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漢陰沈氏:勤儉承家風清廉為鏡鑒
- 三秦家規
- 中共陜西省紀委 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
- 14173字
- 2018-09-18 16:36:27
家規綜述
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北枕蒼莽秦嶺,南依逶迤巴山,中橫秀麗鳳凰山,碧波蕩漾的漢江和蜿蜒流淌的月河分流其間。在這片秀美山川里,世代居住著一個家風淳樸、人文厚重、生生不息、守望相助的沈氏大家族。
勤儉承家風
自明朝天順五年(1461)以來,歷經550多年,沈氏家族在這里繁衍生息。世代相傳的《沈氏家訓》是沈氏族人的傳家寶,成為陜南地區傳統家規的典范。
穿越時光隧道,透過日夜歡歌的月河流水,人們看到的是一幅漢陰沈氏家族以月河川道為卷軸、辛勤勞作為筆墨的歷史畫卷。
1461年,漢陰沈氏始祖沈株山致仕返鄉途中,被漢陰的青山秀水所吸引,舉家定居在這里,沈氏世代嚴家訓、正家風,歷經五個多世紀,二十一代更替,已擴展為今天近三萬人的大家族。如今八代同堂,父慈子孝、膝下承歡,兄友弟恭、和睦相處,家和萬事興。
在人杰地靈的月河川道上,這個以修身為本、耕讀傳家的家族,延綿不絕、興旺發達。她的根本、她的靈魂、她的精神支柱,正是《沈氏家訓》。沈氏族人在與當地居民和外來移民相互交流借鑒中,家訓不斷修訂豐富,最終得以完善。最近的一次修訂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沿用至今已有220多年。
這20條家訓,對祭祖孝親、教子擇配、持家睦鄰、志節行操、出仕交游等,都有著非常明確的規范,并作為沈氏族人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引領著這個家族在歷史長河中前行。
2014年年底,沈氏族人續編了《沈氏家譜》,修繕了沈氏祠堂,在春節、清明、重陽等傳統節日,重溫家訓,祈求和順。沈氏祠堂、家譜和家訓,為漢水文化的傳承增色添彩。
通讀沈氏家規家訓,其中“不勤則業荒,不儉則財耗”“奢華游惰之當懲”“賭博不可不戒”等勤儉持家的規范,要求族人勤奮敬業、厲行節約,反對游手好閑、奢侈浪費,不僅影響著一代代族人,也教化著當地的民風。
在陜南的青山綠水間,生活在這里的沈氏后人,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闡釋著家訓中勤儉的要義。一條條堰渠,一方方梯田,將月河川道變成了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一個炕炕饃,一碗燴面片,一盆白火石汆湯,普通的食材在他們手里都會像變戲法一樣,成為誘人的美味,讓漢陰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之鄉。
清廉為鏡鑒
漢陰《沈氏家訓》強調“身不可不修”,待人接物要合乎禮儀,言行舉止要恭敬謹慎,喜怒哀樂要有所節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認為只有這樣,自身品德修養才能得到提高。
做人正直本分,做官清正廉潔,漢陰沈氏家族將正直清廉當成一面鏡子,世代堅守著這一人生信條。《沈氏家訓》強調“志節之貴乎堅貞”“出仕不可不清”“志行不可刻薄”,就是要求沈氏族人身為民眾,理應秉持一身正氣、平和待人處世;做了官員,必須清清正正履職、盡職盡責干事。它強調為國效力、為民造福是讀書人的本分。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明代年富《官箴》刻石
這則三十六字《官箴》,可謂字字警策,句句藥石。它詮釋為官之本最重要的莫過于兩點:一是公,二是廉。其意為:下屬敬畏我,不在于我嚴厲而在于我廉潔;百姓信服我,不在于我有才干而在于我辦事公正。廉潔則下屬不敢輕慢,公正則百姓不敢欺蒙。處事公正才能明辨是非,做人廉潔才能樹立威信。
深度鏈接
翻看漢陰沈氏宗譜家族人物錄,發現沈氏先賢清正廉潔、樂善好施的故事層出不窮:
明朝嘉靖年間,二世祖沈從儒,富而不吝,樂善好施。漢陰連遭災荒,他一連三年發糧救災,出銀為百姓納稅。因賑災有功獎勵職銜,授任四川巴川同知,卸任返鄉后又出資為百姓建橋三座。
清朝乾隆年間,八世祖沈祖括,先后開辟大河堰渠四條,時任知府題贈“泮水鐘靈”四字匾額,以表彰他的卓越功績。
縱觀歷朝歷代漢陰沈氏族人,始終遵法紀守規矩,為民者鮮有違法犯罪,為官者不貪蠹,彰顯了家訓在人文熏陶上的強大影響力。
清朝康熙年間,沈氏族人沈天祥任洵陽知縣15年,其間還兼任興安州知府、漢陰知縣,任內勤政愛民,為百姓減免田賦,甚至變賣夫人首飾向朝廷完糧,最后積勞成疾病死任上,家眷竟無錢安葬,實為那個時代清廉為官、高風亮節的榜樣。
抗戰期間,十四代孫沈啟賢,在陜南舉起抗日旗幟,參與創建了“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因軍功卓越被授予新中國開國將軍。
