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夢是人民的夢(1)
書名: 中國夢作者名: 周天勇本章字數: 5212字更新時間: 2013-09-06 10:22:09
一、安居夢
如果按照戶籍人口的30%計算,現在有4億人口規模的城市居民;隨著轉移的常住人口不斷變成定居人口,到2040年,城市居民人口的比例有可能達到80%,城市固定居住人口可能達到12億左右。這樣一個從4億,到未來規模越來越大的12億左右城市人口的理想,也是世界各國發展史上罕見的。
在城市中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套舒適而體面的房屋,是每一中國城市居民家庭的最重要夢想。許多人已經實現了,但是,相當多的城市居民還居住在條件較差、面積較小、環境不佳的居所里,他們夢想著擁有一個理想的房屋;相當多,并且越來越多的從大中專院校畢業和軍中復轉的學生和復員軍人在就業后多年中,在租住的條件不是太好的居室中每天都為支付不堪重負的租金而擔憂奔波,省吃儉用,苦苦攢錢,夢想能買得起屬于自己的房屋。特別是那些在“鴿屋”、“集箱屋”、“蝸居”、“蛋居”、“籠格”、“斗室”中群租棲身,在“城中村”、郊區農戶家租住,在城郊和工作地之間每天路途上通勤幾小時的人們,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住宅,有一個自己的家,會是他們在城市中的頭一個,并且可能是畢生奮斗的夢想。讓85%的城市居民,成為沒有屬于自己住房的租房客階級,去向15%的多套房的城市居民階級交租,15%的城市人依靠租房食利,既不符合中國人民的文化傳統,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價值理念。這樣的設想,肯定不是中國夢。
就目前來看,城鎮住宅供給與需要的缺口巨大。2010年城鎮住宅面積約112億平方米,如果2010年底城鎮人口達到6.4億人,城鎮居民人均住宅面積僅為17.5平方米。估計城鎮中2億人為進城農民人口,按照農民人口每人20平方米和城市居民每人30平方米的標準衡量,城鎮總共需要住宅172億平方米住宅,即使平均計算,不考慮多套房和住宅面積較大的家庭因素,目前的住宅需要缺口也為60億平方米之巨。
住宅資產分布不平衡。我經過小范圍調查和估計,住宅資產的分布狀況為:2億進城市農民人口和城鎮中原有的7520萬人口,即估計這部分人口占城鎮總人口的43%,他們沒有自己在城鎮中的住房,屬于城鎮無房和租房住人口;據保守估計,6.4億城鎮人口中,1%的居民自有住宅面積平均為130平方米,小計為8.32億平方米;2%的城鎮居民自有住宅平均面積約為65平方米,小計為8.32億平方米;5%的城鎮居民其自有住宅面積平均在40平方米左右,小計為12.8億平方米;有25%的居民平均面積為30平方米,小計48億平方米;有20%的居民平均面積為20平方米,小計25.6億平方米;有10%的居民平均面積為14平方米,小計為8.96億平方米。平均住宅面積30平方米以上的33%的城鎮居民擁有69.14%的城鎮房產。當然,這只是我根據各地不同社區現有資料研究的估計,真正比較準確地搞清多大比例的城鎮房產在各類城鎮居民中的占比關系,需要進行一次全面的房屋普查。
如上所述,目前城鎮住房缺口高達60億平方米之巨。這是一個驚人的、舉世無雙的缺口,考慮其分布不均等因素,估計可能在100億平方米左右。面對這個獨特而又嚴峻的民生現實,我們的相關理念和制度、財力和房價、土地資源等要素,能夠在幾年內填補如此巨額的缺口嗎?在未來的30年,能夠實現即將達到12億的城市居民所需360億平方米之巨住房夢嗎?
