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殯葬史(全8卷)
- 李伯森 于海廣 李慧竹 錢益匯等
- 3275字
- 2019-02-28 15:08:19
三 殯葬史怎么寫
1.以唯物史觀為指導
殯葬史屬于歷史,歷史研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長期以來殯葬史研究中對于歷史上的殯葬現象的發展與變化原因關注不夠,很少注意殯葬與其相同時空的客體世界的環境與物質變化關系,更多關注精神層面的研究。這里的物質包括人們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科技發展水平,以及由物質生活決定的哲學社會科學認知能力。從人類墓葬的起源來說,它不是迷信的產物,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必然。表面來看,墓葬源于人類的情感,其實是人類生存組織形式的變化導致人類“情感”的出現,產生人類的單體墓葬。隨著社會發展,人群社會組織發生相應的變化,家庭、家族、氏族等社會組織相繼出現,墓葬又從單體墓葬發展到原始墓地。
墓葬伴隨著人類從“蒙昧”走向“野蠻”而來到“人間”,當人類告別“野蠻”邁向“文明”時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貧富分化、社會分層的出現,“陰間”的墓葬也同樣出現了大小不同、規模不一,這是客體世界決定先民墓葬變化的根本原因。不同階層、階級的人之墓葬在棺槨、墓室、隨葬品、祭祀活動方面的差距進一步加大,并被賦予社會規制而推行實施,導致先民死后的“后事”狀況截然不同。安陽殷墟西北崗王陵區的國王墓葬與其殉葬坑的死者有著天壤之別的埋葬“待遇”,是由二者經濟狀況、財富多少所決定的,也是由各自政治權力與階級地位的不同而決定的。這同樣不應被視為人們“迷信”程度的加深。
不同地區一般大眾的墓葬,因各自環境的不同,決定了先民文化的多樣性,正如馬克思談到自然環境的不同而導致的人類文化差異時指出的:“不同的共同體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它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img alt="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40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01769/11228681803690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16175-fCfZjw6FzhlKr7jBOSnISVxhH9xpFlKR-0-2e9b068c36af1beb26a383471bb60328">如古代洞室墓以西北地區較為發展,這與那里先民的“窯洞”居室傳統有關;漢代磚室墓則是當時民居的縮影;東南地區的土墩墓流行則取決于當地低平而潮濕的自然地理環境。
至于墓葬中的隨葬品,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完全是各自現實生活的濃縮版。帝王陵墓出土的各種璽印,是其身份的標志。如呂后陵附近發現的“皇后之璽”;廣州南越王墓出土19枚印章,有金印、包金銅印、玉印和瑪瑙印等多種,其中在墓主身上就發現了8枚印章,最大的一枚是龍鈕金印?;实酆突屎罅昴怪械碾S葬品,幾乎包括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如陶俑、食物、器皿、動物、竹簡等等。大量陶俑,象征皇帝、皇后生前的衛士、仆從、宮女、奴婢和儀仗隊等。甲胄、刀劍、干戈、箭鏃等兵器,則守衛著帝、后的安全。帝王為了“多藏食物,以歆精魂”,于是隨葬了數量眾多、品種齊全的食物。王莽毀壞孝元傅昭儀陵時,由于陵中“多藏食物,腐朽猥發”,以至“臭憧于天,洛陽丞臨棺,聞臭而死”,
可見隨葬食物之多。隨葬食物,包括糧食、酒、糖等。糧食有黍、稷、麥、粱、稻、麻、菽和小豆,此外還有醯(醋酸)、醢(肉醬)等。食物放在甕、鱖里,置于陵墓中。唐代帝王陵墓之中的壁畫則以“畫”代“物”與“人”等,如懿德太子墓壁畫中的“闕樓圖”、“儀仗圖”,章懷太子墓壁畫中的“馬球圖”、“客使圖”、“宮女撲蟬圖”、“狩獵圖”,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的“天象圖”、“仕女圖”等,可謂社會百態應有盡有。中國殯葬史中,隨葬品從史前時期與夏商周時代墓葬中的實物、活人、真金白銀,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及其以后墓葬中的明器、俑、冥幣,中古以后又進一步發展為紙質明器、紙人、紙動物俑及紙質冥幣等。從唯物史觀考察上述殯葬文化現象,這些應該是人類喪葬觀進步的反映。當然,相對現在殯葬活動中的網上祭祀、環保祭祀、綠色祭祀,古代的“燒紙錢”應該加以改變,這種與時俱進是唯物史觀在殯葬活動中的體現。
2.以社會發展史為基礎
以往的殯葬史研究大多只是將其作為文化史、風俗史的一部分,而對殯葬史作為社會發展史的必要組成部分則忽略。雖然近年來有一些學者力圖通過自己的研究改變這一學術現狀,但收效甚微。