沈啟賢(1911—2010),陜西漢陰人,1936年入伍,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他歷任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參謀長、紅十五軍團警衛團參謀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學員、隊長、營長、旅參謀長、團長、蘇北軍區淮海分區第一支隊支隊長等職,參加了反“掃蕩”等戰役戰斗。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東北吉江軍區參謀長,軍分區司令員、師長等職,參加了遼沈、平津、渡江及解放湖北、湖南、廣西等戰役戰斗。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軍參謀長,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參謀長,中朝人民空軍聯合司令部參謀長,南京軍事學院空軍系副主任、主任,空軍學院副院長,空軍軍政干部學校校長等職,參加了抗美援朝,為空軍培養了大批優秀指揮和參謀人才,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沈啟賢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他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與漢陰沈氏同宗的浙江吳興竹墩沈氏,清朝后期族人隨宦遷居漢陰數十年后,走出了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三個大學者。他們是同胞兄弟,世稱“三沈”。“三沈”昆仲少年立志,勤學苦讀,弱冠之后,游學中外,學貫古今,成為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和享譽國際的文化大師。“三沈”不僅以學術造詣領標時代,更以高潔的人品成為學界的楷模。漢陰縣在其故居設立了“三沈”紀念館,以陳列“三沈”事跡及作品,緬懷他們的卓越功績。
深度鏈接
沈士遠(1881—1955),著名學者。1881年出生于陜西漢陰縣城。曾任北京大學預科乙部教授、庶務部主任、校評議會評議員,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燕京大學教授。“五四”運動中,曾任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聯合會書記。沈士遠先生既是新文化運動的接受者,也是宣傳者和捍衛者,直接參與組織領導“五四”愛國運動,為保護營救被捕愛國學生和保護北大不被遷校解體做了大量工作。1921年春夏,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沈士遠先生帶領師生開展了長達四個多月的索薪運動和爭取教育經費斗爭,被反動政府軍警打成重傷仍堅持不懈抗爭,最后以教育界獲得勝利而告結束。新中國成立后,任故宮博物院文獻館主任。沈士遠的一生,從國學起步,擁護新學,以教育得名,保持了晚節。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號秋明。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1883年6月11日出生于陜西漢陰縣。1905年留學日本,1913年起歷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國文門研究所主任、河北省教育廳長、北平大學校長等職。沈尹默先生在北京大學任教時,向校長蔡元培力薦陳獨秀擔任文科學長,并與陳獨秀、李大釗等同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志,傳播進步思想;因不滿國民政府打內戰和貪腐之風,他憤然辭去北平大學校長和監察院監察委員職務,并堅決拒領薪水,哪怕“字同生芹論斤賣”,自甘清貧。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書法篆刻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他畢生致力于書法研究,對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是科學筆法理論的創始者、中興現代帖學的第一人,是中國近現代書壇的領軍人物。
沈兼士(1887—1947),中國語言文字學家、文獻檔案學家。1887年7月31日出生于陜西漢陰縣。1905年與兄沈尹默自費赴日本留學,從章太炎問學。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倡導并寫作新詩。是清末檔案整理的開拓者,創立漢語“文字畫”“初期意符字”等學說,在訓詁、文字、音韻、檔案學等領域獨有所識,建樹頗豐。1922年在北京大學創辦研究所國學門任主任,后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代理校長等職,時年清室廢帝溥儀欲將故宮珍藏《四庫全書》盜售給日本人,他號召知識界竭力反對,避免了國之瑰寶流落異邦。沈兼士先生忠實踐行“我餓死也不給日本人干事”的誓言,抗戰勝利后,負責接收平津文化教育機構,不貪不占,以致中年喪子時家中一貧如洗,其國士風骨令人肅然起敬。1925年后任故宮博物院文獻館館長等職,著作有《廣韻聲系》《沈兼士學術論文集》等,為語言文字學和文獻檔案學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沈氏先賢以清廉為鏡鑒,造福民眾,澤被蒼生。它昭示今天的人們,一定要心懷正義、清白做人、廉潔干事,用實際行動來傳遞正能量,讓生活更美好。
