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
- 曾光 趙昱鯤等
- 1152字
- 2019-08-15 12:26:20
推薦序2 積極教育與自我建構
我非常喜歡積極心理學。
在我的所有社會角色中,都離不開積極心理學和積極教育,無論是在生活中作為父親,還是在工作中作為黨員干部、德育教師和心理咨詢師,我想我都是一名教育者。在這些角色中,我真切地體會到,積極教育的實踐可以使人通過促進積極關系和成就,實現積極自我的建構。社會建構論認為,自我是在關系互動中被建構出來的。我們在童年的成長歷程中遇到過很多重要的他人——父母、師長和朋友,他們用怎樣的視角看待我們,用怎樣的態度和行為對待我們,就會為我們塑造出怎樣的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和人際邊界,重要他人協助我們形成了人際相處和探索世界的最初圖式,一方面,它有可能為我們制造出固著和恐懼的牢籠,但另一方面,它更有可能給我們打造出仁愛、智慧、勇氣等積極的心理品質。
在高校工作時,我每天都會遇到眾多的學生來訪者,其中就會有試圖放棄生命的學生。在和他們的互動中,我發現問題學生往往缺乏內在的動力和價值,他們以他人的評價和達成世俗的成功為準則,過分地在意來自于外界的鮮花與掌聲,過分地看重個人利益的得失。而作為一名教育者,我深知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我們并不是要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是要培養有健康人格、自主意志、利他精神的新一代接班人。要達成這一目標,就需要積極教育。積極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立志,助其發現自己的人生使命;其次要教導學生超越小我。陽明先生講,“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人才能夠真正擁有成就感和價值感。所謂“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希望當下的年輕人把“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作為自我成長的路徑,筑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在生命歷程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大圖像,而不是僅僅盯著眼前的小得失、小挫折、小困擾。
回想我自己的成長經歷,當有了志向時,內在動力大多來自于父母與師長正面的鼓勵和情感的支持,我成人后的教育風格深受他們言傳身教的影響。因此,我深刻地知道,倘若對于學生的問題,我們總是用指責和評判的眼光,盯著缺點不放,就很難幫到他們。在互動中實踐積極教育的理念,會促使他們發生變化和成長。如果你堅定地相信,“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你就會真正開始了解并欣賞學生的優勢品格,并且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質和潛力。帶著接納和愛的眼光面對學生,他們也會學著放下對自我的譴責,朝著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向一小步、一小步地邁進,開啟自己期待的人生的大門。
本書的作者之一曾光,是我在心理學領域見過的,最具專業潛力的年輕人,他觀點獨到。盡管他和我相差十幾歲,但并不影響我們彼此在精神層面流暢而深入地交流,我時常能感受到他的溫暖和謙遜。在閱讀本書時,讀者也一定能夠領略到他超出同齡人的思想智慧。
劉海驊
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