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相關研究理論基礎

一 相關概念界定及內涵

(一)生態系統服務

在不同時期、不同的研究框架下生態系統服務具有不同的定義和分類,在Daily、Costanza和De Groot等人研究的基礎上,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較為準確的定義是MA(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提出的。

Daily(1997)首次從生態學角度全面介紹了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和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并將生態系統服務概括為10項內容:緩解干旱和洪水、廢物的分解和解毒、產生和更新土壤及其肥力、植物授粉、農業害蟲的控制、穩定局部氣候、物質生產、緩解氣溫巨變和海浪、支持不同的人類文化傳統、提供美學和文化娛樂。

Costanza(1997)則更多地從經濟學角度指出,“生態系統服務”更為全面的叫法是“生態系統的產品與服務(Ecosys tem Goods and Services)”,指人類直接或者間接地從生態系統的功能當中獲得的各種收益,并對全球主要的16類生態系統進行了分析,提出了17項生態系統服務,包括氣體調節、氣候調節、擾動調節、水調節、水供給、控制侵蝕和保持沉積物、土壤形成、養分循環、廢物處理、傳粉、生物控制、避難所、食物生產、原材料、基因資源、休閑、文化。

繼上述兩位較為權威的研究者對生態系統服務進行分類之后,De Groot(2000)在此基礎上對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分類,共分為四個大類(調節服務、生境服務、生產服務、信息服務), 23個亞類。而目前國際上更為前沿的分類標準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2003年千年生態系統評估項目中提出的,將生態系統服務劃分為支持服務(Supporting)、供應服務(Providing)、調節服務(Regulating)和文化服務(Cultural)四個大類,進一步細分為23個小類,并將生態系統服務定義為:人類從生態系統功能中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所獲得的效用,以產生社會福利(MA,2005)。

本文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定義基本遵循MA的分析框架,且對生態系統服務的特征做如下分析。

(1)生態系統服務具有其固有的生態屬性。生態系統服務是生態系統的最終產出,而自然資源的生態系統服務是由多種生態屬性組成的,且生態系統功能決定了生態屬性的固有本質性。例如,水資源具有土壤蓄水和養分循環的生態系統功能,同時決定了水資源供給的生態系統服務。

(2)生態系統服務不等同于生態系統功能。生態系統功能的本質是維持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的(物理、化學或生物)過程,生態系統功能決定了生態系統的性質和類別;而生態系統服務的本質是生態系統的最終產物,是通過生態系統功能的不斷作用而形成的。

(3)生態系統服務可以直接或間接被人類使用,進而對人類的福利變化產生影響。生態系統服務作為生態系統的最終產品可能被人類直接使用,如流域生態系統中可供生產和生活使用的水資源,或者森林生態系統中可供人類直接使用的木材及林下生物;生態系統服務也可能間接被人類使用,如碳固定和吸收作為一種生態系統服務,雖然不能被人類直接利用,但通過碳固定可以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進而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影響到人類的福利水平變化。

(二)非市場價值

目前,關于生態系統服務非市場價值內涵的認識并不統一,其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勞動價值論、主流經濟學價值論、環境主義價值論的觀點。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觀點,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是由具體的勞動創造的,其服務的作用是形成使用價值。傳統經濟學家認為價值是物品滿足人們欲望的能力,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因而沒有進入市場的生態系統服務就沒有價值。環境主義者對上述觀點并不認同,O' Neill(1993)認為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存在并不由人們的主觀意愿和感受決定,生態系統服務具有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現代環境經濟學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集中于生態系統服務的外在價值(Extrinsic Value),而內在價值涉及環境倫理學方面的內容,很少將其計入價值評估范圍(UK NEA,2011)。

在生態系統服務外在價值的分類上,使用最為廣泛的分類標準是Pearce提出的,將其分為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兩大類:使用價值指現在或未來的生態系統產品提供的福利,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選擇價值;非使用價值則是通過當代人的努力,為后代人留下一個可能獲得的福利,包括饋贈價值和存在價值(Pearce and Moran,1994)。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生態系統服務的選擇價值進行了修正,認為部分選擇價值應歸屬于非使用價值(OECD,1995)(見圖2-1)。在Pearce研究框架之外,UNEP較早地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為顯著實物型的直接價值、無顯著實物型的直接價值、間接價值、選擇價值、消極價值(UNEP,1993)。McNeely等根據生態系統服務是否具有實物形態,將外在價值分為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直接價值與生物資源消費者的直接享用和滿足有關,其中包括了消費使用價值、生產使用價值;間接價值主要包括非消費使用價值、選擇價值、存在價值(McNeely et al. ,1990)。

