不已,現在慢慢習慣了,當初有沒有后悔?(同學有人答:有。)說有是老實話,當初是“早知如此,悔不當初”,怎么上了這個當??!所以不但沒有喜,還有苦惱,甚至還怨恨。像某教授當年學打坐一樣,心想大家真是一批無用的東西,吃飽了盤腿坐在這里。但是當他有一點定境感受的時候,才生出離心,生出了喜悅。這個喜悅不只是打坐的時候才生出來,隨時隨地心里都是喜悅的,一看這個人的臉,也都是喜悅的。再看社會上的人,都是一臉討債的面孔,好像欠你多還你少的那個樣子;我們一堂人也是一樣,一臉討債相,沒有一點喜容。所以真講學佛,一切日常生活行為,都要注意慈悲喜舍。你們還自稱學佛呢!你們臉上的細胞,慈悲喜舍都找不出半分,一望而知,都是沒有修持的人。
“由證住此,斷除五法,謂欲所引喜”,這五種不健全的心理,得了初禪定就可以解脫了。我這樣一解釋經文就可以看懂了吧!先說欲界所引起的喜,如愛喝酒的人,一看到酒就眉開眼笑,就是“欲所引喜”。
“欲所引憂”,這是心理上的,請問你們想不想發財?(同學答:想。)想就是欲??!但發不了財,煩死了,這是欲所引起的憂愁。你們想不想學問好?文章寫得好,什么學問都懂?(同學答:想。)這也是欲啊!結果你做不到,煩呀!就是“欲所引憂”。
“不善所引喜”,如按摩,按摩與揍人是一樣的,人的身體,輕輕拍打,好歡喜,叫做按摩,重了叫做受傷害。如拍小孩子是愛的表現,如果拍打重一點,就不舒服了。我們所喜歡的事都是不善所引的,如香港腳癢了,把它一邊捏,越捏越有味道,這是“不善所引喜”。所以哪個是善法、哪個是不善法很難講。心理學上說,人有被虐待的病,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被人家虐待,這就是“不善所引喜”;相反的就是“不善所引憂”。
“不善所引舍”,惡法所引舍,是碰到萬事不如意時,只好丟開了,“唉!我看空了”。這不是看空了,是不善所引起的舍,只好丟下。如果你得意了,你會丟下嗎?你會看空嗎?你會把頭發剃掉嗎?恐怕不會吧!這是真話。
這五法都是屬于世間的,嚴格講都是非善,也是欲界中的普通心理行為。這五法還是原則,真學心理學的,就可以寫一部專書,舉例找很多資料。這些心理狀況要得到初禪才能斷除,不得初禪定的人,都在這五法里頭轉,所以你要深入地了解,觀察自己心理行為,這也是戒。但是守戒律有些是壓制性的,非究竟的,除非得了初禪定,這些心理行為才可以轉得過來。如果這五法解脫不了,不能進入初禪。
“又于五法修習圓滿,謂歡、喜、安、樂及三摩地。”因為修習五法,得初禪定,“歡”、“喜”是心理的,“安”、“樂”是生理的,要弄清楚。我們大家活到現在,自己想想看,每天心里歡喜嗎?都不歡喜,身體也不安樂。要想使身心歡喜安樂,除非得初禪定。但是得定是“修習圓滿”來的,并且要達到三昧境界。如果沒有細心觀察,一定找了半天五法,看看只有三法,沒有五法,所以要仔細觀察。
什么是入魔
“欲所引喜者,于妙五欲,若初得時,若已證得,正受用時,或見,或聞,或曾領受,由此諸緣,憶念歡喜。”人在世界上妙的五欲,就是色聲香味觸。修定時要注意,打坐修禪定的時候會碰到“欲所引喜”,普通叫做魔障,入魔了,就是走火入魔。武俠小說中就有走火入魔的例子。有一部武俠小說,寫浪子回頭去修神仙,修到快要成仙時,師父拿境界試驗他,結果入魔了,也就是阿賴耶識的業識種子爆發了。
你們打坐為什么有幾天好,幾天又不好?像你說,今天坐得很好耶!下一句不要說,我已經知道,你明天就糟得很。其實那正是要進步的一個過程境界,是你自己阿賴耶識的習氣種子本身變成魔障誘惑你。魔境的出現,有時是在剛剛要進入定境時;有時是在已經進入定境界,正在定境中,忽然看見或者忽然聽見的一個境界,感覺好舒服,像小時候媽媽抱我一樣舒服。然后越想越歡喜,本來是在定中,結果慢慢走入那個歡喜境界,也就是魔境界里了。
