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關于這本書

今天開始,我們改變方向,來講有關教理方面的問題,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瑜伽師地論》。站在佛學的立場來講,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學論著要讀。其中有兩部是印度的,就是《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兩部是中國的,就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和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近幾十年來所寫的許多佛學概論,都是概論的概論的概論了??上銈冎T位現代青年,學佛學都從現代化的概論的概論入手,那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今天研究的佛學概論,就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共有一百卷之多。

我們如果以一般學術性的立場來講,佛學的學術思想可分成四個范圍。所有的經典,分為大乘經典、小乘經典兩種。大乘的佛學思想,包括它的學術與修證;又分為兩個范圍,一個是龍樹菩薩的般若佛學系統,屬于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后的前期佛學;另一個是無著、世親兩兄弟菩薩的唯識法相的佛學系統,屬于后期的佛學。我們現在手里拿到的《瑜伽師地論》,在學術的范圍屬于后期的佛學。如果以佛學嚴正的立場來講,也許可以說后勝于前,越是后面的越是精細周到,包羅的也越多。

像西藏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的系統,就是《瑜伽師地論》的系統。宗喀巴大師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依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加以擴充的著作;而《菩提道炬論》,就是從《瑜伽師地論》體系中來的。

無著、世親兩兄弟都是出家人,世親菩薩年輕時專攻小乘佛教的經典及修持,非常反對大乘佛教,后來受了哥哥無著的影響而學大乘。學了大乘以后悟道了,卻想自裁,因為慚愧懺悔自己小乘的著作太多,毀謗了大乘,這個罪業無法消滅,只有一死了之。無著菩薩對他說:你太沒有出息,一個人走路“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你既然以筆毀謗大乘,你不會反過來以這支筆來弘揚大乘嗎?后來世親菩薩就再重新開始,造了唯識法相系統的論著。

他們兩兄弟約好,都發愿往生欲界的兜率天,去親近彌勒菩薩。無著菩薩要涅槃了,弟弟世親就對他說:你往生那里后,要給我一個消息。無著說:好,好,一定給你消息。無著涅槃后,世親不但打坐入定看不到哥哥,連夢也沒夢到過,一連三年都沒消息,心中有些懷疑了。又經過好幾年,無著菩薩現身了?!案绺缒憔烤谷ツ睦锪??”“我就在兜率內院??!”“那你怎么到現在才來呢?”“我剛剛到彌勒內院,彌勒菩薩正在說法,我在那里聽了一下,心里牽掛你,等彌勒菩薩講完,我就趕緊來告訴你了!”“人世間已經過了好幾年了?。 薄皫啄陠幔课矣X得只是一下而已?!?

據說《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講的,無著菩薩記錄的,屬于法相唯識部分。相傳無著菩薩夜里入定,上到彌勒內院聽彌勒菩薩講法,白天出定把它記錄下來。后世一般學者不相信,說這是無著菩薩自己撰寫的,怕后人不相信,故意說是彌勒菩薩講的。我們后世的人,因為根本沒有得過定,也沒有出過定,連入定出定的影子都沒有,更不了解什么是入定,所以不會相信。

瑜伽師 心瑜珈 五乘道

印度現在還有瑜珈學派,瑜珈有三種,身瑜珈、心瑜珈、音聲瑜珈。但印度只剩下身瑜珈,也就是身體方面的修煉,菁華部分已經變成密宗的金剛亥母拳,一套有四十多式,是打坐起來打的拳。音聲瑜珈就是咒語,心瑜珈是心地法門,這兩種印度已經沒有了,只留傳在中國這一部《瑜伽師地論》中,所以《瑜伽師地論》是印度真正宗教的心瑜珈?,F在這里翻譯為“瑜伽”,不是“瑜珈”;瑜伽是修心瑜珈有所成就的人,所以稱為瑜伽師。就如中國人講的,修行人叫修道,修道成功的人叫做有道之士;修煉瑜珈的人叫瑜伽士,修成就了的人叫瑜伽師。

什么叫“地論”?地就是范圍,《瑜伽師地論》共分十七地,就是分成十七個范圍來說明。由人的生命講到物理、物質世界,整個宇宙;再講一個人如何修持身心,而證得這個無上的道。其中又分小乘、大乘的修持方法,一直到成佛,總共有一百卷。

玄奘法師以最大的功力翻譯這部書,所以研究唯識的叫這部書為“大論”,要想學佛,如果不了解《瑜伽師地論》的話,就好像是瞎子摸象,這樣亂搞是不行的?!惰べ煹卣摗钒艘磺行拮C,先從做人的人道修起,上去是天道,再上去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這五乘道的修證,都包括在內。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是講五乘道,五乘道才是真正的學佛之路。

