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研究

——以重慶市為例

牟元義 田城牟元義,重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陳列館館長、副研究館員。長期從事公共文化服務、博物館管理等工作,研究方向為公共文化服務、中韓近代史;田城,重慶市武隆區文管所所長,長期從事基層文化文物管理工作,主持新建武隆區博物館并對外免費開放,開展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并全面完成采集錄入任務。研究方向主要為基層博物館管理和免費開放服務。

摘要: 隨著全國持續出現的“國學熱”“國博熱”“故宮熱”“漢風熱”“非遺熱”等,社會大眾對文化創意產品需求日益增長,形式要求更豐富,內容要求更多元,質量要求更高端。開發文化創意產品,讓公共文化服務場館資源活起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物質文化需求,成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新的歷史使命。重慶市文化文物單位依托獨特的地方歷史人文資源,積極探索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走出了堅實的一步。本文以重慶市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為例,進行現狀剖析,發現存在問題,從社會效益、資金、隊伍、政策保障、群眾需求、市場規律等方面提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建議。

關鍵詞: 文物 創意產品 文化產業


21世紀以來國內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在不斷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看書、看報、看展覽、進行藝術欣賞等成為人們打發空閑時間的重要內容。文化創意產品作為公共文化場館的代言符號之一,作為“最后一個展廳”,給文化文物插上了創意的翅膀,是讓廣大觀眾把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留在身邊的重要形式。文化文物創意產品開發已成為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的重要歷史使命,是提檔升級、滿足廣大群眾多元文化需求的重要紐帶,也將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對外開放的一條亮麗風景線。

一 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意義及作用

文化創意產品,是以歷史文化文物資源為基礎,發揮創意創新思維,開展設計、研發、制造等推出的產品。文化創意產品大多是給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賦予了文化內涵,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提升地區發展軟實力

當今國際國內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以文化和科技的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的競爭,提高地區發展軟實力已成為常態。小說《哈利波特》的創作和后續的電影、游戲合作,“迪士尼”故事的創作及其人物形象設計和主題樂園的建設等,均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美國還通過好萊塢電影、芭比娃娃、微軟、谷歌、硅谷等造就了舉世公認的軟實力。英國以莎士比亞、英倫搖滾、足球、大不列顛百科、牛津詞典等傳統文化符號和體系,在全世界傳播其價值觀,并以整個世界為市場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厲無畏:《關于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思考》,《新華文摘》2010年第6期,第110~113頁。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亟待加強對自身悠久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開發具有中國元素的文化創意產品,以形成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國風”。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慶市委第五次黨代會提出,要把重慶打造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西部創新中心。《重慶市社會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結合起來,打造一批文旅深度融合的主題娛樂、觀光路線、節展活動、演藝精品和紀念品工藝品。重慶市政府信息公開網站,http://www.cq.gov.cn/publicinfo/web/views/Show! detail.action? sid=4150000。”重慶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以獨有的紅巖精神、三峽移民精神、巴渝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為基礎,大力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借勢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掀起“巴渝風”,全方位展示“中國氣派”“重慶特色”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文化創意產品將把文化創意、高新技術、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注入時代元素,融入產品與服務中,讓世界更全面、更客觀地了解重慶,提升重慶的國際國內形象,增強發展軟實力。

(二)加快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創意產業現代化發展步伐

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因其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所以既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抓手。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公共文化機構挖掘特色資源,加強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進一步強化了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非遺”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的功能。這些場館也可以借助文化創意產品宣傳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提升知名度,增加自身造血功能。從經濟效益來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以文化創意產品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引領國家產業創新和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實現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促進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完善城市各項服務功能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同時,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需求潛力大、市場前景廣闊,其開發易與新技術對接,創新應變能力強,而且進入門檻較低,吸納勞動力能力強。花澤飛:《文化創意產業振興行動思考》,《民族藝術研究》2012年第1期,第6頁。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創意產業現代化建設相輔相成,同步推進。沒有公共文化事業的繁榮,就無法全面提升公眾的整體文化素質,更難培育公眾的文化消費意識,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公益性文化機構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不僅可以創造經濟價值,反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更可以借其“創意之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質量,凸顯現代化和時尚性。