“欲所引憂者,于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復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諸緣,多生憂惱?!辈恍薅ㄟ€好,一修定就想起當年許多事,引起許多煩惱憂愁。想爸爸,想媽媽,想小時候,想當初我如能跟那人結婚,現在也免得在這里打坐,越想越苦惱,然后坐不住了。這都是在你快要入定時呈現出來的。那就是魔障,是你的自心魔自己,是阿賴耶識的種性業力所引發的。
其實你真懂了,世間法做人也是一樣,一個做事業的人,當事業快要成功的時候,魔障就來了。就在你最后一分鐘,忍得過去就成功了,忍不過去就失敗了。所以出世法、世間法都是一樣,事情常在要成功的那一剎那間,與學佛一樣,那相纏的魔境界就來了。你要看清楚才行,要以大智慧認得清,咔嚓一個劫數就過去了,不然就全垮了。等于你打球、開車、跑步,最后一秒鐘過去,失敗就失敗了,前功盡棄,學佛也是如此,甚至更難。這不是理論,不是光在那里搞佛學,有什么用?這個地方要注意。
因喜因憂而造的惡業
“不善所引喜者,謂如有一與喜樂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彌勒菩薩說得多詳細呀,每一個心理,每一個修行行為,一點一點都說到了,無比的慈悲,生怕后人不清楚。舉個例子,假定有一個人,喜歡、快樂同時來,結果犯了殺生戒,乃至邪見,這就叫做“不善所引喜”。大家想想自己有沒有犯?講兩個故事給你們聽。
五戒里頭有一戒不飲酒,原始佛陀沒有規定不喝酒,有一位受戒的居士喝醉了,就偷了隔壁的雞,用雞肉下酒,越喝越有味道,更醉了。這時隔壁太太跑來找雞,這個喝醉的人就把她奸淫了。因酒而犯了戒,殺、盜、淫、妄,都來了,佛因此就制了酒戒。中國道家和密宗不戒酒,但是有個限制,喝醉了才是犯戒,不喝醉不算犯戒。中國文人有些很高明,如鄭板橋等,“酒能養性,仙家飲之。酒能亂性,佛家戒之。我則有酒學仙,無酒學佛”。所以一個酒戒可以引犯四個性戒,這就是不善之“喜樂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
佛經很難讀,也很難懂,佛的很多東西都在戒律中。在戒律里,把結婚叫做“聚頭作淫殺”,以現代話來說,公開的淫殺就叫結婚,秘密的偷情叫做犯邪淫戒。公開的奸淫,大家都同意,還蓋了圖章,大家舉杯恭喜,然后殺生,雞、鴨、魚、牛、羊、豬都遭了殃,所以佛家叫它“聚頭作淫殺”。大家聚在一起犯殺戒、淫戒,然后認為這是人道,這也是“喜樂俱而行殺業”,屬不善所引起的喜??雌饋磉@件事是喜事,實際上是極不善之行,這就是佛法。
有些人的思想,認為人超過四十都該死,人死后的埋葬會障礙農業土地之生產,燒成骨灰做肥料比較好等之類的。這也成一種理論,這些則屬于“邪見”。
“不善所引憂者,謂如有一與憂苦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币粋€人有憂又有苦,如為報仇而殺人;歷史上也有人吃人的,歷史的正面上看不到,反面這種記錄太多了。碰到天下大亂或大荒年,父親老了,自己自殺給家人吃,以維持大家的生命。所以人類社會的正面非常好看;反面一看,人的思想整個會變,很可怕的。中國人有的認為,吃腦補腦,吃腰子補腰子,吃人肉補人體。像我小時候看到,犯人拉出去殺頭,有些人懷里揣著饅頭,等到犯人砍頭,血一冒出來,用饅頭一沾就吃下去,據說很補。怎么補法?不知道。古代的小說上也有,這也是“邪見”。
“不善所引舍者,謂如有一或王王等,或余宰官,或尊尊等,自不樂為殺等惡業,然其仆使作惡業時,忍而不制,亦不安處毗奈耶中,由縱舍故,遂造惡業?!?
