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 (日)小島毅
- 3677字
- 2019-01-05 09:33:30
第一章 宋朝的誕生
從安祿山到黃巢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白居易《長恨歌》節選
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兼任北部邊境幾個節度使的安祿山(707—757)以“誅殺奸臣楊國忠”為名,從領地幽州(今北京)起兵,十二月就攻陷洛陽。這對歌舞升平的玄宗政權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翌年六月,玄宗對防衛首都長安失去信心,帶領手下倉皇向西南方向的四川逃亡。逃至長安郊外的馬嵬驛,就發生了上邊引用的詩歌中所描寫的近衛軍的反亂,楊國忠一族皆被誅殺。連楊國忠的堂妹、帶來一族繁榮的楊貴妃也未能幸免。失去寵妃的玄宗皇帝心灰意冷,繼續向西逃亡,太子則與玄宗分道而行,七月十二日在長安北邊的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附近)即位,史稱肅宗。
安祿山不久就被自己的兒子謀殺,部下史思明遂掌握亂軍實權。此即為后世稱之為安史之亂的發端。唐軍在至德二載(757)奪回長安,后與亂軍圍繞洛陽一進一退,直至玄宗和肅宗父子二人相繼駕崩,代宗即位后的寶應二年(763),才終于平息了這次反亂。
這次叛亂對于唐王朝的打擊極為沉重。唐王朝雖然之后還延續了一百四十年,時間長短與王朝建立到安史之亂基本相同,但是我們從“大唐帝國”或者“花都長安”等詞語中所能聯想到的,基本上都是唐代前半期的全盛時代。唐代后半期,雖然改革者接二連三粉墨登場,企圖再建根基已經動搖了的帝國,他們也確實取得了不少垂死掙扎的成果,但是并沒有做到帝國的完全再建,這個時期只是一個巨大恐龍逐漸走向衰亡的過程。
這個過程本套叢書第六卷(《絢爛的世界帝國》)有詳細描述,本書省略不提。這里只簡單介紹一下當時所施行的政策中被隨后的朝代所繼承的部分。
首先應該舉出的是兩稅法。建中元年(780),宰相楊炎建議實行新的稅制改革,放棄了基于均田制的租庸調體系,也就是人頭稅的支配理念,在承認土地私有的基礎上,實行以戶和土地資產為主的家計單位課稅,對稅制進行了空前的大轉換。同時,改革當時歲入決定歲出的制度,采用了完全相反的以預算歲出額決定歲入課稅額的方式,實現了國家財政的健全化。這些措施和改革,被評價為從王朝體制向財政國家的質變。
官僚機構也相應得到改編和強化。但是因為沒有基于某種理念進行立法,而是根據需要適當追加組織和職務,結果使得官僚機構變成一個非常臃腫復雜并充滿矛盾的組織。玄宗命令編撰的《大唐六典》中的機構圖,成了一紙談論當年理想的古文書。
其次是藩鎮跋扈。安祿山本人就是一個為了北部防御、從軍事到民政全權掌握地方權力的節度使,他把公權力演變成個人的私權力,進而鋌而走險,舉兵叛亂。唐王朝在鎮壓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在內地也設立了藩鎮,賦予類似總督的節度使、觀察使巨大權力,期待他們能有效推進軍事征用,促進民生安定。在叛亂鎮壓末期,為分解叛軍,采取了允許叛軍將軍投降,保證其勢力范圍,并由其繼續統治的措施。由此,全國各地都設立了藩鎮。
兩稅法規定,所收稅的三分之二留地方消費,三分之一上繳中央政府。但是有些藩鎮拒絕上繳,連節度使的繼承和任命都由該地軍隊自己決定,朝廷的統治失去權威。其中安祿山的部下投降后,被任命為節度使,統治河北三鎮,實際上成了獨立王國。河北三鎮為幽州盧龍軍節度使、鎮州(今河北正定)成德軍節度使、魏州(今大名市)魏博軍節度使。
最后,是科舉官僚的抬頭。官吏的登用實行筆試始于隋代,一般認為這就是科舉制度的開始。但是科舉制度發揮實質性作用還在唐朝后期。隨著國家體制的轉變,需要的人才特征也不同。科舉制度選拔和提供了具有應對這些變化能力的優秀官僚。從再建中央集權體制的立場上開展同藩鎮對抗的,大都是這些科舉官僚。
另外,還有很多科舉考試失意后成為藩鎮幕僚十分活躍的人。韓愈雖然中了科舉進士科,但是沒有被當時貴族把持的吏部所重用,結果只好給幾個藩鎮效命。諸如此類優秀人才效力于節度使的情況,對于中央政府來說,無疑是利敵行為,而且也是巨大損失。企圖重整旗鼓、強化王權的皇帝們一直夢想把稅收、軍權、人才重新集中到中央政府。
韓愈、白居易效忠的憲宗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是盤踞在宮廷的宦官們以皇帝親信自居,無視法律,耍弄權勢,再加上官僚內部的派別爭斗,所以并沒有能夠重新確立朝廷的權威。就在大唐帝國的內臟逐漸被病魔腐蝕的危機時期,發生了使病情急劇惡化的重大事件,這就是黃巢之亂。
