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困局的企業管理者,聰明的選擇就是活下來,堅持下去。就在不少企業揮手向市場告別之際,仍有許多在嚴寒中傲然挺立的企業,用一股勇氣、一種精神昭示人們:“勝”者為王,堅持就能突圍,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1.主動采取積極的自救措施
企業只有生存下去,才能創造利潤,才能為社會作貢獻,才能讓全體員工與企業共享成功的喜悅。
經濟危機無處不在,一旦現身,就凸顯出了很多企業的弱不禁風和渺小無奈,不少企業在動蕩面前毫無還手之力,毫無選擇余地。千萬個企業不約而同陷入生與死的困局之中,令人猝不及防,顯得觸目驚心。
面對停業、破產的事實,企業管理者的心靈深處被深深觸動,他們在反省與反思:這究竟是為什么?企業應該怎么辦?
處于危機困境之中的企業,最為緊迫的任務,就是要確保自己能夠活著,存在是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失去了這個基礎,一切都是空談。
深陷困局的企業,首要的選擇是保存自己,能夠“活”下來,不要成為被大浪沖走的沙子。同時要學會保護自己減小傷害,最大限度地保證在危機中的安全,為未來的重生和崛起進行寶貴的積累。畢竟,能在危機四伏中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所以,獨善其身的企業值得欽佩。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危機下的企業活著,也有不同境界、不同層次的追求,是委曲求全,一味退守忍耐,還是主動出擊,以化危為機的魄力與勇氣,善于開發危機下的新市場,完善困境中的自我定力,從而突出困局,在風險危機中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可以肯定,能做到后者的企業,必是市場復蘇、經濟新興后的行業領軍。
能否在危機中活下去而不是被消亡,甚至是在困境中成長,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命題,這是對每個企業的考驗,也是對企業管理者能力的考核。
事實證明:面對殘酷的危機考驗,除了堅持別無選擇。即使困難重重,也要咬牙堅持下去。經營危機不會遙遙無期,總有一天會云散日開,企業管理者唯有堅持才能笑到最后,堅決不能倒下去。當然,堅持不是不作為,而是積極進行危機處理,以保持企業的生命力。
當今,危機下的企業,最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生存自救。為此,不妨采用下列措施。
(1)上下同心,同舟共濟
企業經營者、管理層和全體員工,都要樹立與企業同舟共濟的生存意識。
企業要“過冬”生存,首先要求企業的經營者樹立“過冬”意識。對于企業經營者尤其是決策高層來說,危機時期首先要保證決策不能失誤。
盡量減少大型投資,做好銷售賬款資金的回籠,減少各種不必要的支出。同時要做好對基層員工的說服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盡職盡責,保持飽滿的情緒和高昂的斗志,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影響團結廣大員工。
同時企業的各個部門都要堅守崗位,履行職責,比平時更加努力,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以上下一心的努力共渡難關,平安生存。
特別需要指出,很多企業的經營者和高層管理者在行動中的態度和模范作用很重要。只有高層領導做出表率,全體員工才能真實地感覺到企業的未來與發展。
同時,企業應該對有貢獻的員工和有利于企業生存的行為給予及時的肯定與鼓勵,從而達到鼓勵先進、鞭策落后的目的,最終推動企業在“冬季”的道路上順利前進。
(2)積極主動,力戒消極
在困境下絕不能消極地等待,而是要積極地主動出擊。
很多企業遭遇危機后的第一反應就是自我冬眠,被動地等待,停產停業。這是消極的“過冬”辦法。正確的“過冬”辦法就是在艱難中積蓄力量,在艱難中尋求發展。
