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 (日)小島毅
- 4457字
- 2019-01-05 09:33:41
第三章 動亂的世紀
王安石上臺
輔佐神宗皇帝的精英官僚
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駕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好不容易從《禮記》的“治國平天下”中取了一個“治平”的年號,可是英宗在位四年就死了。英宗長子趙頊嗣位,年方二十的年輕皇帝神宗由此誕生。此時政治改革的必要性比四年前英宗即位時更加迫切。但是,朝廷上下還在為“濮議”爭論不休,兩派互相牽制,互不相讓。而鉆了這個空子的,則是王安石。
仁宗駕崩同年王安石母親病逝,因此英宗治世的那幾年他正好在江寧(今南京)服喪,所以與中央官僚們的濮議沒有任何關系。他雖然是江西撫州出身,可實際上的故鄉卻是江寧。

18 王安石
神宗在皇太子時代,與韓絳、韓維、呂公著等貴族出身的年輕官僚關系很好。王安石的名字可能就是通過他們知道的。歐陽修和司馬光也很早就注意到王安石。王安石成為朝廷的期望所在,很快被任命為翰林學士。
王安石的父親也是一個科舉出身的官僚,一生為地方官。王安石慶歷二年(1042)年方二十二歲,就以八百三十九名及第者中第四名的優秀成績中舉。同中進士的還有后來在新法政權時支持王安石、后升任宰相的王珪和韓絳。
如此優秀成績中舉,一般都是當一期地方官后調回中央,歷任顯職。但是王安石在淮南任期終了后,卻沒有要求回朝,而是自愿到明州(今寧波)鄞縣任知縣。后來也曾做過中央的官僚,但是王安石在服母親的喪后,就留在老家當了江寧知府。王安石自愿選擇在地方任官,一般認為是因為他家比較貧窮,要養活一大家人,自己專找一些收入比較高的職位。但是另一方面,也正因為他輾轉地方,所以才看到地方的實際情況,在地方積累了改革的經驗,后來才能在中央實行大規模的改革。
神宗治世期間,最初改元選定的年號是“熙寧”二字。“熙”是明亮的意思,“寧”是安寧的意思。這個年號包含了神宗超越父皇、改革國政的決心。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升任參知政事,兼任特別設立的制置三司條例司長官,開始實行改革。制置三司條例司從已經慣例化的官僚體系中破格選拔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官僚們組成。其中除了王安石的心腹呂惠卿以外,還有程顥、蘇轍等后來轉為批判派的人才。從這里也能看出剛開始時,改革是廣大有識之士的共同志向。他們一起討論,日夜研究各種政策。這就是所謂的新法政策。翌年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升任宰相,從此與神宗一起,統率朝廷,實行新法。個別新法及其意義留待后邊詳細說明,我們這里先看朝廷政治形勢的變化。

19 王安石真跡《致通判比部尺牘》(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給作通判比部的友人的問安信
誓把王安石拉下馬
隨著新法細節的確定,朝廷內部開始產生分裂。程顥和蘇轍甩手不干了,退出了制置三司條例司。濮議時的死對頭歐陽修和司馬光這時也步調一致,要求皇帝罷免王安石。連當初給神宗推薦王安石的呂公著也對新法持批判態度。這些人籠統被稱作舊法黨,但是這個稱呼僅僅是后世為了方便把反對新法黨的所有人一股腦總稱的。這些人其實并沒有明確的統一政策,也沒有結成什么黨派。
他們的共同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把王安石拉下馬”。這里有種種政治力學在起作用。王安石找出各種借口和理由,把他們一個個都排擠出政治中樞。有些大人物不好太露骨排擠,就給一個名譽職務讓其養老或者任命成地方大城市長官。監管道教設施的道觀監督,就是這個時候王安石為此目的新設的。于是這般,朝廷的重要職位,都被王安石一黨壟斷。