黃巢之亂
乾符二年(875)六月,呼應前年以來在山東一帶活動的王仙芝,黃巢舉族起義。王仙芝和黃巢都曾染手走私食鹽,他們與為增加稅收打擊走私的唐朝政府一直存在沖突。當時正好華北一帶發生旱災和蟲害,許多災民背井離鄉,流落各地。黃巢糾合流浪貧民和無賴之徒,組成大型盜賊團,自稱沖天大將軍,轉戰各地,主要搶奪財富集中的城市。
黃巢本人據傳數度應試科舉均遭失敗,但也應該是一個具有一定古典素養的人物。起義當初,他們為掠奪財富轉戰各地,像蝗蟲一樣,吃盡一個城市再轉向另一個城市。唐朝廷當然試圖鎮壓,但是因為黃巢軍沒有設立根據地,采取打游擊的戰術,所以要捕捉和殲滅他們非常困難。
乾符六年(879)初,經由浙江、福建進入廣東后,黃巢對朝廷提出,如果任命自己為節度使,就繳械投降,聽命朝廷。黃巢企圖成為藩鎮軍隊,名正言順掠奪財富。由此可見,他們并不是要解放農民的起義軍。說白了,這只不過是一群失去社會信任,因自身能力不足不被社會所承認的對社會不滿分子,毫無計劃沒有理念地揭竿而起而已。他們也一直在尋找能被社會承認,能恢復安定生活的機會。
可是,朝廷卻只給他提示了一個更低的官職。不但黃巢本人對此不滿,連跟他打鬧的狐朋狗黨也都覺得生活不保。黃巢遂下決心放棄招降,于同年九月攻占廣州城,對廣州進行了徹底地破壞和掠奪,因為廣州作為南海貿易的據點集中了大量財富。史書記載有超過十萬人被殺。不過這個“廣州大屠殺”的犧牲人數并沒有明確的根據,只不過是被害者如此記憶和記錄而已。

1 黃巢軍進軍路線(參照礪波護《馮道》中公文庫版做成)
在廣州把能掠奪的都掠奪一空后,實在受不了南方暑氣的黃巢集團,開始向北方轉移。途中雖然繞了一些遠路,可是翌年十一月竟兵臨洛陽,其令人驚異的進軍速度,使得行動遲緩的大唐朝廷驚慌失措,無力防戰。很快洛陽失守,一個月后,竟連長安也拱手相讓。
黃巢集團自渡江進入江北后開始出現變化兆頭。他們放棄掠奪,黃巢自稱天補均平大將軍,開始收買民心,主張建立有別于大唐的理想國家。進攻目標直指洛陽、長安等大唐中樞城市,也與原來回避同唐軍正面沖突時期完全兩樣。在幾乎沒遇到什么抵抗就占領了洛陽和長安后,黃巢進入皇宮,登上皇帝寶座,改國號為齊,定年號為金統。國號來自他的出身地山東,年號表示自己是繼承大唐的金德王朝。
漢代以后出現的五德終始說,把改朝換代理論化。這個學說以解釋森羅萬象的五行思想為基礎,認為各個王朝都有相對于五行的五種“德”中的某一個德,王朝更替時“德”也按一定的順序變換。其順序采用前漢末年的相生說,按木→火→土→金→水→木循環。漢為火德,篡奪前漢王權的王莽,篡奪后漢王權的曹丕,都自稱自己的王朝是土德。滅了曹魏的晉是金德,南朝時取代東晉的宋是水德。北朝系統的唐,繼承晉(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算是土德。
這些王朝交替一般都要上演一番“禪讓”的儀禮。說明天命更新是經過前朝皇帝承認的,前朝皇帝是主動讓給新王帝位的。不論王莽還是曹丕,雖然實際上都有暴力的脅迫,但是表面上都表現為漢皇帝禪讓三次,三次都辭退,最后實在無法才即位。
大唐帝國的后繼者
但是黃巢即位并不是禪讓。黃巢占領長安、入主宮殿時僖宗皇帝已經蒙塵四川。黃巢自己登上皇帝寶座,取象征金德的年號,向內外宣布自己是大唐帝國的正統繼承者。“唐”的正式國號是“大唐”,本書為了與自稱“唐”的別的王朝區別,效仿先學的稱呼,把這個我們都很熟悉的世界帝國按其正式國號,稱之為“大唐帝國”。其實,黃巢的“齊”本來也是“大齊”。“大日本帝國”、“大韓民國”,都是效仿了中國的這種稱呼的國名。
齊朝是自任大臣、將軍的黃巢集團干部們與沒有來得及逃離長安的大唐帝國中下級官僚組成的混合政府。當年的天補均平大將軍的稱號也不知道扔到哪兒去了,黃巢集團不費吹灰之力占領長安后,就寄生在雖然衰敗但是并不失昔日繁華的榮光上。躲避在長安周邊的大唐貴族們,被以各種借口逮捕殺害,目的顯然就是掠奪他們的財產。
這期間黃巢集團因為有了固定的根據地,反倒被藩鎮勢力包圍,經濟狀態日漸窘迫。金統三年(882),也就是大唐中和二年,駐屯在長安東部一百公里處的同州的朱溫叛變,使得長安也陷入難保的境地。朱溫本人因此立功,被大唐帝國皇帝賜名“全忠”,并被任命為節度使。但是誰能想到號稱“完全忠誠”的這個家伙,后來能超過安祿山、黃巢,給了大唐帝國最后的致命一擊。歷史就是這么具有諷刺意味。
大唐帝國一邊還有歸順大唐、被賜予皇室“李”姓的沙陀族武將李國昌之子李克用的軍隊。他率領全身黑衣號稱“鴉軍”的強悍部隊,大敗齊軍。逃出長安的黃巢,重操舊業,像蝗蟲一樣在河南各地逃竄掠奪,最后在故鄉附近的泰山腳下自殺身亡。朱全忠和李克用因平叛有功嶄露頭角,至叛亂平定后遂形成兩雄爭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