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眾號運營全攻略
- 任昱衡
- 1447字
- 2019-01-05 02:42:51
2.6 不是papi醬的自媒體如何生存
2016年4月,在北京三里屯“伍德吃托克”的市集上,年輕人蜂擁而至,而瞄準他們的品牌也正在暗暗積蓄力量,希望得到這群年輕人的青睞。一張橙黃色的手環門票價值40元,熱愛美食的潮人們紛紛購買,工作人員為入場者妥帖地貼在手腕上。接下來,他們提著自拍桿擠到人群里,從桂林米粉吃到牛尾飯,最后再買上一小罐配好了木勺的抹茶醬。
在擁擠的市集上,“企鵝吃喝指南”微信公眾號的團隊只占據了一個室內靠近角落的位置。市集已經快結束了,角落里顯得有些冷清。幾十個精致的陶瓷杯堆放在小小的攤位上,旁邊是兩個簡易的易拉寶。路過的人只要掃一下二維碼,關注“企鵝吃喝指南”公眾號并且分享任意一篇文章到朋友圈,就可以拿走一個自己喜歡的杯子。
與2016年大紅大紫的papi醬相比,企鵝吃喝指南根本談不上有什么名氣。然而,他們已經拿到了投資,并在北京CBD地區的華貿公寓租下15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在那里開始自己的事業。
2016年,騰訊《企鵝智酷》發布了《微信影響力報告》稱:“泛媒體類公眾號超過25%,有超過55%的用戶每天會在微信中停留一個小時以上,而微信已經成為他們資訊獲取的最主要來源之一。”
在眾媒時代那些不是papi醬、羅振宇的自媒體,如何生存下去呢?不是所有人以及創業團隊都有能力成為現象級,比如科技圈里知名的爆料和深度分析微信號“開八”就抱著“不想做大”的自在而運營,而大部分人,在自媒體之外,還有更大的野心。
“企鵝吃喝指南”是一個集團作戰的自媒體公眾號。它的編輯部有十多個人,負責內容生產、設計排版等工作。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在某領域有深入研究的專業員工為內容和電商部門提供建議,自己也生產稿件。因此,企鵝吃喝指南負責內容生產的人已經接近傳統媒體的體量。
2016年初,企鵝吃喝指南推送的一篇關于300包薯片的評測成為閱讀量超過100萬的“爆款”。企鵝吃喝指南團隊從“酥脆度”“調味”“油感”等六方面做了橫向評測,最后找到一款綜合評分最高的產品。由于該文章里“閱讀原文”可以直接鏈到企鵝的有贊商店,所以這篇文章不僅刷爆了朋友圈,還為企鵝吃喝指南帶來了2萬粉絲,薯片也銷售一空。
隨后,該團隊陸續創作了幾期類似的內容,包括面包店、烏冬面、咖啡館、鰻魚飯等測評,都小獲成功。
企鵝吃喝指南的CEO王志偉曾經這樣解釋過自己的定位:“我們做內容,但是我們并不是媒體,媒體是手段,媒體不是目的。”目前,企鵝吃喝指南選擇的道路是電商。“我們想過上游也想過下游,沒有想到比賣東西更直接的辦法了”,合伙人陸安稱。
截至2016年4月底,企鵝吃喝指南公眾號粉絲將近40萬,而且以每月5萬的速度遞增。除了咖啡、零食等的零售之外,他們最初做的是為用戶提供按月寄酒的服務。“1194元訂購半年,每個月能收到一瓶他們挑出來的品質不錯的葡萄酒。這些生意每個月能產生100萬營業額,來自于近1萬名付費用戶。”陸安認為,“用優質內容留存下來的用戶黏性更高,也更容易轉移——企鵝吃喝指南剛剛在淘寶上開了店,而自己的App也在規劃當中。”
集團作戰的壓力在于成本,但是集團作戰的好處是容易拿到融資。2015年7月,企鵝吃喝指南獲得A輪融資,而同類公眾號亞文化媒體“公路商店”也在2015年4月拿到了天使投資。
盡管這些公眾號都并非現象級,但是小眾垂直的公眾號憑借著好內容也能活得不錯。他們幾乎都用自然增長的方式,享受到了微信公眾號和公眾注意力的紅利期。根據騰訊《企鵝智酷》的數據,超過50%的用戶是在2015年之后開始關注到“網紅”的。因此,這些在2015年之前就開始發力的公眾號,雖然沒有做太多精細化運營,仍然通過好內容為自己積累了足夠商業化的粉絲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