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學秘密
- 魏知超
- 1688字
- 2019-01-05 02:27:57
恐怖谷假設
比起文化上的排斥死亡,更有效的其實是人本來就有把死亡信息識別出來然后排斥它們的心理機制。
來看這樣一個現象。在很多恐怖片里,編導都喜歡拿洋娃娃做道具,黑暗中浮現出的一具臉龐酷似真人的洋娃娃總是能讓恐怖的氣氛暴漲。最典型的就是經典恐怖片《鬼娃回魂》(Child's Play)系列,片中的惡靈附身在洋娃娃身上,直接讓洋娃娃成了大反角。恐怖片的編導們都了解,造型明明很可愛的洋娃娃似乎天然地能引發觀眾的恐懼。可這是為什么呢?
1970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一個叫“恐怖谷(the uncanny valley)假設”的理論,可以很好地描述這個現象。這個理論認為,對于那些模仿人類的機器人,“由于它們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都相當相似,所以人類亦會對機器人產生正面的情感”,但是,一旦“與人類相像超過95%的時候,哪怕她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讓整個機器人顯得非常僵硬恐怖,讓人有面對行尸走肉的感覺。可是,當機器人與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相當于普通人之間的相似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情感反應亦會變回正面,產生人類與人類之間的移情作用。”

恐怖谷假設
按照恐怖谷假設的推論,洋娃娃做得不那么像真人時,你會覺得它很可愛,但一旦它逼真到了某個程度,就會跌入恐怖谷,這時即使它的造型仍然可愛,你也會覺得陰森恐怖,除非它更加逼真到與真人無異。這個現象在CGI(計算機繪圖)制作的動畫電影中被反復驗證。當年第一部全CGI制作的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Toy story)里,主角們是一些雖然擬人,但是與真人還是有明顯差別的玩具人,于是觀眾完全可以無障礙地接受這些角色。后來,當創作者們朝著“把CGI角色完美地模擬成真人”這一目標沖擊時,卻十有八九都掉進了恐怖谷里。首先墜崖的是2001年的《最終幻想之滅絕光年》(Final Fantasy:The Spirits Within),主創們嘔心瀝血試圖把CGI角色模擬真人的水準提升到一個新境界,結果卻造出滿銀幕表情呆滯的木頭人,最后口碑和票房雙雙慘敗。此后屢次淪為“恐怖谷活祭”的則是羅伯特·澤米基斯。自從開始搗鼓動作捕捉技術開始,這位曾經拍出過《回到未來》、《阿甘正傳》的名導就一下子扎進了恐怖谷的深淵里,搞出了《極地特快》、《貝奧武夫》這樣角色一個個形若僵尸的作品。
為了避開恐怖谷,很多時候CGI作品在塑造人物時,即使技術上完全可以將角色制作得逼近真人,也會人為地把逼真度降低。要么像皮克斯的大部分作品那樣把人物卡通化(例如《飛屋環游記》里的人物的腦袋幾乎和身子一樣大),要么像一些日本CGI動畫那樣只將動作高度逼真化,卻把人臉卡通化。比如在《最終幻想之圣子降臨》里,主創就在人物體態、背景材質上盡可能求真,而對人物臉部的處理則反其道而行,不但材質上像塑膠,呈現出的表情基本也是那些貼著動漫標簽的夸張表情。
問題是,人們為什么會那么厭惡恐怖谷里那些十分像人又不是人的東西?有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是,處于恐怖谷的物體已經足夠地擬人,所以會被我們無意識地視為人類的一員。但矛盾的是,恐怖谷中的物體卻又沒有真正健康的活人身上那種生氣。一個神態畸形的CGI人物,看起來不像是健康的人類,而更像是一個被死亡氣息纏繞的病患;一具缺乏真人的表情變化卻酷似人類的洋娃娃,看上去不像是活人而更像是一具尸體。說白了,恐怖谷中這些像人又不是人的東西要么像將死之人,要么像尸體,充斥著死亡的氣息。所以人們排斥恐怖谷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懼怕死亡。恐怖谷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人有排斥死亡的本能。
所以,如果你想讓別人喜歡上一件東西,最好不要讓它顯露出哪怕一點兒死亡的氣息,因為人們會天然地排斥它。CGI別一味求真,洋娃娃也還是造得卡通一點比較好,《植物人大戰僵尸》里的僵尸之所以沒有嚇到小朋友,就是因為它們被塑造得足夠卡通。
補充幾句。最終成功跨越恐怖谷的,是另一位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卡梅隆在他的《阿凡達》里第一次大面積運用了比較成熟的表情捕捉技術。表情捕捉技術是用攝像頭拍攝真人演員的表情,然后用軟件把真人的表情“搬”到CGI人物的臉上。這讓CGI人物第一次有了極其自然可信的神態表情,讓觀眾完全忘記眼前展現喜怒哀樂諸般神態的竟然是電腦繪制出來的人物。當年我第一次看《阿凡達》時產生的錯覺就是:這根本就是化了妝的真人在表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