耕讀傳家久
田間收種忙,案頭文墨香;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這是對漢陰沈氏家族的真實寫照。《沈氏家訓》講修身、重耕讀、講禮儀、嚴教子的規范,不僅影響著一代代族人,也影響著當地的民風。家風雖無法觸摸,但它卻無處不在,家風雖柔若細絲,但它卻能春風化雨,這就是家風的力量。
漢陰沈氏有一件祖傳的信物——銅牛,族人始終牢記著“后裔若相會,必用銅牛對”的先祖囑咐。這只銅牛是沈氏家族與家訓同等重要的信物,是沈氏族人勤儉持家、耕讀傳家的見證,是聯系親情的紐帶。在沈氏族人心目中,耕讀有著很重的分量。無論沈氏后人走到哪里、在干什么,心中都會珍藏著這只銅牛,追憶故土的味道,記住那一抹鄉愁。
在歲月流金的月河之畔,沈氏家族晴耕雨讀,田園牧歌,剛放下鋤頭,又拿起筆桿,揮毫潑墨間,雅俗共賞,水乳交融。重耕讀的民風,使漢陰成為魚米之鄉、書法之鄉。書家主力軍,非沈氏人莫屬。在這里,筆墨紙硯被稱作“生活”,讀書習字是一道最尋常的風景。
西安書院門是中國書法文化重地,其牌樓對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杰”,以及華清池門匾、鐘樓的長聯、西安蓮湖公園大門匾,都出自漢陰沈氏十五代孫沈蘭華之手,他是地道的農民書法家。已經去世多年的他,一手扶犁耙、一手握筆桿的形象愈加清晰,在他和一批書壇前輩的帶動影響下,漢陰數十名書法家和數百名書法愛好者脫穎而出。
“五四”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先驅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同為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并先后在故宮博物院從事研究,在國學、詩歌、書法等領域造詣深厚,成就了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段佳話,特別是沈尹默先生畢生致力于書法研究和書法事業,對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是科學筆法理論的創始者、中興現代帖學的第一人,是中國近現代書壇的領軍人物。一代書宗沈尹默先生晚年回憶:“漢陰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幾乎規定了我一生的性格。”
在家訓家風的熏陶下,漢陰沈氏人才輩出,他們立足各自領域,為這個偉大時代做出新的貢獻。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漢陰沈氏家族正是中華民族傳統大家庭的剪影,《沈氏家訓》已自然融入當地民眾的文化傳承。修身為本、耕讀傳家,這些中華文明的優質基因,是我們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
家規簡介
◇事親篇
“事親不可不孝也”
事親不可不孝也。古之圣賢諄諄教導,百行之原莫大于孝,雖圣帝、明王亦必以孝治天下。而士庶敢不定省[1]問視,以各致敬盡誠乎?且衣衾棺槨之必齊,瘞埋[2]薦祭之必誠,古之道也。族中子姓,但于力之所能為,分之所當為者,即勉力以為之,庶幾乎稍盡子職矣。《詩》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又云:“永言孝思,孝思維則。”[3]其朝夕誦之。
【注釋】
[1]定省:舊時子女侍奉父母的日常禮節。《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鄭玄注:“定,安其床衽也;省,問其安否何如。”后因稱子女早晚向親長問安為“定省”。
[2]瘞(yì)埋:埋葬。
[3]永言孝思,孝思維則:出自《詩·大雅·下武》,意思是:“永遠都要對父母保持孝順,孝道就會成為天下的法則。”思:助詞,沒有實在的詞匯意義,只有音節上的輔助作用。
【譯文】
侍奉父母尊長不可不孝。古代的圣賢深情耐心地教育、引導我們,人所有行為的根本,沒有比孝順更大的,即使是神圣的皇帝、英明的君王,也一定會用孝來治理天下。而士子百姓怎敢不以“昏定晨省”的準則去探視問安父母來表達敬意、傾盡孝心呢?并且喪葬所需的衣衾棺槨之類一定要齊備,埋葬、祭祀祖先,敬獻祭品一定要虔誠,這是古代傳下來的規則。我們家族的子孫后代們,只要是能夠做到的,或者按照本分所應當做的,就應該努力去做,這樣才可以稍微盡一點兒做子孫的職分。《詩經》說:“想要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但父母的養育之恩就像蒼天一樣廣闊無邊,怎么報答得了呢?”《詩經》還說:“永遠要保持對父母的孝敬,孝道就會成為天下的法則。”這些話,每天都應該誦讀。
◇友悌篇
“為兄者與弟言友,為弟者與兄言恭”
天顯[1]不可不念也。同胞兄弟猶如手足,乃有小而參商[2],長而鬩墻[3],甚而終身仇敵。友于[4]之愛不講,父母之憂莫釋,而祖宗之目何自瞑乎?故敬宗者必孝父母,孝父母者必愛兄弟。茍聽枕畔之言,骨肉之間必有不堪問者,為兄者與弟言友,為弟者與兄言恭,庶親心順,而兄弟翕然太和[5],元氣豈不在門內乎?
