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眉縣張載:立心立命惟德惟規

家規綜述

2016年春末,數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張載后裔,齊聚太白山下渭水之濱,在陜西寶雞眉縣橫渠鎮張載祠,祭奠他們的先祖: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學創始人張載。他創立的以“橫渠四句”和《東銘》《西銘》為代表的家規家訓,熏陶了代代張氏家族子弟,傳遍關中平原、三秦大地,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精忠愛國經世致用

張載,公元1020年生于陜西長安(今西安),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他15歲時父親在涪州(今重慶)任上病故,與母親和弟弟張戩扶柩東歸河南開封,途中遭遇戰亂,只好將父親葬于陜西眉縣橫渠鎮,并在此定居。

張載青年時文武兼修,寂寂無名卻強烈關注頻遭侵略的邊地形勢。21歲時即向陜西招討副使并延州知州范仲淹上書《邊議九條》,請纓收復失地。范仲淹慧眼獨具,勸說他棄武從文。張載從此在橫渠深入鉆研儒道釋及天文和醫學,融會貫通,37歲時即以《周易》為核心,初步形成了自己哲學思想“氣本論”的雛形。38歲時,張載與蘇軾、蘇轍同時考中進士,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國市)司法參軍、丹州云巖(今陜西宜川縣)縣令,簽渭州(今甘肅隴西縣)軍事判官公事。熙寧十年(1077),他辭官還鄉,在回歸橫渠的途中,因病辭世。后世封其為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

治世施政立心立命

“以天下為己任,憂患民命民生”“篤實尚行”“經世致用”“民胞物與”,這些偉大的思想情懷,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張載的案頭文牘,而是被他積極自覺地融入治世施政行為之中。

在云巖縣令任內,他辦事認真,政令嚴明,處理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推行德政,重視道德教育,提倡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他每月初一常設酒食召集款待鄉里老人,詢問民間疾苦,提出訓誡子女的道理和要求,發布縣衙的規定和告示。云巖人至今還保留著張載制定的禮儀習俗。

窮究人天首創關學

張載50歲時因故曾中斷仕途,回到橫渠,此后六年是他創立關學思想體系和制定家規家訓的重要時期。他依靠家中薄田生活,“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半夜坐起,取燭以書”,整日講學讀書。在此期間,他對自己一生的學術成就進行了總結,寫下了大量著作,創立了關學。

關學是北宋哲學家張載所創立的理學學派。因張載長期在關中地區講學,故稱為“關學”。關學為宋明理學四大學派之一,素有“濂、洛、關、閩,周、程、張、朱”之稱。關學比較注重與國計民生有關的實際問題,研究兵法和井田制度,而且還注重研究自然現象,提倡學以致用,反對佛教和道教的玄虛思想,對于儒家的主要經典如《詩》《書》《禮》《春秋》以及各種禮儀制度等,都做過研究和闡釋,在宋明理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熙寧九年(1076)秋天,57歲的張載終于完成了《正蒙》這部完整體現了他的哲學思想精華和體系的重要著作。他的哲學主旨,集中體現在被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區區22個字所蘊藏的思想內容非常豐富,用較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要探究宇宙的規律,尋求人類健康發展的真理,繼承先賢圣人的進步思想,用先進的思想方法治國理政,保證整個國家乃至人類都過上幸福無憂的美好生活。

深度鏈接

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17日)

教子育孫設規立訓

張載認為,人生在世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時空定位”,解決“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在張載的大力倡導下,在晚唐沒落的譜牒文化重新開始興盛。也正因此,張載后裔80萬人皆有據可查。

確定了“我是誰”之后,要解決的就是“我該怎么樣生活”的問題。張載從自身做起,高度重視對家族子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始終把道德禮儀貫穿于家族子弟的培養和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橫渠四句”主要是針對有治學治世之力的英雄豪杰的崇高期許。

