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中華民國
- (日)菊池秀明
- 2808字
- 2019-01-05 09:38:03
序章 南來之風——來自邊地的復興中華的嘗試
近代日本與中國
本書旨在敘說中國的近代歷史,筆者想以一個設問作為開端??吹奖緯娜藗儯瑢械摹敖币辉~會產生何種印象?
多數日本人對“近代”(modern)這一詞匯的印象通常是正面的。比如,它可以讓日本人聯想到明治時代的流行語“文明開化”,聯想到那些身著西裝披頭散發的形象,鐵道、磚瓦造的歐式建筑,乃至醫療技術的進步與學校等等。近代日本對歐洲文明的引進與資本主義化的嘗試為日本人帶來了富裕和舒適的生活。
那么本書所敘說的中國又是何種境況呢?漢語里,至少在回顧中國歷史時,“近代”一詞往往伴隨著沉重、消極的印象。因為,對中國歷史來說,近代是一個屢受外國侵略、國家民族面臨存亡危機的時代。
比如中國現行的改革開放政策的雛形,最早提出于1975年。當時的周恩來總理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口號,而未采用“近代”一詞。其最直接的理由是依據中國官方的時代劃分法,即從鴉片戰爭至1919年五四運動為近代史,其后為現代史。而由這種劃分就可見,近代史對中國人來說首先是屈辱的歷史、是抵抗侵略的歷史。
21世紀的今天,中國終于可以一洗近代以來所飽嘗的屈辱。鴉片戰爭后淪為英國殖民地長達一百五十六年之久的香港于1997年回歸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就如曾經的東京奧運會之于日本一樣,成為中國人切身感到新時代來臨的紀念碑。
誠然,對過去的清算決非一日之功,至少于現在的中國,其過程還未完結。2001年圍繞美化日本侵略行為內容而再度引起關注的教科書問題,2003年于西安、2005年于中國各地發生的反日游行等,這種不時趨于緊張的日中關系揭示了苦難的近代史在今天仍然是大多數中國人所共有的“負面的記憶”。
相反的兩個中國近代史
本書所敘說的中國近代史具體指從鴉片戰爭后的19世紀中期到中日戰爭開始前的1936年。這一時期的特征若以一言蔽之,可以用“復興中華的嘗試”來概括。但是如何評價這一嘗試,中國史學家們的意見一直都不統一。其原因首先要從現代中國數十年來的政治激蕩中尋求。
日本真正開始中國近代史研究緣起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當時被稱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權的誕生給予了一直輕視中國、不愿正視侵略事實的日本人以沉重打擊。于是日本人試圖從中國的近代史中發現一種可能性,即與經受了1945年戰敗挫折的日本不同的“近代”。
在此背景下開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重點放在了闡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研究是在當時日本批判冷戰體制下軍國主義的復活與推動社會民主化這一政治課題之下開展的。
但是這些研究大多偏重于與中國共產黨相關的革命運動史,往往帶有以“對革命作出貢獻,或反對革命”為善惡標準的成見,并不注重實證性的分析。另外,由于中日到1972年才恢復邦交,此前的中國對日本來說就仿佛是“從未見面的戀人”,是一種隱藏于面紗之下的神秘存在。因此當時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也難免流于背離中國社會實際情況的理念性的研究。
1978年開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與中日交流的正式啟動為中國近代史研究帶了巨大變化。隨著1957年“反右”斗爭以及“文革”對知識分子迫害等中國現代史的歷史問題被公開研究和討論,以革命勝利為頂點的歷史范式受到了極大震撼。進而,親眼目睹了中國社會“落后”實景的日本人,早已不再把中國視為日本應該學習的近代化的榜樣,而是普遍認識到中國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的發展中國家。
在這種現實面前,多數日本人眼里的中國不再是革命帶來的新社會,而是革命之后依然傳承下來的、帶有傳統特質的社會。另外,由于日本人已然可以長期留在中國進行深入觀察和研究,所以,特別是近代史領域里,出現了許多運用了日本所不能見的新史料的研究成果。但是,即便這種重新勾畫中國近代歷史景象的嘗試,現在看來也仍然存在諸多局限性。這些嘗試從反對既往的主流的農村革命史出發,把重點從革命與農村轉移到了改革史與都市史的研究之上。誠然,諸多歷史事實得到了厘清,但其結果也不外乎是填補了這方面研究的空白而已。如果苛刻地說,這些不過是毛澤東革命路線轉換到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這一政治局勢的變化反映到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結果。
更為重要的問題是,這些嘗試針對單個的歷史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卻沒有提出一個取代以往革命范式的總括性的歷史框架。這也是當今所有學術領域的共通問題,由于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專門領域的過分細化,因此很難產生能夠概括這些領域的具有遠見的結論。
南方邊地吹來的新時代之風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的2003年10月,紐約傳來了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女士亡故的消息,享年106歲。繼張學良在2001年病逝至此,本書所涉及的中國近代史上的主要登場人物均已離世。
時隔半個世紀,張學良在1990年接受NHK的采訪中,以精神煥發的面貌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呼吁日本年輕人了解中日之間的不幸歷史,這一影像至今依然令我們記憶猶新。在中國雖有“蓋棺定論”的說法,但最后的當事人張宋二人的逝世,也正提示我們從現在開始冷靜評價這個時代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來描述中國的近代史呢?本書想做一個嘗試,即以南方邊地吹來的新時代之風的視角,來剪影這一時代。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國民革命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運動,都興起自南方大地,而后向北發展。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等改革運動以及新思想、新文化的接受與創造,亦多由南省出身的人物擔任骨干,或以在此時代發展起來的南方邊地城市作為其衍生發展的舞臺。
眾所周知,擁有廣闊土地的中國,其南北是截然不同的社會。南方為水稻種植區,人們以大米為糧;北方則以小麥、面食為主。而代表北方的北京方言與香港、廣州人所講的廣東方言更互不相通,猶如兩國語言。延伸到地平線的平原地區、被干燥的黃土地所覆蓋的華北大陸,與山川河流密布、地形高低起伏、臨海與外國相通的開放的華南地區,遑論風景,甚至人們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也各自相異?;蛟S也可以說兩地人的價值觀是不同的。
從本系列其他各卷的敘述中可知,近代以前,中國歷史上的新風氣往往興起于北部邊境。中華文明每遭遇動蕩時期,總是通過吸收周邊世界煥發的能量實現復興與擴張,從而得以保住延續數千年的命脈。但是,承擔這一使命的是從北方進入的各游牧民族,而外部對中國的文化刺激也大多是經由內陸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所帶來的。
當然,這種情況因蒙古時代的海上貿易以及大航海時代后的世界一體化而不斷發生著變化。但是,宣告新時代的南來之風從真正意義上席卷中國大地,可以說是從本書所論及的近代開始的。洪秀全、孫文以及其后繼者蔣介石等本書中的出場人物,皆以南方邊地為出發點,傾注熱情于被稱為“北伐”的北上作戰。而從南方農村根據地興起的毛澤東的邊區革命也是朝著黃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時代的種子。由此可見,近代中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從南方開始復興之路的時代。
以下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這與南來之風一起開始的復興中華的嘗試與苦難的一幕一幕。面對包括日本在內的列強的侵略,從不斷的挫折與失敗之中,如同鳳凰般涅槃的中國,無疑為生活在不透明的時代的我們帶來了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