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品質攝影全流程解析
- 張文幻
- 1863字
- 2019-01-05 05:16:18
人眼是有選擇性的
1.人眼工作原理
首先要說明眼睛是如何工作的。眼睛是奇妙的感覺器官,幫助人們了解他們所生活的世界。眼睛可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能分辨物體的大小與遠近,表面的光滑與粗糙程度,各種色彩和方位等。眼睛由很多組織構成——所有組織正常發揮功能,我們才能看得清楚。
視網膜得到的視覺信息是通過視覺神經將其從眼睛傳遞到大腦的。由于兩眼觀察物體的角度略有不同,因而大腦必須拼合這兩個圖像以獲得最終的完整圖像。
我們所謂的視覺其實是眼、大腦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結果。物體的反射光線經眼角膜傳遞,聚焦并穿過晶狀體,然后到達視網膜背部,匯聚于一個彩色感光細胞薄層及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層。由于光經過角膜時會發生十字交叉,因此視網膜“看到”的圖像是倒置的,然后大腦在解讀時,又將其顛倒過來。

人眼結構示意圖

烈日強光下,通過合理布光表現人物的美
光圈:f/1.6 快門速度:1/200s 焦距:85mm 感光度:ISO 50
大腦對眼睛傳遞的信息是有選擇性的。雖然人體的大腦有1/3的組織用于處理眼睛傳遞的信息,但大腦無法應對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它的每一個信號。信息量實在是太大了,全部處理會耗盡大腦的資源。出于這個原因,人的大腦控制的眼睛是有選擇性的,只是告訴你自己需要看見的部分信息,其他信息是由大腦在獲得眼睛傳來的信息后,認為有必要對環境中存在的物體進行猜測或推斷才重新通過眼睛掃描這部分信息進行分析的。
這就造成人眼在觀看景物時是主動的、主觀的、有意識的、與大腦思維活動緊密相聯的——始終在不停地、迅速地聯想著自己以往記憶中的日常印象和生活經驗。
2.按照人眼標準拍攝
沒有攝影概念時,當我們看到一張圖片的時候,會認為只要有好的構圖,好的器材,我也可以拍到,因為這和我們看到的差不多,相機可以拍到。
中午強烈陽光下看見一個漂亮的女孩時,眼睛會忽略日光造成的人臉部明暗的對比,同時也會忽略背景,而把全部焦點都集中在人物上,因為在你眼中只有唯美的畫面才適合漂亮女孩。
那么一個好的攝影師,如何才能還原眼睛和大腦對美女的印象呢?
長焦大光圈鏡頭拍攝,虛化背景。大反光板近距離對人物補光,這么做是利用光源的衰減作用壓暗環境光,進一步突出人物。同時利用偏振鏡減少雜光,并且減少進光量,為使用閃光燈做快門速度預備,利用燈具打出人物的輪廓光。(這些知識點在書中都有講解。)
更進一步來說,人眼和大腦關注的內容是有偏向性的,會尋找焦點或者亮點,忽略某些細節,而相機記錄是全細節地保留。
3.視覺的唯美主義
當我們看見一個適合留影的場景時,首先是視覺上感覺有美感,而這種美感是眼睛和大腦得出的結論。因為現場畫面中的信息量太大,即使在相機取景框中構圖,對一個沒有攝影概念的人,很難注意到光比(如人臉表現出的陰陽效果)給畫面帶來的不協調。
取景構圖時,當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感興趣的對象時,人眼往往會忽略掉視野內非構圖要素中心的其他拍攝元素,如光比、色溫,對其視而不見。

布光示意圖
而我們的眼睛,更愿意看到的是這樣的畫面(下圖)。因為這樣的圖片和大腦的愿望是一致的,天是藍的,人是干干凈凈的。這就需要在拍攝時刻意去創造這種光效,使用偏振鏡和燈具。
也許有人會提出異議,只有最自然的拍攝才是真實的,任何的修飾拍攝都不能如實反映當時的場景。這實際是一種片面思維。人之所以能通過眼睛看到世界是因為物體能夠反射光,而人眼所能識別的可見光是有范圍的,只是由可見光構成世界的樣子是人眼所看到的,但實際上有些動物的眼睛可以看到紫外線等光,它看到的和人通過眼睛看到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不能說最真實的場景就是相機拍攝到的,因為民用相機成像原理也是在光譜中的一定幅度內。
另一方面,我們不加修飾(布光和使用濾鏡)拍攝的圖片,真是你眼睛看到的嗎?眼睛實際就是相機的鏡頭,可是大腦不是相機的圖像記錄設備,它是主觀的,你的視覺是通過你生活常識、文化知識和閱歷經驗積累而映射的世界。
攝影既然是一種藝術形式,那么就要符合美學要求。所謂“唯美主義”,就是以藝術的形式美作為絕對美的一種藝術主張。這里所說的“美”,是指脫離現實的技巧美,而現代文明社會的熏陶,使得大腦通過眼睛對世界的映射是趨向美的。唯美主義者認為藝術不應具有任何說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單純的美感,這才是藝術的本質,并且主張生活應該模仿藝術。唯美主義主要特征包括:追求建議性而非陳述性、追求感觀享受、對象征手法的大量應用、追求事物之間的關聯感應——探求語匯、色彩和音樂之間內在的聯系。

無布光的拍攝效果圖

合理的布光,將大大提高圖片的拍攝質量

布光是完成拍攝意圖的基礎
光圈:f/10 快門速度:1/200s 焦距:16mm 感光度:ISO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