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社區、街道和工作場所環境衛生整潔夢。傳統農業社會時,生態肥料,人力和畜力勞作,自然澆灌,用品大多是土質、木質、陶瓷等,可能有傳統的環境不清潔問題,但是沒有城市和工業社會不容易降解的玻璃、塑料、金屬、化纖、礦物質建筑材料等垃圾的污染。現在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中的人們,希望街道、社區和工作場所清潔一些,污水走地下管網并得到處理,城市工業和生活污水不要流到農村并且用來灌溉農作物,城市中水系和湖泊水質沒有臭氣并保持在一類狀態,工業和生活垃圾集中及時得到清運,垃圾場遠離社區并得到封閉式處理,運送垃圾和糞便的保潔車輛密封運輸并且不要在街道和道路上到處揚撒。這就是現代城市人盼望生活和工作在清潔環境之中的夢想。
第五,園林、濕地、山水生態夢。雖然在城市中,人們生活和工作在多是鋼筋、水泥、玻璃、柏油等道路和建筑的環境中,然而他們更向往的是,城市中有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人們的工作之余,在清晨和傍晚,可以在公共的河邊林蔭下,在免費的公園里,在免費的濕地之中,看到樹木,看到草坪,甚至看到青山,看到綠水,看到各種飛鳥、昆蟲和奔跑的動物,看到春天的葉嫩和花艷,夏天茂盛的青翠碧綠,秋天的果香,在北方的冬天還能聞到枯木草葉的生態氣味。生活在一個生態宜居的城市之中,不能不是現代城市人企求的夢想。
第六,家庭生活和工作安全夢。傳統中國農業很多的村莊中,人們曾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城市和工業社會改變了這一切,各種不安全的因素多了起來。因此,人們生活在城市中,希望大人和孩子們在上學、工作和購物等途中,避免交通意外,平安回家;希望上學的孩子們,在學校和上學及回家途中不發生人身傷害;希望孩子和自己不被拐賣、綁架、盜竊、搶劫勒索;希望自己的住宅不發生火災和被盜,并且住宅的建筑質量達到安全居住的標準;人們希望自己,特別是老人和孩子們不被電話、短信和網絡等虛假資訊所詐騙,不被不法商家所欺騙;當他們跌倒或者遇到危險時,能得到路人的幫助,并且當事人和家屬不要,特別是法官不要將后續救助的責任、費用賴在、判定在施助人的身上。人們希望安全地生活和工作在城市里,這也是現代城市人的夢想。
六、精神充實夢
中國人除了物質生活夢以外,實際上也有著內容極為豐富的精神生活夢。由于城鄉、教育、地區、民族等差異,中國居民,他們的精神生活夢有所區別。但是,作為中華民族,他們在精神生活方面,也有共同的精神生活夢。
由于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幅員遼闊,其文明的進展呈現出多民族、多地域、多時段交替、多元化的特點。從中原農耕文化發育發展并擴散,到北方和西部游牧狩獵文明的進入,南北交流,東西融合,形成了歷史上的華夏文化;從諸子百家,到孔孟為主的儒家文化主導;從中國本土的道教,到與佛教、伊斯蘭教,以及后來進入的基督教、天主教的融合和共存;從孔孟之道,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入;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的意識形態,傳統文化的被破壞和斷層,到20世紀70年代末意識形態方面的解放思想,再到西方各種文化和思潮的進入,以及近年來國學的興起;從過去傳統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公平分配的集體主義觀念和文化,到改革開放后的鼓勵個人和私營創業,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各種要素都參與分配的觀念和文化;從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文化,到核心小家庭,以及獨生子女,單身家庭的興起;而且,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歷史長河中,隨著交通通訊發展、生活方式改變、人際交往擴大等,中國文明和精神也在不斷的傳承過程中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文化和精神,與世界許多國家不一樣的是,更加呈現出多元性、變化性和融合性,以及與時俱進的特性。
那么,在現代世界文明格局中,中國文化以及內含的中國精神,也就是現代中國人的文化和價值觀是什么,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夢是什么?從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夢看,一生中能體面和有尊嚴地生活,在事業上獲得成就,并奉獻社會,得到家人、親戚朋友和社會的尊敬;自由地生活和工作在社會關系之中,合理和合法的行為不受到限制;人們在人格上平等,在機會上公平,在財富的分配上盡量公正,實現共同富裕;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愛好等,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工作和生活方式;科學和創新條件寬松,個人創新和創造的能力能得到自由的施展;在人生不如意時,能得到鼓勵,得到安慰,得到關懷,甚至是得到信仰方面的精神寬慰,在合法的宗教信仰中找到獨特的精神依托;能幫助別人,也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行政、司法、媒體和社會輿論公正和正義,揚善抑惡;傳承中國文化精華中勤勞節儉、尊老愛幼、誠信自立、忠于國家和人民的優良傳統,學習外來文化的先進之處,形成現代先進的中國文化和文明;社會和諧,政府與公民之間相互幫助、理解和包容,政治層穩定,人們生活和工作在安定祥和的環境中。總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生活和工作在自由、民主、公平、正義、互助和和諧的,能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社會中,這就是21世紀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夢。
