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人與中國人
- (美)許烺光
- 1686字
- 2019-01-05 06:03:05
男權世界中的女性
即使在一些與性無關的情境中,中美兩國對兩性的態度也明顯不同。今天,不少美國女性與男性共享公共生活。她們與男人一起受教育,一起工作,擁有共同愛好,在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與之展開激烈競爭。美國女性不但勝任醫生、律師、政府要員、教授、工商業管理者等高級職位,也大量就職于工人、警察、文員、軍人等普通崗位。
在鴉片戰爭結束之后的100多年中,只有少數中國女性享受到與美國女性相當的社會地位。她們散落在不同行業,是反抗中國傳統陋習的先行者,然而中國還有千千萬萬不識字的婦女,從未聽說過這些女中豪杰,或者只是茫然而好奇地仰望著她們。在1949年以前,大多數人對男女平等的觀念仍一無所知,更不要提1911年辛亥革命后頒布的一系列維護婦女權益的法令。大多數中國女性養在深閨,從小學做針線活,被教導要回避任何與年輕男子的接觸。最后,這些女性坐上花轎被送到婆家,她和她的孩子們都將被冠上夫姓。她們再用同樣的方法教育下一代,生活就這樣一輪又一輪地循環下去。
奇怪的是,即使在1949年之前,中國少數受過教育的職場女性就自然地達成了與男性的平等,對手頭事務充滿自信。普林斯頓大學人口研究辦公室的艾琳·托伊伯博士(Dr. Irene Taeuber)于40年代末期環游東方世界之后表示,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其他領域,中國女性的安詳自若都是大多數美國女性所望塵莫及的。
這并非托伊伯博士的一己之見。早在10年前,賽珍珠(Pearl Buck)就做出過大致相似的判斷,她寫道:
我第一次感到吃驚,是在我詢問一家由女性開辦、信譽良好的銀行的名字時。我的朋友們在上海時都與一家女子銀行打過交道,非常欣賞中國女性處理投資的方式。他們認為中國女性機智聰明,膽大心細。但是在我的國家,我得知并沒有一家由女性開辦和經營的銀行。當我問及原因時,我被告知沒人會把錢存到這樣的銀行。至今我仍然不清楚這是為什么。
美國人不信任女性并不難理解。它首先與美國職場女性的自我防范有關。這繼而成為一個惡性循環。職場女性的防范意識越強,男性對她們就越缺乏信任。
美國受過教育的女性與男性共享職場已經如此之久,為什么她們的防范心理反而比剛剛獲得平等地位且人數不多的中國女性更強烈呢?答案依然在于二者深層心理模式的不同。根據個人中心的思維模式,美國人認為性無處不在,男女在任何場合相遇都會產生兩性的吸引。性的邊界并不清晰,它有可能出現在任何時間、場合以及身份不同的男女之間。但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性被限定在特定的生活區域,不會向其他領域滲透。中國男人看待歡場女郎和女教授的目光截然不同。同樣,中國女人判斷男性也會以他們各自的身份、地位為參照。
簡而言之,在美國人眼中,性的重要性超過周遭的情境,而中國人認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美國女性隨時可以施展女性的魅力,無論在她面前的是收銀員、房東還是她的丈夫。只要女性的魅力得到賞識,她們并不在乎對方是公車司機,抑或她的學生、同事。而一位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中國女性如果試圖模仿美國女性的行為,她一定會自取其辱。因為在中國文化里,女性魅力是與性緊密相連的,只有在丈夫或至少是結婚對象面前才能展現。
在美國男性眼中,即使工作性質與性毫不相干,美國女性仍與她的女性本質不可分離。美國女性的防范意識首先源于男性因她的闖入而產生的不快,而美國男性的不快則是來自職場女性先天的性別優勢。
中國女性的性魅力僅屬于她的丈夫或未婚夫,只在婚姻內的私密空間充分展露。中國女性如果獲得升遷,男人傾向于認為這是由于她的個人能力而非性別。由于性被限定在婚姻、嫖娼等特定區域,職業女性在進入傳統的男性領域時無須過分戒備,男人們也不覺得她們是入侵者。在職場這一社交場合,中國男女是無性別且平等的。
在美國,性別差異之所以不斷深化,是由于受到中國人尚感陌生的騎士文化傳統的影響。這一傳統強化男女之間的心理差距,男性的才智與力量受到推崇,女性依賴男性被視為天經地義。這一切會挫傷職場女性的自信心。這也就是為什么美國女性在職場的成功往往使丈夫的自尊心受損;中國男人無論地位高低,反而沒有類似的顧慮。它同樣解釋了為什么美國女性必須主動爭取,才能獲取經濟、政治上的平等,中國女性則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享有平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