針對家族人員,張載制定了基礎的家規家訓,即“六有”“十戒”,規范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六有”是張載15歲時護柩回籍途中,在拜謁勉縣武侯祠后題言:“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

后來張載又提出了“十戒”:戒逐淫朋隊伍;戒好鮮衣美食;戒馳馬試劍斗雞走狗;戒濫飲狂歌;戒早眠晏起;戒倚父兄勢輕動打罵;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氣質高傲不循足讓;戒多讒言習市語。

這十條戒規也反映了張載及家族的一種文化信念,為張氏子孫為人處世立下了規矩。

在“六有”“十戒”的基礎上,張載還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規范要求,特別是撰寫了《東銘》《西銘》訓詞,書于書院大門兩側,是家族弟子與學生必須爛熟于心的座右銘。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教化民風澤被后世

思想的魅力,不僅在于其自身的內涵,還在于傳承和延續。

除了張氏子孫,在他的學生的推廣下,張載的哲學思想和家規家訓還澤被關中大地,教化著當地的民風、社風。

熙寧九年(1076),呂大防和張載的學生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號稱“藍田四呂”,制定和實施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村規民約”——《呂氏鄉約》: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

這四條大綱下,有共計3000多字的行為細則,充分體現了完善自我、服務社會、促進文明的精神。這是對張載的當世告慰,也是實踐關學“身體力行”良好作風的一個典范之作。明代著名教育家馮從吾贊揚說:自從《呂氏鄉約》在關中推行以后,“關中風俗為之一變”。

發思古之幽情,乃為振大漢之天聲。關學思想、張載的家規家訓歷久彌新,經受千年的歲月洗禮,在今天仍然煥發著獨特的精神能量和智慧魅力。

家規簡介

四為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譯文】

要探求天地真知,要為天下百姓謀求幸福,要繼承古圣先賢的思想文化精髓,要開創一個萬世太平的和諧社會。

六有

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

【譯文】

說話要有教養,行動應有規矩。白天要有所作為,晚上應當靜思自己的心得。休息時必須保養身體與氣質,在瞬息之間也不能放心外馳,而要有收獲存養。

十戒

戒逐淫朋隊伍;戒好鮮衣美食;戒馳馬試劍斗雞走狗;戒濫飲狂歌;戒早眠晏起;戒倚父兄勢輕動打罵;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1]婢子;戒氣質高傲不循退讓;戒多讒言習市語。

【注釋】

[1]暱(nì):同“昵”,親近,親昵。

【譯文】

戒結交社會下流人員不務正業;戒喜好吃喝玩樂,穿著艷麗;戒喜好遛狗騎馬比劍斗雞,招搖過市,玩物喪志;戒喜好喝酒,貪戀歌舞;戒睡得早、起得晚,不勤奮;戒倚仗宗族、兄弟勢力欺負人;戒不守法律規矩,帶頭鬧事;戒親近女仆,關系不當;戒心高氣冷,不懂禮儀,不尊重他人,不懂得謙讓;戒說虛偽不實的話,講粗俗的污言穢語。

中華經典家訓

人有祖宗,猶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父母罔極之恩,同于天地。

——摘自黃庭堅家族《黃氏家規》

【譯文】人們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樹木有根一樣,這不能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與天地一樣沒有邊際。

東銘

戲言[1]出于思也,戲動[2]作于謀也。發乎聲,見乎四支[3],謂非己心,不明也。欲人無己疑,不能也。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也。失于聲,繆迷其四體[4],謂己當然,自誣也。欲他人己從,誣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歸咎為己戲。失于思者,自誣為己誠。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長傲且遂非[5],不知[6]孰甚焉!

