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均交易法:股票期貨只看K線均線做到穩定盈利
- 笑傲茶湖段
- 3145字
- 2019-01-05 03:03:49
1.4 市場與投資者的錯覺
交易有固定的方法嗎?
沒有。也有。
說沒有,是因為價格的波動有無數種可能。
說有,是因為在看似雜亂無章的價格波動中想賺到差價,沒有方法是不行的,世界上還是有人可以做到穩定盈利的。
1.4.1 交易的具體方法
交易的具體方法是什么?是心法。
就像打羽毛球一樣,你能說出如何打羽毛球嗎?拿著拍子直接擊球。還有嗎?球過來,飛得很快,誰也來不及想如何接球。能接住其實是心法,具體的招式已經內化在心里。球過來,只是下意識的反應。
像格斗。教練教了很多招式,當上擂臺比武的時候,能按教練教的招式比武嗎?先出哪個拳不是教練決定的,而是你面臨的對手決定的。
心法,是固定的,必須是固定的。具體的招式千變萬化,這是因為價格的波動千變萬化。
線性思維是交易的硬傷。所謂線性思維是指人類在傳統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固有的對一切事物的分析、推理、判斷等邏輯思維方式。交易是非線性的,且沒有統一招式,大家都覺得歷史會重演,希望從歷史中找到未來行情的答案,歷史會重演不假,但歷史永遠不會簡單地重復,而是錯位地重復,雖然感覺機會就在眼前,但就是抓不住。
交易本身和競技體育有很大的相通性,不是因為你努力了、付出了、做對了、做好了就一定會成功。100米賽跑10個人參加,最后有且只有一個冠軍,你能說那9個人不努力、不優秀嗎?當然不是。同樣,在交易過程中有太多人付出了精力,傾其所有去研究交易中的真諦,最后還是失敗,你能說他不努力嗎?他已經發揮了自己所有能發揮的智力,這是悟性問題。知識可以學習,悟性無法學習。
一個品種的趨勢或說波動率會改變嗎?如果會,那是什么影響了?如某品種的趨勢性比較穩定,那么是何種力量使之趨勢穩定發展呢?為什么不像另一個品種那樣忽高忽低呢?是否因為參與者的不同所致?這些想法都是線性思維方式在作怪,這是交易的死胡同。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同意這一觀點,或者說都不明白這一點。
影響行情運行節奏的因素恐怕有無數個,但沒有關系,這不是我們要關心的,我們要關心的是從看到的真實數據中跟蹤趨勢,做交易千萬要記住,不要去想“行情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又會那樣?”
1.4.2 市場會被少數莊家操控嗎
市場會被少數“人”、“機構”或“莊家”操縱嗎?
首先這涉及一個交易哲學的問題,也就是說你相信市場會被某一部分人或機構長期操縱嗎?如果你相信那么我后面寫的內容你就不用看了,當然也不能說誰對誰錯,這是一個交易哲學概念的問題。
我不相信市場可以被某一部分人或某些機構長期操縱,即使是在幾十年前市場容量相對不大的資本市場中,某個人或某個團體能長期操縱市場的情況也是不多見的,多數情況就是所謂的機構或神秘人物的確操縱了價格,卻損失慘重,因為操縱價格并不困難,難的是如何全身而退。
絕大多數投資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礪后,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市場力量的存在。在美國人們常常用“他”來描述這股神秘力量。在中國,人們目前在用“莊家”“機構”或“主力”來描述這股神秘的市場力量,他好像對投資人的心理活動了如指掌。
市場上到底有沒有能夠左右市場的“莊家”(神秘的“他”)?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思考另一個問題:誰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歷史”或者“歷史統計”最有資格回答,它的回答也最公正權威。以市場最發達、歷史數據最完備的美國來看,有兩類最接近投資人心目中的莊家概念:一類為資金十分雄厚且有強烈企圖壟斷市場的外線投資人(或機構);另一類為資金十分雄厚,有強烈企圖壟斷市場的內線投資人(或機構)。先不說這兩類操作都是違法的。即使一部分人逃過了執法機構的監管,他們的操作結果通過歷史統計也顯示出明確的結論。研究結果表明,多數企圖操縱市場(指股票、期貨等二級市場)的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最著名的案子是美國亨特家族企圖逼死白銀期貨市場一案,結果以亨特家族傾家蕩產而告終。