一個充滿前程和希望的企業,危機之中一定先學會在困難中積累力量,在困難中尋求更大的發展突破。其實,企業遭遇困難的時候,在儲備能量過程中,加強內部建設是一種積極的態度。面對困境的時候,企業員工更容易團結在一起,激發出高昂的斗志。此時要因勢引導員工的情緒,化不利為有利,化消極為積極,激發員工的斗志,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從而最終戰勝困難。
(3)苦練內功,以圖未來
乘著危機困難之時,應當抓緊時機苦練內功。
危機緊縮了市場,減緩了企業發展的腳步。此時,有眼光的企業管理者正好可以利用休整的機會,建設和完善企業內部建設。
比如建立一套更完善、更科學的規章制度;去掉生產經營環節;簡化企業的生產工序和業務流程;對企業員工進行精簡;加強骨干的培訓等。
事實證明,危機后留下的員工都是企業未來需要的精英人才。而經過困難洗禮的人才能夠成為企業再次騰飛的助推劑。
雖然,市場“嚴冬”的到來使得不少企業步履維艱,處境兇險。然而無論如何,生存都是壓倒一切的頭等任務。只有在三九嚴寒中傲然挺立、堅持活下來的企業,才有可能在春暖花開之季悄然怒放,競艷群芳。
2.“剩”者為王:活下來就有出路
也許不久前,不少企業管理者還雄心勃勃地發出勢做行業老大的誓言。然而,當危機真的到來時,豪言卻變成了哀鳴。擺在千千萬萬個企業面前的,是不得不跨的生死門。而如何跨過這道生死門至關重要。
企業管理者別無選擇,只有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才是渡過危機、突出困局的生存之路。
中國有句俗話:好死不如賴活。在市場低迷、銀根緊縮等情況下,企業管理者撐得很辛苦,但“剩”者為王,只要不成為這場規模浩大的行業洗牌的犧牲者,那么就是一個勝利者。一旦在這場災難中倒下去,就很難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倒下去,就意味著血本無歸,甚至背上累累債務,多年的拼殺努力瞬間化為烏有,哪還會有資本與精力卷土重來?況且,一旦被清洗出行業,企業再回歸市場恐怕也沒那么容易了。
因此,當前的企業管理者,壓倒一切的任務就是生存。為了生存,就必須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企業在困境中存活下來的出路有以下幾條:
(1)減少資源消耗
任何企業,在危機時期,減少資源消耗、保持能量才是熬過冬天的必要措施和手段。企業管理者應盡量把攤子鋪得小一點兒,不要著急開發新市場。
(2)加速資金回籠,獲取生存資本
除了保持低消耗,更要不惜一切代價獲取生存下來的資本。動員企業全部力量,把企業的存貨盡快賣出,以獲得資金回籠,為以后從長計議留下轉身的余地。盡管這樣做,企業利潤會降低很多,但生存壓倒一切,以小失換大得是值得的。
(3)擴大融資渠道,保持血脈暢通
進行危機處理時,最為重要的是保證資金鏈不斷裂。企業由于資金緊張已到了生存的極限,此時,企業管理者絕不能坐以待斃,而應當積極開源節流,同時借用各方力量,籌措資金撐過這段難熬的日子。
3.在危機中調整自我謀重生
危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應對危機的積極主動的精神。調整好自我,就可以獲得新生。
有關專家和高明的企業管理者指出:面對危機一定要積極地自我調整,在調整中規劃,圖謀未來的發展。
(1)積極地尋找新的出路
危機的到來不能成為畏懼與投降的借口。在任何危機中都有企業獲得巨大的成功,當危機成為必須面對的經營環境時,企業只能去尋找新出路。危機讓企業乘機進行自我調整。通過改變原有的戰略策略,整合現有的資源,強化企業的隊伍,而獲得增長的動力之源。這是企業直面危機并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
(2)在危機中實現轉身
危機并不都是有害的。當市場環境很好時,企業對自身的要求都普遍放松,人們也會很浮躁;而當危機來臨時,人們開始愿意認真探討解決市場風險,思考危機中經營與管理的對策。這往往是企業自我升級和轉型的最佳時機,通過危機的處理使中小企業引發自身的轉變。
企業可以在危機中獲得增長的良機,而且已經有太多的企業用實際業績證明了這一點。如果謀求增長是從內心激發出來的,它就不受危機的影響,不受環境的制約。所以企業管理者只要能夠激發出增長的信念,并和成員達成共識,增長就可以成為必然,特別是渡過危機之后的企業其增長將更為迅速。