——張載《東銘》

【注釋】

[1]戲言:開玩笑、嘲弄人的言語,這里指不正確的或錯誤的話。

[2]戲動:輕浮、嘲弄人的舉動。這里指不正確或錯誤的行動。

[3]四支:“支”通“肢”,指四肢。

[4]繆迷其四體:“繆”通“謬”,作錯誤、纏繞講。意思是錯誤纏身,陷入迷途而不能自拔。

[5]遂非:循著錯誤道路走下去。

[6]知:通“智”,明智。

【譯文】

戲弄、嘲笑別人的言語來自不正確的思想,戲弄人的行動是由錯誤的思想引起的。思想支配著人們的言語和行動。既然已經說了錯話,而且表現在行動上,眾人都聽見了、看見了,卻硬說不是出于自己本心,這是極不明智的行為。如果還想掩飾自己的錯誤,想叫別人不懷疑自己有越軌的言行,這是不可能的。有的人無意中說出了錯誤的話,無意中干出了錯誤的事,不想承認,而且錯誤纏身,陷入迷途而不能自拔,到了這種地步,還不醒悟,不知悔改,卻反而為自己的錯誤辯解,這是自己欺騙自己。想叫別人也隨聲附和,原諒自己,這是欺騙別人。也有的人很不誠實,明明是自己有意識說的錯話、做的錯事,卻硬說是無意說的、無意做的。自己錯了不嚴責自己,不誠心悔改,反而千方百計進行掩飾,助長自己的驕傲情緒,以致一錯再錯,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這種人是何等糊涂、何等不明智啊!

西銘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1]。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2]。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摘自張載《西銘》

【注釋】

[1]“尊高年”四句:所以,以此,以之。長其長,前“長”字為動詞,后“長”字為名詞,意為尊重年長之人。幼其幼,意為愛撫年幼之人。《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兩句:疲癃,衰老龍鐘的人。惸獨,孤苦伶仃的人。鰥寡,鰥夫和寡婦。顛連,困頓,苦難。無告,無可訴告。

【譯文】

人們都應該尊敬年老的人,要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樣去尊敬一切老人;要愛護所有孤獨弱小的兒童,就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被尊稱為“圣人”的人,是最有德行的模范人物;被譽為“賢人”的人,是優異秀出之輩。凡是年老體衰和身有殘疾的人、孤苦伶仃和無依無靠的人,都是我們的同胞兄弟姊妹,他們受苦受難、顛沛流離而無處申訴。

及時地照顧好長輩,是子女應盡的責任;使老人快樂而無憂無慮地生活,是真正純粹的孝道。不遵紀守法,是違反道德的行為;破壞社會公德,禍害好人,是最兇惡的盜賊;自己妄為,又勾結別人作惡,是最壞的人。只有那些維護道德風尚、遵紀守法的人,才是最美好最善良的人。

專家觀點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中華經典家訓

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融徹于心。

——摘自左宗棠家書《與孝威孝寬》

【譯文】天地、百姓、萬物,都與自己息息相關,理應勇于擔當責任;時間、空間、過去、未來的發展規律,都在心中融會貫通。

張載自幼聰穎,努力向學。少年喪父的經歷使其養成獨立的品格,并從小就把個人的成長道路與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立下為民除患、為國建功的宏愿。宋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中原,宋軍抗擊失利,這對年輕的張載刺激很大,于是他力圖組織兵力對西夏作戰,收復被奪走的洮西之地,以解除西夏對邊境的侵擾。

當時,負責西北防務的范仲淹在延州積極整軍練兵,準備對西夏作戰。時年21歲的張載,奔赴延州,上書謁范仲淹,建議對邊境用兵。二人相見,張載談及保衛邊境、對敵作戰及收復失地之策,得到了范仲淹的稱贊。范仲淹一見知其有遠大抱負,但發現他并非用兵之人,于是勸他攻讀儒家經典《中庸》。張載聽從了范仲淹的勸告,回家之后苦讀儒家經典,“遂翻然志于道”。由此可見,張載在探求知識、尋求人生努力方向時,是經歷過曲折歷程的。