史前時代的墓葬是人們生產發展的結果,也是相對較為固定群居的出現及人與人之間意識、思維、觀念、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之派生物。社會發展進入邦國時代后,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出現了人與人之間的貧富不均,人們的經濟地位不同導致了墓葬的大小不一、規制各異。王國時代使殯葬打上了鮮明的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烙印,統治階級對財富的貪婪由其墓葬之中大量隨葬品與奴隸的殉葬可以清晰反映出來。當以地緣政治為主、血緣政治為輔,地緣政治與血緣政治相結合的帝國時代到來,以皇帝為代表的統治階級墓葬,從單一的財富(隨葬品與人殉多少)追求與地位標志,發展為權力的象征,殯葬重點從“地下”轉移至“地上”,從主要作為“哀思”的墓葬,改變為政治后繼者的權力合法性的歷史見證。此時殯葬的規模越來越大,墓葬之內隨葬品日益“明器化”,“明器”的“微型化”越來越發展,以“畫”代“物”、以“字”代“物”越來越突出,殯葬越來越成為統治階級的政治工具。從王國時代的“墓而不墳”到帝國時代秦漢帝王墳墓的“積土為?!保俚教拼捌湟院蟮摹耙郎綖榱辍?;從早期墓葬的地下隨葬品的大量放置,到秦漢以降歷代帝王陵墓構建龐大陵寢建筑,再到唐宋至明清帝陵神道眾多石像生的配置,凸顯出帝國時代中央集權理念的強化,成為帝國時代物化政治的縮影。統治者陵墓與廣大貧苦大眾墓葬形成極為鮮明對比,這恰恰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社會地位反差巨大的反映。
當清王朝被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而使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后,當時統治者的墓葬也打上了時代的歷史烙印,袁世凱的陵墓——“袁林”就是最好的例證。20世紀上半葉社會上層的殯葬,則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殯葬文化之兩重色彩。
20世紀50年代以后,社會主義新中國殯葬文化一步步“回歸”殯葬文化的“本體”,即人們通過殯葬活動表達對故去親人與為人民、國家做出貢獻的逝者的哀思、悼念。數千年來的以死者身份、地位決定殯葬活動的分層與形式的不平等理念,被新中國的殯葬平等理念所取代。利用殯葬顯示死者及其親屬身份、地位的現象被國家與大眾所不齒。這也就是新中國殯葬事業與社會主義社會歷史發展一致性的充分體現。新中國成立所帶來的殯葬變化,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殯葬事業發展的新時代,殯葬文化的改革,使殯葬真正回歸到其歷史的“原點”。隨著人類對于環境文化的認識深化,環保意識的加強,對自然的敬畏,諸如火葬、海葬、樹葬等一系列殯葬形式新變化的文化內涵、科學理念與方法,逐漸為人民所認同、為社會所提倡。這些是當今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
3.多學科相結合
21世紀編著中國殯葬史,應該以多學科結合的方式進行,最大限度地吸收考古學、歷史學、環境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法學、哲學等有關古代殯葬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資料、新成果、新理論、新方法,這是現代科學研究從分學科走向多學科、跨學科結合的發展趨勢所決定的,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當代編撰的中國殯葬史占據學術前沿,也只有一部具有與時代同步的科學方法、理論體系為學術研究基礎編撰的中國殯葬史,才能為我們當代的殯葬事業提供強有力的科學創新支撐。
總之,中國殯葬史應該是一部殯葬文化的發展史,發展就是“否定之否定”,發展需要在繼承與揚棄中進行,殯葬發展史是華夏先民、中華民族的殯葬活動從無到有、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是殯葬事業不斷改革的歷史。
殯葬的歷史說明,隨著社會歷史發展,作為社會發展史重要組成部分的殯葬史也在發展,從殯葬在歷史上出現至今,可以說殯葬是在不斷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也就是殯葬在適應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改革”。殯葬改革是殯葬作為社會文化一部分所決定的,社會發展變化是歷史之必然,作為“社會的”殯葬理所當然也要變化,殯葬發展與變化是其永續“存在”的必然。
中國殯葬史不是“迷信史”、“落后史”,殯葬史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殯葬史是中華民族文化史的有機組成部分。一部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編著的中國殯葬史,是中國殯葬學與國家殯葬事業發展的科學基石之一。
《中國殯葬史》的編寫使情系萬家的殯葬事業能夠更好地繼承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史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為當代殯葬事業發展、創新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