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
- 南懷瑾
- 606字
- 2019-01-05 07:02:04
印行《二顧全書》前記
近世卓識之士,抱經世之志,究文武之略,相聚而論學術之實用,必曰《二顧全書》。然以二顧之巨著,非游心于史實而蹤跡于山川形勢者,終難引古證今而學以致用也。
溯自司馬子長唱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皆知實修之學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博識弘達,無可以語此道。唯明清變革以還,昆山顧亭林,常熟顧祖禹二先生,足以當此而無愧。雖曰不得見于當時反正之事功,而立言彰教,影響炎黃后裔于百世之下,足有余裕。
抗戰軍興,余亦蜀山行役,蕭條行李,跋涉艱難,唯珍襲二書,終不忍舍。孰意四十余年后,朝夕摩挲之卷帙,翻隨陸沉。時迍世變,彌切懷舊鑒新之思。近年坊間雖有出版,或顧此而失彼,終難并得《二顧全書》而再細讀之。
頃間門人陳得清電告于海外覓得《二顧全書》完帙,不禁皤然興起,喜不自勝。因此籌付印行,庶得流傳廣布,以供仁人志士建國之資,豈非萬億之幸乎!書成,采附《清史稿》二顧先生之傳記,雖未盡詳實,亦秉述而不作之旨,留待后賢之參證已耳。
且聞之昔日遺老所言,亭林先生挾經世之學,懷復國之志,行腳遍宇內,隨處而別成室家以防不測,哲人有后,隱晦不宣,蓋為避世而藏也?!肚迨犯濉芳爸T家所載,大多言其無子,其然乎?豈其然乎!附志于此,不沒舊聞,其亦興滅繼絕之師意焉。至若先生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之旨,如其詩所謂“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痛哭深”“感慨河山追失計,艱難戎馬發深情”之意,不復贅言之矣。
(公元一九八一年仲夏,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