【注釋】
[1]天顯:《書·康誥》:“于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孔傳:“于為人弟,不念天之明道,乃不能恭事其兄,是不恭。”后以“天顯”指兄弟。
[2]參商:參星和商星的合稱。參星在西,商星在東,此出彼沒,永不相見。喻彼此對立,不和睦。
[3]鬩墻:《詩·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謂兄弟之間相互爭斗。
[4]友于:《尚書·君陳》:“惟孝友于兄弟。”后割裂用典,以“友于”代“兄弟”。
[5]翕然:安寧、和順的樣子。《史記·太史公自序》:“諸侯驕恣,吳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天下翕然。”太和亦作“大和”。指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太”。朱熹《周易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
【譯文】
兄弟之情不可不念記。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就如同手足,不可割舍。如果小的時候就像天空的參星和商星一樣彼此對立,感情淡漠,長大以后兄弟相爭斗,甚至一輩子就像仇人和敵人一樣,不講求兄弟之愛,父母的憂愁就沒法開釋。如此這般,祖宗如何能瞑目呢?因此尊敬祖宗的人,一定會孝順父母,孝順父母的人一定會愛他的兄弟。如果錯誤地聽信枕邊之言,骨肉兄弟之間,一定會出現別人都沒法問的事情。當哥哥的對弟弟要講求友愛,當弟弟的對哥哥要講求恭敬,這樣才會使親人感覺心情順暢。兄弟和睦相處,自然會生發太和之氣,家門內也不傷元氣。
中華經典家訓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摘自諸葛亮《誡子書》
【譯文】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
◇尊長篇
“凡遇尊長,坐必起立,步必徐行,庶彝倫之有序”
尊卑不可不辨也。家門之間,親而五服[1],疏而九族[2],皆祖宗一脈也。凡遇尊長,坐必起立,步必徐行,庶彝倫[3]之有序。茍倚富而欺貧,恃貴而傲賤,仗才學而忽椎魯[4],逞強大而凌弱小,均為祖宗之罪人也。慎之!慎之!
【注釋】
[1]五服:謂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2]九族:血緣相近的親族、宗族。以自己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孫為九族。《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孔傳:“以睦高祖、玄孫之親。”一說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為九族。
[3]彝倫:常理;常道。《書·洪范》:“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蔡沈《書集傳》釋為:“彝,常也;倫,理也。”
[4]椎(chuí)魯:愚鈍,魯鈍。宋蘇軾《六國論》:“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
【譯文】
長幼不可不分辨。家門之內親緣關系近的,比如五代以內的,或者關系疏遠一些的,如九族以內的,都是同一個祖先的后代,都有共同的血脈。凡是遇到尊長,坐著的一定要站起來,行走的腳步一定要徐緩下來,這才符合倫理,才會使家族和睦有序。如果倚仗家庭富有而欺負窮人,依恃自己有權勢而在地位低的人面前擺架子,仗著自己有學問而怠慢那些魯鈍的人,憑借自己強大而欺凌那些弱小的人,全都是愧對祖宗的罪人。謹慎啊,一定要謹慎!
◇修身篇
“視聽言動,決去非禮;喜怒哀樂,務求中節”
身不可不修也。身者父母所屬望,而子孫所觀型者也。故必敬[1]以持己,恕[2]以接物。視聽言動,決去[3]非禮;喜怒哀樂,務求中節[4],庶身可修,而家可齊矣。《書》云:“慎厥身修,思永。”子姓當各置一通于座右。
【注釋】
[1]敬:《禮記·曲禮》:“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敬”為禮之核心,即莊敬。
[2]恕:以自己的心推想別人的心。“忠恕”是儒家的一種道德規范。忠,謂盡心為人;恕,謂推己及人。《論語·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四書集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3]決去:決然去掉、去除。
[4]中節:合乎禮儀法度。中:適合,合于。
【譯文】
己身不可不修德。己身是父母的惦記和期望,也是子孫后代們所觀察效仿的榜樣。因此自己一定要按照古禮的標準,凡事堅持恭敬謹慎;對待外物,一定要寬恕和悅,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視聽言行一定要堅決去掉那些不符合禮法的部分,喜怒哀樂等情感一定要有所節制,使它們符合禮儀法度,這樣才可以使自身修養得到提高,使家庭齊一和睦。《尚書》說:“要謹慎地修養自身品德,對問題要考慮久遠。”沈家的后輩們應當每一個人都寫一遍,貼在座位右邊當座右銘。
◇勤儉篇
“不勤則業荒,不儉則財耗”
持家不可不勤儉也。不勤則業荒,不儉則財耗,必也。男耕女織,食時[1]用禮,庶財源開、財流節,倉箱之實基于此矣。諺云:“黃金無種,偏生勤儉人家。”誠能取是言思之,家道興隆,于此卜矣!
【注釋】
[1]食時:謂食用時令物品的時間。《禮記·坊記》:“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
【譯文】
維持家計不可不勤勞節儉。不勤勞就會荒廢家業,不節儉就會耗散家財,這都是確定無疑的。男人耕種,女人紡織,順從節令置辦食物,按照禮法使用財物,這樣才能使財源廣進、財流省減,倉庫里的糧食和箱子里的衣物充盈都基于此啊。諺語說:“黃金本身沒有種子,但是它卻偏偏生長在勤勞節儉的人家中。”如果能夠把這話拿來對照思考,則家庭的興旺發達就可以預測了!
