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 許宏
- 976字
- 2019-01-05 08:15:56
龍盤、鼉鼓和特磬
提及陶寺,最令人矚目的是貴族隨葬品中顯現出的“禮”——三代禮樂制度的雛形。這些“老禮兒”,是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的文明精髓所在。
禮制的核心是等級制度。與體現平等觀念的原始習俗迥異的是,禮樂制度體現的是特權和社會成員間的不平等。禮制即等級名分制度,用以確定上下、尊卑、親疏、長幼之間的隸屬服從關系。舉行祭祀、朝聘、宴享等政治、宗教性活動的建筑物及使用的禮器,既是社會地位的象征,又是用以“明貴賤,辨等列”(《左傳·成公二年》),區別貴族內部等級的標志物。
所以有學者提醒我們,很多人在自豪于“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時候都忘了,尊卑貴賤恰恰是中國古代“禮”的核心思想。
這里僅由陶寺文化早期社會上層專用的三種重器,一窺華夏禮制的傳承脈絡。
龍盤,即彩繪蟠龍紋陶盤。繪于黑色磨光陶衣上的朱紅色龍紋,在陶盤的內壁和盤心作盤曲狀。龍紋蛇軀麟身,方首圓目,巨口長舌,無角無爪。似蛇非蛇,似鱷非鱷,應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動物的合體。陶盤本是盛食器或水器。但這類彩繪陶盤火候很低,燒成后涂飾的彩繪也極易剝落,所以應是用于祭祀的祭器而非實用器。

彩繪大龍盤為陶寺高級貴族所特有
在陶寺早期墓地中,龍盤只見于幾座大型墓,且每座墓僅有一件。稍大的中型墓雖有繪朱彩的陶盤,但其上絕無蟠龍圖像。這表明龍盤的規格很高,蟠龍圖像也似乎有特殊的含義,而非一般紋飾。有學者推測它很可能是族團的標志,如同后來商周銅器上的族徽一樣。
鼉為揚子鱷的古稱,鼉鼓即上蒙鱷魚皮的木鼓。特磬,指單枚使用的大型石質打擊樂器。《詩經》中已有“鼉鼓逢逢”(《大雅》)、“既和且平,依我磬聲”(《商頌》)的生動描述。《呂氏春秋·古樂篇》還記載了鼉鼓的制作過程。這兩種僅見于古代文獻的宮廷廟堂樂器,在1930年代安陽殷墟商王陵的發掘中首次出土。陶寺的發現又把這組重要禮樂器的歷史提早了千年以上。


鼉鼓與特磬 最早的宮廷廟堂樂器
作為古代王室、諸侯專用的重器,鼉鼓、特磬也只見于陶寺早期的幾座大型墓。一般每墓放鼉鼓兩件,其旁置石磬一件。鼉鼓的鼓腔呈豎立筒狀,高1米,直徑0.5~0.9米,系以樹干挖制而成,外壁通體施彩繪。鼓腔內散落著鱷魚骨板,可知使用的當時是用鱷魚皮來蒙鼓的。特磬長達0.8~0.9米,只是未經琢磨雕刻,略顯粗陋。
上述情況表明,在陶寺都邑確實已存在某種約定俗成的、嚴格按照等級次序使用禮器的規制。華夏禮制在龍山時代應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