在政治上失敗的抵抗勢力,開始轉向言論戰。如果放在現在的話應該就是爭取輿論支持,但是當時爭取天意的支持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中國自古就有天人感應的思想。一旦朝廷實行弊政,上天就會用天體的異?,F象或者異常氣象表示警告。熙寧六年(1073)久旱不雨,批判派說這是上天的警告,要求立刻停止新法。甚至有官僚發誓說:“如果把王安石罷免后十天之內不下雨,我就是被處刑也在所不惜!”針對這些批判,王安石對神宗上奏說:“只要我們推行善政,就沒有什么對不住上天的。天變不足畏?!边@種似乎對天不敬的說法,也是后世詬病王安石的一個原因。
其時,恰好“導言”中提到的那個成尋在開封。我們在“導言”中已介紹過,他的日記記載的事情雖然在宋朝的史料中找不到旁證,但是通過神宗親自來看他祈雨的記載,可以看出神宗當時的焦慮心情和對他祈雨的期待。當時如果再不下雨,就算是改革推進派的神宗,也將直面不得不罷免王安石的難題。不過,王安石不愧是“天變不足畏”的發言者,在他本人沒有出現的地方,更顯示了他的存在感。王安石對上天持有敬畏之心,但是并不相信一個從外國來的祈禱師祈雨。
也許成尋祈禱有效,果然天降大雨,王安石暫時還繼續穩坐宰相交椅。但是翌年,他終于受不了反對派的批判,請辭宰相。熙寧八年(1075)雖然再拜宰相,可是第二年又請辭歸鄉。從此,王安石回到故鄉江寧養老,從政治舞臺上消失。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再也沒有踏上開封的土地。
王安石雖然引退,但是他開始的新法卻被繼續執行。呂惠卿、蔡確、章惇等王安石提拔的人才,在神宗的指導下實行集體領導。王安石這個偉大的改革設計師雖然走了,但是他設計的新法都得到施行。這些實務官僚的任務就是如何完善這些新法。
繼續了十年的熙寧年號,這一年改為“元豐”。新年號體現了神宗新法已經走入正軌,國家再建在望的自信。抵抗新法的舊法黨,因為失去了王安石這個攻擊目標,或者是因為無奈,甚或是因為內心對新法的效果不得不承認,總之熙寧年間那樣激烈的批判幾乎銷聲匿跡。表面看來,宋朝社會似乎將按王安石設計的路線順利向前邁進。
但是,悲劇重演。全面信賴和支持新法的神宗,在位僅十八年突然駕崩。時為元豐八年(1085),神宗年方三十八歲。歷史沒有“如果”,但是我們還是忍不住要這么想。如果神宗能壽終正寢的話,那么后來的中國文明將肯定大變,歷史將被重寫。
北宋末期長達四十年的黨爭,因神宗的早死拉開帷幕。主持國葬的是元豐年間推行新法的宰相王珪,就是“濮議”時作為翰林學士上奏稱“皇伯”的那個人物。他因為在任途中突然死去,所以沒有被卷入黨爭中。因此舊法黨史家對他的評價也還不錯。但是,這個人物是下邊將要登場的一個宰相的外祖父,所以請一定記住。他的后任,是蔡確。
王安石改革催生《資治通鑒》
繼承皇位的哲宗趙煦年幼無知,因此與仁宗即位當初一樣,他的祖母高氏(即神宗母)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宣仁太后)。不幸的是,皇太后非常討厭王安石,對新法也持批判態度。她立刻把引退洛陽的舊法黨精神領袖司馬光召還回朝。司馬光在此一年前,剛完成嘔心瀝血的鴻篇巨制《資治通鑒》。
司馬光年輕時就策劃編纂歷史典籍。但是那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不是一個高級官僚業余所能完成的。退隱洛陽,使他有了充分的時間。在此意義上,可以說是王安石的改革催生了《資治通鑒》。
這種“風大好賣桶”,把沒有直接因果關系的兩個事項相關聯的論法,古來稱之為“春秋筆法”。這個筆法就是,在尋找后來發生的某個現象的來龍去脈的過程中,發現該現象發生以前的某個現象為其原因之一,而且從道義上看,前邊發生的現象才是后來發生的現象的主要原因,所以把與實際行為主體不同的人物就像后來發生的現象的主體一樣來描寫。因為(被認為是)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體《春秋》,就是用了這么一種寫法(后世注釋家如此解釋)。所以說,如果沒有政敵王安石,那么這部不朽名著很可能就不會完成。

20 司馬光