◇擇師篇
“則擇師不慎,貽害匪小”
擇師不可不慎也。師者子弟之儀型[1]。今何師乎?年未及冠[2],目僅識丁,讀書明理之說邀[3]矣,未聞躬行,實踐之學全然不講,得皋比[4]而坐之諄諄,以沽名釣譽為事,并句讀之不知,復魚魯[5]之傳訛,即日用言動之間,悉不知其儀則之具。則擇師不慎,貽害匪小。語云:“盤圓則水圓,盂方則水方。”斯言雖淺,可以喻大。
【注釋】
[1]儀型:楷模,典范。宋代蘇軾《次韻張安道讀杜詩》:“簡牘儀型在,兒童箋刻勞。今誰主文字,公合把旌旄。”
[2]冠:指男子年滿二十。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故名。清代昭梿《嘯亭雜錄·軍機大臣》:“其下役,皆選內府中之童子,惟司灑掃。舊例及冠時即更易。”
[3]邀:阻攔,阻擋。引申為不通。
[4]皋(gāo)比:本指虎皮,后因以指講席。宋代朱熹《橫渠先生畫像贊》:“早悅孫吳,晚逃佛老。勇撤皋比,一變至道。”
[5]魚魯:謂將“魚”誤寫成“魯”,泛指文字錯訛。明代盛杲《〈齊東野語〉后序》:“傳寫既久,魚魯滋多。”
【譯文】
選擇老師不可不慎重。老師是學生們學習的榜樣。當今有些老師是什么樣子呢?年齡不到20歲,只認識一些簡單的字,不懂得讀書是為了明白事理,從來都沒有聽到過他們身體力行,也從不注重實踐之學,被延請為老師坐在講席上絮絮不休,以沽名釣譽為能事,連句讀都不懂,經常把“魚”寫成“魯”,以訛傳訛,在日常的言語行動中,全然不知道禮儀規則的具體要求。可見選擇老師不慎重,貽害不小。有句話說:“盤子是圓形的,盛在盤子里的水就會隨之變圓;盂缽是方形的,盛在盂缽里的水就會隨之變成方形。”這句話雖然淺顯,但是可以比喻大道理。
◇教子篇
“毋姑息,毋縱容”
教子不可不嚴也。子弟之正邪,每視父母之嚴忽,嚴則比匪[1]可入端方[2],忽則端方必流于比匪。自古迄今,大抵然也,必也。毋姑息,毋縱容,毋喜稱道。雖父子之間不責善[3],而義方[4]可不訓哉!
【注釋】
[1]比匪:結黨營私。比:靠近、挨近、接近;匪:強盜,搶劫財物的人。《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端方:莊重正直。
[3]父子之間不責善:《孟子·離婁下》:“夫章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因為父子責善,就會傷害父子之恩,破壞人倫之大原,因此,父子之間“不責善”。
[4]義方:行事應該遵守的規范和道理。《逸周書·官人》:“省其居處,觀其義方。”
【譯文】
教育子弟不可不嚴格。子弟的品性是正是邪,大多看父母管教得嚴與不嚴。教育嚴格了,本性喜結黨為非的人,最終都會莊重正直;如果忽視不管,那么莊重正直的人都會去結黨為非。從古到今,大多都是這樣,甚至一定就是這樣。在學業上不要姑息,在品行上不要縱容孩子,不要聽信奉承夸獎。雖然父親和孩子間不能以善來互相責求,但是行事應該遵守的規范和道理,怎么可以不去訓導督責呢?
◇交友篇
“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友[1]不可不審也。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否則,必至失身匪類,將犯朝廷之法紀,危累父母兄弟者有之,可不慎于擇交者哉!
【注釋】
[1]交友:交際,結交朋友。
[2]《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結交朋友不可不審慎。與人結交,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如果不這樣,必將使自己喪失節操而依附于邪惡之人。還有可能觸犯朝廷的法律綱紀,有些人甚至會危害、連累自己的父母兄弟。因此,怎么能不謹慎地選擇結交的人呢?
◇志節篇
“人無論讀書與否,皆以志節定人品”
志節之貴乎堅貞也。人無論讀書與否,皆以志節定人品。茍守之不定,勢將縱其情欲,任意所為,機械[1]變詐,利己損人,不堪述矣。即富貴勝人,學問足羨,奚足重耶!善相士者,原在人之志節上定評,不徒茍俗也。士先器識而后文藝,學者當三復斯言。
【注釋】
[1]機械:巧詐,機巧。《淮南子·原道訓》:“故機械之心,藏于胸中,則純白不粹,神德不全。”高誘注:“機械,巧詐也。”
【譯文】
志向和節操,最好是堅定地持守正道。人無論讀書與否,都以志向和節操來確定人品格的高低。如果執守不堅定,勢必會放縱自己的情欲,任意而為,性行巧詐,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人,這些都不堪述說了。即使比別人富貴,學問也值得別人羨慕,沒有志節,又有什么值得敬重呢!善于識才者,原本都是從志向和節操上來確定評判的,不茍同俗見。讀書人應該先追求器量、見識,然后講求文藝。做學問的人應該反復思考這句話。
◇志行篇
“若一味刻薄,必至損人”
志行不可刻薄也。祭先必致其豐潔[1],置業毋容以勒掯[2],人過不可以顯揚,用財須審乎義理,厚有厚報,若一味刻薄,必至損人,可不畏哉。
【注釋】
[1]豐潔:祭祀用品豐盛潔凈。
[2]勒掯(lēi kèn):勒索,強迫。
【譯文】
志向和行為不可過分苛求。祭祀祖先的祭品一定要豐盛潔凈。購置產業,不能以勒索、強迫的手段獲取。人的過錯不可以放大張揚,使用財物應該審查是不是合于義理。敦厚的人必有福報,如果一味地尖酸刻薄,一定會損害他人,這些怎可不畏忌呢?