“王”指帝王,“王”亦可作動詞?!巴醯取保傅弁跸旅娴闹T侯、諸大臣。他們為了治理國家天下而殺人,舍除了善法,一邊殺人,心里很不愿意,是不得已而殺;一邊也要看空。做官的有權在手,譬如像軍閥,隨便殺人。
第一個“尊”字是尊貴,“尊等”這個尊是尊重上面的命令,是動詞,尊重的意思。這些人自己不樂于殺業等惡業,但是下面的人造惡業殺了人。當領導的人雖然不忍心殺人,可是看到下面的人為了自己而殺人,覺得大概該殺吧!否則自己的政權就不穩固了,只好嘆口氣,好吧!你既然這樣做了,就算了吧!也不阻止他,因為部下是對他忠心而殺人的。領導人如果不指正他、教育他,也就是放縱自己的部下殺人。
以前有位軍閥是土匪出身,他的部下也都是土匪出身,后來投降了官府做軍長。他帶兵要打仗時,站在前面講:格老子,現在要打仗了,誰打了敗仗就是龜兒子。他的訓話那么簡單,沒有什么主義、什么擁護,大家一聽,就去打了。平常部下亂七八糟,沒有紀律,又賭錢,叫他大哥,錢賭輸了向他要錢,他也會給;但是有時候舍不得,就說:你當軍人,我給你一把槍,有槍怎么會沒有錢?意思是說,你去搶嘛!他就是這樣,放縱部下去造惡業。
“彼于此業,現前領解,非不現前。”他明知道殺人搶人是壞事,但是又不得不縱容部下為他去殺人。打仗的時候,誰不造惡業呀?他并不是不知道這是壞事。譬如有一個地方攻打不下來,領導者就要想辦法引發士氣,說:你們給我打下來,放你們半個月假。打下來了,司令官要守信用,只好放半個月假,隨部下自由了。戰場上的人,戰爭一起,都變成一群野獸一樣,所以你們在這里是好人,在這里“南無南無”的;我是“無南”出身的,善法、惡法我都清楚得很。你看做壞事的領導人,他對惡法不清楚嗎?他非常清楚,因為形勢所逼,這就是“現前領解,非不現前”。
“又住于舍,尋求伺察,為惡方便。”他雖然非常清楚這是壞事,但他舍棄善法了,反而給造惡業的人方便。等于有些小心眼的人,有人得罪了他,他要報復不可,就是能瞪人家一眼也好,要使人家生氣。你們有沒有這種心理?尤其女孩子,男孩子也差不多,只不過變個花樣而已。人就有這一種壞心理,尤其是越聰明、越調皮的人,這些花樣越多,所以造的業就越重。
“又于諸惡,耽著不斷,引發于舍?!薄暗⒅本褪秦潙?,明知道是惡法、惡事,但覺得很好玩。“唉!明天再做一次就不干了?!币恢庇袀€貪戀?!吧帷卑▋煞N,一種是惡事做絕了,一種是不肯放棄惡的習氣。
“又于不善現前轉時,發起中庸非苦樂受。”對于惡業,哲學理論就來了,認為天下的善惡沒有一定,苦與樂是相對的。學哲學最容易搞這一套,說善惡是沒有一定標準的,所以做一點惡也沒有關系。中庸之道認為非苦非樂,一切皆是感受,所以有時候學問越高的人,做起壞事越大,因為“學則足以濟其奸”,他們會找許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不善行為。
清凈歡喜 安樂輕安
“歡者,謂從本來清凈行者,觀資糧地所修凈行,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心欣踴性?!薄皻g”與喜是不同的,是兩種心理狀況,“歡”是表面化,外發的、發揮性的。一個學佛修定做工夫的人,如何發起“歡”的心境呢?心念里不思善、不思惡,此心在絕對清凈的行為里。在資糧地,就是準備修行證果的前沿,要智慧觀察自己的心行,隨時起心動念,都在不思善也不思惡的境界上。日常生活之間,不做令人后悔的事,所以無悔恨之心。也就是無喜無憎,一天到晚平平靜靜地生活,沒有錯誤的行為?!拔恳膺m悅”,自己意境上很愉快,由意識上的平安愉悅,引發心理深處的歡喜、快樂,這叫“歡”。