圖2-1 生態系統服務總經濟價值分類

資料來源:根據Pearce and Moran(1994)、OECD(1995)整理所得。

對于大部分生態系統服務而言,都不能直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因此,在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時候,主要考慮的是其非市場價值。非市場價值并不是一個個體概念,而是一個集合概念,指不滿足市場價值定義的一系列價值類型的集合。本文認為:環境物品的生態系統服務非市場價值包括圖2-1中直接使用價值中的消費使用價值以外的所有價值類型。

有關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方法可以按照市場信息完全與否分為市場價值法、替代市場法、假想市場法(Chee, 2004)。具體方法介紹、難易程度、適用范圍如表2-1所示。

表2-1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分類

資料來源:TEEB(2010)。

從表2-1可以看出,假想市場法與其他兩類方法相比的優點在于,假想市場法是基于全價值的評估方法,它通過反映人們的偏好選擇來確定“支付意愿(WTP)”,進而評估包括文化服務等無法用金錢衡量的非市場價值。對于非市場價值的評估,國內外學者將條件價值評估法(CVM)、選擇實驗法(CE)和聯合分析法(Conjoint Analysis, CA)一起歸結為陳述性偏好法(Stated Preference, SP)。陳述性偏好法的依據是隨機效用理論,其暗含的假設是:人們對可供選擇的物品集具有精確的偏好,且人們很清楚自己的偏好,這些偏好在該物品集中都有其替代物(Freeman,2003)。

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假想市場法的結果,因而與假想市場法有關的一系列偏差會影響其評估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另外,假想市場法必須進行大量的問卷調查,這個調查過程的成本高昂,且后期對數據的統計分析工作也十分復雜,這些也是假想市場法共同存在的劣勢。在最新的TEEB研究框架中,又提出了效益轉移法(Benefit Transfer, BT),即借鑒類似地區的相關研究成果用于需要評估的生態系統服務。當效益轉移法與選擇實驗法相結合時也能夠提供基于全價值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且此種方法可以節約大量的調查成本,但效益轉移法只能提供一個對相應生態系統服務的大概的評估(TEEB, 2010)。

(三)虛擬水貿易足跡

虛擬水貿易足跡的概念是在虛擬水和水足跡的概念基礎之上提出來的。英國學者Allan(1993)首次提出了虛擬水(Virtual Water, VW)的概念,是指產品和服務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的水資源。虛擬水最初專指農產品生產所需要的水資源,后來逐步擴展到所有的產品和服務。虛擬水貿易是指貧水國家和地區通過進口豐水國家和地區的水密集型產品(如糧食作物)來保證本國(地區)水資源安全的一種商品戰略。在前人對虛擬水研究的基礎上,水足跡最初是由荷蘭學者Hoekstra(2003)提出的。他認為一種產品的水足跡包含了該產品整個生產供應鏈中所需要的所有水,根據水的不同應用可分為“藍水足跡”、“綠水足跡”和“灰水足跡”。其中,藍水足跡對應的是產品生產供應鏈中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的消耗量;綠水足跡對應產品生產供應鏈中對不會成為徑流的那部分雨水的消耗;灰水足跡則對應產品生產供應鏈中產生的污染物被完全同化吸收消耗的淡水的體積,同化標準以自然本底濃度和當前水質標準為測算基礎。

在此基礎上,本書提出某種商品的虛擬水貿易足跡的概念,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地區)該產品或服務虛擬水進口和出口的貿易差額情況。在此前提下,虛擬水進口量是指貿易進口國或地區進口的產品或者服務中包含的虛擬水資源量,虛擬水出口量則是指貿易出口國或地區出口的產品或者服務中包含的虛擬水資源量。虛擬水足跡反映的是一段時間內,某國家或地區的虛擬水凈進口量,它等于虛擬水總進口量減去虛擬水總出口量。虛擬水貿易足跡為正值代表該國家或地區虛擬水流入,反之,則代表該國家或地區虛擬水流出。由于本文主要考察糧食作物貿易過程中虛擬水資源流動的數量關系,故本文所提到的虛擬水貿易足跡包括藍水足跡和綠水足跡兩部分,而不考慮水資源流動質量關系的灰水足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龙里县| 定日县| 剑川县| 屯昌县| 探索| 铜鼓县| 西乌| 鄂托克旗| 青龙| 乌拉特后旗| 石阡县| 汕尾市| 德州市| 高尔夫| 洱源县| 汉源县| 镇宁| 资中县| 瑞昌市| 翁牛特旗| 体育| 邹平县| 五莲县| 育儿| 松滋市| 焉耆| 阿拉善左旗| 丹寨县| 连南| 呼伦贝尔市| 福建省| 胶州市| 柳林县| 射洪县| 饶河县| 永宁县| 万源市| 洞口县| 都安|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