◇睦鄰篇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鄰里[1]不可不和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古有明訓。凡茲同里,毋以小隙而構大怨,毋以微忿而結世仇。為父兄者,則訓誡其子弟;為子弟者,則勸諫其父兄。庶幾里有仁風,而鄉鄰多惠愛矣。
【注釋】
[1]鄰里:鄰居、同鄉人。古代以五家為鄰、五鄰為里。
【譯文】
鄰里之間不可不和諧相處。無論出門在外還是在家鄉,都應互相友愛,共同御敵防災,有大病時互相幫扶,這在古代是有明確訓誡的。同鄉鄰里不要把小的隔閡構筑成大的仇怨,不要因為一些微小的憤恨而結下世怨大仇。為人父兄的,應該訓導告誡自己的子女兄弟;做子女兄弟的,應該勸諫自己的父兄。如果能這樣,鄉里就會形成仁義之風,鄉鄰之間就會多互助互愛的行為。
◇戒奢篇
“《書》有《無逸》之篇,《禮》載謹省之典”
奢華游惰之當懲[1]也。無常業,必至為非。凡人縱耳目之欲者,每不顧己之身家性命以赴之,將見富貴必失其富貴,貧賤益流為貧賤。故《書》有《無逸》之篇,《禮》載謹省之典,可不念哉!
【注釋】
[1] 懲:戒止。
【譯文】
奢侈浮華、游蕩懶惰是應當懲戒的。若無固有之業,必定會去做不該做的事情。凡是放縱自己耳目之欲、任性而為,每每不顧及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滿足一時之欲,將會使富貴的人失去已有的富貴,貧賤的人變得更加貧賤。因此《尚書》中有《無逸》這篇文章,《禮記》上也載有“慎”“省”的文句,怎可不反復思忖呢?
◇出仕篇
“出仕不可不清也”
出仕不可不清也。致君澤民,吾儒分內事耳。茍以援上之不工、剝下之不巧為慮[1],凡足以肥囊橐而貽子孫者,盡力而為之。即眼前幸漏法網,子孫有不受其報者;然則出而治國,不思循分盡職,以光前裕后,而貪黷[2]之鄙,夫豈非衣冠之盜賊也哉!
【注釋】
[1]此句意為:只考慮如何巧妙地攀附上級長官、盤剝下級官吏及百姓。
[2]貪黷:貪污,亦指貪污者。唐李冗《獨異志》卷上:“吳隱之為廣州,舊有貪泉,人飲之則貪黷”。
【譯文】
做官不可不清廉。為國效力、為民造福,這本來就是讀書人應盡的本分。一心盤算如何巧妙地攀附上級長官,如何盤剝下級官吏和百姓,或是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是不對的。如果這樣做,就是眼前僥幸逃脫了法網,日后必然遭到報應。當了官員,就要勇于擔當,不想盡職盡責、有所作為,以光耀祖先、恩惠后人,卻去搞貪污腐敗這種低劣的事情,難道不是衣冠楚楚的盜賊嗎?
◇濟難篇
“無能者周濟之,有能者提攜之,使振其業”
窮難不可不周也。宗族日繁,不無窮而倚賴、急而望救者。其無能者周濟之,有能者提攜之,使振其業,庶族屬不致怨恫,而祖宗亦含笑九泉矣。
【譯文】
對待窮苦和遭難的人,不可不周濟。宗族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不會沒有一些窮苦而希望別人幫助、處于急難之中而希望別人救助的人。對那些沒有能力的應該救濟幫助他們,對那些有能力的應該幫扶提攜他們,使他們振興家業,這樣就可以使我們沈氏宗族的人不至于產生怨恨之情,而祖先也能含笑九泉了。
◇戒賭篇
“夫貪而賭,賭而負,負而賤,勢所必至也”
賭博不可不戒也。夫貪而賭,賭而負,負而賤,勢所必至也。無論朝廷之功令可畏,即祖宗父兄之蠅積亦可惜。茍沉溺不返,沙里淘金,將見歲暖而妻號寒,年豐而子啼饑,必果忍乎?能不懼哉?