(3)把危機變成企業發展機遇
危機和發展是一對孿生兄弟。危機讓市場富有變化,而變化正是發展的機遇。總結世界各國企業的發展史,只有經歷過危機的洗禮并學會自我調整、自我防御、自我升級的企業,才能在未來發展中,基礎更堅定,步伐更穩定,速度更合理。這是特殊時期、特殊手段造就的成功,因為這是企業在艱難蛻變中得到升華的回報。從這一點說,企業管理者應該感謝危機的到來,明天的市場中,也許會有更多的在危機中涅槃重生的“鳳凰”。
4.不在危機中沉淪,便在危機中崛起
在研究企業的成敗與得失中,以往人們對企業的成功研究得很多,而對企業的失敗研究得卻很少。然而,面對今天的經濟危機,在成千上萬的企業中不幸被困的企業畢竟是多數,有的企業更是在遭遇危機時走向了失敗。所以,研究失敗比研究成功更重要,研究失敗可以知道一個企業如何避開危機,如何生存下來,這對今天的企業生存更具有現實意義。
對于企業來說,危機是一種常態。西方企業家們有一句名言:“企業危機與死亡和稅收一樣不可避免。”
企業和人一樣,經歷危機,并且能夠妥善處理危機,才能夠健康成長。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說過:“企業經營過程中,更多的是看到失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更多的是承受打擊,而不是博得喝彩。”看看世界500強,哪個沒有經歷過危機呢?翻開它們的發展史,找不出一個沒有經歷危機磨難的企業。以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為例,很多企業倒下去,同時也有很多企業活下來了,活下來的有更強的生命力,將活得更好。所以,面對危機,中小企業不在危機中沉淪,便在危機中崛起。
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說:“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
德國奔馳公司董事長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巨大的恐龍照片,照片下寫著這樣的一句警句:“在地球上消失了的、不會適應變化的龐然大物,比比皆是。”
海爾集團的張瑞敏用一個“懼”字來形容這幾年對海爾集團發展的感受。他對“懼”的詮釋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他認為市場競爭太殘酷了,只有居安思危的人才能在競爭中獲勝。
大企業尚且如此,中小企業更應如履薄冰。尤其是在面臨宏觀經濟劇烈變化的時候,更要加強員工的危機教育,更應讓每個員工都從思想上做好應對經濟危機的準備,全力以赴,同心協力,與企業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應對危機關鍵在于行動。作為中小企業,面對萎靡的市場,要制定出一個企業的整體“過冬”方案,按照方案做一些準備。比如:業務量減少,是否應該立即裁員?是裁高工資的員工,還是裁低工資的員工?企業是否可以轉型,生產新產品?財務上如何保證穩健的現金流?如果資金不足,可以去哪里融資?
總之,處在危機中的中小企業,無論是加強危機管理也好,強化危機意識也好,能夠化危機為契機才是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可以預測的是,雖然現在經濟形勢嚴峻,寒意漸深,但中國經濟基本良好,8%的增長速度仍然讓世界吃驚,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信心和能力戰勝危機,中國經濟絕不會一蹶不振。今天的中小企業管理者不但要思考應對眼下危機的正確策略,還要思考未來經濟形勢好轉后,企業如何適應高速發展的需求;思考在“冬天”時如何對產品進行改良,生產出讓顧客更滿意的產品;思考產品在危機時期是不是發生了新變化。
今天的企業在危機中,除了想辦法生存,還應該想著以后如何做大做強。這才是一個未來強者的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