21 《資治通鑒》(部分 選自《增廣司馬溫公全集》內閣文庫藏)
司馬光計劃把《春秋》以后的歷史用編年體方式編纂,經過幾十年辛苦勞作,終于完成。將其命名為《資治通鑒》,意即“作為當今政治借鑒的通史(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是神宗皇帝。此書雖然有司馬光和先人的一部分評語插入其中,但是基本上全是羅列事項。但是,如何選擇取舍,如何排列,以及用什么文字表現,卻都體現了司馬光的歷史觀。那就是排除一切捏造,只收入編者認為屬于歷史事實的事項,并且在進行歷史實證時,總結出大量供當時的統治者借鑒的經驗教訓。所以此書作為史書之鑒能在東亞地區被廣泛閱讀,實有首肯之由。如何記錄、記憶過去的歷史,這個問題與當今歷史學研究最前沿的課題之間有一脈相承之處。
說起中國的歷史書,與司馬光同姓的司馬遷的《史記》最為有名。司馬光一族自稱是司馬遷的后裔,所以司馬光很尊敬司馬遷。但是,有關歷史的記述方法,他們卻完全不一樣。《史記》開創了以帝王年代記和個人傳記為主體的紀傳體,而《資治通鑒》則繼承了《春秋左氏傳》的編年體,只有帝王年代記。
《史記》的個人傳記采用了很多司馬遷收集的民間傳說等入史,加強了記述的故事性。因此,同一個事件,在不同的人物傳記中互相矛盾的記述并不少見。某個歷史事實,為了反映傳承該事件的眾多人的視點和記憶的多樣性,特意全部記載,這是《史記》的一個特征。比如可看作整個《史記》最高潮的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的大戰,對項羽感情移入寫成的《項羽本紀》與站在劉邦的立場上寫的《高祖本紀》,讀起來感覺完全不一樣?!俄椨鸨炯o》自古就被當作范文傳誦。但是,夸張項羽英雄性的這種悲憤慷慨的筆法,并不是《史記》的代表性筆法?!陡咦姹炯o》的主題,則是贊嘆劉邦的堅實性和現實感覺以及對偉大王朝締造者的敬意。這里并不判斷筆法孰是孰非。與單純地對善惡進行價值判斷的筆法相異,《史記》具有一種把歷史作為人生劇場看待的視角。
相對的,單一年代記的《資治通鑒》則是一個事件只用一條單線記述。他一貫的筆法是慎重比較各種歷史史料,去除過剩的裝飾修辭,只記錄事件本質。這有他的追求,即所謂大義名分論。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個人在自己所在的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應該如何行動,特別是仕官之人為國家盡忠,到底為何?與歐陽修《五代史記》共通的這個問題意識,是司馬光執筆的動機。
在此意義上,《資治通鑒》雖然作為讀物,其魅力遠遜色于《史記》,但是對于能從字里行間看出事情本質的讀者來說,卻是一部非常耐讀的歷史書?!顿Y治通鑒》并不是單純地羅列事實,其中反映了司馬光敏銳的歷史觀和讀史眼光。如果說《史記》是適合青少年閱讀的通俗讀物,那么《資治通鑒》則可以說是適合成人閱讀的高深讀物。
我們把話頭再返回到神宗駕崩的元豐八年(1085)。
受皇太后之命回到開封的司馬光,此時已是六十七歲高齡,他可能早已決定在洛陽安度余生了。他肯定沒有想到比自己小一輩的年輕皇帝會突然死去,自己還會有重新掌權的時候。當時洛陽集中了許多舊法黨的遺老,與開封中央政府保持一定距離,具有一種文化沙龍的氛圍。對于宣仁太后的突然指名,司馬光猶豫不定。這時沙龍成員之一程珦的兒子、曾經任職于制置三司條例司的程顥鼓勵他說:“除了您老,朝野上下沒有一個人能廢除現在的惡政?!背填椩谒妥咚抉R光后不久辭世,享年五十四歲。
站在舊法黨立場上寫的歷史書均記載救世主司馬光入開封城的時候,數萬民眾夾道歡迎。司馬光以年齡和健康為由,數度固辭要職,但是翌年,即“元祐”改元之年(1086),司馬光終于就任宰相。如果從王安石上臺以前的英宗時代司馬光就已經是翰林學士這點來看,司馬光的升進晚了二十年。由此,誕生了宣仁太后和司馬光撤廢新法的政權。世稱“元祐更化”。但是,此時朝廷內外的大臣以及政府實務官僚幾乎全都是新法黨人,所以要撤廢新法,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