從統計觀點看,壟斷性操作難以獲勝的首要原因是受到兩個基本因素的制約:
(1)市場結構,即二級市場以零和博弈為特征。因為二級市場是純粹的流通市場,不具備生產性,不產生附加價值。
(2)心理因素,即如何控制利益驅動心理的問題。當操作人由于財力雄厚而能夠影響市場價格時,他便面臨十分困難的選擇,即如何控制自己的“度”,如何不使自己成為市場上的“多數”,因為市場上的多數趨于成為市場的輸家。很多投資經理都有這樣的體會,即當資金數額足以影響市場價格時,創造賬面盈利(浮動利潤)的業績是十分容易的,但是要想獲得實際盈利十分困難。這里的問題就是“度”的控制。當操作者由壟斷性操作而獲利后,更加無法控制自己的心理欲望,很難不使自己逾越多數與少數的“度”的界線,從而最終走向自己的對立面。
1.4.3 散戶投資者的錯覺
一般投資者認為“莊家”能夠獲利來源于兩個錯覺。
(1)把相持能力等同于賺錢能力(這點在期貨市場更為明顯)。
(2)把價格影響力等同于賺錢能力。一般來講,大額資金比小額資金相持能力強。但是,這不等于大額資金容易賺錢。
大額資金與小額資金相比有其自身弱點:
(1)大額資金有成本。絕大多數機構投資人的操作資金都有成本,從而形成“成本壓力”。
(2)大額資金有贏利目標和實現該目標的期限限制,從而會形成“業績壓力”。因此,很多大額資金都屬于“壓力資金”,而“壓力資金”都較難擺脫操作者心理壓力的影響,因而較難獲勝。相反,小額資金只要風險控制得當,其相持能力并不一定會被削弱。
大額資金相比小額資金的真正優勢在于:
(1)操作條件優越。對價格的影響力比較大。
(2)科研能力強。各種硬件和軟件都是最好的。
但是小額資金特別是個人投資者的風險資金,由于是非壓力資金,因而更容易取得心理優勢,理論上更容易獲勝。一般投資者認為“莊家”有能力影響價格,因此有能力賺錢,這是因為一般投資者看問題時容易形成某種偏向性。他們沒有看到,機構在進場時由于資金量大會對價格產生影響,比如股票操作,產生求大于供的上漲壓力,如果其他條件不變,那么該機構在退場時,也會產生供大于求的下跌壓力。這種市場影響力是一柄雙刃劍,既能傷人,也能傷己。西方投資界將這種影響效應稱為“回波”,精明的投資家對回波效應都是極其謹慎的。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人的記憶具有選擇性。也就是說,人只能記憶自己愿意記憶的東西。在投資上,無論是一般股民還是機構投資經理,對“勝績”往往“曲不離口”,對敗績卻往往“三緘其口”。由于這種記憶的選擇性,使投資人對自己相信的東西愿意記憶,對自己不相信的東西不愿記憶。絕大多數投資人缺乏嚴格的統計學訓練,因此很難按統計學的規則去觀察問題。由于這個原因,以中國短暫的股市歷史來看,個別機構大戶的個別勝績便被夸大到了嚴重偏離其統計意義的地步。由于目前中國還缺乏精確的統計資料,因此無法全面了解機構大戶在股市和期貨市場的業績。但是,有很多跡象可以暗示其一般狀況。
(1)目前因炒作失敗負債嚴重而導致破產或被兼并的經紀機構決不僅僅是個別現象。
(2)絕大多數股票和期貨經紀機構都有市場操作的專門團隊,但是目前幾乎都從屬于經紀業務,而不能獨立成類似西方的“交易公司”的經濟實體。這說明這些機構的市場操作業績還缺乏穩定性,還需要經紀業務收入的支持。
(3)目前,絕大多數基金和信托資金都不以二級市場操作為主營項目。至于個人投資大戶,有媒體追蹤報道稱第一代個人大戶已盡被淘汰出局。至于美國,前面提到過具有壟斷意圖的外線操作和內線操作的一般狀況。這里還要提一下另一類合法的內線操作,即由上市公司的高級主管和董事會成員買賣本公司上市股票。由于在美國這類買賣活動要報備證券監管機構,因此統計資料十分詳盡精確。一般投資者傾向于認為內部消息對買賣股票的成敗具有決定意義,因此這類內線投資人的動向十分引人注目。但是多年來的統計結果表明,從整體而言,這些內線投資人的投資業績十分平淡,最多只能稱之為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