需要正確處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中國內源文化與國外外來文化之間的關系,傳承和發揚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學術界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人是誰?中國人就是傳承了祖先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文明,有中國各地域內的歷史淵源,族群間聯系交往、語言文字、思維方式、思想文化、生活習慣、社風民俗、社交往來、行為規范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人類群體,在中國地域中集合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成員。其中中華文化的傳承特點,就是中國人與美國人、俄羅斯人、日本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印度人等等的區分之處。
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傳統和文化,雖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也需要與現代化步伐同步俱進。但是,中國人追求現代精神生活之夢,特別是在外來生活方式,外來文化,外來宗教,外來思潮的影響下,是不是要全部拋棄中國傳統的文化呢?我認為不是,也不應當。如果是,我們就失去了中國人的特征,失去了中華民族的特征。因此,中國人既要有現代精神生活之夢,要學習和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和先進文明,也要傳承和發揚自己祖先優秀的文化和文明。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奉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準則,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注重“和而不同”,強調社會和諧。強調上下輩之尊之愛,家庭之睦,人際之和。提出了“和為貴”、“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際和諧、身心協調、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美好品格,向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
做人誠信道德,生活節儉,修身養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之一。誠信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西方人本“原罪論”的基礎不同,對人的誠信之道建立在人本“原善說”的基礎之上。中國人所講的誠信主要是一種“身份”倫理,是做人之本,而西方人所講的誠信則是一種“契約”倫理。在堅持人本“原善”的基礎上,在市場經濟社會中,我們也要吸收西方文化的可用之外,用法律和契約的方式,約束人們去講誠信。
中國文化中,有勤奮做事、節儉持家的傳統,曾流傳下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類的詩句。從歐美發生的金融和財政危機看,中國居民和政府有著積累儲蓄的生活和理財方式,而歐美居民和政府則有著借款和負債式的生活和理財方式。中國儲蓄、積累和投資型的生活和理財方式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了30年。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缺乏,需要發揚中國文化中優良的節儉傳統,追求簡約舒適的生活方式,建設一個節約型的社會。
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內省、實踐、慎獨、持戒等,使自己做一個高尚和有道德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堅韌剛毅,強調自強不息,同時,還要有“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中國的許多家庭,許多個人,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靠的就是這樣一種奮發圖強、堅韌不拔的精神。而中國人也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著想,在生活中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在與現代文明俱進,學習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傳承中國自己優良和有用的語言文字、思維方式、思想文化、生活習慣、社風民俗、社交往來、道德規范等文化傳統,并發揚光大,這是區分世界上中國人是誰的重要標志,是保持和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21世紀偉大復興,并長久興旺發達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