【譯文】
賭博不可不戒止。人貪婪就嗜賭,嗜賭必輸,輸而變賤,這是必然的結果。不要說朝廷的法令值得畏忌,就是祖宗、父兄們那點微薄的積蓄也是應該珍惜的。如果沉溺于賭博而不能自拔,就如同沙里淘金,一定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歲暖而妻子兒女卻在哭號寒冷;年豐而妻子兒女還在因饑餓而啼哭。難道忍心看到這種場面嗎?能不懼怕嗎?
專家觀點
漢陰偏僻地,為何能走出三位學術大師
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
——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2016年12月12日)
“三沈”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們弟兄三個都跟故宮有淵源。其實也不奇怪,故宮博物院的成立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大事件。故宮博物院也是個很重要的文化學術機構。他們弟兄三個,都與故宮結緣。沈兼士先生當過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的館長。故宮的文獻整理,包括檔案的整理,他在北大就做了這方面的工作。他到故宮以后,把北大的方法和經驗用到故宮工作中來。沈尹默先生是很著名的,包括書法、詩詞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沈先生一直是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會的委員,對包括書法的鑒定做了很多的工作。他和故宮博物院的馬衡院長等學者來往很多。沈士遠先生作為北大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調入故宮博物院,在檔案科負責直到去世。
這三位近代文化史上的大家,和故宮結緣,引起人們的重視。知道他們出生成長在漢陰,我真的很吃驚。他們出生在漢陰這塊土地上,生活在漢陰山水之間,沈尹默先生是在漢陰結的婚。從他們的祖父到他們這代人,已經是三代人在漢陰了。父親去世以后,他們在西安待過短暫的幾年,然后到日本留學。在這段時間里,沈兼士先生跟章太炎先生問學,成為一名著名的文字學家。與外界沒有廣泛聯系,在漢陰山區這塊相對偏僻的地方,能走出三位大師,真是了不起。我認為還是他們自己的努力,主要是因為他們有很好的家訓、家規和家庭文化氛圍,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家族共有的特點,就是讓子女、子弟必須讀書、認真讀書。讀書和做人,以及人品的培養,都是結合起來的。我看過他們一些回憶,沈尹默先生寫得較多一點,他對漢陰這塊土地充滿感情。沈先生曾經回憶少年時代,他們三弟兄、三姐妹經常在一起游玩、作詩、欣賞風光,這對他們影響深刻。我想,他父親、祖父字寫得好,也寫詩,在當地很有影響。我把他們定位為文化家族,像他們這樣的家族,在那個時代,有很深的文化傳承、文化教育。那個時代不像現在學校這么普及,所以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在安康漢水流過的這一帶,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交融,以及宗教、道教思想的影響,使他們從小受到熏陶。漢陰在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及第較多,在這樣的文化環境里有利于他們成長。有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一個好家規、家訓,加之自己的努力和天資聰穎,他們走出陜西后,思路很開闊,學問也更有長進。
我從另一角度理解,能感受到他們的心靈深處。古人對他們的地望、出身,對他們家鄉傳統的觀念,有特殊的感情。因為吳興沈氏在全國是多少代積累下來的,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名,他們很珍惜這個聲望。其實好多古人,一直到近代的一些人,都喜歡寫地望堂號。我想這是對一個家族的認同和向往。在這種認同里,它是和家族的歷史、家族的光輝聯系起來的,而且對他們個人來說,也是激勵他們的動力。我們說光宗耀祖,過去批判得多一點。今天換個角度來看,一個人愿意為家族爭光,這是他內心深處的動力。他愿對家族負責任,他愿意做出一些貢獻,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有名望的人,我認為是無可厚非的。
我們是一個有幾千年文化傳統的民族,不可能和傳統隔斷。我們從一出生,就受家庭教育的啟蒙和影響。家庭教育主要是日常對父母言行的感受、日積月累對社會的認識。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是在小時候逐步形成。不僅是沈氏家族,古人很多家訓特別是有影響的,應該是集合了傳統文化家訓中優秀的、共性的東西,勉勵大家好好學習,勉勵大家好好做一個光明正大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文化部原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
注重從日常生活的小節培養人的品格
漢陰沈氏家訓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家訓中不僅有厚重的家國情懷,而且注重從日常生活的小節培養子弟勤勉、忠恕、正直、清廉的品格,深刻地影響著他們人生的發展方式。漢陰是“三沈”故里,淳樸的民風和嚴格的家訓,對沈氏三兄弟的影響無疑是積極和深遠的。他們少小立志,勤學苦讀,以其在國學、教育、書法等方面的卓越建樹,被尊為“北大三沈”,成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陰劼)