要想學佛先學做人,人道沒有修好連天道的資格都不夠,哪里能談修佛道?所以人天乘修好,才有資格修小乘道,有了小乘道的資格,才夠得上修菩薩道,才是大乘道。

中國唐宋以后的佛教、佛法,都說自己是大乘佛法。大個什么?大的影子都沒有,只有牛吹得大。大是從小而來的,一點小善都做不到能夠做大善嗎?一個人小事情不肯犧牲,大事情會犧牲嗎?那只是吹牛罷了。說小錢舍不得花,要花一定花大錢,那也是吹牛給人家聽的。同樣道理,人乘道都沒有修好,就不要說學佛成佛了,絕不可能。所以《瑜伽師地論》嚴肅告訴我們這個修持的道理。

《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專講這個書大概要五年的時間?;蛘呙刻靸蓚€鐘頭,三年能不能講完還不知道。我也很想有時間詳細地發揮,當然也可以簡單地講,帶你們念過去,那很快就講完了。

今天我們先選與你們相關的開始,剛好有位同學提出來,過去我曾給“大乘學舍”的同學講過一個題目:“為什么你們修行打坐不能得定”。因為這個原因,先選卷二十《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五百零一至五百零二頁,真善美版)這一段。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凈,當知略有三種: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何等二十。”

現在我們講這幾句的大意,就是說我們怎么樣才能修持到心性、心地方面,一切種子清凈呢?如何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的每個念頭都在清凈中呢?彌勒菩薩說,簡單地說有三種。也就是說,這三個條件做到了,才是“世間一切種清凈”。

哪三個條件呢?第一是“得三摩地”,就是定,沒有得定以前你想修行清凈,那是吹牛的。定分很多種,本論中說得很詳細。但是光得定還不行,第二要“三摩地圓滿”,這是進一步了,得到定的圓滿。如何是圓滿?這部經典里都有。所以你們在家出家要學佛,不管顯教密宗,各種法門的修持原理,這一本經典里都有了。第三是“三摩地自在”,定境界達到了圓滿,就會具足了六種神通。但是三摩地境界自在了沒有?沒有,因為那是最高境界。也就是說,要進入出世間定,就可以進入出世間定;要入世間定,就可以入世間定。換句話說,禪、凈、密,無一法不通,任何的境界都能夠“三摩地自在”。像你們現在在十一樓打坐,自在不自在???當然不自在,自己坐在這里,說腿酸了叫它不酸,辦不到,所以很不自在,因為做不了主。所以真正的自在,拿現在世間法來講,除非成了佛,才能真自在。

“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边@是玄奘法師的翻譯,非常忠實,文章都是倒裝的句子。后世一般人學這種文章的很多,像熊十力就學得怪里怪氣的,然后大家都不懂,認為這個人學問好,因為他寫的文章別人看不懂。

這句話是說,不能入三摩地有二十種對治方法。為什么你不能入定呢?心有病,有煩惱,醫治這個煩惱病的方法,叫做對治法。中國文字與外國文字的文法不同,外國人叫“先生南”,我們叫“南先生”,我們一聽“先生南”很別扭,一聽“南先生”很順口,玄奘法師翻譯的方式都是“先生南”。

這二十種方法,如果搞不清楚,或搞反了,就永遠不能得到好的定境界。念佛也好,打坐也好,都不能入定?!安坏脛佟保褪遣荒艿玫阶詈玫亩ň?,所以要先認識清楚?!昂蔚榷?,哪二十種???玄奘法師的譯法忠實,這一句多問的話也加進來。中國人的文章喜歡簡化,外國人喜歡啰唆;中國人喜歡歸納,外國人喜歡分析,各有各的長處與習慣。

無道伴 無明師 心散亂

“一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蹦憧?,一個人想修行成道多難啊!一看條件,第一就是修行同伴或同住的道友最難,尤其是出家眾僧伽。在修道僧伽團體中有十個肯修行,如果有一個不修行,這一個就妨礙大家了。譬如我們這個團體,此時此地,這一秒鐘大家都很清凈,如果有一個神經病的在這里大吼大叫的話,你們還清凈不清凈呢?當然不清凈了。所以修行第一是道伴難。

