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子
-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戰長津湖
- 何楚舞 鳳鳴 陸宏宇
- 5364字
- 2018-11-01 17:36:09
1945年8月的一個晚上,在美國五角大樓的第三休息室里,一個名叫迪安·里斯克的年輕上校,和他的同事接受了國防部長助理的命令。命令的內容是,如何防止已經開始對日作戰的蘇聯軍隊推進過快,從而影響戰后美國在遠東的長遠利益。
問題的關鍵是,蘇聯紅軍已將百萬日本關東軍擊潰,挺進朝鮮半島北部,很快就會向南推進。而遠在太平洋上的美軍,想搶在蘇聯軍隊之前進入朝鮮已是不可能的。那么究竟在哪里要求蘇軍停下來,才是合理的呢?這必須是一個能讓斯大林接受,而且能滿足美國的政治意愿,又符合軍事現狀的折中方案。迪安·里斯克只有30分鐘的時間,因為美國國防部、陸軍部和海軍部的協調大員們,就坐在隔壁的會議室里一籌莫展。
面對著眼前一張陌生的朝鮮半島地圖,上面既沒有現存的行政區域的劃分,也沒有任何有關軍事、政治和經濟因素的參考,迪安·里斯克用手中的紅色鉛筆,干脆利索地在半島的中部,畫下了一條筆直的斜線。就這樣,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被一個從來沒有到過那里的美軍參謀,分割成了兩半,這條紅線,就是著名的北緯38度線。
朝鮮原本是個獨立國家。根據中國西漢史書記載,三國時期,朝鮮半島北部及中國東北分布著夫余、沃沮、濊貊、東濊,半島南部為三韓部落。進入4世紀以后,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統一北部的各部落及漢四郡。在西南部,百濟消滅了馬韓54國。東南部的辰韓也由12國合并為新羅。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三國時代”。
公元7世紀,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史稱“統一新羅時代”。大同江以北的高句麗故地被唐朝渤海國等繼承。
公元904年,新羅僧人金弓裔建立“后高句麗”。918年,后高句麗大將王建建立高麗政權,亦稱“王氏高麗”,并深受中國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的影響。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發動兵變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城(今韓國首都首爾)。
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率兵攻占朝鮮京都漢城,后攻占朝鮮全境,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清軍,挑起甲午戰爭。1895年4月,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藩屬關系。
1896年,朝鮮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將朝鮮改國號為“韓”。
1905年,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失敗,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10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并條約》,朝鮮正式被日本合并。
1945年2月,盟軍攻陷德國首都柏林,二戰歐洲戰場進入尾聲,蘇聯立即抽調數十萬兵力橫跨歐洲大陸趕赴東北亞。此時,亞洲太平洋地區戰事正酣,美軍步步進逼日本本土。美蘇兩個最強大的國家都要趕在戰爭結束前占領更多的地盤。
7月,確立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波茨坦會議召開,會上,美、英、蘇等大國對太平洋戰爭作出部署:由美國全殲太平洋地區和日本本土的日軍,由蘇聯對付駐扎在中國東三省的關東軍,由中國軍隊殲滅除東三省以外駐扎在中國大陸的其他日軍。會議對各國軍事行動區域大體作了上述劃分,但究竟由誰來解決朝鮮半島的日軍問題沒有提及。另外,在行政區劃上,朝鮮已被日本列為日本版圖的一個行省,而朝鮮半島上的日軍又隸屬于駐扎在中國東三省的關東軍,于是朝鮮半島出現了行動空白和模糊區域,為以后戰爭的全面爆發埋下了伏筆。
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
美國沒有料到,蘇聯早已蓄勢待發。
根據《雅爾塔協定》的規定,在歐洲戰爭結束后的兩個月到三個月內,蘇聯對日宣戰。為了與日本關東軍作戰,1945年春季,蘇聯政府從西部向遠東緊急調運大批兵員與物資。
此時,日本駐扎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編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加上滿洲國部隊等,共約120萬人。這支上百萬人的大軍配備有5000多門火炮,1000多輛坦克和不足2000架飛機。
在對日作戰準備期間,蘇聯約有13萬6升節滿載部隊和物資的車皮從西部駛抵遠東和后貝加爾。到1945年8月,蘇聯在遠東共集中了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空軍集團軍和3個防空集團軍,包括后勤部隊在內共有150多萬人,26000多門火炮,5500多輛坦克和3800多架飛機。