(三)提升人民群眾的人文素養

文化創意產品一般是以文化、創意理念為核心,是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在特定行業的物化表現,具有高知識性、智能化、高附加值的特征。從社會效益來看,文化產品能夠撫慰心靈、調節情緒,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得好,就可以在延伸和拓展文化傳播功能的同時,有效促進和擴大社會文化消費,對于全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也是加強對文化文物資源保護、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讓更多的文化文物保護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讓廣大群眾把公共文化場館留在身邊,把歷史文明、文化創意、文化精髓帶回家。

二 重慶市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現狀

長期以來,重慶市以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為依托,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方面不斷地進行探索。其中,以文物保護單位、“非遺”項目傳承單位等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機構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方面起步較早、體系較為完善。

(一)取得的初步成效

1.統籌部署,全面啟動

2016年9月,在國辦發〔2016〕36號文件下發后,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強化了對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扶持,對全市推進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做出了總體部署。該《實施意見》的出臺走在了全國前列,得到國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局(文化廳)進行了轉發和推廣。另外,《重慶市文化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落實國家培育文博產業的政策,支持博物館挖掘館藏資源,試點開展委托或授權經營,合作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同時提出:“力爭在2020年,將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成為國民支柱性產業。”《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以文博單位和文化創意設計企業為主體,深入挖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

2.建立機制,試點先行

為形成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合力,重慶市成立了由市文化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等10余個部門協同配合的推進機制,加強對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的組織實施,建立健全了政策制度體系和發展規劃,做好政策宣傳、引導扶持和統計監測等工作。在市文化系統成立了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相關處室密切配合。2016年,重慶美術館、重慶圖書館2家單位入選由文化部備案的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3家單位入選國家文物局確定的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重慶市政府還策劃了一批市級試點單位,并制訂相關政策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工作。

3.加強合作,整合力量

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中,文化文物單位切實加強與企業合作,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在產品研發、推介、展示、營銷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通過委托出版、品牌授權和重慶出版集團、萬事利集團合作開發出3D紅色畫廊、紅巖老照片講故事系列、黨性教育系列筆記本等一批特色文化創意產品,并設立了2個互聯網銷售商店和10個實體銷售場所;重慶自然博物館通過合作經營與上海允禮商貿有限公司、上海嘉麟杰益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合作開發恐龍雕塑及模型、“重慶自然博物館的來信”明信片、“世界恐龍藝術大展”等一批文化創意產品,利用自有空間設立9個銷售場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通過品牌授權等方式與北京嘉德明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重慶市金亞迪彩色印刷有限公司等合作開發文化創意產品;三峽博物館結合“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國工農紅軍標語展、館藏花鳥畫展以及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和研學旅行等開發了一大批特色文化創意產品,利用自有空間設立博物館商店進行銷售,深受觀眾歡迎。此外,完善了文化創意產品營銷體系,積極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參與精品文化數字產品展覽推廣項目,引進社會力量建立文化創意產品集中展銷點,重點布局在旅游景點、重點商圈、交通樞紐、大型文化設施等區域。文化文物單位在保證公益服務的前提下,將自有空間用于文化創意產品展示、銷售。同時利用“互聯網+”營銷手段,推動文化文物單位發展電子商務和體驗式營銷。

4.全面推進,成效明顯

重慶市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初步成果。全市博物館緊緊依托館藏資源,推出了1000余種文化創意產品,深受觀眾喜愛和歡迎。其中,重慶自然博物館采取與文化企業合作開發模式,開發8大類70個品種文化創意產品,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870.7萬元;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采取自主研發方式開發文化創意產品51種,2016年文化創意產品經營收入193.16萬元;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通過設立企業開發文化創意產品21種,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190.11萬元。2016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期間,成功舉辦“創意生活 傳承文化——重慶首屆文博創意產品展示活動”,全市30余家文博單位帶來的1193件(組)優秀文化創意產品在展會上集中亮相,評選出了十大文博創意產品。重慶市還組織了優秀文化創意產品參加國際博協第24屆米蘭大會、2016年第七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等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和知名展會,榮獲“最佳展示獎”“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最受歡迎獎”“最佳創意文化創意產品獎”等多個獎項。另外,重慶近年來還連續舉辦了5屆重慶文化產業博覽會,對中外文化、民俗文化、非遺文化、動漫文化、藝術品收藏等180多個行業進行展示。2016年舉辦了首屆中國(重慶)老字號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700多家全國知名老字號品牌企業和非遺項目參展,匯集了大量的文化創意產品。