與那些不喜歡斷除世間雜念、不樂意修梵行的人為伴,是“為伴過失”,一種過失。我要求清凈修行,可是他喜歡看小說,他看到好看的時候,“啪”一下,“哎呀!那個賈寶玉真妙。”這時你正好在打坐,坐到無念,或者你正在專心參話頭的時候,給他一拍,正好你也看過《紅樓夢》,接著也想到賈寶玉,就這樣妨礙了自己的修持。這是人事上的過失,不是犯戒律。

“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蓖榈膸熜值埽加行扌械暮玫滦?,結果碰到教人的師父沒有修定的方便方法,也沒有智慧,這老師指導得不對。

你們在座的諸位,辭親出家,都是為了求道而出家,結果到現在家是出了,但沒有入到法王家。為什么?也許是同伴不合適的過失,也許是師父有顛倒的過失,所以沒有明師指導是很麻煩的。

“三師雖有德,然于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樂羸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過失?!庇泻猛?,明師也碰上了,但是老師給你說的修行修定的方法,你聽不進去,因為福德智慧不足,接受不了?!坝麡焚印本褪遣粯芬猓肭蟮赖挠臎]有。盡管是出家修行,或在家學佛,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聽到有人講經時,每講必到,每到必困。有時雖然聽了,但其心羸劣,沒有力量,聽了一輩子的經也沒有用。

永明壽禪師讀《法華經》時,一群羊都跪著來聽,但它們還是羊。以前大陸上有位法師一上堂講經,牛就來堂邊一跪,經講完,它就醒了,走了,但它還是牛。這些話不是罵人,是要自己反省,你盡管學佛修行,但依然在散亂昏沉中,這樣不但沒有成就智慧,也沒有成就功德,沒得用。

所以你有了好的同伴,也有明師指導修定的方法,你又真能接受,真能依此而修才有用,如果是羸劣之心則無用。道心要如男女談戀愛一樣,硬要有把對方追到的決心,要這個樣子才能修行。也就是你要我修我也修,不要我修我也要修,這個心堅定了,可以談修行了。如果每天心都在散亂中,當然不能得定。就算得了定也不過是世間成就,沒有超出世間,這個大家要知道。

只會聽 喜供養 不知足

“四其能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然暗鈍故,覺慧劣故,不能領受過失。”第四種毛病是雖有同伴、有明師、也有道心,天天想修道,恨不得明天就大徹大悟,后天就在虛空放光動地。雖有這個祈求,但是“屬耳而聽”,只是耳朵聽而已,沒有融會于心,右耳聽進來,左耳出去了,沒有真聽進去。問你這句話出于哪本經上,記得嗎?“哎喲!我忘了,老師對不起?!?

為什么只是耳聽,而心里不能領受呢?因為你的智慧暗鈍,不明利,覺性的智慧、智能不夠,也是福德不夠。拜佛不肯拜,念經也不肯念,認為這是小法,自認為是修大法的。所以上殿、過堂都不愿學,一點小善也不肯做,看不起小法,說自己是讀書人。小善都不能做,何況大善呢?這就是心暗鈍,“覺慧劣故”。因此耳朵聽進去了,心不能領受。如果是利根智慧的,聽到善知識說法或看到經中一句話,汗毛就豎立起來了,所以一看經就開悟了,那是利根。

學佛那么久,佛學院也上過了,自己要反省,為什么自己智慧會暗鈍呢?由于福德不足之故。為什么福德不足呢?因為一點善行都沒有,起心動念處處都犯過。這是彌勒菩薩罵你們的,不是我罵的,不要把賬記到我頭上,光說老師會罵人,我從來沒有罵過人?。?

“五雖有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過失?!笨窗桑∫恍┭芯渴篱g法心理行為的同學,你們聽了佛經有什么好處???你們將來當了領導,當了主管,管理大眾時,就可以發現,有些人也有智慧聰明?!爸堑隆笔侵v智慧之德,智慧很高,但智慧高的人欲望就大。“愛行”就是喜歡追求利養恭敬,看看哪里有好吃的、好穿的,多賺兩個錢吧!貪圖名聞利養,很可怕,與貪圖恭敬一樣的可怕。又要人家看得起我,心想“格老子,你看不起我,我還看不起你呢”。你們有沒有這個心理?。浚ㄍ瑢W答:有。)那就有救了。不要說我們人,你看即使狗、貓這些動物,都有這個心理,你踢它一腳,它就叫,對你也起了敵意,生氣了。如果你逗它一下,它對你就友善,因為它要人愛它,就是恭敬它。