人逢喜事精神爽,中國人講歡喜境界有四句話:
久旱逢甘雨 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 金榜題名時
夏天好久沒有雨,突然來了豪雨,大家都歡喜。在外流浪十幾年,碰到同鄉很歡喜。結婚的時候當然歡喜,功名考上了更歡喜。不過,有人后面加吊腳詩:
久旱逢甘雨——光打雷
他鄉遇故知——是冤家
洞房花燭夜——是石女
金榜題名時——是候補
本來是歡喜的,都變成不歡喜了。
“喜者,謂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踴性?!蹦銈兌U堂打坐,在那里又搞氣脈,觀想又觀不起來,都不是“正修習”。“修”是修行,“習”是練習,是要有真正的方便來修習。所謂方便就是方法,沒有方法當然不能得定。因為得了方便,又與自己非常相合,就容易得定,修行就上路了,心里頭很高興。八萬四千法門,得了一個法門,又得了方便,很歡喜,這是“喜”。
“安者,謂離粗重,身心調適性。”你們現在打坐,身體都在粗重難受的境界。工夫到了,身體輕盈了,離了粗重,心里安詳,也沒有什么雜念,調適得非常舒服,這樣叫做“安”,是輕安境界,還不是定。一般人得了輕安,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常常以為自己得了定,不是的,這只是輕安而已。不過,由此可以入定,得正三昧,所以你們修行先要把教理搞通才來修行。不然打起坐來在睡覺,以為自己得定了,那樣他生來世的果報,可能是畜生道的豬。
“樂者,謂由如是心調適故,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笔裁词恰皹贰保烤烤沟目鞓?,由于身心調適好了,離開了粗重,一身輕,坐在那里柔若無骨,身忘了,心中也無妄想雜念了,心理、生理得到了“無損害樂”。你們現在坐起來是有損害苦,腿壓得氣血不通,不是受了損害嗎?身心處處都受損害,所以沒有得樂。如果得到“無損害樂”,進而也得了“解脫樂”,解脫了身心障礙煩惱,才叫做得安樂。
“以離彼品粗重性故,于諸煩惱而得解脫?!庇捎谏硇亩嫉玫搅私饷摚x開生理上的粗重障礙、心理上的妄念、煩惱,所以得到了真正解脫。得了解脫才成為一個真比丘,一個真正進入聲聞地的出家人。
修定的初步
“三摩地者,謂于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世尊于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后說解脫。由三摩地善成滿力,于諸煩惱心永解脫故。于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后說三摩地,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蛴芯銜r說三摩地及與解脫,謂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及余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解脫俱時有故?!?