至此,與關東軍相比,蘇軍在兵力人數上所占優勢并不大,但在技術兵器上卻占有壓倒性優勢。
8月9日,蘇聯駐日本大使雅可夫·馬立克向日本國政府遞交了蘇聯政府的聲明:從8月9日起,蘇聯將認為其本身已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在對日宣戰之后,蘇聯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于9日對日本精銳之師關東軍發起總攻。百萬關東軍全無斗志,土崩瓦解,蘇聯紅軍摧枯拉朽,長驅直入中國東北。蘇聯紅軍第25集團軍由契斯季亞科夫上將指揮,從中國東北攻入朝鮮,對駐朝鮮的日軍部隊發起全殲之戰。10日,蘇軍占領雄基,12日和13日又登陸羅津和清津。
蘇聯對日宣戰后,美國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在美國看來,日軍在朝鮮半島一定會跟蘇聯紅軍打幾次仗,等蘇聯紅軍元氣消耗殆盡,美國軍隊再去收拾殘局。正因為這樣,當時美國軍隊待命于離朝鮮半島幾百公里以外的沖繩。
然而,美國的如意算盤很快被蘇聯紅軍的強大攻勢所打破。8月10日,蘇聯紅軍很快挺進朝鮮半島北部,大有一掃朝鮮半島南部之勢。美國倘若不馬上想出阻止蘇聯紅軍南進的對策,整個朝鮮半島就會全部落入蘇軍之手。
同日,從東京傳出日本準備無條件投降的消息,美國這下著急了。
當天夜里,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在國防部長助理麥克洛伊的辦公室里舉行協調委員會緊急會議,研究對策。就在這次匆忙的會議上,有了出自迪安·里斯克上校之手的北緯38度線。
迪安·里斯克上校的建議得到了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的贊同,并在8月14日得到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批準。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當天,杜魯門總統就把以“三八線”作為美蘇兩國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臨時分界線的建議,還有他給遠東盟軍總司令、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有關接受日軍投降細節的“總統命令第一號”,一起致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軍最高統帥斯大林。
第二天,斯大林給杜魯門回電表示同意。
斯大林的快速回電和態度,多少還是出乎美國國防部的意料。美方當時最大的擔心是,蘇聯會不會接受里斯克上校用鉛筆畫在朝鮮半島地圖上的那條線——三八線?斯大林會不會討價還價?
但,斯大林沒提任何條件。事實上,斯大林非常精明,他在信的末尾寫了一句話:以三八線為界的建議他接受,但這個三八線應繼續延長。三八線往東延長,就把日本的北海道劃到三八線以北。斯大林的想法是,我讓你在朝鮮半島登陸,你讓我在日本本土登陸。杜魯門當然明白其中的含義,于是給斯大林回信說你的想法不錯,但這事我管不了,你要征詢盟軍司令麥克阿瑟的意見。結果,斯大林找麥克阿瑟,麥克阿瑟堅決反對。斯大林又說,我的命令已經下達,怎么辦?麥克阿瑟答復,蘇聯敢有一兵一卒登陸日本本土,我就把蘇聯派駐遠東委員會的全部委員都撤掉。斯大林吃了啞巴虧,就將軍隊撤回了三八線。
朝鮮是一個向南延伸至黃海和日本海南端的半島國家,國土面積相當于美國的猶他州,最長達1022公里,最寬達242公里,距離日本的主要島嶼僅193公里。從地理位置上看,它與蘇聯、中國和日本幾個重要的國家相鄰,而且正好位于它們中間,這也是美國對朝鮮深感興趣的原因所在。
9月4日,美軍登陸朝鮮半島,足足比蘇軍遲到將近一個月,但這并沒有妨礙美軍順利挺進三八線。
按照美蘇的設想,三八線只是一個受降的分界線,不是一個政治分界線,朝鮮應該是統一的,要搞統一選舉,要重建一個政府,南北朝鮮應當各自推選一個政治精英參與競選。人選的標準,當然在意識形態、政治立場方面趨同為好。
1946年,美蘇共同籌備成立的朝鮮問題聯合委員會正式啟動運轉,到1947年,共召開了三次會議,沒有達成一致,其原因來自朝鮮內部。
在北朝鮮,斯大林支持金日成。
金日成原名金成柱,1912年4月15日在朝鮮平壤附近的萬景臺出生,在吉林省撫松縣第一小學上學,其后進入吉林市毓文中學。他在毓文中學參加過反對日本修筑吉琿鐵路的斗爭,曾經被逮捕進監獄,后來被釋放。
1930年1月,中共派蘇文與共產國際的代表韓斌、李春山一同回到哈爾濱,召集中共滿洲省委和在滿洲的朝鮮共產黨代表,舉行聯席會議,會議協商達成在滿洲的朝鮮共產主義者都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共產黨,直接參與中國革命的協議。正是因為這個協議,金日成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參加到了中國的抗日斗爭中。后來他受中國共產黨的委托,到吉林安圖創建安圖抗日游擊隊,先后擔任汪清反日游擊大隊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第三團政委、第二軍第三團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第三師(后改為第六師)師長、第一路軍第二方面軍(兵力約一個營)指揮。
1938年,金日成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政委魏拯民)第二軍(兵力相當于一個營)指揮,在此期間他取名為金一星,后改為金日成。
1938年11月25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與二軍六師師長金日成在吉林省蒙江縣實現了歷史性的會晤。