這樣的民生問題,僅僅靠政府建設廉租房,或經濟適用房,能滿足這樣龐大的住宅需求嗎?需要想出最為經濟,調動人民積極性,并且不會使政府財政破產的途徑。高收入人群的住房完全由市場調節解決。絕大部分中等收入人群由市場解決,政府要控制住房價收入比,控制住房價增長不超過收入增長,并且,鼓勵農村的宅地林地耕地流轉,使農村居民獲得財產性收入,形成在城市中買房的一部分支付能力。一小部分低收入人群,則由政府保障房來解決他們的居住需求。我認為,只要思路正確,理順有關體制和機制,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居住問題并不難解決。
二、樂業夢
就業是絕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之源,生活之本;而創業則是城市人,特別是一部分城市中青年人的富裕之道,成就之路。相當多的城里人,特別是畢業的大學生,復轉的退役軍人,向往有一份安穩、收入較豐和交納足夠社保費用的工作;其中的一部分城里人,他們想自己投資一家工廠,開辦一家公司,注冊一個診所等等,他們想創業,通過敢冒投資風險,開拓市場,成就商業事業,獲得人生奮斗的成就;還有一部分城里人,他們想成為投資人、企業合伙人、職業經理人、律師、醫生、公務員、研究人員、工程師、科學家、教授等等,通過學習知識和技能,甚至是終身的學習和實踐,在自己的領域中拼搏,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這就是未來4億到12億中國城里人的就業和創業之夢。中國城里人對這些夢終身不懈、前赴后繼的追求,在為社會創造財富之時,滿足著他們的生活需要,使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富裕,同時也促進著國家的強盛。
歐洲工業化的過程中,由于農業破產,工業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也遭遇了人口嚴重過剩的局面。然而,他們當時依靠向外侵略和發現新大陸,對外轉移人口,不論是留在國內的人,還是轉移到本土以外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大多都實現了他們的就業和創業夢。“美國夢”,就是歐洲轉移人口在北美的就業和創業之夢。
中國人的就業創業之夢有自己的獨特性。中國從勞動力供給趨勢看,一是由于人均耕地相比世界他國太少,由于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較快,由于在農業中勞動的生產率太低,農業中現存的勞動力過剩異常嚴重,中青年勞動力,特別是每年新增的農村勞動力人口,源源不斷地向城市中流動,未來的五年中,年轉移壓力在1000萬左右;二是城鎮中高中畢業、大中專學生畢業,復員軍人,新增的勞動力,企業破產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再就業的勞動力,其勞動力供給也在1000萬人左右;30年后,城市中需要就業的勞動力將從現在的3億人左右增加到7億人之巨,在城市中,我們未來平均每年的新增勞動力就業供給壓力為1330萬人。
而從勞動力的需求結構看,一是中國公務員和事業領域供職的規模已經太大,稅費之沉重已經不能再供養更多的就業人口了;二是工業內部,由于勞動工資水平不斷提高,社保養老、醫療等保險的規范,勞動成本上升,也推動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整體吸收勞動力就業的能力越來越弱,甚至未來一些產業的衰落還要擠出勞動力;三是農村和農業領域不僅不能再吸收勞動力就業,每年還要向城市擠出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四是由于城鎮化滯后,包括原有和目前體制對服務業發展的歧視,第三產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不如與我們同樣發展水平的國家;五是從地方政府GDP和增加稅收的取向看,更愿意發展相對吸收勞動力就業弱的大型和特大型企業,而忽視能大量容納勞動力就業的小型和微型企業的發展,并且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設與小商小販小店的現實沖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在客觀上還受到損害和限制,注冊登記準入、稅費負擔、繁多的檢查和罰款、融不到資等都是小型和微型企業在目前的中國難以正常發展的體制障礙。
與歐美國家工業化過程不一樣的是,現在的世界格局,中國不可能大規模輸出人口,中國注定要在自己的國土上解決數億人的就業和創業需要。也就是說,中國人,要在自己的家里實現自己的就業和創業夢。我們在這樣大的世界罕見的勞動力供給壓力下,在目前極不利于就業和創業的發展模式和體制政策環境中,眾所周知,沒有就業就沒有滿足生活需要的收入,沒有體制政策條件就沒有創業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數億城里人能樂業嗎?未來將近12億的中國城里人,能通過就業和創業,過上富足和富裕的生活,以及成就他們的事業嗎?他們能實現他們的就業和創業之夢嗎?