所以我們要檢查自己。什么叫恭敬呢?就是希望人家重視自己,大家叫這個是“自尊心”。哪里需要什么自尊心?我們需要的是謙虛的心,連“我”都空了,看得起我或看不起我都一樣,還要人家看得起才修行嗎?如果看不起你,你就自尊心受傷害,不修行了,那你就是混蛋,還學什么佛?這就是犯了貪求恭敬的毛病。有些人說自己不貪求利養,也不貪求恭敬,但有位居士來,對你恭敬頂禮,你表面上說不要客氣,心里還舒服得很,像冰淇淋吃到肚子里,蠻涼快的呀!有這么一點心理念頭就完了。所以有些人智慧不錯,講也會講,想也會想,也有一點所得,“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因此絕對不能得定,因為有這個過失。

“六多分憂愁,難養難滿,不知喜足過失?!庇行┨焐鷥认虻娜耍喑钌聘?,不能說他不對,如果問他:“你在大乘學舍有吃、有住、一切方便,哪樣不好?”他說:“好是好,不曉得下學期還辦不辦?!彼魈煸诖采吓啦慌赖闷饋磉€不知道,他還愁到明年去了,這就是“多分憂愁”。

嫌大乘學舍的素菜營養不夠,明天加了營養,又說維他命C好像少一點,很難養?!半y滿”,認為功課太多,好像電視沒辦法看,反正永遠不滿足。

你們經典都會看,對不對?但是你們眼睛沒有我的眼睛深入,你們帶了八只眼睛也看不進去,懂了嗎?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經典是冷汗直流,自己都不好意思,感覺自己每一條毛病都犯了。你們自己看看,沒有一個字不是打我們的。我們是怎么學佛的啊?沒有一樣德行夠的,對不對?“多分憂愁,難養難滿”,頭陀行要滿足,是知足常樂,“不知喜足”是不滿于現實,不安于現實,由于這個過失,因此不能得定。

不如意 又懶惰 閑事多

“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諸事務過失?!庇捎谏厦娴倪@些心理行為不對,心中愈想愈不對,本來這里還馬馬虎虎可以住,后來越看越不對,都不合我的意思,這個環境不好,還是到山上找個茅棚吧!再不然找個圖書館吧!想象另一個地方都比這里好,“此山看到那山高,到了那山又心焦”,人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所以“增上力故”,自己錯誤的觀念愈困愈厲害,因此修行的時間少,想世間事情的時間多。本來自己一個人住茅棚,衣服自己洗,自己煮飯自己吃,已經夠累了。到了這里有洗衣機,不必自己洗了,但是這洗衣機好像不太好,好像有新牌子的,打電話問問看,問不到,再問別人,如此這般,增加了很多事務,事務越來越多,心里不能平靜,所以不能定。

“八雖無此失,然有懈怠懶惰故,棄舍加行過失?!彪m然沒有上面七條過失,但是人有一個天生的毛病,就是懈怠懶惰。懈怠與懶惰大不相同,懶惰是身懶惰,貪吃貪睡,懶得動,叫他做點事都不干的,做起來有氣無力。懈怠是馬虎,做事情馬馬虎虎的。說每天念個經吧、打個坐吧,念經也馬馬虎虎,心里頭很急,想趕快念過去,然后想自己空閑時間多一點,實際上這是懈怠的心理。你說人生留了很多空閑時間干什么?就是坐在那里呆想,呆想的果報是智慧越來越暗鈍,他生來世的果報變成呆頭鵝、豬啊!你不要認為豬吃飽了坐在那里沒有思想,它也有思想,也有境界,是昏沉睡覺的境界。

因“懈怠懶惰”棄舍了加行,何謂加行?加行就是加工廠的加工。我們所有修行方法都只是加行而已,為什么要拜佛念經修定?因為這些是加行,把無始劫來那些壞的習氣,拿這個加行的法門,把它們磨掉,這是廣義的加行。

狹義的加行就是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法。煖是靜坐達到密宗所講的拙火發起,氣脈通了,渾身得煖,得三昧真火之力。頂是氣脈打通了。忍是妄念自然切斷了,這個樣子只不過是世第一法。包括顯教、密宗,一切氣脈工夫,都不過是四加行的修持。達到了世間第一等,然后才可以修出世法。

所以不可以“懈怠懶惰”,應該精勤地修四加行。四加行是大原則,念佛也可以念到四加行成就,修止觀、數息,都是一樣。可是一般人修持不會干的,因為懶惰。自己原諒自己就是懈怠,原諒以后又很慚愧后悔,覺得自己沒有出息。但過了幾分鐘,又找出許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沒出息,覺得是很對的。人就是那么搞,所以修行永遠不能成就。