1941年,在日本關東軍重兵圍剿下,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損失慘重,部隊縮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支隊,金日成任支隊長,率部撤往蘇聯境內。1945年8月率部返回朝鮮,配合蘇軍解放朝鮮北部地區。
南朝鮮方面,有金九和李承晚兩個人,都曾在中國生活過。在中國期間,兩派就矛盾重重,派系斗爭激烈。后來李承晚跑到美國,同麥克阿瑟相處甚好,取得了他的支持,而蔣介石和當時美國在朝鮮的駐軍又支持金九。金九知識分子意識濃厚,遇到什么手腕都使得出的李承晚,最終被殺。
就這樣,在人選問題上,雙方一直沒有達成統一意見。
1947年底,冷戰爆發,美蘇雙方不再積極促成統一選舉,相反,甚至鼓動各自支持的人打壓對方。到1948年,美蘇聯合委員會的工作無法繼續開展下去。此時,美國認為談判已無實際意義,就將朝鮮問題提交聯合國,由聯合國成立的朝鮮問題委員會著手組織朝鮮大選。因此,聯合國決定,在聯合國力所能及的地方舉行選舉,這就是說,選舉工作只在南朝鮮進行。在選舉結果的基礎上,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布成立。北部反應迅速,9月9日,金日成宣布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至1948年底,朝鮮半島最終分裂成兩個國家。
所有的朝鮮人民都渴望國家統一,李承晚、金日成都夢想統一全國,經常為此展開唇槍舌戰。種種跡象表明,他們都很有可能通過戰爭來打擊對方。
1948年底和1949年6月,蘇聯和美國留下大量軍事物資在朝鮮半島,先后撤走所有軍隊。三八線兩側雙方迅速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準備實現武力統一。
美蘇雙方最初都不想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發生正面沖突。
美國認為,李承晚看起來更有可能首先采取敵對態度,打破遠東地區得來不易的平衡。因此,美國有意識地拒絕給予南朝鮮任何防御武器,以阻止戰爭的爆發,因為他們認為,如果李承晚擁有具有殺傷力的武器的話,就會進攻北朝鮮,給北朝鮮造成巨大損失。為此,韓國軍隊不具備任何能夠阻止北朝鮮坦克進攻的武器。
斯大林從內心深處不想由蘇聯來承擔挑起這場戰爭沖突的責任。事實也是如此,蘇軍撤離時,僅給北朝鮮留下巡邏艇、機槍等輕武器,用于維護社會治安,而將飛機、坦克、大型軍艦等重型武器全部帶走。
蘇軍撤離后的1949年3月,金日成以簽訂經濟文化協定的名義訪問莫斯科。在同斯大林的談話中,金日成問:將來統一了怎么辦?我是否應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半島統一問題?斯大林答:絕對不能采取軍事行動,你要多搞點宣傳,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多在輿論上做些文章。同時,要做好軍事準備,除非李承晚首先進攻,你反擊過去,將他打敗,這樣的統一是可以接受的。
在莫斯科,金日成沒有如愿,悻悻返回。
1949年4月,金日成派朝鮮人民軍總政治部主任金一以朝鮮勞動黨中央代表的名義訪問中國。訪問中金一向毛澤東轉交金日成的信,請求必要時把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師轉屬朝鮮政府。
1932年,中共滿洲省委按照共產國際的指示,從秘密狀態轉入了公開活動,很快就在延邊地區成立起了磐石游擊隊、密山游擊隊等朝鮮族游擊隊,其中朝鮮族人李紅光和他組建的磐石游擊隊最為出名。
1941年1月,在中國境內前線參加抗日的朝鮮青年在太行抗日根據地成立了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同年7月,青年聯合會吸收大批重慶、洛陽來的朝鮮革命青年,組成朝鮮義勇軍。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出席成立大會,并發表講話說,無論多么困難,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也一定會幫助朝鮮同志。一語成讖,10年后,彭德懷將軍果然領著部隊幫助朝鮮人去了。
1945年11月4日,朝鮮義勇軍到達沈陽。在當天的全軍大會上,義勇軍司令武亭說,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確定派少數領導干部回朝鮮,大部分指戰員留在東北,參加東北地區的建設。他號召全體指戰員深入東北各地,廣泛發動朝鮮人,擴編隊伍。
根據朝鮮義勇軍總部的命令,義勇軍分為三個支隊,分赴南滿、北滿、東滿,在那里各負責再擴編出一個支隊。后來第一支隊留在沈陽,到1946年時兵力已擴大到五千余人,遼沈戰役后,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6師。到了解放戰爭后期,朝鮮義勇軍和其他朝鮮族部隊已經被全部改編為解放軍,其主要戰斗序列為166師、164師、156師。
對金日成把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師轉屬朝鮮政府的請求,毛澤東表示同意。
1949年7月13日,金日成決定將朝鮮師調遣回國。不久166師從安東進入朝鮮,164師從圖們入朝。臨行前,這些部隊又補充了大量兵員,僅延邊地區一周之內就有1390名朝鮮人報名參軍。
這些轉戰中國南北,具有豐富戰斗經驗的部隊,在朝鮮戰爭中屢立戰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