東亞的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都是人口密度比中國大陸大的國家和地區,他們在二元結構轉型過程中,很好地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就業,很長時期中,其失業率都很低。關鍵是,在對外關系上,他們采取能大量就業的勞動密集產業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在企業規模上他們采取了能容納大量勞動力就業的小企業立國立島的舉措,在產業結構上采取了不抑制,并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他們在城市化過程中,所走過的解決大量剩余勞動力就業的道路,應當成為中國未來學習的模式。中國完全有能力不走歐洲侵略別國解決工業化過程中人口和勞動力過剩問題的老路,也完全有能力在不向世界大規模輸出人口和勞動力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發展中小企業,發展服務業,來實現中國人的充分就業。
三、社會保障夢
人們在基本和向往的生活需要滿足之后,生活、工作及環境的安全與祥和,是人們高一個層次的需求。在一個復雜環境下的城市中,城里人,更有他們的安全與祥和之夢。
20世紀后期到21世紀中葉,中國人,在經濟和社會的二元結構劇烈變動過程中,那些年老、失業、生病、傷殘的人群,那些在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急劇轉移后,在就業和職場激烈競爭中,即使工作和健康正常,但對失業、退休、生病和意外傷害擔憂的人們,在年老和意外情況下,生計的安全,是他們安全之夢的重要內容。
中國歷史上沒有社會保障制度,對于一個農村家庭未來的生活安全講,土地和兒子就是他們將來的保障,自己給自己儲蓄,是防范未來生活風險的方式。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中,我們企圖用計劃經濟和公有制的辦法,來防范年老、生病和傷殘等風險,同時我們強調生產,將應當提取的諸如此類的社會風險基金沒有提取,社員和職工的養老金變成了擴大再生產的廠房、機器和馬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才開始著手學習和建立城鄉現代的社會保障體系。
什么是城里人的生活安全之夢呢?概括起來,基本的生活安全,就是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殘有所助,貧有所濟。現代城市家庭的人口結構,資產積累,工作方式,用品和服務的市場化程度等,與傳統的農村家庭已經大不一樣。需要建立與這種家庭結構、生活方式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養老、醫療、失業、傷殘、貧困等救助和保障模式。即能工作時、健康時,努力工作,在個人收入和工作單位方提取各種保障資金,建立個人帳戶和統籌基金,到生病、老年、意外和需要幫助時,由社會保障體系來支付其需要。從土地養老、養兒防老,自我儲蓄,計劃公有低效率保障,到國家建立和形成社會保障網,健康、青壯年、有能力時,依靠自己;生病、傷殘、老年、失業、就業前、無助時,依靠國家和社會,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老來和弱勢時無憂,這就是現代中國城里人的生活安全之夢。
有專業人士估算,即使不計失業保障,狹窄口徑的保障資金需求也至少在10萬億,截至2012年底審計署審計的數據,全國各類社保基金積累額僅為3.6萬億元。有人士指出,“過去主要是企業養老,低工資高就業是資金缺口的主要原因。”我認為,還有低工資、無社保,不以人為本,將勞動者的再生產投資,挪用在了固定資產的擴大再生產上,這是問題形成的根本。在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模式下,各地社保部門均調用個人賬戶資金用于當期支付,個人賬戶有名無實,長年“空轉”。挪用個人賬戶造成的新債,遠未償還的“隱性負債”舊債,以及還要繼續擴大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加之還要提高水平,增加和完善險種等等,潛在的資金缺口,我估計在30萬億元人民幣以上。
中國城鄉13億到未來15.5億人的各種生活安全之夢,即一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網,我們拿什么去建立呢?
當然,社會保障的覆蓋面要擴大,要應保盡保;但是,社會保障的水平,要量力而行。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越來越大,財政收入的增加,以及國有資產的社會化,社會保障資金的欠賬和缺口,會逐步得到彌補,社會保障的水平也會逐步得到提高。
四、公共服務夢
一個社會從自給自足的農村社會和農業經濟,轉向開放的城市社會和現代經濟,其家庭和個人越來越多的家需和勞務被社會化了,非公共物品,如家電、汽車等等,由市場提供;而路燈、公路、供排水、警察、燃氣、教育等公共物品,或者準公共產品,由政府提供。按照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像政府、軍隊、外交、司法、警察、教育、醫療、交通、供排水等這樣的機構和事務,需要每個家庭讓渡一部分自己的權利,交一定的稅收,由集中的公共機構去解決。其優點是,公共服務規模化、專業化,降低了人們滿足這些生存和發展需求的交易成本。舉例來說,一個家庭,教育方面自己聘請教師,教育自己的子女;聘請保安,保證自己家庭的安全;聘請自己的私人醫生,為家人治病;鄰里之間有糾紛,或者以雙方談判和解解決,或者訴諸武力,分出強弱勝敗來解決;要出行,自己從自己家門口修一條路等等,無論是每一個家庭的內部成本,還是其造成的外部負效應,代價都非常高昂,損失非常巨大。于是,每個家庭聚集在一起,選出公共機構,成立政府,辦學校,成立警察局和法院、醫院,還有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替納稅人修路。這就是國家、政府和其他公共機構產生和形成的經濟學原因。因此,在現代市場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社會中,人們生活在公共的基礎服務、關系之中。中國城市的居民也不例外。
那么,中國城市中,無論是原住民,還是新市民,他們對公共服務和社會安全有什么樣的夢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