(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重慶市部分文化企事業單位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在延伸和拓展文化傳播功能的同時,有效促進和擴大了文化消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初步顯現。但也要看到,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仍處于起步、探索、培育的階段,有待進一步加大力度,加強政策扶持。

1.產品研發水平不高,創新不足

文化創意產品不僅要體現“文化”,而且還要體現所在地區、所在場館獨特的文化符號,要通過創意打動觀眾,讓人產生購買欲。部分文化創意產品的文化符號缺失、產品創意不足,開發的廣度、深度和力度都不夠,導致產品單一、同化嚴重、低水平開發。很多文化創意產品僅是一些圖書、音像制品、書簽,或是文物復制品,產品實用性、藝術性差,文化文物信息含量不高。在深入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資源方面還有差距,未能充分利用本單位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度研發,未能有效打造地域符號文化創意品牌,對觀眾吸引力不夠。

2.文化文物單位發展不均衡

文物博物單位由于起步早、資源豐富、平臺較好,所以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方面做得相對較好。“非遺”項目多年來緊緊依托市場,推出大量的“非遺”文化創意產品,已形成良性循環。大型博物館、紀念館,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紅巖聯線、自然館等由于人流量大,產品研發、營銷體系健全,推動有力;但是一些小型博物館、專題性博物館由于人流量小,產品研發動力不足,銷售效果較差。部分區縣博物館甚至還未設立銷售商店,亟待起步推動。其他場館,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非遺”中心、鄉鎮綜運動合文化站等大多還處于起步階段。

3.產品營銷乏力,經濟效益不明顯

部分公共文化場館紀念品商店的市場定位模糊、產品同化嚴重、不具備獨特性。有的店鋪堆放雜亂,甚至與地攤無異,經營運行不暢,對文化創意產品的展示呈現大打折扣,讓游客產生不了購買欲望。有的商品標價虛高,性價比較低,數月甚至數年不能出售。由于經濟效益不明顯,部分開發單位積極性不夠高,未能形成良性循環。

(三)重慶市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經驗與優勢

1.政策利好機遇明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時代高度,提出“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公共文化機構挖掘特色資源,加強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6〕36號)的出臺,為文化文物單位開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進行了全面部署。2017年,國家出臺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為文化文物單位開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和工作要求。加快推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已逐步提升為國家戰略,成為提升國家軟實力和人民群眾素質,實現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的重要抓手。重慶市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為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帶來了新的機遇。

2.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重慶位于中國西南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文物資源富集,有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不竭源泉。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5908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采集登錄文物470234件/套,實有數量1482489件。全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有282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727處。其中白鶴梁題刻和釣魚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富集,屬于保護范圍的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戲劇、曲藝、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17個門類、4110項。“非遺”保護構建起了三級名錄體系,共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44項、市級511項、區縣級2052項。另外,全市各級各類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群眾藝術館、紀念館、“非遺”保護中心及其他國有、民營文化文物單位,掌握了大量的文化資源,為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產品研發機構眾多

重慶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文物創意產品開發機構,其中博物館數量達到85家,民間博物館16家,免費開放博物館68家,區縣博物館覆蓋率達74%。全市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紅巖聯線、自然館等為代表的文博單位與民營企業合作開發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創意產品。重慶有“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40人、市級563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個、市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35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55個。重宣:《重慶:非遺保護成績斐然》,《中國文化報》,2016年8月16日。在文化創意開發方面,榮昌陶器、夏布,梁平竹簾、年畫、墊江角梳、譚木匠梳子、城口漆器等,通過創意團隊研發、生產,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創意產品,形成規模化、品牌化,在國際國內享有盛譽。全市有公共圖書館41個、文化館40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900余個,這些公益性文化機構正逐漸成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生力軍。

三 加快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建議

“十三五”時期,重慶市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全市文化文物單位要以館藏資源為載體,以融合發展為主線,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市場規律為準則,以品牌建設為抓手,完善人才、資金、政策保障,推動文化資源、科技手段與現代生產生活相融合,不斷提升競爭力,發揮文化創意產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具體還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以社會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

