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殯葬史(全8卷)
- 李伯森 于海廣 李慧竹 錢益匯等
- 2910字
- 2019-02-28 15:08:20
導論
人有生就有死,這是一條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規律。把死者按照一定的習俗或制度進行安葬,在今天看來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有意識地安葬死者,并非隨著人類的出現就存在,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根據考古發現,在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75000~35000年屬于尼安德特人的文化遺址中,發現了迄今所見人類發展史上最早埋葬死者的遺跡;在中國則是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頂洞遺址,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中有了埋葬死者的墓葬,距今約一萬八千年左右。
有意識地埋葬死者,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件大事,是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進步,意味著人類社會開始了不僅為“事生”,而且也為“事死”這兩件大事而忙碌和奔波的歷程,使人類社會更加完整和豐富。所以,殯葬現象和殯葬文化是人類社會諸多因素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研究證明,自從殯葬現象出現至今,所有的殯葬習俗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觀念影響下存在并不斷變化的。特定的社會環境會催生相應的殯葬理念,社會環境發生變化,人們的殯葬表現也必然發生變化以與之適應,所以梳理和解讀歷史進程中的各種殯葬表現,是探索古代社會面貌、闡釋殯葬觀念的鑰匙。古代中國,由于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背景和條件,所產生的“事生”和“事死”的活動都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世界文化史特別是殯葬發展史上也都占有重要地位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生存環境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各具特點,因而殯葬表現也有明顯差別;另外,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之間的關系在不斷變化,這對殯葬禮俗也有直接的影響;隨著各地相互聯系、交流的加強,彼此間互有影響,殯葬觀念和殯葬表現也必然在不斷變化中,由此中國的殯葬現象表現出多樣性、復雜性,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絢麗多彩、豐富多樣的主要原因和重要體現。由此我們說探索中國殯葬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是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研究中國殯葬史,首先就要涉及“殯”、“葬”、“墓”、“祭”、“殯葬史”、“殯葬文化”等概念及其所涵蓋的意義,這是理解各種殯葬現象的基礎。對這些概念,學術界和人們的習慣認識雖然大致相近,但由于觀察視角或傳統習慣等方面的影響,也會存在某些不同之處,我們首先對此進行簡要解讀,以利于統一認識和把握。
所謂“殯”,是指人死亡后,從停放尸體、籌辦喪事直到把死者送往安葬地點(場所)的過程。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其繁簡程序雖然有所不同,但都包含從人死亡到運送至安葬地的葬俗、禮儀,至今人們仍把死者尸體從停放處送往安葬場所叫作出殯、送葬,也叫發喪,現代社會停放并火化死者的場所叫殯儀館。
所謂“葬”,葬者藏也,是指在安葬地點,按照當地(當時)的習俗或制度來安葬死者的儀式。例如現今通常說參加×××的葬禮,是在尸體安葬前向死者作最后告別、并慰藉死者親屬,對生者是送葬,對死者是下葬。現今人們習慣將“殯”、“葬”合稱殯葬。
所謂“墓”,是按一定的習俗或制度安置死者的場所和設施。墓既有挖建于地表之下的,也有筑于地表的,有的地區還把墓置于懸崖峭壁上。
所謂“祭”,是對已死亡的先人的追念,寄托哀思,并祈禱福祐。不同時代進行祭禮時,有的是在死者安葬地,猶如現今在清明節、死者祭日的掃墓,有的是在追祭人住地或祖廟。從廣義上來說,“祭”還包括對神靈的祭奠祈禱。
從研究角度來說,探索殯葬現象的產生、發展變化過程,總結其發展規律,把握其發展趨勢,引導文明殯葬的內容和使命,就是“殯葬史”研究的內容。探索各時代殯葬現象,剖析殯葬現象與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關系,并對各種殯葬現象進行科學的解讀和宣傳,也就是說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則稱之為“殯葬文化”。
如果翻閱有關學科的專業論述,例如考古學領域對殯葬概念的專業解讀,則側重于從考古學研究視角進行闡釋。例如《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將“墓”和“葬”表述為:“人類將死者的尸體或尸體殘余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場所,稱為‘葬’。用以放置尸體或其殘余的固定設施,稱為‘墓’。”考古學者在發掘和研究中,多習慣將死者稱為“人體骨骼”、“尸體”、“尸體殘余”,這是因為考古發掘時所見的死者已僅存骨骼,而且有完整和不完整之別,是客觀介紹發現時的原貌。有的學科或學術著作,也多用考古學使用的稱謂。
在本卷的敘述中,較多使用考古學資料和研究成果,也不斷提及各考古學文化名稱。在考古學領域,習慣把分布在某一區域內、延續一定的時間段、與周邊同時期遺存有明顯差別、有自身特點的文化共同體,稱為獨立的考古學文化,其具體名稱對史前時期的多以首先發現的地點給以冠名,例如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等;進入歷史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命名,除延續史前命名方法外,只要朝代或國別(諸侯國)清楚的,則以朝代或國名為主,如夏代文化、早商文化、晚商文化、齊文化、晉文化等。被命名的考古學文化,其內涵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生者世界的各種遺存,即人們為生產、生活需要而建造或制作的遺跡和遺物;另一類是安置死者的遺存,即各種形式的墓葬(墓地),也包括各種殯葬禮儀的遺留。有關祭祀遺存,本是生者的活動內容,但有些歷史階段也用人作祭品,這種在祭祀場所處置的死者遺存也是他們墓葬所在地,同樣是殯葬資料的一部分。
研究中國殯葬史,是一項科學性、學術性很強的任務。首先,探討殯葬歷史很早就受到學術界和社會的關注,是一個常議常新的問題。其次,探究中國殯葬史要求有長期的學術積累,較扎實的歷史文獻把握,對考古發現的認知,以及要有古人類學、民族學與民俗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同時要對殯葬發展過程有科學的詮釋和理解,方能為推進殯葬文明進程、為中國殯葬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所以這也是一項很困難的研究工作。
本卷所論及的時段為史前時代和先秦時代兩大階段。史前時代是指尚沒有文字、沒有當代文獻記載的歷史階段,是以人類出現為始。但是在中國直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才發現有意識安葬死者的實例,距今不足2萬年的時間,而且也只有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一例,直到進入新石器時代埋葬死者才逐漸普遍出現,所以史前時代殯葬主要還是對新石器時代的殯葬研究。先秦時代是指夏商周三代,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劃定夏王朝始建于公元前2070年,可為先秦時代的上限,其下限則為秦王朝建立之年,即公元前221年。至于史前時代與歷史時代的分界點,是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在史學界至今仍有不同見解,本卷對史前和先秦兩個時代的年代分界以夏王朝建立為分界點,或可視為一家之說。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史前時代和先秦時代的時間跨度大,占據了中國殯葬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而且史前和先秦是社會性質、殯葬習俗明顯不同的兩個階段,在審稿時有專家建議把本卷分為史前和先秦部分兩個分卷,這是很有見地的意見;本卷作者在接受寫作任務時也曾提出過分為兩卷本的想法。但鑒于課題組的統一規劃,在寫作過程中還是按一卷本的體例去組織材料進行寫作的。另外,史前時代和先秦時代在殯葬理念和殯葬習俗方面也確實有許多相同、相近和承襲之處,兩個階段之間的發展、變化也是密切相關的,作為一卷本來寫作也是一種編排方式。本卷最終還是采用了不再分卷,而是從章節架構上進行編排,有分有合,對本課題各卷的體例保持一致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