經過多年對儒家經典的研習,張載對自己的儒學研究樹立起信心。嘉祐二年(1057),張載赴汴京(開封)應考,進士及第后,曾做過幾任地方官。他主張“學政不二”,即為學和為政是不能分開的,為學要體現在為政的實踐中。所以在任職期間,他努力按照儒家先賢的教導,進行為政實踐,并創造佳績,留下美名。

首先,他從根本抓起,以敦本善俗為先,重視鄉村的道德教育。他在任云巖縣令期間,采取了許多措施改良社會風俗。他常常教導鄉人養老事長之義,以樹立尊老愛幼的優良風尚。他通過各種方式在民間加強教育,自己亦率先垂范、身體力行,遂使當地風俗為之一新。

其次,他政令嚴明,且能做到廣泛宣傳,使人人知曉。他發出的敦告,都能“盡達于民”,即使“諄諄口諭”,也能“告其閭里”,就連偏僻山村的婦女兒童也能聞知,真正做到了政令暢通、上傳下達,于是“俗用翕然”,使當地社會風氣得到有效的治理。

再次,張載尤能關切民眾疾苦,經常參與救助當地老百姓的活動。由于西夏對邊地的連年侵擾,加上自然災害,民眾生活極端貧困。為了解救民眾于水火之中,張載力勸官府拿出軍儲之糧數十萬救助災民。為了減少戍兵往來,他建議招募當地人補邊兵之缺,以減輕人民負擔。他深知不務實際的空談毫無意義,總是實實在在地為守國固邊、除患保民獻策獻力。

最后,他為人剛正,一身正氣,秉公執法。張載有主見、有氣節,既不阿諛逢迎,亦不隨波逐流。后來王安石派他赴明州(今浙江寧波)辦一件很棘手的案子即苗振貪污案,他經過認真調查審理,發現苗振并沒有貪污,遂把原判死刑加以糾正。張載遇到貪官污吏從不放過,同時又能秉公行事,盡力做到不冤枉一個好人。

熙寧二年(1069),張載回到僻陋的眉縣橫渠鎮,依靠家中薄田以維持生計,雖然“人不堪其憂”,他卻“處之益安”。這一時期正是張載靜心讀書、研究義理且思想日臻純熟的重要階段。他一面療養身體,一面認真研讀。由于他勇于造道,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大儒,成為一代關中士人的宗師。

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四為”,集中體現了他的使命意識和精神氣象。“為天地立心”,就是讓人們確立起一個目標和信念,決心以自己的努力,通過習孔孟之學、先王之道,為社會確立起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系統;“為生民立命”,就是為民眾確立起正確的人生方向和基本的生活原則,以實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為往圣繼絕學”,就是繼承弘揚圣人的學術傳統和道統;“為萬世開太平”,就是要努力為人類開創萬世和諧的太平基業。這“四為”涉及人類的價值目標、生命意義、道統傳承、社會理想,展現了張載博愛的情懷、遠大的志向和強烈的使命意識。

最能體現張載仁孝精神的,是他的《西銘》一文,該文集中闡發了“民胞物與”的倫理情懷。在他看來,天地是人的父母,宇宙萬物都是人的同伴和朋友,所以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尊重和慈愛他人的義務,也有受到尊重和被愛的權利。在社會倫理層面,每個人都應該尊老慈幼,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也都要發揮人道主義的精神,將那些“疲癃、殘疾、惸獨、鰥寡”者視為自己的兄弟給予同情和愛護。“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蘊含著建立在天人一體、萬物同根基礎上的博愛精神,倡導了仁愛忠孝的倫理情懷,這也是《西銘》的核心精神。

(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劉學智)

“以禮為教”:張載關學的根本特色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們要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成為人們夢想啟航的地方。

——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2016年12月12日)

