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表達:開口就能說重點
- 牛津
- 1276字
- 2019-01-10 16:36:30
簡潔的話更有力量
看看下面兩句話,你更喜歡哪一句:
第一句話:一般來說,成功的概率多為50%,因為無論這其中有多少影響成功的因素,結果只有兩個:要么成功,即達到你的目標;要么失敗,即達不到目標。當然,在這之前你必須得有一個目標……
第二句話:不贏就是輸。
這兩句話都是在談成功概率的問題,第一句話意思是說“成功的概率多為50%”,這無異于一句空話,或者說是說話者安慰自己的一句話,似乎在告訴自己:只要做,就有一半的成功機會。而后又說,做一件事情要么達到自己的目標,要么達不到,這更是一句空話,因為對于任何一件事來說,只有成功與失敗兩種結果。
其實,把第一句話簡單概述得出的結論剛好是第二句話:不贏就是輸。這句話雖然簡單,卻更有力量,可以說是字字珠璣。
1995年3月初,邁克爾·喬丹復出,繼續他的籃球職業生涯。為了宣布這一重磅消息,他的經紀人當時給喬丹準備了新聞發言稿,卻被喬丹拒絕了。“我不喜歡這些稿件,”喬丹說,“我要自己來。”他隨手抓過一張紙,寫下了這樣一句話:“I'm back.”
3月18日,邁克爾·喬丹正式發表他的回歸聲明,以“我回來了”來回應人們關于他職業生涯計劃的疑問。就這樣,這句簡潔卻充滿力量的宣言成為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的對象,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簡潔的話語最有力量,邁克爾·喬丹僅用簡簡單單幾個字就表現出了回歸者的霸氣,讓人不得不為之嘆服。言不在多,達意則靈。幾乎所有演講大師在演講時都能做到字字珠璣,用最簡潔的語言詮釋著語言的藝術。
一次,臺北某學院舉行畢業典禮,邀請著名作家林語堂參加。在他之前已經有幾位頗有身份的演講者進行了演講,但這幾位演講者的演講空洞無物、乏味冗長,可謂“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當時臺下的聽眾已經厭倦了這類沒有新意的演講,顯得疲憊不堪。
這時,到林語堂演講了,只見他快步走向講臺,提高嗓門說了這樣一句話:“紳士的演說應該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說完,便徑直走下了講臺。
臺下頓時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而剛才那幾位口若懸河的演講者則面紅耳赤,連頭也不好意思抬起來。
同樣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葛底斯堡戰役是其中最為殘酷的一戰,交戰雙方共損失五萬多名兵員。戰爭結束四個月后,林肯總統到了這里。為了紀念在戰爭中陣亡的將士,林肯進行了一次演講。這次演講只用了十個句子,從上臺到下臺還不到三分鐘,卻贏得了15000多名聽眾經久不息的掌聲。這次演講也是林肯最著名的一次演講,其演講手稿也被珍藏起來。時至今日,人們在許多重要場合都會經常提起或朗誦它。
那么,怎樣才能像這些演講大師一樣在演講時做到語言簡潔有力呢?
首先,要對自己演講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理清其中的要點,抓住中心,這樣在演講時就不會出現拖泥帶水、紊亂蕪雜的情況,同時還要注意文字的推敲和錘煉,力求精簡凝練,一字不多,一字不少。
其次,在演講時要盡量多用短句,少用長句。一般來說,長句子所含的信息量較大,結構較為復雜,一旦處理不好,不僅會使演講者吃力,還會讓聽眾吃不消。而短句則簡潔明快、活潑有力。比如,想要表達諸如緊張、激動等情緒時,就應該用一些易聽易說的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