這一段你們千萬要抄下來,既然學佛出家,這是正修行之路,不管你們修哪一宗,不照這條路修,皆是魔說;照此道修者,名為佛說。我鄭重地告訴你們:“此為法王法,法王法如是!”聽到沒有?這些話如果是有業障、有魔障的人,就聽不進去,或者聽不懂,或是失念沒有聽到。這一段非常重要,下面逐句再加解釋。
“三摩地者,謂于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蔽抑v累了,你們哪位代我講講看,講錯了沒有關系,當學生誰不錯?到了無學地才可以說少錯,在有學地是會有錯的,何況你們有學地都談不上。初果羅漢到三果羅漢還是有學地,到了四果大阿羅漢得了滅盡定,才是無學地,所以你們盡管講,講錯不要緊。
(有幾位同學起來講,講后老師總結。)
講不出來的同學更要注意,就可知你們本來就是糊涂,修的什么??!注意!你們為什么修定不能得定?我平常要你們注意教理,不管修止觀、參禪、念佛,或是數息或密宗觀想,修定必須以所緣來修。如念佛,這一聲佛號就是你修定的所緣。又如修白骨觀,從腳趾頭白骨觀起,這個白點就是所緣。假使修密宗任何本尊的修法,觀菩薩像,或觀一只手或一只眼,就是所緣。
所謂修定,是意識境界先要有一個所緣,或緣境而修,或緣影而修。雖然有經論上說,六塵緣影都不是,那只是講見本性的事,不是講修定做工夫;如果講做工夫,必須意識上先起一個緣來修。如果基本上錯了,一路就全錯下去了。譬如你們,有幾位是一部分對,一部分不對,因為邏輯因明不清楚,也就是整個理沒有清楚之故。所謂“于所緣審正觀察”,就是意識的注意力,要定在所緣上。
所以念佛一聲,就是意識所緣在這一聲佛號上;觀想時,意識起修在觀想上;看光時,眼根起修,意識配合在光上。在這個所緣境“審正觀察”,這個時候是作意修;修行的初步本來就需要作意,作意要使它成功才是。譬如我觀想阿彌陀佛的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者觀白毫眉間光相好,或者觀胸部“梵”字“卍”字輪相,只觀這一點,注意力于所緣的這個境要“審正”。譬如有些修準提法受過灌頂的人,要你觀心月輪,“唵”字就是所緣境,行住坐臥都要在這個所緣的“唵”字上,不要亂,要清明自在,要“審正觀察”,心專一在這個境界上,這叫止。
有同學講所緣者,眼緣于色,耳緣于聲。如果仔細觀察自己,這只是行為,是作意,但不是修定。譬如觀空為所緣時,念念觀空,空也是一緣,打起坐來萬念丟開,萬緣放下,就是觀空;永遠住在空上,萬念不起,這個所緣是在空。但是空也是一個境界,如果萬念不起,身心都丟開,連空也丟開,則所緣是在無相,無相也是所緣。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大小乘修法,無一不是所緣境。
再說所緣,緣到什么時候叫做定呢?不昏沉,不散亂,“審正觀察”,正思維修,就是思維所緣。心住一緣,專一了,“心一境性”,這才是修定的起點。
你們打起坐來,所緣的是散亂。緣散亂心而修,有沒有功德呢?有功德,他生來世好一點的是人中再來,差一點的就變傍生了,所以要正思維修,否則業果是很嚴重的。所謂種善因而得惡果者,不少的修行中人就這樣地誤入了歧途。這個于所緣境的修法,包括了顯教、密宗的正法修持之路,“以此說者為佛說,非此說者皆是魔說”,大家要注意。
修定與解脫的先后
“世尊于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后說解脫?!币磺械姆鸾洠际墙涛覀冃扌兄?。世尊釋迦牟尼佛,是教我們聲聞道中的修行人修到無漏果,無漏果即大阿羅漢。修無漏果的方法,“先說三摩地”,必須先要修定,不修定不叫做修行,也不叫做出家學佛?!昂笳f解脫”,得定以后才談解脫,定都不能得,解脫個什么?身軀粗重,煩惱皆在,能解脫嗎?所以這一段你們必須要抄來,貼在心頭,貼在鼻頭,這就是真學佛了。
“由三摩地善成滿力,于諸煩惱心永解脫故。”佛教育我們的修行之路,大小乘的經典,全部是教我們先修定,得定以后才能得解脫。三摩地定境才是至善,煩惱妄想不起,既不作惡,也不行善,無善無惡是名至善。所以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就是這個境界?!吧瞥蓾M力”,善成就圓滿了,而對一切煩惱境,此心永遠是解脫的。