文化創意產品自身具有產業屬性,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成果之一。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因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的特殊作用,應納入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統籌部署。所以,要切實厘清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具有的公益、產業雙重屬性。要充分整合公益文化活動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資源,實現相輔相成,合作共贏。一方面,要大力開展好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免費開放或對外開放,吸引更多的群眾走進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參與各類公益服務活動,為文化創意產品銷售提供人流基礎;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銷售、引導服務,進一步豐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的服務項目和功能。要切實將文化創意產品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保持其對公眾服務的“公益性”“便捷性”,同時兼顧經濟效益。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范周說:“對文化資源應時刻保持敬畏之心,不能為經濟利益而褻瀆文化文物單位的形象和文物價值。”《專家解讀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措施》,新華網,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6/04-27/7851060.shtml, 2016年4月27日。只有理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充分認識到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重要意義,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二)完善資金、人才、政策保障

1.要加大投入,為文化創意產品發展打牢基礎

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大對公益性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有效投入。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創設發展基金,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國家文物局提出將鼓勵眾創眾籌,為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研發、經營等活動提供指導和便利條件,開發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的原創文化產品,打造文化創意品牌。這無疑為管理部門支持文化創意產品發展做出了良好示范。以重慶為例,在中央設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專項扶持資金的基礎上,應爭取設立重慶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專項資金,用于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項目補助、貸款貼息和業績獎勵。

2.加強人才引進和培訓,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提供人力保障

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不僅需要文化文物類的專業人才作理論支撐,還需要具有高端創意水平的研發人才,需要產品營銷的經營管理人才等。在積極引進專業人才的同時,應將人才培養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不斷打造集創意研發、營銷管理、宣傳推介等為一體的專業團隊。推動文化文物單位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企業積極參與各類學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探索現代學徒制、產學研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實習提供崗位,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成果納入公益性文化機構職稱評聘、“非遺”項目傳承人管理、工藝美術大師認定中。進一步暢通國有和民營、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人才流動渠道,通過多種形式引進、交流優秀專業人才。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為文化創意產品提供政策支撐

針對公益性文化單位從事經營活動的依據模糊不清、管理與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應在國辦發〔2016〕36號文件基礎上出臺實施細則或配套政策。支持文物文化單位成立文化創意經營企業,打造文化創意基地,利用豐富的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盡快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企業納入各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評選范圍。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納入政府對各級文化文物單位的績效考核中,制定考核辦法,對開發工作成效明顯的單位給予激勵。對在開發設計、經營管理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按規定予以獎勵。鼓勵社會力量與文化文物博物館單位合作,在資源共享、投資入股、權責明晰方面要進一步細化政策,在接受財務監督、審計監督、紀檢監督方面提出可操作辦法,以便各單位參照執行。以重慶為例,應制訂政策搭建銀企、商企對接平臺,暢通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企業投融資渠道,引入社會資本共同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組織文化創意產品精品推介會,促進文化文物單位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方面的合作交流。

(三)切實以群眾需求為導向

1.產品研發要在傳承中創新

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文化創意產品就是最好的載體。以博物館為例:傳承與創新是博物館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博物館在開展文化創意工作中的應有前提和義務。對博物館而言,文化創意產品是對傳承與創新精神加以運用并直觀表達的最優途徑。華翰:《不忘本來,開辟未來——論博物館文化創意中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中國文物信息網,http://www.ccrnews.com.cn/index.php/Zhuanlanzhuankan/content/id/61497.html, 2016年8月1日。文化創意產品,要立足于文化文物自身資源挖掘,著意于創新創造,而且應多從消費者角度去思考。文化創意產品除了實用價值外,更多的在于它背后的故事和代表的文化內涵,左右著觀眾的心理需求判斷。這就需要在傳承中挖掘資源,學會將傳統的文化文物素材或物品賦予新時代的故事,在創新中切中觀眾的實用、審美、時尚需求等心理預期。

2.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

供給創造需求,這是古典經濟學的市場判斷。供給與需求之間是一種互動均衡的關系,供給會影響需求,需求也會影響供給,文化創意產品的供需總體上也是符合這種互動均衡規律的。魏鵬舉:《文化創意產品的屬性與特征》,《西江月》2010年第20期。當今時代,文化消費活動主要集中在為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讀書、看報、看電影和電視、聽廣播、上網等,對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創意產品、文化產品衍生品消費較少。肖家鑫、鞏育華:《文化產業,也需要供給側改革》(年度特別觀察·文化),《人民日報》2016年2月5日。我國文化創作長期以來就存在有高原,無高峰的現象,群眾對高質量、高水平的文化創意產品呼聲極高,當面對眾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創意產品時,選不出有地方代表性、稱心如意的產品,因此亟待進行供給側改革。只有提供高品質的文化創意產品,才能滿足人民群眾高質量的精神文化需求。對于文化創意產品來說,供給的意義和作用顯然更為重大,將極大地刺激消費,形成群眾新的消費需求并良性循環。

