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
- 曾光 趙昱鯤等
- 2253字
- 2019-08-15 12:26:21
積極教育的七大主題
積極教育具體怎樣實行?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國家、每一種文化的優勢和條件是不一樣的。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做了五年多的幸福教育,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我們也培養了很多邊遠地區的小學和中學老師。我們經常講的積極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七種教育,但顯然不局限于這七種。
第一是情商教育。從中小學到大學其實都應該進行情商教育。情商教育教什么東西?一方面就是教學生如何發現、培養、管理積極情緒。著名心理學家巴巴拉·弗里德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發現人類在情緒積極的時候,思路更開闊,行動的欲望更強。消極情緒會使人的思路變得狹窄,使人們只知道依靠逃生的本能,只知道批評和逃避。恐懼、貪婪、憤怒、傲慢并不能讓我們有所作為。現在我們國家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切記一定不能在焦慮、恐懼、憤怒的狀態下去創新或創業,所有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都證明大多數的創造性工作只有在個體處于快樂積極的狀態下才能夠完成。所以幸福教育其實也就是積極教育,而不是簡單的知識教育。
情商教育具體怎么開始呢?從同理心開始,從知曉別人的心情開始,從各種各樣的表情識別開始。讓我們的孩子能夠知道別人的心情狀態,知道積極的情緒不只是幸福,還包括滿足、淡定、平靜、驕傲、自豪,甚至靦腆也屬于一種積極情緒。心理學家發現,當你感到羞澀的時候,其實你正處于一種特別積極的狀態。當然,過度羞澀是異常狀態。一般情況下,不好意思其實是一種特別積極美妙的情緒。如果你會在某些時刻感到一絲絲靦腆和不好意思,就證明你的心態非常健康和積極。
美國學生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接受情商教育,學習如何表達、控制、理解、應對情緒,甚至連微笑都需要學習。有一種微笑叫“迪香式微笑”,它是一種有魅力和感染力的笑。它和禮貌的微笑是不同的,特點是牙齒要露出來,笑容飽滿,眼周岀現皺紋。迪香式微笑有什么作用?現在我們已經發現,一個經常展現出迪香式微笑的學生,未來的生活將更幸福,婚姻更美滿,事業發展得更好。著名心理學家達契爾·卡特納(Dacher Keltner)對米勒學院1960屆畢業生的畢業照進行了分析,將照片中學生的面部表情分成習慣性迪香式微笑,或者是禮節性微笑,或者是沒有笑容。三十年之后去回訪這些同學,結果發現他們的人生境遇有著天壤之別。那些習慣于迪香式微笑的孩子,結婚率較高,離婚率較低,自我報告的幸福指數較高。那些禮節性微笑或者沒有笑容的孩子在三十年之后其婚姻幸福水平則較低。微笑的技能和技巧讓家庭更和諧幸福,個人事業更成功。這就是情商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是幸福教育,體驗福流。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就認為,幸福就是一種全身心的快樂體驗,這種全身心的快樂體驗就是“福流”。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其實它有五個特點:第一個是沉入其中如癡如醉;第二個是物我兩忘,此時不知是何時,此身不知在何處;第三個是駕輕就熟,有特別好的控制感;第四個是點滴入心,感受到活動精確的回饋;第五個是酣暢淋漓,其樂融融。這個體驗是可以學習的,這個體驗也是可以創造的。
第三是利他教育,這也是我們幾十年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即教導學生如何去愛人、幫助人、服務人。著名學者梁漱溟在《人心與人生》一書中提出:“仿佛自己越是在給別人有所犧牲的時候,心里越是覺得特別的痛快、酣暢、舒展。反過來自己力氣不為人家用,似乎應該舒服,其實并非如此,反而會心里感覺特別緊縮、悶苦。”這就是我們已經意識到雷鋒精神歸根到底其實是助人為樂的精神,也就是我們追求幸福的心聲。雷鋒的偉大就在于找到了心理學的一個基本規律,那就是利他是幸福的。長期以來,一些人不承認世界上有無私。但是我們現在認為,尋找快樂其實就是無私的表現,有關神經生理的調查顯示出,純粹的利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積極心理學、積極教育可以把積極的知識傳播給大眾,傳播給中國的年輕人。
第四是樂觀的性格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相信明天更美好,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懷疑未來不美好。未來很可能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好。想想我們這代人在21世紀是如此亮麗,如此富裕,如此自信,所以中國的未來是美好的,積極的心態很有意義。
第五是美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價值觀絕對不是空想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建立在人心、人情、人性和人欲基礎上的價值觀。美國積極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和彼德森在世界50多個國家做了調查,發現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都喜歡仁慈、有愛心、情商高的人,我們喜歡欣賞他人,我們同樣喜歡好學、有創造力的人,我們喜歡寬恕、謙虛、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喜歡有責任心和領導才華的人。所以,大家一定要將核心價值觀跟心理學連在一起,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否則心理學就只能成為智力的思辨游戲。
第六是社會關系教育。社會關系教育強調與社會接觸的重要性。2005年美國《時代周刊》發表了一篇綜合報道,發現人類積極健康的社會關系,是我們健康長壽最重要的保障,也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保障。
第七是教育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呼吸新鮮的空氣,參加健康的體育運動,聽音樂、唱歌、欣賞美和藝術,等等。
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先生于抗日戰爭時期,在自己嘔心所著的《貞元六書》一書中引用了宋代哲學家張載的一句名言以自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為哲學家所應自期許者也,但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學焉!
最后就是我和大家一起共勉的,希望所有人都能達到一種境界,雖然我們做不到開太平,繼絕學,但我們的心要追求高尚。我們不一定能夠完全做到,起碼我們愿意去學習嘗試,這就是積極教育追求的一種境界。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