“九雖無此失,然有為他種種障礙生起過失。”假定沒有上面這些過錯,但是有時候為了外界的事而障礙自己。所以我說“好貓管七家”,家里的好貓,捉了家里的老鼠,也跑去捉別人家里的老鼠。別人的事與他雖不相干,他也亂在心里,熱心得讓人討厭。世界上這種人多得是,“為他”這個“他”,不只是為別人的事,是為外面不相干的事瞎忙,忙得一塌糊涂,障礙了自己,生起了一切的過失。

愛挑剔 不受教 種種毛病

“十雖無此失,然有于寒熱等苦,不能堪忍過失。”修行菩薩道,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到了太冷的地方,沒有電爐、暖氣,不好打坐;太熱的地方,沒有冷氣也不能打坐。這里風水不好,那里濕氣太重,又怕冷,又怕熱,沒有頭陀行的堅忍不拔的心理不能修定。如果說要環境好才來修定,把釋迦牟尼佛那個座位讓給你好不好?你真到了那里,恐怕也坐不住,你定不了的。電燈開亮一點,嫌燈光太強;關暗時,嫌不夠亮。反正人都有種種毛病,就是不能堪忍之過失。

“十一雖無此失,然有慢恚過故,不能領受教誨過失?!彪m然沒有這種錯誤,但有我慢,憍慢。恚是脾氣特別大,不是瞋心;瞋心是真動氣就殺人,那是真瞋心。你們哪里有瞋心?比你們脾氣大的就把你們嚇住了,你只是恚心,氣大,毛病大,看不慣氣就來了。實際上是肝病,肝火旺。因為有慢心、恚心,不能接受別人好的教誨,故而不能得定。

“十二雖無此失,然有于教,顛倒思維過失?!彼枷氩磺迕?,對教理搞不清楚,解釋不對,顛倒思維。同樣地看佛經、學佛學,認為他講的不對,自己有新的思想叫做新潮派,跟著時代潮流走,就被沖得迷失自己了。所以我一生從不跟著時代潮流走,結果現在我的舊東西反而變成最吃香了。何以能如此呢?因為我不肯跟著潮流走,潮流滾來滾去,我站在這里不動,它又滾回來了。所以信而好古,老老實實去修行。

“十三雖無此失,然于所受教有忘念過失?!甭犃司屯袅?,這有什么用?。窟@是“忘念過失”,有則要改。你說腦袋是父母給我的,本來就不太好呀!老實說吧,沒有什么腦袋好不好的,是肯用心與不肯用心之故。你把我這句話仔細研究,聰明的人一聽就會,就記住了,我笨,我多念一百遍,也成功了。所以“勤能補拙”這四個字要記住。

“十四雖無此失,然有在家出家雜住過失。”像我們這個樓上一樣,在家、出家住在一起,有時候想想,自己的頭發剃了實在可惜,看別人留了頭發蠻漂亮的。這是“在家出家雜住”的過失,實際上還不是形相上的,而是心的原故,這個過失最嚴重。

“十五雖無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過失,五失相應臥具應知,如聲聞地當說?!边@是說,嫌打坐墊子不好,棉花不夠厚,枕頭睡得不舒服,被子不好,這衣服穿來打坐不方便等這些毛病,是與臥具有關的五種過失。這里先不講,將來講到聲聞地中有關出家人、真正修行的人時,我再講。

“十六雖無此失,然于遠離處,不守護諸根故,有不正尋思過失?!彪m然沒有這些過失,但應該與世間隔離,應該遠遠地放下世間那些事情,結果沒有真正放下?!安皇刈o諸根”,六根沒有守戒,喜歡看電視,眼睛貪圖世間色相;耳根沒有守護,喜歡聽音樂,喜歡聽笑話,心里一面念佛,一面想黃色的雜念,這時你頭上的光就變黑了。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這都是不守護根門,尤其意根之根門,因為妄想煩惱太多。

“十七雖無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無所堪能過失?!必澇?、而且亂吃,或肚子餓了的時候又不吃,熬出胃病來了,也是犯戒的??吹剿夭诵迈r好吃,香菇多,多夾兩口吃,結果腸胃吃壞了,妨礙了修定,所以飲食調節第一難。吃壞了,飲食不平等,“身沉重”,打起坐來不舒服,這里發酸,那里發脹發麻,因為腸胃里不干凈,種種毛病就來了。再不然上打嗝下放屁,腸胃不通的打嗝與氣脈打通的聲音是不同的。