作為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張載不僅是一位舉世聞名的理學家,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在漫長的教育實踐中,張載提出了“十戒”等家規,制定了《東銘》《西銘》等學堂規范,以深厚的儒學修養和勇敢的創造精神,豐富了我國教育思想和家訓文化,在中國教育史上寫下了燦爛的篇章。

一、張載的家訓:十戒

張載家訓散見于《張載集》各篇,對后世影響頗大。

橫渠張子謂子弟十戒:一、戒逐淫朋隊伍;二、戒好鮮衣美食;三、戒馳馬試劍斗雞走狗;四、戒濫飲狂歌;五、戒早眠晏起;六、戒倚父兄勢輕動打罵;七、戒喜行尖戳事;八、戒近暱婢子;九、戒氣質高傲不循退讓;十、戒多讒言習市語。

張載理學是一個內圣外王兼備的完整體系。他的內圣之學,即所謂修身養性之學;他的外王之學,即張載的禮學。《宋史·道學》說張載之學“尊禮貴德”,“與諸生講學,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因此,后世多以“以禮為教”四字總結張載關學的根本特色。禮,實際上就是對人言行的約束條款,是人修養德行的重要途徑。對此,張載深以為然,他所提出的“十戒”就是對子弟和家人中違禮行為的預防和約束,目的是防止子弟身上的種種不良惡習。其中,對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主要惡習,如妄交匪人、好逸惡勞、懶惰成性、仗勢欺人、動輒暴力、搬弄是非、傲慢無禮等都做了明確的禁止。孔子曾經提出:“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張載的十條子弟戒律,正是對孔子禮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張載的學規:《東銘》《西銘》

《東銘》《西銘》是張載《正蒙·乾稱篇》中的一部分,張載曾將其錄于橫渠鎮學堂墻壁兩側作為學規,一曰《訂頑》,一曰《砭愚》。后來程頤來到關中,對這兩篇文字大為贊賞,玩味再三,把學堂窗戶西邊的《訂頑》改為《西銘》,將貼在學堂窗戶東邊的《砭愚》改為《東銘》。《西銘》因是程頤改名,朱熹又單篇作注,所以影響很大,后世都視其為張載的代表作。

《東銘》全文112字,主要闡述《中庸》的“誠意”思想,說明人之所以有所進步,在于誠其本心。其理與孟子“求義”相近,其用意與荀子“勸學”相近。《東銘》剖析了部分子弟在言聽視動中所表現出的惡習,含蓄地指出,之所以有這些惡習,根本原因是他們自欺欺人,沒有做到“至誠”。督促子弟要在“言”“動”等小處下功夫,明確分辨并省察、改過有心之故與無心之誤,正心誠意,遷善改過,以正立身之本。

《西銘》全文253字,闡述了張載“民胞物與”的偉大社會理想和一個理想人格應有的道德言行與人生觀念。程顥贊譽:“《訂頑》之言,極醇無雜。秦漢以來,學者所未到。”又說:“《訂頑》一篇,意極完備,乃仁之體也。”

《西銘》《東銘》不只是學規、族規等訓誡之詞,它還突破了家族概念和范圍,將其提升到了人類修養的目標這一高度,尤其是《西銘》中涵蓋了宇宙境界、天地境界、人性境界以及倫理、道德境界,其中“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仁愛思想、平等意識與和諧精神,也是我們今天要弘揚的優秀傳統文化。

(西安文理學院教授賈俊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技| 郓城县| 竹北市| 崇州市| 庐江县| 竹北市| 综艺| 运城市| 江门市| 阿拉善盟| 犍为县| 循化| 长乐市| 乌拉特前旗| 大邑县| 梅州市| 余姚市| 海宁市| 安泽县| 七台河市| 垣曲县| 红原县| 滨州市| 庄河市| 仁怀市| 崇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黄大仙区| 曲水县| 射洪县| 建湖县| 泰宁县| 八宿县| 五台县| 福建省| 万宁市| 东光县| 荆州市| 轮台县| 高密市| 柯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