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是怎樣煉成的
- 種青
- 1758字
- 2019-04-12 11:53:54
前言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之中,透露中國領導者對現實的判斷與方向感。“工匠精神”也因此成為當今的熱議話題。
“工匠精神”為何值得關注、如此重要?
古往今來,“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變著世界;熱衷于技術與發明創造的“工匠精神”,是每個國家、企業活力的源泉。據相關報道,截至2012年,在中國,創業歷史超過150年的企業僅有六必居、張小泉、同仁堂、陳李濟等9家。而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它們長壽的秘訣是什么呢?研究者發現它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其實質就是現代企業人的信仰及對信仰的堅守。工匠精神體現了一種踏實專注的氣質,抱持認真敬業、一絲不茍的態度,不惜一切代價做品質最高的產品,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最終贏得用戶的滿意,使質量和品質在全行業處于領先地位。
事實上,“工匠精神”并非舶來品。縱觀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我們從不缺乏能工巧匠,更不缺工匠精神。從兩千多年前的魯班,到隋代的李春,他們都是大師級的工匠。萬里長城、故宮建筑、趙州石拱橋、西安大雁塔……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杰作。在我們中華民族的肌體里,早已蘊藏著工匠精神的基因。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工匠及工匠精神在推動人類文明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歷史也證實,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時代都不可缺少的,如果忽視工匠精神,那么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輝煌就難免受挫,同時工匠精神這股有生力量推動人類進步的愿望就不能很好地實現。
工匠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其內涵十分豐富。如今,我們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時代呼喚我們繼承和發揚工匠精神。當今中國的各行各業中,缺少的不是經營者,而是擁有工匠精神的人。今天,講利益的人越來越多,講責任的人越來越少;講權力的越來越多,講成長的越來越少;講關系的越來越多,講原則的越來越少。長久以來,正是缺乏對工匠精神的堅持、追求,才讓我們的個人成才之路崎嶇坎坷,組織發展之途充滿荊棘。這種缺乏也讓持久創新變得異常艱難,更讓基業常青成為鳳毛麟角,所以,在資源日漸匱乏的時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而讓工匠精神回歸,也契合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心中。可以說,各行各業出類拔萃者,都離不開工匠精神。一個擁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糟粕偽劣,多一些優品精品。身處其中的我們每一個人,也自然會更安心、更舒心。
如今,工匠精神已經超越了“工”本身的范疇,并不是某一類人所特有的,它是一種做事情的態度,是一種全心投入、追求極致的態度,這種態度在今天仍然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不論從事什么工作,只有秉承工匠精神,我們才能夠在工作中思考,發現可以或需要改善的地方,并在將工作做到極致的過程中發現工作的價值與意義。
如果人人都能以工匠精神去工作,整個社會的發展必將加快腳步。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提倡工匠精神,提倡嚴謹的做事態度,提倡大聰明、大智慧。沒有優良的工匠精神,絕不可能制造世界級的好產品,企業要想成為世界級企業也只是癡人說夢。
在當今社會,只有把工匠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擁有競爭的優勢,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才能永遠在復雜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作為職場人,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不僅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意義所在。
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將“工匠精神”以及嚴謹、專業的技藝態度傳承下去,把“工匠精神”深深植入自己的內心,融入我們工作中的每時每刻,不斷學習本崗位業務知識,不斷提升操作技能,不斷改善工作方法,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提升自己的工藝。不僅在專業上要嚴格要求,而且還要加強工匠文化的熏陶,讓更多的企業、更多的員工因為工匠精神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從而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個人的升職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