“十八雖無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隨煩惱現行過失?!必澦?,愛昏沉,睡多了容易起隨煩惱。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散亂,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譬如睡多了容易漏丹,容易做夢,種種毛病都來了。多睡傷氣,氣不容易通;坐久了容易傷肉,不是指打坐,是椅子上坐久了;走路走久了不休息,容易傷筋。我們這個四大的身體太難弄了,要四大調和了才能得定。你以為學佛成道這個學問是簡單的嗎?光是跑到廟子三皈依,你就皈依了嗎?哪有那么簡單!要研究學理才知道,這些學問《瑜伽師地論》里都有了。

“十九雖無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內心寂止遠離中,有不欣樂過失?!彪m沒有這些過失,但先不好好打坐修定,沒有得止,內心的心念都不能止,不能系心一緣,所以內心不能清凈寂滅,內心不能得止,對于打坐修定不喜歡,看書還喜歡。為什么?因為你的業習果報,是由于無始以來散亂心重,愛看書是散亂心重。有些人看書看不進去,一看就昏頭,那是昏沉習氣重。如果看書也不討厭,也不喜歡,不過看書時不是昏沉就是呆呆的,一天沒事做,坐在那里發呆,這是多生累劫無記業重,所以墮在無記果報里。問他在想什么呢?他說沒有想,他是真的沒有想。沒想是入定嗎?沒有,昏昏呆呆的,落在無記業里。要注意的是,無記業久了,他生來世的果報變豬差不多。

“二十雖無此失,然不先修行毗缽舍那品故,于增上慧法毗缽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因為開始對于修止觀的方法不清楚,所以慧始終發不起來,修止觀修成了也不算三摩地,三摩地是得正定。像你們白骨觀也觀不起來是不是?修觀修好了,慧力才發得起來。白骨觀都觀不起來,你們的習氣多暗鈍?。【鸵嗄罘穑嗄钪渥?,多求懺悔,知道嗎?不要灰心,勤能補拙,我一年觀不起來,二十年一定把它觀起來,大丈夫學佛就要下這個決心。這二十條是過失,因為犯了這些過失,所以修行不能得定。

無善巧方便 加行慢又錯

“如是二十種法,是奢摩他毗缽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又此二十種所對治法,略由四相,于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何等為四?!边@二十條講起來多可怕啊!我們沒有一樣是對的,就像一個人全身都是病,怎么醫呢?他說不要緊,放心,有一個辦法,就是“心一境性”,一念專一,這二十種病都可以去掉。念佛真念到一心不亂,止觀雙修之間真能達到“心一境性”,這二十種毛病都可以消除了。

講了二十種不能得定的原因,歸納再歸納,有四種現象在修定當中是大障礙。

“一于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钡谝?,你對修定的方法沒有弄清楚,譬如修念佛,念佛方便你都沒有懂;又像修密宗各種的觀想,但你觀想方法沒有弄清楚;修白骨觀的方法方便也沒有懂,那當然不能得定,因為有障礙,而你又懶得研究。不是你懶得研究,是你那無記與昏沉來了,呆鵝的習氣就現行,呈現出來了;不能善巧運用方便,善巧是很難的。

“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有時候念佛,念到煩惱妄想都沒有了,佛也不想念了,空了,既不昏沉亦不散亂,那就定了。方法是要懂得善巧方便。有時候曉得身體不對,或者吃多了定不下去,就下來運動一下;再不然找個朋友聊聊天,調劑一下。但不要妨礙別人修行?;蛘吡碛闷渌椒?,隨你了,此身此心最難調伏,要懂得善巧方便,調伏自己。

所以小乘道的比丘戒,唱歌跳舞說笑話都不準的;大乘菩薩戒,戲鬘歌舞都是許可的,因為可以調心。心不能不調,當此心活起來,像猴子一樣跳時怎么辦?如果是學密宗的,在想發脾氣時,他有一個地方把你推進去,里頭有很多人,老幼男女都有,都是影子,你就一個一個指著罵,甚至于打,打了半天也沒事。打完了,你也沒得氣了。師父就問:“你好了吧?”“師父,我好了,我懺悔?!薄昂冒?!打坐去。”你想唱歌跳舞,他也有個地方給你去唱,讓你去跳。在沒有得定以前,身心很難調適,人就是那么麻煩,吃飽了就想拉,拉完了又想吃,就是一個那么討厭的東西。所以必須善于調整,要懂得善巧,如果不懂善巧,修行就有妨礙。

