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安全法和網絡安全等級保護2.0
- 夏冰
- 1553字
- 2019-01-05 03:08:23
3.3 國家公安部門角度
《網絡安全法》第八條賦予公安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網絡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從網絡安全法上看,國家公安部門主要履行下列權利和義務。
1.對舉報危害網絡安全的行為進行處置
任何個人和組織,一旦發現利用網絡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傳播暴力、淫穢色情信息,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等活動,均可以進行舉報。同時,國家立法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2.打擊違法網絡犯罪
國家公安部門有權對下列違法網絡犯罪進行處罰和打擊:打擊危害網絡安全的活動,如非法侵入他人網絡、干擾他人網絡正常功能、竊取網絡數據。打擊專門提供程序、工具用于從事侵入網絡、干擾網絡正常功能及防護措施、竊取網絡數據等危害網絡安全活動。打擊明知他人從事危害網絡安全的活動的,仍然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一旦發現并掌握證據,則沒收違法所得,對當事人或組織進行罰款、拘留。
為了進一步威懾網絡犯罪,實現行業禁止準入制度。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人員,五年內不得從事網絡安全管理和網絡運營關鍵崗位的工作;受到刑事處罰的人員,終身不得從事網絡安全管理和網絡運營關鍵崗位的工作。
3.打擊個人信息違法
個人信息違法主要包括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的行為,都屬于違法。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包括與確定自然人相關的生物特征、位置、行為等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號、個人賬號信息、住址、電話號碼、指紋、虹膜等。
除了上述自然人相關的特征之外,單獨或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身份包括:使用標識符,如姓名、識別號碼、位置數據、網上標識符,或通過與該個人生理、心理、基因、精神、經濟、文化或社會身份特定相關的一個或多個因素,可直接或間接識別出個人,這些信息今后也屬于個人信息的范疇。
4.關閉用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
《網絡安全法》第六十七條規定,公安機關對設立用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或者利用網絡發布涉及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信息,進行拘留和罰款,同時可關閉用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這一條也可以這樣理解,為了網絡安全的需要,公安機關可以監控網站、通訊群組,網站運營者和社交網站運營者需要進行技術協助和配合。
5.打擊境外違法犯罪
依據網絡空間主權原則,國家公安機關依法對境外的機構、組織、個人從事攻擊、侵入、干擾、破壞等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活動,開展違法犯罪的打擊。對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并對該機構、組織、個人采取凍結財產或者其他必要的制裁措施。
6.賦予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更大的執法力度
《網絡安全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國家實行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這是等級保護工作的鮮明旗幟,是從國家層面對等級保護工作的法律認可,是網絡安全法關于等級保護工作最重要的一條,簡單點就是單位不做等級保護工作就是違法。等級保護制度有涉密和非涉密兩種類型。《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公通字〔2007〕43號)中指出,國家公安部門主導非涉密等級保護工作,也就意味著今后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工作仍由公安機關主導。
《網絡安全法》的實施賦予公安機關更多、更大的執法權力,如果網絡運營者不履行本法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五條規定的網絡安全保護義務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導致危害網絡安全等后果的,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