當代社會建設很需要家訓等傳統文化來滋養
漢陰沈氏家族,現在有3萬多人,他們分散居住在月河川道地區,沈氏家族當中出了好多人,對社會都做了不同的貢獻,這與《沈氏家訓》的教育作用是有關系的。
這個家訓是沈氏家族成員遵守的規范,但是同時它對其他家族也有很大影響。很多從外地來的家族不一定有這類家訓,但是當看到沈家人是怎樣處世、怎樣待人接物、怎樣誠實守信、怎樣能顯示自己的社會價值等等,他們就會學習,所以《沈氏家訓》對漢陰月河川道地區的民風社情是有重大影響的。進一步探討《沈氏家訓》的社會價值,也使之能為我們現在的社會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安康市政協原副主席、安康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安康市文聯主席李啟良)
家訓承傳著家族的良規美風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格的塑造是特別看重的,歷來強調規矩意識的形成、規矩行為的養成,這是人格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家訓根植于傳統文化,它一方面承傳著家族的良規美風,一方面對家族成員“修齊治平”理想的實現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沈氏家訓》的前十條,與古代諸多家訓的思想內容大體一致。第十一條以后的訓規,更見沈門對子弟道德人格內涵養成的強調,如“交友不可不審”“窮難不可不周”“忍耐之不可不講”“奢華游惰之當懲”等等,體現著儒家人格文化的精義,這是沈氏家族作為文化型移民的最可貴的傳統,至今仍輝光閃耀,值得發揚光大。它強調“出仕不可不清”,再比如說“志節之貴乎堅貞”,這些也非常重要。
(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西北大學學報》主編劉煒)
采訪札記
漢陰沈氏的堅守與傳承
“身不可不修也,持家不可不勤儉也,尊卑不可不辨也……”漢陰沈氏宗祠里,稚嫩的童聲一遍遍誦讀著沈氏家訓。聽著這瑯瑯童音,任思緒在沈氏家訓、宗祠與村落間游走。
從漢陰沈氏始祖一家數人落足這里開始,歷經五個多世紀、二十一代更替,擴展為今天近三萬人的大家族,其間演繹了太多平凡而又精彩的故事。月河流水日夜歡歌,千年時光歷久彌新,見證了這個家族的興盛與繁榮。為什么沈氏能夠這樣?腦海中印象至深的,莫過于他們的堅守與傳承。
炎炎夏日雨晴后,小荷初露尖尖角。月河之畔的千畝荷花告知人們,沈氏家族的堅守,有著強大的力量。徜徉在古樸莊重的沈氏宗祠,石牌上鐫刻的《沈氏家訓》20條首句,整齊有序地一字排開,家訓全文1933個字,220多年來未曾改變,這就是堅守的力量。數百年來,被家訓熏陶和潤澤的沈氏后人,走出深宅大院,走過月河川道,走向廣闊世界,散布到全國甚至海外,無論走到哪里、在干什么,都始終將故鄉故土裝在心中,鄉音難改,鄉愁常在,這更是堅守的力量。采訪中我們得知,漢陰沈氏族人將正直清廉當成一面鏡子,始終遵法紀守規矩,身為平民的鮮有違法犯罪,身為官員的少有貪污腐敗,彰顯了家訓在人文熏陶上的強大影響力,這還是堅守的力量。
田間收種忙,案頭文墨香;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是漢陰沈氏家族興旺發達的精神支柱。幾天前,我們有幸見到了沈氏家族秘不示人的祖傳信物——銅牛,長20厘米、高14厘米,重約750克,制作精巧,栩栩如生。聽族中長者講述,這樣的銅牛漢陰沈氏始祖兄弟三人各持一只,當年分離時相約“后裔若相會,必用銅牛對”,如今另外兩只不知去向,歷經戰亂、火燒、搶盜留存下來的這只絕品,它會孤獨嗎?在筆者看來,銅牛其實傳承著沈氏族人忠厚誠實、勤儉持家、敬業奉獻的一種理念、一種精神。沈氏家族講修身、重耕讀、講禮儀、嚴教子的規范,不僅影響著一代代族人,也教化著當地的民風。沈氏家族人才輩出,既產生了一代開國名將,又涌現出“三沈”這樣的文化大師,既產生了農民書法家又涌現出一批弄潮時代的學術精英,體現了優良家風的傳承。沈氏族人田園牧歌、晴耕雨讀,在他們的帶動和影響下,漢陰成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書法之鄉,在這里筆墨紙硯被稱作“生活”,是向耕讀文化最為虔誠的致敬,也是最好的傳承。
漢陰沈氏對家訓家風的堅守與傳承,不一味墨守成規,更在吐故納新。沈氏宗祠里高懸著兩塊大牌匾,一塊為于右任大師手書“萬派同源”,另一塊是300多年前時任漢中知府所頒“泮水鐘靈”,兩者相得益彰,展示著沈氏家族兼容并蓄、明德求索的信念,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今天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在他們先祖開辟的千頃良田上,先進耕作技術的應用,使這里成為旱澇保收的米糧川。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將炕炕饃、燴面片、白火石汆湯這樣一些當地常見的飯食推出漢陰,走向市場,既贏得了財富,又飽了人們的口福。在家訓家風的熏陶下,漢陰沈氏人盡其才,立足各自領域,為這個偉大時代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的腳步,正堅實有力地向前邁進。
修身為本,耕讀傳家。沈氏家訓家風作為傳統文化的優質基因,理應被傳承與弘揚,成為我們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
(葉啟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