“二于一切修定方便全無加行故?!毙薅ǚ椒ㄊ怯辛?,還要加行。比如要你們修白骨觀,本來你們都觀不起來,因為現在沒有尸陀林,白骨都沒看過,所以我就花了很大的心血金錢,買了白骨的模型來讓你們看。這是方便,方法,也是加行。加行在上面我們已經講了,此處不再多講。

“三顛倒加行故,四加行慢緩故?!薄奥彙本褪锹模R馬虎虎,得過且過。知道是錯了,現在很慚愧、后悔,但下次依舊,照樣慢。也知道不應該這樣,但都是事后再后悔,那有什么用?一輩子有多少后悔?“慢緩”就是這樣。

“此三摩地所對治法,有二十種白法對治,與此相違,應知其相,由此能斷所對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證三摩地。”白就是善念,黑就是惡念,這是修定的二十種白法對治。但是這樣一聽修行多難??!幾時才能做得到啊?算了,我不干了。不難,有一條路可以對治這些毛病,就是多做善行,增延白法,念茲在茲為善的人,很容易得定。所以為什么我們不能得定?惡業太重了。所以哪一種是心理的關系?哪一種是生理的關系?都要搞清楚?!凹布病本褪呛芸?,能得“正住”,就是定境,心住三摩地,不只身能證到,心也能悟到。

“又得此三摩地,當知即是得初靜慮近分定,未至位所攝。”初得到這個三摩地,現在告訴你這個定的境界是初禪定的前奏。所以說修定想成就,初禪定就那么困難?!敖侄ā笔墙咏醵U的定境?!拔粗廖凰鶖z”是還沒有得到初禪的果位。

“又此得三摩地相違法,及得三摩地隨順法,廣圣教義,當知唯有此二十種?!边@二十種在一切經典上都有,不過是散開的,在這里把它們歸納起來。

“除此,更無若過若增,由此因緣,依初世間一切種清凈?!钡玫搅诉@個定境,則世間定,就是世間一切種的清凈都達到了,也就是我們一開始的經文所說的,這時才可以起步修行。但是這并沒有到達初禪的境界,只是初禪的近分定,接近初禪而已。

“于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已善宣說,已善開示?!毖a特伽羅就是眾生,也代表修道的人。因為含義多,不翻義,只翻音。就是說,能這樣修行的修行人,才可以得三摩地,才夠得上給人說法了。他還不是羅漢、菩薩,但能修行到此,講佛法比較不會錯了,所以可以給人開示。

修定是這樣子,害怕了吧?這條路太難走了。現在翻到第二十一卷,“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性地品第一”(五百二十一頁)。

在《瑜伽師地論》一百卷中,前五十卷是“本地分”,就是每一地的義理。后五十卷,分別為攝抉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攝事分,是分開來講修行的次序,共有那么多次第?,F在本地分中先講聲聞地第十三,這是超過了人天乘而專門講修行的。開始第一段“初瑜伽處種性地品第一”,是說修瑜伽、禪定的修行人,首先要了解他的根器種性,也就是看他前生阿賴耶識的種性如何,檢討他的成分。

什么是聲聞地

“如是已說修所成地,云何聲聞地,一切聲聞地,總嗢柁南曰:若略說此地,性等數取趣,如應而安立,世間出世間。此地略有三,謂種性趣入,及出離想地,是說為聲聞?!?

二十一卷以前是講由人乘、天乘到達聞、思、修等,到修所成地,前面已經講過了?,F在開始講聲聞地,如何是聲聞地?“一切聲聞地,總嗢柁南曰”,一切聲聞地之總頌、綱要。

這樣念看得懂嗎?(同學答:不懂。)你們講不懂是老實話。你們要發心看經,有許多人說“我要閉關看藏經”,看藏經?看到你自己都藏起來了。所以我們這里的書院,開始叫你們中文基礎要打好。看!這經文不是中文嗎?你們都是中國人,看是看了,但是不懂,怎么辦?下面再逐一解說。

“若略說此地,性等數取趣”,這個是偈頌之綱要,是簡單地講聲聞地的范圍。一切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在六道輪回叫“數取趣”。中陰身變牛、變馬、變狗,都有他的種性。為什么這個人死后會變成狗、會變成豬呢?這是什么道理呢?這是個人業力因緣,有些人上天堂,有些人下地獄,因各人的種性不同。我們每個人都是人,為什么有男有女,每人個性、脾氣、思想全都不同呢?因為每人阿賴耶識帶來的前生習氣、業力、種性不同。