3.開展體驗式消費服務

文化創意產品,其本質特征是滿足人們的精神消費需要,最適合采用體驗式營銷策略模式。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能創造出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消費過程中是否能提供顧客愉悅的體驗,已成為決定產品價值的關鍵。張京成:《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06)》,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第7頁。可以通過設置場景,讓觀眾親自參與制作,感受創意全過程;可以讓觀眾對音像、書籍等創意產品進行局部欣賞,獲得體驗后產生購買欲望;也可以對產品在出售中、出售后的觀眾體驗進行總結,為進一步完善產品創意設計提供參考。例如重慶市榮昌陶博物館的制陶體驗、山城漆器的制胎體驗、葉脈書簽制作體驗等活動,都吸引了眾多觀眾參與。

(四)嚴格遵循市場規律

1.注重強化市場營銷

市場營銷是連接產品研發單位與市場、群眾的橋梁,是開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重要環節,對于長期享受政府買單、財政供養的公益性文化文物單位來說這還是個新課題。要尊重市場規律,在堅持文化創意產品社會效益的前提下,采取與社會合作等多種方式,積極開發觀眾喜愛、市場歡迎的創意產品。營銷要以顧客至上為準則,運用互聯網進行宣傳,做到線上線下同步經營,注重商品陳列展示。產品設計理念要與時俱進,要把內涵豐富的文化變得鮮活生動,吸引消費者。注重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新驅動能力,通過開發、供給,創造消費需求。強化消費刺激,利用消費季、展銷會、博覽會等平臺,鼓勵文化文物單位加入文化消費企業聯盟,進一步暢通文化創意產品銷售渠道,擴大消費群體。

2.注重融合發展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與其他領域的深度融合與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化+制造業”“文化+旅游”“文化+農業”等多種業態融合模式不斷涌現。“文化+”也為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注入了新動力。文化、文物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應與旅游、地方城市建設規劃、科技研發應用等有機融合,讓文化、文物資源發揮應有的功能和作用。除了產業之間的融合之外,科技的發展已經成為信息時代的主要推動力量,在某些地方科技活動本身就是創意,科技與創意已經密不可分,科技對創意的支撐作用更是顯而易見。張京成:《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06)》,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第7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科技的依賴度也越來越高,只有文化與科技有機融合打造出的產品,才能順應時代潮流,才能為人民群眾所接受。

3.注重品牌開發和保護

文化品牌作為文化文物單位知識產權的重要內容,是一館、一站、一中心的代言符號,是文化的經濟價值與精神價值的雙重凝聚,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障。應樹立品牌意識,注重知識產權保護,挖掘其蘊涵的巨大市場潛能,打造為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應當著手對文化、文物機構自身所擁有的知識產權進行清查記錄,形成本單位的知識產權保護利用體系,規范圖像授權、品牌授權和合作開發的授權制度。慎重選擇有誠信的合作商,防止盜版產品,提高市場認知度和品牌影響力。以重慶為例,應著重對紅巖革命歷史、三峽移民建設、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等品牌進行大力開發和保護,通過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利用、宣傳,將其打造成為重慶的代言符號,成為重慶的特色和驕傲。要不斷地抽象、提煉、創造和升華,用全球化的思維打造品牌,促使重慶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阆中市| 雅安市| 社会| 凤台县| 临泉县| 永宁县| 大同县| 寻乌县| 子洲县| 西乌珠穆沁旗| 邵阳市| 乌兰浩特市| 吉林省| 苍溪县| 游戏| 芦溪县| 乌兰察布市| 浦东新区| 余干县| 蛟河市| 五大连池市| 六盘水市| 永春县| 宕昌县| 英山县| 南澳县| 交城县| 读书| 南汇区| 济阳县| 成都市| 高淳县| 枝江市| 时尚| 古丈县| 申扎县| 工布江达县| 拉孜县| 精河县| 蓝田县| 莲花县|