“于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后說三摩地?!狈鹪谟缰姓f法,告訴我們,這欲界世間都是有漏之因,六根都在滲漏,有漏當中則是先說解脫。也就是說,方法、方便改變了。佛所說的先解脫,這個解脫是方便,先看空,解脫了世間欲界,解脫后要去修定。光求解脫不修定,他生來世果報是外道,或者是哲學家、思想家、詩人、藝術家。這類人思想學問高,很多人是文學好,像蘇東坡的境界: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爪印 鴻飛那復計東西
這首詩看起來非常解脫,但沒有真工夫,所以才有“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趣事。這就是雖有解脫,但沒有修定,不得定沒有用,只是理解上的解脫,見解對了,定境沒有,不能“心一境性”。佛先說解脫,后說三摩地,是因為環境不同,對象不同。
“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便根本三摩地故?!睘槭裁从袝r候先說解脫呢?是一個方便教育,解脫以后要你們開始來修,也就是先悟到這個理再來修。先是心意識起觀,心緣一境的修法,仍是方便方法,是一條過河的船而已。過了河,這個船要丟,但是如果還沒有過河,這個船不能先丟?!胺奖憔烤棺饕狻保钦f修行起心動念是作意修,不是不作意。
譬如念佛凈土法門,為何叫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心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呢?就是作意修,把意識業力轉成那個境界,也就是唯識學講的“轉識”。作意成就了,世間煩惱就能斷,斷了以后才得到根本的定境界,是根本定,不是方便定。例如《八識規矩頌》中“六轉呼為染凈依”,就是從第六意識開始修作意,把染污轉為凈。
自心本定,“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如果理論上知道清凈,那是理論,只是知見上的解脫,沒有工夫上的解脫。沒有得定就不是真清凈。所以一般學佛的,不管出家在家,口口談空,步步行有。雖都講空,脾氣一來,心念就動,這是個什么空啊?一碰到境界,既不能解脫又空不了。為什么這樣呢?因為沒有定境界,所以沒有用。佛說法就有這些種種的方便,不過重點還是要你修定。
“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謂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及余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解脫俱時有故?!?
佛經教育我們的方法,在修持上,有時候同時說定的境界以及解脫的方法,也就是解脫、三摩地同時。總而言之,佛告訴我們一切修行方法都是方便;“方便究竟作意”的修法,是另起一個意境。譬如修凈土,就作意在凈土境界上,是你意識造作出來的,天堂、地獄、人間都是意識作意的。以無間斷的心,行住坐臥隨時在定中,在解脫中,這是得“無間道”。如果入定時才解脫煩惱,不入定時煩惱又來了,也不解脫,這就是有間斷。凡是有間歇性的都不是“無間道”,只有晝夜六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沒有間斷,才是在“無間道”的定境里。由于進入這個定境界,煩惱當然得解脫,“俱時有”,定和解脫是同時存在的。這就是佛法修聲聞道的正修行之路。
這一段抄起來,至少要背來,能夠修到、做到,就可以畢業了;做不到的,雖在這里讀,一萬年也讀不成功。這是我所要求的教育目標。老實講,我測驗你們一個學期,如果做不到,我就不干了,不干就關門大吉。今天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人肯干這件事,我就是吹這個牛。所以你們千萬要注意,辭親出家,所為何事?不就是為這個事嗎?
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東西,要像牛吃草一樣,好好反芻幾次吧!先聽進去,再吐出來慢慢嚼。一切修行之路皆是這個法門,所以你們上座靜坐,于所緣審正觀察,達到心一境性,就是止觀雙運。審正觀察是觀所緣,作意無間是止。一切佛法,禪宗也好,密宗、凈土也好,不離止觀;乃至成佛之路,成佛之果,也是止觀而已,千萬注意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