“如應而安立”,現在彌勒菩薩為了后世一般修行人,把這個道理,指出來跟我們講。

“世間出世間”,聲聞眾并不一定都是出家眾,在家也有聲聞眾。所以聲聞眾有世間的,也有出世間的。

“此地略有三”,這個聲聞地包括了三大成分。

“謂種性趣入”,哪一種根器的人才容易證入聲聞地、阿羅漢、大阿羅漢果呢?根性不夠的,就沒有辦法,等于我們教學生及用人一樣。譬如我們在座好幾位將官,他們都帶過兵,做過長官的。有些部下很好,想把他提升二三級,但想盡辦法總是提不上來,像是扶不起的阿斗,又像是豆花,一倒地下就散了,捧都捧不起來,沒得辦法,他的根性是如此,想提拔他也沒辦法。像我一生世間出世間的經驗,都是一樣,有些人想捧他一下,捧到一半,他在里頭翻筋斗了,不捧他還蠻好的,一捧他就出問題,只好放下。所以哪一種人才可以得這個果,這是根性的問題。

“及出離想地”,出離世間的心沒有發起來,是無法談學佛修道的,不管在家、出家,厭離心沒有發,學佛談不上。你們在座很多居士,說自己是學佛的,你們哪里發過厭離心呢?對世間還喜歡得很呢!兒子管了,還要管孫子,孫子管了,還有曾孫子。發煩時說“我再也不管了”,氣消了,又管起來了。前兩天有一個朋友,以前曾告訴我,兒女成家了,他再也不管了,現在還拼命管孫子。我就說他,他就說:“不管了,絕不管?!蔽艺f你不要吹牛了,孫子長大再娶個太太,生了曾孫子,一樣抱的。我已經見了他家四代了,他還是要再管下去。

沒有發起出離心,學佛都是空談。今天講的是真話,所以平常我對你們馬虎,你們說自己是學佛的,我雖然贊嘆,其實你們出離心的影子都沒有,你們對世間還喜歡得很呢!所以禪宗祖師罵人“汝心正鬧在”,你們心里頭還熱鬧得很呢!你們還來學佛,學個什么佛?你們在世間得意自喜,自認為還“前途無量,后途無窮”地搞著,不曉得“前途有量,后患無窮”。所以在種性里包括出離心,出離心真發了,才可以談學佛。學佛第一步先發出離心,離一切妄想,全放下,這樣才夠得上是學聲聞道。

種性是什么

“云何種性,嗢柁南曰:若略說一切,種性地應知,謂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

初步聲聞之根基,是要知道修行人的種性??傢炚f:簡單告訴你聲聞地的一切種性,是自己曉得檢查自己屬于什么種性;一個善知識或當老師的人,在教化人的時候,應該知道這個人的種性。下面再解釋重點。

“謂自性安立”,說你是成佛的根基,你就成佛了嗎?威音王佛以前或者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后都要明師教化,但都不離開自性之道。這個根基是誰給他的范圍呢?沒有人給他范圍,無主宰,非自然,是“自性安立”。可是人的個性不同,因為他的業力種子不同。

“諸相數取趣”,這是指生命的輪回,這個生命,前生多做了幾生的猴子,這一輩子生來就有猴相,有猴子的習氣。有些人多做了幾生的女人,這一生變成男子,但他一舉一動就像個女人,有女人習氣,一看就曉得是女人剛變男人的。有的男人做久了,這一生來做女人,動不動就像要打架的樣子。這是根性不同,在他言談舉止上,每一個細胞都可以看得出來,乃至人體的氣味都可以曉得。有些人從畜生道中來,這一生剛剛變人身,那個味道還在;有些人是仙佛道中來的。這些要靠你修定,工夫到了都會知道。不要問老師怎么會知道,我也沒辦法幫助你知道;要說也是有辦法的,就是好好依教而修,工夫到了,自然就知道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田县| 珠海市| 通渭县| 达州市| 延津县| 武义县| 天津市| 玉屏| 班戈县| 永州市| 宜黄县| 芜湖市| 景德镇市| 和龙市| 治县。| 怀安县| 邵阳市| 满城县| 台安县| 钦州市| 册亨县| 冕宁县| 莱西市| 当雄县| 蓬溪县| 莆田市| 安西县| 聊城市| 四平市| 酉阳| 内江市| 宣化县| 洪洞县| 宁德市| 陆川县| 驻马店市| 红原县| 香格里拉县| 呼玛县| 胶南市|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